時間的測量-雅婷

 

時間的測量教案

壹、基本資料

一、設計者

吳雅婷

二、服務學校

宜蘭縣立壯圍國中

三、主要領域

自然

四、統整領域

資訊與閱讀

五、單元名稱

時間的測量

六、適用年級

九年級

七、行動載具作業系統

Windows系統  Android系統  iOS系統

 

 

 

 

 

 

 

 

 

 

貳、設計理念

   幾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孩子在操作實驗課程時,常會因為第一次接觸實驗器材太開心,而無法專心聽老師講解操作步驟,在開始實驗時,往往只有少數人在操作實驗,或是問題討論時也都只是等著別人的答案。為了克服這方面的教學困難,在本教案中,透過利用行動載具,導入實作取向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透過觸感操控拍攝實驗過程,強化學生學習上的基模,可以反覆操做、觀看實驗過程,此外,透過Wiclass智慧教室系統,不僅可以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利用互動討論的方式,澄清錯誤並且建立概念。這樣的教學模式結合具體操弄與moodle平台的教學模式,學生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合作、溝通與批判思考的關鍵能力。

 

参、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時間的測量

學科內容

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材來源

康軒教材

教學策略

引起動機à蒐集資料à分析討論à設計腳本 à展示分享

教學年級

九年級

教學節數

3

設計者

吳雅婷

評量方式

□筆試   ■口試   □表演   ■實作   ■作業   ■報告   ■鑑賞

■蒐集   □實踐   ■作品   ■討論   □示範   ■紀錄   ■展示

教學資源

硬體:

個人電腦           電子白板           投影機

數位相機           網際網路連接配備   實物提示機

平板電腦           ■ 無線基地台         ■ 無線麥克風

軟體:Chrome瀏覽器、Com phone App

平台:StdmoodleSmartschool

參考文獻

 

分段能力指標

單元教學目標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1-2 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

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

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1.了解具有規律性變化的工具,均可以作為計時器來測量時間。

2.認識單擺各部分的構造

3.學生了解擺角的大小、擺錘質量及擺長對單擺週期的影響。

 

 

 

 

 

 

教學活動流程

種類

教學設計與流程

使用軟體、數位資源或App內容

行動載具使用情境

課前備課

1.教材製作成簡報,上傳Stdmoodle

2.準備實驗錄影CD

 

 

Stdmoodle

課前準備

()教師部分

  1.將電子載具(電子白板,學生用平板)布置於數學教室並檢視資訊設備與網路環境

  2.桌椅分組排定(5人一組)

 ()學生部分

    1.領取平板電腦並開機

    2. 準備實驗器材

設備管理~點名功能

 

 

測驗問題討論功能

緯創『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

TEAL教室』

 

教學過程

【活動一】引起動機

        1.請學生說說看什麼樣的自然現象具有規律性的變化,以帶入時間的概念。

 

 

 

 

日晷

原子鐘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left: 66.6pt; text-indent: -66.6pt; mso-char-indent-count: -5.55; line-height: 20.0pt; ms

地震教案-裕傑主任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防災教育教案設計

單元名稱

天然災害

融入議題

環境教育

配合教學年級

康軒(103)自然與生活科技 三下第四章第一節

設計教師

陳裕傑

關鍵字

板塊運動、地震、震度

教學時間

45分鐘

教學資源

學習單、海報、ppt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能力指標

1. 知道臺灣位於板塊交界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故地震頻繁。

2. 能分辨震源與震央的不同。

3. 比較芮氏地震規模及地震強度的意義,並說出地震報告所包含的主要內容。

4. 認識減輕地震災害的方法,並能運用於生活上。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

2-4-3-2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及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

 

相關資源

 

說明

媒體類型

全球地震分部掛圖

認識全球地震的分布

海報

地震震度分級掛圖

認識地震的震度分級

海報

科學50-地震之島

體認台灣為地震密集區

DVD

隨堂測驗

檢視學習成效

隨堂測驗卷

 

 

數位資源

 

網址、檔案類內容簡述或格式

熟記【防震三部曲】

http://flowers.hunternet.com.tw/showthread.php?t=3793

生命三角

http://citytalk.tw/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787 

宜蘭縣壯圍國中防災演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uTqfAa-PA

 

 

 

 

 

 

備註:

 

 

 

 

教學活動流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一、課前準備

 

 

二、複習並引起動機

 

 

 

 

 

 

三、進入主題

 

 

 

 

 

 

 

 

 

 

 

 

 

 

 

 

 

 

 

 

 

 

 

 

 

 

 

 

 

 

四、總結

熟習課文內容,準備相關教具,整理補充教材

 

1.  詢問學生生活上經歷地震的印象,讓學生舉手發表,例如何時曾經感受過地震的發生?當時在做什麼?地震搖晃的程度與搖晃的方向為何?心中在想些什麼?有無逃生的準備?

 

1.  以全球地震分布圖說明全球地震的分布,並與全球板塊分布圖比較,請學生想一想,全球的地震帶與板塊交界帶是否吻合?

2.  由全球地震分布圖提問學生臺灣在哪裡?是否有許多地震發生?引出臺灣在板塊分布的地理位置特殊。

3.  利用中央氣象局的地震報導,介紹相關名詞意義。尤其「地震規模與地震強度」和「震源與震央」學生容易混淆,應該特別釐清其意義的 不同。

4.  實施全班性的口頭測驗,評量學生對地震規模與地震強度的概念是否清晰。

5.  先描述地震災害的可怕,作為引發學生討論的動機。例如都市地區大地震的發生,可能導致交通全面癱瘓,道路徹底損毀,捷運倒塌停擺,劇烈搖晃拉裂天然氣管線,加上電線走火,救援部隊無法到達支援,以致於到處火警或悶燒。

6.  請學生預先準備資料,或利用情境模擬,討論地震災害的預防以及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進行搶答活動或分組討論報告。

7.  說明正確的減災措施,以及地震時的應變方式。

 

1.  重點整理

2.  線上隨堂小測驗

3.  交代作業

預告下次上課內容

預習課文內容

 

 

思考,回答問題

寫學習單

 

 

 

 

 

 

聽課、思考、回答問題

 

 

 

聽課,思考、回答問題

 

 

聽課,思考

 

 

 

 

 

活動式評量

 

 

觀賞影片

 

 

 

 

 

 

 

 

 

 

 

 

聽課、思考

 

 

 

 

 

 

 

 

 

 

 

ppt

海報

 

 

 

海報

 

 

 

ppt

 

 

 

 

 

 

 

 

DVD

 

 

 

 

 

 

 

 

 

 

 

 

ppt

 

 

線上學習平台

 

 

 

2

2

 

 

 

 

 

 

5

 

 

 

 

5

 

 

 

8

 

 

 

 

 

5

 

 

3

 

 

 

 

 

 

 

5

 

 

 

 

2

 

 

3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