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力發展在新課綱的位置?

對於108學年開始推動的新課綱,很多現場學校在擬定所謂學校願景或學生圖像時,常常會思考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品格教育如何實施,相對於課綱的內涵又在哪一個位置?在分享課綱與具體在現場實踐時,很多老師更不知道如何規劃相關的教學設計,因為在課綱總綱或領綱的相關文件中,也很難發現具體文字說明,這篇試著用我們KIST學校對於課綱的理解與趨勢發展脈絡,跟大家分享KIST學校的想法與實踐路徑。


品格教育在哪裡?


上圖是台灣的課綱談到的素養內涵時常用的一張圖(圖片來自陳佩英教授團隊),是指整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那大家關注的品格教育在哪裡呢?
十二年國教課綱因為延續「九貫」,所以還是把「品德教育」列為十九個議題之一,採用融入各學科教學或是做為各校的校本課程的主題。總綱雖然有一項「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可以算是「品格教育」的範疇,但是到學科領綱就「融化渺無痕」,整個十二年國教課程仍然是以「知識/智性」為大宗,「品格/品德」及「情緒/情性」應該不到20%吧?所以才會在議題中列入「品德教育」,但是在學校教學中,「議題」的位階實在比不上「學科領域」,所以在108課綱的實踐場域中,「品格」的確有缺失的可能,不管是自發、互動、共好,或是其他的課程目標,都鮮少看到品格力或非認知能力如何進行的地方。(本段落由楊恩慈校長分享)

不管是自發、互動、共好,或是其他的課程目標,都鮮少看到品格力或非認知能力如何進行的地方,特別是如何進行品格教育與實際內涵。

OECD的素養給我們的啟發

個人通常會用OECD關於核心素養的內涵的說明,常常又運用的另一張圖來表示,內容部分參考陳佩英老師團隊分享翻譯的內容如下:


(OECD關於素養的模式圖)原始資料來源連結
知識的分類大致上大部分老師都很能理解。
技能部分的細分,就發現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重要性,因為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 (SE skill)社會與情緒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認知與後設認知技能更為重要,也是最近我們想去探月或是在Summit school 看到的史丹福大學sacle 中心發展的 7大類36項認知技能的內涵。

對於現場老師而言,技能的發展,常常只關注於實作技能與身體技能(電腦操作、音樂、美術、體育等),而忽略了SE(社會與情緒) SKILL與認知技能,這部分正是我們KIST學校可以為台灣的教育盡力之處。
最後的價值與態度,基本上就品格力發展的結果了。就是成功品格力與道德品格的綜合結果。
但是整個課綱的說明中,沒有比較明確有關SE skill與認知技能的內涵(認知技能散在各領缸中,大多以學科學習策略表示),加上對於價值與態度其實說的又不清楚,各自表述,現場對於成功品格與道德品格的認識又不足,當然對於實際如何在教學現場實施的難度就更高了!

以品格力發展作為基底

這一兩年我在分享課綱時,常會由學習者為什麼學習動機低落,導致學習成效難以提昇的角度切入,先回到學習者的主體去看,學習的發生如果沒有照顧好SEL,不會認知技能與後設認知技能,產生學生學習態度低落,社會互動能力欠缺,人際關係不佳的孩子,對於學科的學習都不會太好,但是對於一般老師而言,這一部分是非常陌生的。

KIST學校給孩子的SEL與認知技能的刻意練習,我們除了鼓勵老師們參與夢N系列、學思達、運用均一平台的個人化學習等專業發展活動,期待在學生認知策略的發展上有好的成果,特別在非認知能力的品格力發展著力,這樣的努力幾乎都繞著這兩個大塊老師較為生疏的技能SKILL發展,特別是一般學校老師不太用力的SEL與品格力等非認知能力的成功品格力培育,我們深信這是符合世界趨勢與孩子真正的學習需求,也將是我們這幾年KIST學校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