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位學習,我期待的未來!

image

(KIST拯民國小 胡茵老師 利用載具進行差異化教學,學生進行數位學習的影片)

上個週末,幾位關心台灣數位學習的夥伴,共同寫了一篇文章,對教育部資科司10/9要審核的《2019-2022 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提出一些批評及建議,在聯合報的讀者投書刊出後,有許多討論,我也發表了一些看法,我把大家的想法整理一下,提供一些在現場的觀察與未來的想像。

投書內容:

嚴重與世界脫節的《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

[@more@]



對於數位學習,不同層級的長官們有一個的迷思,常常看不到軟體,也沒想過軟體,當然就不知道怎麼辦。當有經費時,蒙著頭繼續做他們熟悉的硬體,看到哪一個學校有什麼,或是硬體廠商來介紹最新的設備,以為這就是跟上時代,當設備到位後,請廠商辦一場說明會,讓幾位老師帶領一班學生,秀一些簡單的成果,然後發布消息上媒體宣傳一下,學校的數位學習就到位了,對外的宣傳也是我們學校有什麼什麼設備,我們可以做哪些,然後一段時間後,數位學習真正發揮那些成效,可能已經不是目標了。

例如,學校如果有一大筆錢可以買資訊設備,提供給每班學生10人以下班級,如果您是校長或是縣府長官,優先選項是(1)每班購買70吋以上大尺寸的液晶電視 (2)每位學生一台不超過12000元的載具(筆電或是平板),加上全校暢通的網路環境。

大家可以想想,選擇(1)、(2)的差別?

過去宜蘭的例子,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兩三年前的資訊設備更新案,讓學校可以自由選擇電腦教室的更新,(1)固定式桌機 (2)可移動式的chromebook。

答案應該很簡單的決定吧?

結果,統計出來,有接近30%的學校校長(或是主任、資訊組長)決定選擇(1)固定式桌機 ,原因很簡單,容易管理,因為資訊設備主要是資訊老師的資訊課在用,其他老師不會用、也不知用在哪裡,數位學習,很抱歉,在這些學校中,可能不是資訊老師最重要的選項,真的想要進行數位學習的老師,到這些固定式的教室,不方便課堂運用,加上一些管理上的限制,也常常打退堂鼓,最後,資訊設備只為了資訊課每週一節使用,如果是六班小校,可能每週使用的時間就是4節課(小三開始才有資訊課)。

長官們的迷思,常常看不到軟體,沒想過軟體,也不知道怎麼辦。就蒙著頭繼續做他們熟悉的硬體,以為這就是跟上時代,這是另一個很好的實例。
如同我們前任KIST施信源校長所說的,我們對於數位學習的現況與想像何止落後3~5年。我們今年與幾位KIST學校夥伴,利用清明假期去舊金山的幾所學校參觀個人化學習的現況,不只是國小階段,連K甚至preschool(就是我們3~5歲幼兒園)就在用個人化學習,真的把我們一群人嚇到吃手手了。
參觀參與Summit learning的中學時,他們利用主題統整課程的平台(
https://demo.summitlearning.org/demo/input_email 可以進入看到主題學習範例),

提供各領域老師進行主題統整課程,更是令我們讚嘆不已。
(有關於Summit learning platform簡介)

因為這就是我們新課綱想要跨領域達成的教學現場,課綱想要達深化學習的目標。

學校的互動式電子白板現在在哪裡?做什麼用途?

如果我們國家的重要投資,還糾結在不必要的投資項目上,沒有看到目前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或是對於未來的想像,真是太慢也太可惜了,我們不應該虛耗時間,更不該再浪擲有限資源!
如果數位學習沒有跟著新課綱的方向往前走,還是鎖定在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而漠視未來可能的機會,還是一樣的大型投影設備、統整性的廣播系統、資訊教室的思維,那麼過去電子互動式白板設備投資的慘痛經驗,我們這次將會付出更多,尤其是偏鄉地區的教育投資機會,將受到更大的打擊,因為類似的資源投資錯置,將讓更多孩子的翻身機會就此流失!
如果數位學習可能是教育公平的機會,特別是少子女化的偏鄉小校
如何透過數位學習解決學習落差、學習資源不足的長久問題,這次的資源分配決定,將會有造成巨大的影響!

除了硬體,更困難的問題在網路與老師訓練

數位學習的重點,不應只放在硬體上,校園網路的最後一哩路的教室網路環境常常不通,數位學習教學輔導的訓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過去平板沒人用,chromebook收到充電車中或桌機用,很多裝備精良的數位教學教室只是展示場的結局,還是會不斷發生,如何把軟體、支援平台搞好,把老師訓練好,投入的資源應該不能少,可能比硬體更關鍵。

上個月我與一位在基層默默努力非常深的特教老師的對話,真的令人心酸,為了特教學生識字上的需求,自己挑腰包買開發軟體,因為需要網路環境,學校卻擔心中毒影響行政作業,把其他老師的環境全部斷掉,老師只得用自己的手機上網,幫忙完成軟體開發與平台建置,這樣的事情,應該不是單一事件,在基層還有許許多多想要用數位平台讓學生多學習一點的老師,因為學校網路不通,開放自己的4G手機給孩子當基地台,特別在偏鄉小校,這樣的例子一定不是少數。

另一個實例是我分享了現場看法後,現場老師給我的回應,雖然有分享者個人的經驗,仍然有非常清明的見識:
有時老師與學校主管的確是被「資訊環境」給蒙蔽了教學應有的專業。當一昧地擴充教室裡的資訊設備,卻只是拿來放書商的電子書,然後上級長官津津樂道,你會有這種感受不是突然,是長期以來行政主管機關對「資訊教育」的認知給綁架了!看看前瞻計畫投入在地方資訊教育的項目,就知道你發出的聲音是「狗吠火車」而已!
上次你來過我班上,我每周至少挪出2節課讓孩子自由使用Chromebook上數位學習平台(
Code.org),這段期間拿過幾次均一學習的全國班級獎狀….抱歉,學校不在乎!兩年過去,孩子升上高年級…抱歉,沒有老師延續下去!
我只能繼續在自己的班上,盡力讓眼下的孩子透過數位平台努力去學習未來的能力!
相信你懂!

如果以過去我熟悉的協助均一使用老師培訓為例,努力將近3年,才讓800位左右潛在可能的使用者(全縣國中小有擔任數學課的老師)超過100位老師成為深度使用者(可以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應用),這絕對不是一天的研習工作坊就可以達成的!
其他沒有持續進行數位應用培訓的政府平台,或是數位學習應用軟體推廣,這些軟體在現場使用成效就更令人擔心了,如果沒有這樣持續的培訓整合,再多的軟硬體採購還是枉然啊!

2020後的想像?

如何讓上面幾個以硬體思維的例子不要再發生?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樣貌可能是怎樣的畫面?
現在或是2020以後,我們對於數位學習是否走要到個人化學習的情景,具體的畫面應該如何?

這個教室畫面,我請很多老師描繪過:
因應不同孩子的學習進展所需要的數位學習,

在不同的學習進度下,

教室不需要高品質大尺寸顯示裝置以方便老師統一講解,

不是一兩間裝備精良的資訊教室,

在每間教室、任何時間

每位的孩子手上有合適大小的載具,
都可以隨著各領域老師的教學安排或學生自主
在通暢的網路環境下隨時使用,
有良好數位學習訓練的老師
更強大的數位平台以協助老師對學生的數位學習進行學習協助規劃、學習進展掌握、學習成效評核等教學輔助的工作。

這樣的畫面透過幾個民間組織的力量,我們在現場部分教室中有真實畫面,但幾個民間平台目前做的,能做到的主要著重在於基礎學力提升的學習,均一教育平台在數學與部分學科的學習上,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平台,PaGamO提供學生精熟練習的極佳工具,Learn Mode (學習吧)則在其他學科資源整合與國語文科的學習上做出不一樣的服務內涵,雖然這些平台目前每週學生使用次數,比所有公家單位所有的平台總和都還要高出許多,但是更高層次的學習,除了coding的程式學習外,主題統整與跨領域學習,牽涉到的知識運用、合作互動、社會參與等等更深化的學習,在台灣,如果還需要老師們單打獨鬥,這一波教育改革機會我們將很難掌握住!

想像未來的教育現場,需要的可能不一樣?

台灣已經有了可汗學院的均一版,加上後續的幾個民間單位的努力,我們更需要類似Summit Learning的平台。

但是,如果沒有國家力量,整合各領域跨域課程設計、評量發展,單靠民間力量很難做出來。因為這需要更多領域老師的投入與設計,新課綱強調的跨域大主題課程,光光提供適合的素材以補充教科書不足,現場老師就無法負擔,如果有類似Summit平台發展出來,協助老師對學生的數位學習進行學習協助規劃、學習進展掌握、學習成效評核等教學輔助的工作,可能比目前我們幾個民間組織僅能專注於單一學科的學習,更具宏觀性。因為這個方向,是另外一個重點,目前我們幾個民間平台也還沒有能量可以著力。如果有類似Summit learning platform 的平台發展出來,新課綱所想要達成的目標,機會就會提高很多,對於促進學生投入課堂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整體學習品質提升,就有更多的機會。

大家應該讓焦點抓回來,如何透過數位學習,學習課綱想達成的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是終身學習者?
數位學習,不只是靠辦比賽、活動,而是真實的在每一堂課堂上、課堂外,讓學生透過數位科技學習數學、英語,學習如何閱讀、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進行大專題主體統整學習?

然後,到不同的學校現場看看,不同學校間、地域間的差距有多大?

也到外面看看我們的差距有多大?

然後,我們缺什麼要先做?

除了網路的硬體設備,我們需要什麼規格就好、就夠用?

如何協助民間、支持民間單位的平台更強大?

如何發展出不同面向的學習支持平台?

關於老師的訓練,我們又要投入多少資源才能夠培養出第一群20%的熟練教學者,或是還要更多具數位學習教學能力的老師?

除了硬體,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軟體上!

回頭看看文章開始的影片,如果第一步是讓老師有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能力,每一間教室都可以讓學生運用數位設備,進行適合程度的學習,除了英語、數學以外,還有其他科目,如果可以許願,這是我個人淺薄的第一願。

更大的宏願就是發展各領域、跨領域的個人化學習,當然,要做的也許更多,這也是我對於國家投入這麼多資源的期待!

新的學習策略如何導入課堂/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WOOPS實作練習

WOOPS

這是106/2/24在金門縣與校長、主任、老師們分享如何將均一帶入課堂的討論架構。

用的是WOOP練習,加上scan(現況掃描),就是WOOPS!

如果要讓學生理解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後,實踐於生活上,而且能夠持續進行自我學習監控,WOOP策略應該也是很好的學習策略工具。

(WOOP工具取自 Gabriele Oettingen , 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Inside the New Science of Motivation  中譯版  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  天下文化)。

[@more@]

這是三堂課課後的討論架構。校長與主任的學校角色、公開課、課後討論與分享現場經驗後,如何在學校真正實踐的聚斂研討,20分鐘左右分組討論,如果有同校老師就一起討論在校內如何開展,如果每校只有一人就併校討論,然後小組分享。

Optimism 正向成長思維練習對於每一個人學習、工作規劃應該都很有幫助,但是不能只有空想、願景,行動才是實踐真理的唯一道路,個人在每次分享完,也常常有自我效能又成長的fu,尤其是分享對象是學生、老師同仁們時。

上面的策略圖woops,有一點很swot分析。也很像焦點討論策略ORID策略。(參考之前分享的文章)

對話,出自於希望孩子們更好!~~團體動力 ORID 高峰經驗 黃金圈)

如何在學校中導入均一教育平台

昨天分享這個小策略作為討論的架構,讓參與校長、主任、老師在聽完一小時經驗分享與操作練習,實地看完一堂公開課堂與課後實務分享後,想一想回到學校後,

如果真要將新的策略導入課堂中,還有哪些需要討論一下?(wish)

一、大家先想想如果導入會有什麼美好的結果(outcomes),

盡可能去想像美好與期待的畫面,這樣的正向思考有助於參與的動機與持續力,盡情的想像美好!

二、準備與實施過程中可能的困難/衝突有哪些(obstacle)、

三、掃瞄一下目前有哪些基礎(scan)

四、最後,用if…then…法則,去突破困難/衝突。(plan)

需要提醒的是,大家應把討論焦點放在困難/衝突的解決思考。後面小組分享時,也應針對參與者可能的困難/衝突仍未找到解決之道者,提供經驗分享或是邀請其他參與者一起研討可能的解決策略,或是避開大石頭。

這個活動讓參與者討論、書寫與分享,就不是只有講師完全講授唱獨角戲!

16830712_1844504522504607_7651136668513506883_n

(校長、主任、老師一起來討論如何在學校導入均一)

 

16864182_1844504569171269_2656757079964686369_n

(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至少二人論就很棒了)

整個操作下來,加上問題解決互動,可能至少需要40分,昨天約花了60分鐘完成,包含各組分享與經驗互動(每組3~5min,如果時間不足2分鐘也行),如果輔導團隊夥伴去學校分享,也可以帶著大家做。

下面是各校整體分享的成果,各校問題與基礎當然有所不同,至少討論完後某些問題澄清了,也參考了其他學校的對應策略,對於有意導入均一平台到學校的教育同仁可以參考。

16910657_1665996940084283_1548069746_o

16910619_1665997016750942_683368662_o

16930418_1665996983417612_1444729403_o

16935667_1665996913417619_1861653481_o

16936023_1665996926750951_2097518042_o

16936205_1665996933417617_1075374723_o

16990104_1665996953417615_1069592680_o

課堂上給孩子做的WOOP?

因為這次是討論均一如何在學校實施,重點放在均一可能帶好的美好願景的想像與實際行動如何連結上。

當然可以用在課堂的學習,讓學生想一下,可以直接用WOOP 即可,當然也可以加入現況掃描的部分。

如果每週至少一次用均一 wish,

會有什麼美好的未來,以強化動機 outcome,

在家裡使用會有什麼困難 obstacle,

然後用if ….,then法則去突破困難 plan

(也可以作為實踐的自我檢核點,隨時提醒),

對於提升動機與持續學習的動力,作為學生自我監控的工具,如果加上老師的多元獎勵與鼓勵措施,應該都可以發揮不錯的效果。

學生的其他練習

素養導向學習設計期望能有生活實踐與態度動機的強化,對於老師的核心問題是:

素養導向的學習與評量如何進行?

如何養成良好習慣(品格力)?

如果要讓學生理解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後,實踐於生活上而且能夠持續進行自我學習監控,WOOP策略應該也是很好的學習策略工具。

以如何減少空氣汙染,我們可以做做哪些事?

老師課堂設計的學習活動就用WOOP為架構,期望學生學習一個好的習慣,然後也可以具體檢核,有點PDCA的味道,但是計畫比較小,以下是學生的WOOP實作練習:

P_20170222_210446

當然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別差異,當然需要協助,此時學生的設計出來的自我實踐計畫,除了計畫本身的檢核修正可以作為性程性評量的依據外,實踐的結果當然就是最好的總結性評量。

P_20170222_210519

如上圖顯示,學生寫的做法可能不構具體需要老師提醒,然後在plan 部分,強調如何解決困難obstacle,尤其用if…,then…的連結,學生剛開始練習時一定需要老師協助。

然後就是用這個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計畫、實踐、檢核了,檢核時間可以訂為一週、一個月或更長,結合聯絡簿隨筆等平日的工具,讓學生學習自我監控,不斷練習,形成肌肉記憶,建構正向成長思維模式,這也是Grit(堅毅)練習的另一環。

以這個例子來說,由於也是有利社會的一件好事,是環境教育的一件事,當然也可以正向成長思維Optimism(樂觀)練習中,每日好事的連結了。

連結KIPP品格力教學的七步驟:

最近與幾位好友嘗試導入品格力與學習力結合的教學策略,其中KIPP學校對於品格力教學的七步驟,以WOOP為學生的操作鷹架,作為強化品格力與學習力連結工具,是相當適合於現場教學的工具,七個步驟如下:

1.信入並體現品格(Believe It and Model It)

2.為品格命名(Name It)

3.介紹符合品格的具體行為( Find It)

4.感受品格的正面力量(Feel It)

5.整合品格於課業或生活(Integrate It:)

6.鼓勵符合品格的行為(Encourage It)

7.持續追蹤品格成長(Track It)

當然如果是給學生做,就當作一次練習後,然後每週檢核一次即可。一魚多吃,讓學生發現具體行為開始(find it)、命名(Name It),整合於課業或生活(Integrate It),感受自身的變化(Feel It),最後持續追蹤(Track It),幾乎就是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基本元素了。

學習動力與耐力維持

基本上學習監控,尤其是自我監控(self-control)的能力是重要的品格特質(品格力),WOOP的策略練習正好提供這樣的學習策略,協助學生自我監控,以一個小而具體的願望wish開始,老師用一定時間的延續與過程中一定頻率提醒與學生自我檢核,對於習慣養成、整合於生活中實踐的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應該就不是天方夜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