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位學習,我期待的未來!

image

(KIST拯民國小 胡茵老師 利用載具進行差異化教學,學生進行數位學習的影片)

上個週末,幾位關心台灣數位學習的夥伴,共同寫了一篇文章,對教育部資科司10/9要審核的《2019-2022 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提出一些批評及建議,在聯合報的讀者投書刊出後,有許多討論,我也發表了一些看法,我把大家的想法整理一下,提供一些在現場的觀察與未來的想像。

投書內容:

嚴重與世界脫節的《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

[@more@]



對於數位學習,不同層級的長官們有一個的迷思,常常看不到軟體,也沒想過軟體,當然就不知道怎麼辦。當有經費時,蒙著頭繼續做他們熟悉的硬體,看到哪一個學校有什麼,或是硬體廠商來介紹最新的設備,以為這就是跟上時代,當設備到位後,請廠商辦一場說明會,讓幾位老師帶領一班學生,秀一些簡單的成果,然後發布消息上媒體宣傳一下,學校的數位學習就到位了,對外的宣傳也是我們學校有什麼什麼設備,我們可以做哪些,然後一段時間後,數位學習真正發揮那些成效,可能已經不是目標了。

例如,學校如果有一大筆錢可以買資訊設備,提供給每班學生10人以下班級,如果您是校長或是縣府長官,優先選項是(1)每班購買70吋以上大尺寸的液晶電視 (2)每位學生一台不超過12000元的載具(筆電或是平板),加上全校暢通的網路環境。

大家可以想想,選擇(1)、(2)的差別?

過去宜蘭的例子,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兩三年前的資訊設備更新案,讓學校可以自由選擇電腦教室的更新,(1)固定式桌機 (2)可移動式的chromebook。

答案應該很簡單的決定吧?

結果,統計出來,有接近30%的學校校長(或是主任、資訊組長)決定選擇(1)固定式桌機 ,原因很簡單,容易管理,因為資訊設備主要是資訊老師的資訊課在用,其他老師不會用、也不知用在哪裡,數位學習,很抱歉,在這些學校中,可能不是資訊老師最重要的選項,真的想要進行數位學習的老師,到這些固定式的教室,不方便課堂運用,加上一些管理上的限制,也常常打退堂鼓,最後,資訊設備只為了資訊課每週一節使用,如果是六班小校,可能每週使用的時間就是4節課(小三開始才有資訊課)。

長官們的迷思,常常看不到軟體,沒想過軟體,也不知道怎麼辦。就蒙著頭繼續做他們熟悉的硬體,以為這就是跟上時代,這是另一個很好的實例。
如同我們前任KIST施信源校長所說的,我們對於數位學習的現況與想像何止落後3~5年。我們今年與幾位KIST學校夥伴,利用清明假期去舊金山的幾所學校參觀個人化學習的現況,不只是國小階段,連K甚至preschool(就是我們3~5歲幼兒園)就在用個人化學習,真的把我們一群人嚇到吃手手了。
參觀參與Summit learning的中學時,他們利用主題統整課程的平台(
https://demo.summitlearning.org/demo/input_email 可以進入看到主題學習範例),

提供各領域老師進行主題統整課程,更是令我們讚嘆不已。
(有關於Summit learning platform簡介)

因為這就是我們新課綱想要跨領域達成的教學現場,課綱想要達深化學習的目標。

學校的互動式電子白板現在在哪裡?做什麼用途?

如果我們國家的重要投資,還糾結在不必要的投資項目上,沒有看到目前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或是對於未來的想像,真是太慢也太可惜了,我們不應該虛耗時間,更不該再浪擲有限資源!
如果數位學習沒有跟著新課綱的方向往前走,還是鎖定在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而漠視未來可能的機會,還是一樣的大型投影設備、統整性的廣播系統、資訊教室的思維,那麼過去電子互動式白板設備投資的慘痛經驗,我們這次將會付出更多,尤其是偏鄉地區的教育投資機會,將受到更大的打擊,因為類似的資源投資錯置,將讓更多孩子的翻身機會就此流失!
如果數位學習可能是教育公平的機會,特別是少子女化的偏鄉小校
如何透過數位學習解決學習落差、學習資源不足的長久問題,這次的資源分配決定,將會有造成巨大的影響!

除了硬體,更困難的問題在網路與老師訓練

數位學習的重點,不應只放在硬體上,校園網路的最後一哩路的教室網路環境常常不通,數位學習教學輔導的訓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過去平板沒人用,chromebook收到充電車中或桌機用,很多裝備精良的數位教學教室只是展示場的結局,還是會不斷發生,如何把軟體、支援平台搞好,把老師訓練好,投入的資源應該不能少,可能比硬體更關鍵。

上個月我與一位在基層默默努力非常深的特教老師的對話,真的令人心酸,為了特教學生識字上的需求,自己挑腰包買開發軟體,因為需要網路環境,學校卻擔心中毒影響行政作業,把其他老師的環境全部斷掉,老師只得用自己的手機上網,幫忙完成軟體開發與平台建置,這樣的事情,應該不是單一事件,在基層還有許許多多想要用數位平台讓學生多學習一點的老師,因為學校網路不通,開放自己的4G手機給孩子當基地台,特別在偏鄉小校,這樣的例子一定不是少數。

另一個實例是我分享了現場看法後,現場老師給我的回應,雖然有分享者個人的經驗,仍然有非常清明的見識:
有時老師與學校主管的確是被「資訊環境」給蒙蔽了教學應有的專業。當一昧地擴充教室裡的資訊設備,卻只是拿來放書商的電子書,然後上級長官津津樂道,你會有這種感受不是突然,是長期以來行政主管機關對「資訊教育」的認知給綁架了!看看前瞻計畫投入在地方資訊教育的項目,就知道你發出的聲音是「狗吠火車」而已!
上次你來過我班上,我每周至少挪出2節課讓孩子自由使用Chromebook上數位學習平台(
Code.org),這段期間拿過幾次均一學習的全國班級獎狀….抱歉,學校不在乎!兩年過去,孩子升上高年級…抱歉,沒有老師延續下去!
我只能繼續在自己的班上,盡力讓眼下的孩子透過數位平台努力去學習未來的能力!
相信你懂!

如果以過去我熟悉的協助均一使用老師培訓為例,努力將近3年,才讓800位左右潛在可能的使用者(全縣國中小有擔任數學課的老師)超過100位老師成為深度使用者(可以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應用),這絕對不是一天的研習工作坊就可以達成的!
其他沒有持續進行數位應用培訓的政府平台,或是數位學習應用軟體推廣,這些軟體在現場使用成效就更令人擔心了,如果沒有這樣持續的培訓整合,再多的軟硬體採購還是枉然啊!

2020後的想像?

如何讓上面幾個以硬體思維的例子不要再發生?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樣貌可能是怎樣的畫面?
現在或是2020以後,我們對於數位學習是否走要到個人化學習的情景,具體的畫面應該如何?

這個教室畫面,我請很多老師描繪過:
因應不同孩子的學習進展所需要的數位學習,

在不同的學習進度下,

教室不需要高品質大尺寸顯示裝置以方便老師統一講解,

不是一兩間裝備精良的資訊教室,

在每間教室、任何時間

每位的孩子手上有合適大小的載具,
都可以隨著各領域老師的教學安排或學生自主
在通暢的網路環境下隨時使用,
有良好數位學習訓練的老師
更強大的數位平台以協助老師對學生的數位學習進行學習協助規劃、學習進展掌握、學習成效評核等教學輔助的工作。

這樣的畫面透過幾個民間組織的力量,我們在現場部分教室中有真實畫面,但幾個民間平台目前做的,能做到的主要著重在於基礎學力提升的學習,均一教育平台在數學與部分學科的學習上,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平台,PaGamO提供學生精熟練習的極佳工具,Learn Mode (學習吧)則在其他學科資源整合與國語文科的學習上做出不一樣的服務內涵,雖然這些平台目前每週學生使用次數,比所有公家單位所有的平台總和都還要高出許多,但是更高層次的學習,除了coding的程式學習外,主題統整與跨領域學習,牽涉到的知識運用、合作互動、社會參與等等更深化的學習,在台灣,如果還需要老師們單打獨鬥,這一波教育改革機會我們將很難掌握住!

想像未來的教育現場,需要的可能不一樣?

台灣已經有了可汗學院的均一版,加上後續的幾個民間單位的努力,我們更需要類似Summit Learning的平台。

但是,如果沒有國家力量,整合各領域跨域課程設計、評量發展,單靠民間力量很難做出來。因為這需要更多領域老師的投入與設計,新課綱強調的跨域大主題課程,光光提供適合的素材以補充教科書不足,現場老師就無法負擔,如果有類似Summit平台發展出來,協助老師對學生的數位學習進行學習協助規劃、學習進展掌握、學習成效評核等教學輔助的工作,可能比目前我們幾個民間組織僅能專注於單一學科的學習,更具宏觀性。因為這個方向,是另外一個重點,目前我們幾個民間平台也還沒有能量可以著力。如果有類似Summit learning platform 的平台發展出來,新課綱所想要達成的目標,機會就會提高很多,對於促進學生投入課堂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整體學習品質提升,就有更多的機會。

大家應該讓焦點抓回來,如何透過數位學習,學習課綱想達成的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是終身學習者?
數位學習,不只是靠辦比賽、活動,而是真實的在每一堂課堂上、課堂外,讓學生透過數位科技學習數學、英語,學習如何閱讀、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進行大專題主體統整學習?

然後,到不同的學校現場看看,不同學校間、地域間的差距有多大?

也到外面看看我們的差距有多大?

然後,我們缺什麼要先做?

除了網路的硬體設備,我們需要什麼規格就好、就夠用?

如何協助民間、支持民間單位的平台更強大?

如何發展出不同面向的學習支持平台?

關於老師的訓練,我們又要投入多少資源才能夠培養出第一群20%的熟練教學者,或是還要更多具數位學習教學能力的老師?

除了硬體,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軟體上!

回頭看看文章開始的影片,如果第一步是讓老師有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能力,每一間教室都可以讓學生運用數位設備,進行適合程度的學習,除了英語、數學以外,還有其他科目,如果可以許願,這是我個人淺薄的第一願。

更大的宏願就是發展各領域、跨領域的個人化學習,當然,要做的也許更多,這也是我對於國家投入這麼多資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