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墜落的過程,我們能幫忙打開第一張保護網嗎?

image

關於偏見, 對於單一故事的危險!

https://www.ted.com/talks/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

這是奈及利亞作家在TED所分享的影片。關於偏見,對於單一故事的危險,談的是非洲的故事。

(影片可以選擇中文字幕)

如果我們把場景換成台東、花蓮,或是所有的偏鄉學校,您會如何想像那是怎樣的教育現場?

最近出版的「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引用這部TED講者的故事,顧瑜君老師與一群鄉村孩子的第五個練習中,也描繪著這樣弱勢家庭的故事。

前幾天在臉書的轉貼文(孩子墜落前的那張網——待修補的補救教學與中介教育)

有一些回響,我也想來說說自己學校的故事…………
[@more@]

宜蘭、台東、花蓮,或是所有的偏鄉學校,您會如何想像那是怎樣的教育現場?

如果我們以前常聽到這裡的家長,不關心孩子們的教育,常常只有煙酒檳榔,疏於照顧孩子,就誤以為所有家長都如此。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很多偏鄉老師們對於學生的學習,因為部分家庭功能不彰的原因,跟著也一起放棄了,對於教學專業精進也沒有太多熱情!

真實的情形與想像的並不一樣!

這半年我在花蓮、台東、雲林看到的並不是這樣,過去在宜蘭的偏鄉小校跑,也不全然是這樣。

KIST在花蓮、台東、雲林的有三個學校。

特定地域中,固然有令老師頭痛的家長,酒精所引發的問題也不少,但仍有一大群非常有智識的家長與師長,都非常關心孩子們的未來,也非常努力的為生活與教育拚搏,面對不足的基礎建設、政府政策,展現堅毅的韌性,而不是氣餒,關心也非常努力的期待學校與孩子們變得更好。

就算是部分都市人眼中疏於照顧孩子的家長,就算有種種難以啟齒的故事,對於孩子的教育,仍有一份濃濃愛意的期待。

要完全的了解 一個地方或是一個人 ,不去了解全部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述說單一故事的後果是 ,人們的尊嚴被奪去 ,讓我們看不到人類的平等 ,只強調我們有多麼不同,而不是我們的相同處 。

我們自己的故事是這樣

前兩週,我們三民有一位學生(化名小毅)因為由樹上掉下來,根據佑民校長描述,小毅摔傷頭部,眼睛也有一點傷到,頭包了一大包,媽媽的朋友知道後,將他的家庭狀況放到FB在地社群上,父母親是由外地轉學過來,住家在一般人眼中根本只是臨時住所(工寮),不只是家徒四壁,其實是沒有牆壁,碰到颱風只能到附近的親友家借住,學校這邊過去雖已積極家訪及關照這位學生,希望能對孩子有所幫助。
另外據校長對家長的初步瞭解,若遇到天候狀況不好(如颱風),他們一家是隨時可至相隔約一、二百公尺的親戚家住。也確認過那平時為什麼不去那兒住就好,當時該生家長的回應是不想!

大家看到這樣的情境,大部分的刻板印象就是家長不關心學生、疏於照顧孩子的單一觀點。(PS:很多人可能會評估是該生的家長本身並沒有覺得這樣很不好,所以即便有些餘錢,也未必會應用在改善住家的環境。加上很多類似的學生的家庭,因為種種因素無法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

在我們的領導人群組中批露後這個訊息後,大家建議先請導師及主任去做家訪,了解情況後,再來想辦法。

因為另一位KIST學校的鄭漢文校長處理類似事件很有經驗,也最富人文關懷,我們請他直接提供處理建議。
漢文校長給了以下的建議:
記得在跟家長說明時,特別要強化家長的信心。
因為家人能在爐火下相聚就是最幸福的事,直覺父母挺有責任感的,願意努力逐步改善居家空間,即便是換個屋頂的帆布,學校的立場要去honor their family。

佑民校長與副校長(兼教導主任)隨後一起拜訪小毅家,遇到孩子與媽媽,副校長與校長後來有分享事件處理的摘要:

1. po文的是媽媽的雇主、亦算是好友,純粹是出於關心家人的狀況。目前po文底下有很多熱心的人提供資源,如有可媒合的,校方會協助家長去申請。

2. 小毅的眼睛狀況好多了、已經拆掉紗布,媽媽說下週還會帶他去檢查,但擔心孩子眼睛有狀況,卻因為怕看醫生而不敢說。

3. 感覺得到孩子很依賴媽媽、媽媽也很疼孩子,但並不是出於溺愛。例如媽媽說小毅在前一個小學很常到很晚了還和朋友四處遊蕩,因此她決心把孩子轉進我們學校,為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品格。另外媽媽也很擔心他暑假作業還沒寫完,但孩子常耍賴,她無法招架。

4. 校長和我鼓勵他要在眼睛有狀況時跟媽媽說,也透過引導,和他約定每天要寫五頁暑假作業才能看一小時的卡通,並且約定在開學時要檢查。另外也會盡可能幫忙申請能夠申請的補助。

5.雖然這次他從樹上摔下來,導師在知道事情的第一時間就已經和學務、校護一同家訪過了!所以這次去,家長也是表示很感謝之前老師們的關心。

5.特別感謝漢文校長溫暖的提醒,讓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漢文校長後來也給了我們很有智慧的回饋:
家長會以孩子的品格做為轉學的原因,讚!
校長副校長親訪,相信父母感受到溫暖比起物質性的給予多的多,現在最需要的是導師的家訪,安住孩子和父母的心,為了孩子舉家遷來學校,用帳棚搭建臨時家屋就是為了從A校轉學到KIST來,這個故事太美了,學生開學後第一件事,在全校師生面前肯定他的家人為一個孩子入學所做的努力,也肯定孩子所完成的課業,即便是一個字 ,在這樣的環境都願意寫, 願意努力學習,我好喜歡這個畫面 ,相信他的生命會在我們的學校有著很大的轉變。
哈列路亞!

因為有機會到更遠的地方與不同區域的這群師長合作,更能體會到,有一個場域可以讓我們團隊去嘗試對於重新定義教育的看法,並且用更深刻的影響來培育孩子的未來,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

「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與這部影片有更多類似案例,非常值得所有想要到偏鄉協助或是投入偏鄉教育的你我參考!

任何投入的協同工作者,都需要心存感謝在地的家長與社區的包容,特別是在地一起工作的夥伴需要面對改變所帶來的不安與新的負擔時,對於深陷困頓的家長與工作夥伴,保持著熟軟的態度與溫暖關懷的心更應為首要的對應姿態。

39409104_2079956672065220_5232497711130869760_n

(KIST三校夥伴的2018暑假共識營)

這兩週,KIST夥伴又展開暑假共識營,除了KIST核心的卓越教學架構操練與領導人職能模式的練習外,特別加入如何協助更多有兒童逆境經驗(ACE)的孩子脫困的課題。
三天的薩提爾課程,李崇建老師給我們另一個面向的啟發,
我們的夥伴也許更需要另外一個善待自我與他人的運作架構,尤其是偏鄉老師長期處理不利因素家庭的案例過程,自我療傷與察覺、學生困境的產生與家長的困頓理解,在察覺內在困頓與自我覺察後的接納、轉化過程中練習,但練習一次應該是不夠的!
不過,對於孩子們一層一層的保護網,我們所期待的是,可以由老師們的一次次刻意練習中,逐步展開!

沒有人欠我們什麼,我們何德何能有這樣的機會?

不管成功或是一時挫折,真心感謝這群在地與新加入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