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頭~舟船體驗

內城大坑的渡船頭,為早期員山鄉內城村的主要交通路線,以前此處山頭盛產大量的相思樹林,附近的居民大都靠販售相思樹維生,沿著內城大圳至外地交流,換取生活所需。歷經歲月的變換,交通發達後,此河道就成了水圳,原有的渡船頭也從此消失了,僅在舊址改建為公園,以茲紀念。

 

不過,本領域小組評估該處的水深及沿岸相關設施,發現該區域從渡船頭到千慧寺大坑橋前,水深穩定,足以行舟。大坑橋到大樹公,僅部分區域有大石影響航行,若能請怪手移除,稍作疏圳,將可行舟。因此,辦理舟船課程初探,請來社區總幹事簡裕鴻一起來體驗。

在輔導小組實際操作評估後,覺得很可以作為水域舟船操作課程的實施場域。因此,社區將協助本水域疏圳的清理工作。未來,將作為縣內舟船水域體驗課程的操作場域。

 

環境教育行動~開一條大安埤山的活路

這一年來,在宜蘭最夯的環境行動,莫過於大安埤山採礦開發案。

這個案子獲得了超過五萬人以上的連署反對,還有跨黨派民意代表的支持。

甚至,宜蘭縣林姿妙縣長,還特別在三月底宣布,將大安埤山列入國土保育一的規劃裡,未來將限制該地區的開發。

這一座山,正好位於內城國中小本校與化育分校之間。

可是,很特別的,社區的民眾,學校的老師與學生,很多都不知道大安埤山是哪一座?

 

內城國中小長期推動戶外教育,發展許多山野教育課程。可是,學校師生們爬了那麼多山,居然連距離學校不到一公里的大安埤山,都不知道是哪一座?這樣的山野教育,真的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所以,從去年九月獲知大安埤山採礦開發案後,本領域小組,就開始籌劃,如何開發大安埤山的課程,使這座山成為學生未來山野教育的實施場域。

去年11月,首次與噶瑪蘭山協合作初探。因為山徑很少有人走動,荊棘叢生。開了一天,僅開出大安埤山西側登頂的路線。

之後,因為冬雨氣候,疫情影響,遲至今日5月3日。本領域小組,邀約宜蘭山協、噶瑪蘭山協、內城社區發展協會、還有北成國小媒體素養輔導團,一起來替大安埤山,開出一條可以登頂,也能貫穿內城與化育的一條連結的山路。

在12名專業開山的刀手協助下,歷經8個小時,把這條山路開活了,開通了。

未來,還會在社區的維護下,繼續保持這條路的順暢。

環境教育,並非在課堂上,高談闊論,大聲疾呼。而是,一個行動,透過行動參與,才能更深刻地去在乎與了解!

南澳鄉巡迴_戶外線上領綱培訓

今日的鄉鎮巡迴,改以4G的行動網路來做線上領綱的線上研習。

影像與聲音的傳遞,都能負荷10多位學員的學習。

幾乎所有的研習教師,都能依照所要求的派送作業,完成本次的學習。

線上學習,因為每一個參與者資訊操作能力的差異,以及對各操作平台的熟悉程度,都會影響整體學習的規劃與安排。所以,直覺式的操作程序規劃與操作介面的人性化,才能令學習互動順利開展,讓學習能順利走下去。

在技能門檻不高,操作理解不困難的情況下,線上學習才能真正發生。

戶外的實況,給了大家新鮮的趣味,以及更多操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致。

領域工作圈_蘇澳國小_後山山野課程共備

蘇澳國小後山是七星嶺,海拔約230公尺。

受建洲校長和坪鍵主任邀約,前去共備與評估。

學校的舊步道,能否開發作為山野教育場域。

蘇澳國小後山有大圈和小圈的階梯步道,除了小圈有人維護,可以通行外,大圈的步道已經很久沒有人走了。路徑早被埋於土石雜草與倒樹之中。

到現場看到路況,果然荒廢很久,沒披荊斬棘,實在不好通行。因為,沒帶刀具,又懶得回頭去拿,評估這情況還能硬上,就直接帶隊強行突破。主任與組長,跟在後頭,跟著我們挺進。花了一個多小時,把這條步道走完。

這路況,對我們來說,算是簡單。但是,對沒開過路的人,就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跟隨的過程,就是學習。就能提升跟隨者的眼界與膽量。

冬山鄉/蘇澳鎮_鄉鎮巡迴遠距離領綱研習

因為疫情,鄉鎮巡迴服務,也變更服務的方式。從到校實體宣講,也更改為遠距離的方式來辦理。

其實,以前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微調課綱的課程,就是採取一部分線上影片,一部分實體操作的方式進行宣導。可是,因為領綱課程若是太教條式地去介紹,參與的老師都很難以接受。所以,108領綱的宣講,各領域在鄉鎮巡迴時辦理,無不改變講述的方式,安排許多教學互動來穿插。不過,多了活動,內容繁雜的領綱,就上得不是很完整。

現在因為疫情,改進行遠距離教學,無法實體操作與互動。不過,因為研習的內容是領綱。將其做成濃縮精要的線上影片,將有助於老師一窺全貌,學到較完整的概念,且因為線上影片具有一勞永逸的效果,所以,花了8小時的影片製作時間,完成六段短影片,方便學員學習。

將其放在ClassRoom安排為作業,輔以問卷進行評量。屆時,就可派送給學員進行非同步的自主學習。

課程中只要用meet在開場做報到與說明,結束做作業檢討與問卷回饋。就可以很聚焦地完成整個研習。

當日研習回饋,高達90%的同意度,覺得這樣的研習,讓學員對綜合活動領綱有完整的了解。也有88%的同意度,覺得這樣同步與非同步的實施方式,緊湊而有效率。

後山山野教育課程~內城低年級大湖庄山

很多學校在發展山野教育常常會捨近求遠,總需要透過遊覽車等交通來往返。這些年,本領域與一些擁有後山的學校進行後姍姍也課程的開發。使山野間型的課程,能以在地的山野環境,作為課程操作的場域。

內城低年級的大湖庄山,就這樣開發出來。從去年開始,先進行第一次的操作,獲得家長及孩子相當正面的學習迴響。今年,再度實施,協同的老師及教學團隊有了更從容的教學準備。儘管疫情嚴峻,多了許多防疫的工作要處理。大家還是能在時間內,做好相關的防疫準備。

後山教育,最大的魅力,就是在地連結。當學生,用雙腳走上後山,眺望學校時,那種連結,就在其童年的學習記憶裡,產生了有意義關聯。除此之外,用自己雙腳走出來的學習,更給孩子帶來無比的成就感。

一年級與二年級登頂後的課程,我們有設計不同的課程體驗。一年級進行單筒望遠鏡的操作,二年級則必須學習攀登水塔、雙筒望遠鏡操作、暴露感練習、垂直下梯等。使得孩子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成長。因此,同一段路線,每年都可由同一個年段來一起操作。

我們設計的這套課程,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助教與安全確保是由陪同的家長來擔任,我們將個工作環節打散,先教家長操作。再透過學習站的方式,讓家長去操作,讓整個流程能順序地操作與完成。

以下影片由小木瓜爸爸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1328779784/videos/10223211544860133/

 

生態保育課程~碧候國小領角鴞野放

從去年開始本領域和農業處動植物防疫所以及台灣猛禽研究會的跨界合作,讓我們在生態保育課程的推動上,有了最佳的整合。以往僅僅是救傷後野放,現在透過溝通整合,學校安排,課程模組,到校授課,實際野放,活動紀錄。創造了孩子許多難能可貴的學習體驗。

一隻領角鴞成鳥於3月中在南澳民居外被撿到,但放疫所獸醫檢查沒有大礙,僅僅是撿拾者裝玻璃,有些輕度創傷,後來跟一隻幼鳥(2月初送入所內還是雛幼鳥,可能學飛時被人發現送交救援,在防疫所養大)養在一起,觀察牠和幼鳥互動良好,而且幼鳥這年紀估計還會跟着成鳥學習一個月左右,經獸醫師評估後,決定讓幼鳥跟成鳥一起野放。因此,就挑選南澳鄰近的碧候國小為此次野放課程的學校。

領角鴞為夜間猛禽,白天野放會導致其受野放地日間活動的鳥類攻擊,需要傍晚時,才能進行野放。所以,挑選17:30進行。碧候國小六年級漢廷老師得知有此機會,邀請有興趣的學生,放學過後,再回學校參與這次活動,獲得學生熱烈的迴響。

由於,我們有開發模組化的課程簡報,會在野放前以iPad進行15分鐘~20分鐘的解說課程,再給孩子實際操作野放的流程。所以,整個課程給了孩子認知與實作的整合體驗,給了學生相當深刻的學習體驗。

防疫在家停課期間,國小綜合活動的課程建議

因應防疫停課,領域小組開始規劃遠距離教學的課程。

從課綱著手挑出學習重點搭配現況情境,來進行綜合活動自編課程規劃。

中年級

學習表現:1b-II-1選擇合宜的學習方法,落實學習行動。

學習內容:Ab-II-1有效的學習方法。Ab-II-2學習行動。

高年級

學習表現:1b-III-1 規劃與執行學習計畫,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學習內容:Ab-III-1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Ab-III-2自我管理策略。

由於,停課在家。正是讓孩子建構自學概念的機會。所以,可在此著力去設計。

中年級綜合活動的課程設計建議

防疫隔離期間的電影自學片單

當疫情緊張,學生必須隔離在家時。

與其讓孩子漫無目的的操縱遙控器,看著電視打發時間。

老師可以揀選幾部有意義的影片,

作為孩子的學習文本。

台北市忠孝國小陳建榮老師是,長期推展將電影融入各學習議題的教學。他用心且專業地整理出一張好電影清單,可以做為大家挑片的參考。
他特地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運用。

?2020電影融入教學參考片單(各議題融入):忠孝國小陳建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