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育專案:利澤國小~紅隼野放

利澤國小,鄰近五十二甲,也鄰近五結海濱。
但是,最最特別的是鄰近農業處的動植物防疫所。

宜蘭動植物防疫所,因為有設野生動物急救站
所以,縣內每當有撿到受傷的野生動物,都會送到這裡,來做醫療與急救。
這一年來,更與台灣猛禽研究會王齡敏獸醫師合作,後送宜蘭縣內傷勢較重無法自行處理的受傷猛禽。所以,讓許多受傷的猛禽,能有重新回到天空的機會。

紅隼(學名:Falco tinnunculus)為隼科隼屬的鳥類。又名茶隼、紅鷹、黃鷹、紅鷂子,是台灣相當常見的度冬猛禽,從海岸濕地、內陸淺山平原一直到中高海拔山區的農耕地都有機會見到,而有些個體也會在都會區中活動。覓食時紅隼常定點振翅飛行,搜尋到獵物後才遽然降下撲抓獵物。在冬季的農田中,配上紅隼定點振翅的身影,是觀鷹人相當熟悉的一幅畫面。

一般來說,若是本地的留鳥,野放時,大多以其受傷時發現地點附近,作為野放的地點。但是,若是候鳥,野放的地點就比較彈性。所以,當我們獲知寒假期間,有紅隼野放的機會。就聯絡最近的利澤國小,來做這次的生態教育。

今日,特別邀請台北猛禽研究會的研究員蔡宜樺姐姐一起來做這次的活動。

生態保育專案:內城國中小~大冠鷲野放

本領域與台灣猛禽研究會、農業處動植物防疫所共同合作的生態教育專案。讓受傷的猛禽,在野放時,能發揮生態教育的功能。因此,只要有猛禽也野放回歸自然,就與研究會共同研商野放地點,並協調鄰近學校參與野放的活動。

本次,是一隻昔日在員山受傷的大冠鷲,該大冠鷲2019/9/4由網友經由「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通報在宜蘭拾獲一隻全身潮濕的大冠鷲,身上疑似有沾黏一些稻米,可能有中毒。經由平台志工建議通報宜蘭縣府受理後,先安置宜蘭動物防治所,再由猛禽會志工接回救傷。 經由獸醫師檢查後判定非中毒,但該鳥低體溫、重度消瘦且虛弱,為2019年春夏季出生幼鳥,受理時不足700g且體溫只有32.5’C,可能因為離開親鳥後覓食能力不佳、或遭受感染(胯下與兩脇皮膚有多發性膿瘍),加上下雨天羽毛濕透而低體溫。經由治療後恢復精神活力,10月中旬移至大籠練飛,練飛兩個多月後判定可野放,野放前體重1800g,為受理時的2.5倍。

本次野放在週五下午,有內城國中小幼兒園及五六年級學生共同參與。或許因為機會難得,大家奔相走告。還有許多家長,前來參與。由於內城環山的環境,歷來就是猛禽出沒的生活圈。因此,在內城鄰近的空曠農田,進行野放,相當的合適。

每次,這樣的活動,都會在孩子的驚呼和讚嘆裡,給孩子一個印象深刻的學習體驗。孩子透過活動,學到許多生態野放的觀念與程序。真的是教室裡所學不來的好課程。

影片由猛禽研究會張宏銘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