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想要的品格行為如何發展與促進?

43950859_2155222261205327_374132273282285568_o

這是學校最顯眼的穿堂

我們是要公佈
我們想要看見的好品格行為
或是
我們不想要的記過通知呢?

除了宣導外,還可以做些什麼?

在台灣可以說,沒有一個學校不強調品格教育,但是除了例行性或是少數地的集會宣導外,如何落實在一般的學習活動中呢?

蘇菲亞信念教學原則可以做為參考


穿堂的品格表揚活動非常棒,我建議也可以讓學生去表彰其他同學的成功品格行為表現,例如每天有一次,讓同學去發現同學間的好表現!
不是只有老師可以而已!

這一段對話過程剛好可以提供所有想要進行品格教育的學校同仁一個開始的規劃:

我們需要更專注於我們想要孩子的好表現,讓孩子知道老師與同學喜歡的是哪些好的品格行為,也讓家長知道,我們會在每天的放學時間做表揚的活動,歡迎家長也在旁邊參與。


19:13 徐向良 @吳明柱 如果是站在司令臺這一側的家長,應該比較清楚我們是如何操作的,以及背後的意涵。如果是站在校門口這一側的家長,因為角度的不同,就未必了。
我的想法是:如果這樣的邀約,可以有口語表達+文字表述,讓家長清楚我們的用意,家長應該能認同:放學時多幾分鐘的等待,是值得的。


19:14 Vincent 謝謝向良的建議,我覺得很不錯,我們可以更積極邀請家長參與。
19:24 宜云 收到 馬上在群組做出邀約
19:44 徐向良 @宜云 請求邀約文字檔分享m(._.)m
19:45 宜云 稍等
19:52 徐向良 @吳明柱 關於學生相互觀察與讚揚好品格的部分,我的疑慮是:如果臨場提問,有些孩子會先搶下機會,再思考對象(或者不知所云),該如何避免?
19:53 吳明柱 可以類似老師的表揚卡,事先寫好,可以用唸的就不容易出錯!

43684182_2155222371205316_4400319931783053312_n

43737383_2155222334538653_6829521471254036480_n
19:54 吳明柱 如果數量太多,就限量學生每週只有一次機會!
19:56 吳明柱 或是同仁們再討論看看學生每週最多可以有幾次!
會表揚同學的學生,因為有發揮感恩與社交智慧,老師另外也可以在品格成長卡上註記好表現!
20:01 吳明柱 如果事前沒有學生寫,可以開放一至兩位學生現場分享,這個也是在練膽!
20:02 徐向良

201
20:06 徐向良 我覺得,用類似投稿的方式,寫的具體而完整的可以在放學時分享,簡短讚美的也可以集中張貼出來,也是一種表情達意。
20:09 宜云 親愛的家長您好:
如之前我們班親會有提到的,KIST學校期待發展孩子的七大品格於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在學校或者在家裡,都要有意識的練習。我們的七大品格是:好奇、自制、熱情、社交智慧、感恩、堅毅、樂觀。
在學校,我們會以孩子的具體行為讓孩子理解自己平常的什麼表現是符合七大品格的。我們也會在集合放學的10分鐘(學生夕會),由老師表揚孩子們的符合品格的具體行為。接下來,我們也會計畫讓學生們輪流表揚自己的同學的成功品格表現。
邀請家長們,在放學接孩子的等待時間,可以進來學校在司令台上,一起參與我們的夕會,也邀請家長們,若是孩子們在家有任何行為符合七大品格表現的,歡迎跟老師說,我們也會在班級晨間時光提出來討論哦!
20:10 徐向良
20:20 吳明柱 哇!感謝宜云!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和帽子

今天妮妮展現非常棒的學習熱情與社交智慧,
看著影片努力自學氣球裝飾  

 

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二)

image

(工作坊書寫學習目標時所參考的動詞牆)

這是學校課程工作坊第二天的紀錄。

ASK團隊,沒有放過大家,直球對決了!

延續第一天(第一天紀錄: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一))的努力,終於將踏入深水區,由核心問題切入,導向跨領域課程設計思考了!

[@more@]

第二天開始了

複習一下昨天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老師們回饋,核心問題是:

沒有固定答案

引發發現動機的問題

可以產生爭辯與討論

不同年級可能不同層次

不斷找證據支持

設計活動之前可以當學習目標的問題

可以引發下一個問題的問題

千古探究的問題

提醒

關於昨天的研習與今天課程如何進行,佩英老師回饋給了大家很好的提醒:

講座群課程的討論與修正,是因應昨天的學習狀況可以調整的,講師群們是以同時學習者的心態而非指導者的角色,與大家同時學習,因著大家語彙不同需要調整,如同一般的課堂教學,老師們也持續學習而調整預測是老師的必要功課。

ASk(態度、技能、知識),態度是最重要!

老師應該不斷地自我反思

我是誰?

我是什麼樣的老師?才要學習這麼複雜的策略?

透過不斷的聆聽的策略,不應該只有類似下載式的聆聽,而是 

客觀性聆聽 現象 數據 提供認知上的挑戰 改變原有認知的架構或調製 讓基模更複雜,

在教學現場,更需要更多同理的聆聽,隨時時間、學生學習的進展調整預設的內涵,連結師生的覺察與體會,老師如果缺這些,很難真正改變學生,當然最高層次的聆聽,在於如何在當下覺察,進行與系統的內在狀態連結,境界就太高了!

每一位老師,應該開展理解的學習技法後,試圖改變自己,回到作為老師的初心,回到同理聆聽。

在共學與共創的歷程中,連結別人的理解,新的學習才有可能,過程中,應該就會是沉靜的學習,與前兩天學習共同體的想法就會很接近。

核心問題(三)

講師以故事開始,

小明的願望 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 無憂無慮!

上帝如何滿足小明的願望呢?

上帝滿足小明的願望是把小明變成植物人。

學習者的需求與給與者的回應好像都有滿足,但是因為沒有確實理解學習的目標,結果當然不是學習者的初衷。

關於核心問題的提醒

是否有符合學習者需求?

符合提問的目標嗎?

在學習情境與歷程中是否合宜?

將是核心問題是否符合學習者需求的關鍵要素

今天講師們用這些比較符合國中小老師教學需求的案例分享核心問題。

利用核心問題,再找出適用的科目?學習目標?

單兵作戰

我們這一組分到的是:是什麼讓藝術變得偉大?

討論的歷程如下:

適用科目 藝術

偉大的義涵 利他 百姓生活出發與連結 無國界 超越種族性別 歷久彌新

目標一 學生在接觸各種不同的藝術過程中,探討藝術作品如何影響人類?

即將學習的歷程  什麼作品會偉大?思辨的過程?

歷程一 學生能夠體會作品

歷程二  透過作品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歷程三 能夠學習創作引起共鳴的作品

討論後的各組分享重點

小組歷程?發想的歷程?討論過那些歷程?

重述歷程,減少詮釋,讓大家分享共學的過程,才是重點。

問好問題,會張開學生學習的窗口。

學科專家盲點如何突破,將是另一個重點!

什麼領域、 概念、學習目標中間的連結,如何讓學生再學習的歷程中,由於共學與共創的成功經驗,產生內在收穫,就不需要加分,學生也會投入學習。

回到海洋議題

練習完核心問題與學習目標的連結後,課堂回到第一天的海洋議題討論。

小組任務 由第一天的海洋主題中, 發展3個核心問題。

小組結束後,每兩人為一組,每人3張紅點點選票,選出最符合的核心問題。

我們發展出來的核心問題之一:人類與海洋環境如何相互影響?

卡住了,如何脫困?

如何由核心問題串聯各個學習主題,然後系統性發展整體課程架構,大部分組別在此卡住了。

老師們之間由於長期學科教學框架,與大部分九貫課程的學校特色課程是拼盤式的組合,缺乏核心問題貫穿與大概念(系統)思維的影響下,如何利用核心問題作為串聯與伸展的工具,將各個可能發展主題傳接起來是一大挑戰!

如何由過去九年一貫課程的經驗中突圍?

佩英老師的神救援來了!

過去九貫課程中特色統整課程(藍色小圓)如果沒有系統觀是不夠的,只能帶出活動,無法帶出系統,用核心問題(核心Q)去串聯,再引發下一個問題,用問題去串學生的活動,持續探究才會發生,才有機會產生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歷程。

image

大部分的發展是表象、行為、感受的觀察開始,由找資料 現象 理解,逐步去發展小主題,往下挖到概念,理解後,逐步形成模型與理論,最後再透過結構化的過程,逐步形成系統性的思考,最終達成心智模式的改變。

由我、我們、系統、世界觀的發展脈絡中,層層堆疊與延展。

image

過程中,理解是重要事情,不是口號!

感受是反思與體會,是系統與我的關係,連結的橋樑,

透過共學、共創的歷程,不斷藉由表現任務的活動、技法精熟,加上問題回應與探就,比較容易形成理解,最終透過行動實踐,去解決核心問題,也是對未來的學習。

轉折 迴旋

經過卡關後的轉折與不斷的來回,各組終於把核心問題草擬出來。

好吧,把核心問題貼出來了

(3張 粉紅色部分)

 

(粉紅色4張,最上方一張為總括其他三張)

(藍色 這幾張是核心問題嗎?)

(藍色這幾張是否是核心問題?)

投票了

兩人一組,每組三張紅點點貼紙,讓大家討論後,決定給哪幾張最能夠掌握核心問題!

高票當選這幾張,大家覺得如何?

設計思考與課程設計

由設計思考開始,轉化應用到教學設計

image

image

由學生背景特質出發 思考 發展學校課程地圖

以學生為中心

老師有了解學生的特徵嗎?

學習目標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如何重整與轉化 

由表現任務出發(以終為始),注意情境脈絡,鋪陳,搭上流,讓學生可以搭上

主題設計時,以單元目標思考,不是照教科書重點直接教,思考後選擇適合的文本與補充資料,注意教學策略與主動學習,也需要注意環境準備,不只是班級經營,而且是強調團體動力。

概念如何轉化成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感而學,尤其是國小,比較會接近素養的學習,越高學習階段越抽象而知識與系統思考取向。每一個階段核心素養所見會不同,展現與內外表現也有所不同。

最後透過不同的多元評量去檢核知識技能或態度,但是對於核心素養反而更困難,因為素養是整體的。

國小 以感受為主

國中 需要認知 why

高中 理想思考 知道如何運作 系統思考等

海報架上腦力激盪ing

寫下來,比較有機會繼續修,討論過程中,不斷提醒同組同仁,書寫、修改,不用擔心意見不佳,寫下來的想法會刺激其他人貢獻新的想法。

用A5當便利貼 重新書寫,共同探究。

主題探究

關於這個主題 你想讓學生學習什麼?了解什麼?

每一次都會探討出新的方向?

再寫可能的主題,有新想法就寫下了,然後分類,依內涵分類

反覆激盪後,可能轉換主題,或是更換主題內涵與文字,大家可以享受變動的過程,與孩子一起培養探索的勇氣。

我們這一組 由三張 變成好多張啊!

分類後,左邊第一張加框的是內涵分類的小主題

重新命名 讓學習主題浮現出來

處長來了

簡菲莉處長中午來跟大家一起吃飯,也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機的團隊就是因著環境與學生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今天的講師團隊如此,如同老師們在現場教學也期望如此。

如何內化,參與團隊,把支持系統建構起來,協助學校同仁一起努力是縣府的責任,更期望大家一起來。

趨勢站在我們這裡,改變是因為孩子的學習需要改變。

大家一起加油!

如何與課綱連結?

下午的課,開始了!

主題探究繼續往下走,如何與課綱連結?

與三面九項的素養,如何連結?

由讀課綱的核心素養與說明開始,

讀一讀 核心素養與說明 畫出重點。

比對一下兩人雙方所畫出來的關鍵字,

分享感想

先讀高中核心素養內涵,再往下走,參考所發的國中小核心素養內涵,應該比較容易看出來層次上的差距。

課程設計

參考學習年級段,選三項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側重著力培養,符合主題的關鍵,也可以改寫成自己所認同的素養,用自己的情境重新書寫。

定稿後,書寫在藍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讓核心問題與核心素養連結

找出來,並且改寫成更合適的內涵

我們的成品如下,每一項都已經改寫過了!把海洋議題納進來。

其他組的成果:

分享:各組如何把核心素養找出來。

在書寫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連結時,應釐清學習目標的範圍,界定學習的層次,深思如何由個人到更大的範疇?

要考慮空間與時間上可能,呈現學生可能面對的問題,讓學生認知與感受,提供學生伸展學習的機會,實務上時間的限制就是重要的考慮,每週可以上幾堂課,每一個主題可能需要多少時間,整個整題課程每學期總時數應該可以上多少課,應該是這裡討論處理的關鍵。。

另外,注意主題設計的邏輯性與完整性,也要考量學生學習的梯度,學生比較容易踏上階梯,不斷反省的問題是想要帶孩子到哪裡?

要考慮設計行動,以免停留在表層的,應該需要完整性。

我們這一組,由於沒有聽到明確指示,只有寫出學習目標,邏輯性與完整性有點不足,不過後來修正後,去除不必要內涵,重新組合學習主題後,應該就好多了!

接下來,

我們要發展什麼學習任務與活動。

選擇知識、技能、態度時,學習目標的選擇就可以配合調整。

動詞牆來了!

搭配動詞牆,寫出學習目標  時間 15分鐘

要注意能力層次,取決與對學生的認識。

由於講師群是高中老師為主,動詞牆的動詞對於國中小學而言,顯然大部分層次都太高了,很難選擇適合國中小學生(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語彙,如果要有明確指引,回到新課綱個領綱不同學階的學習表現去探尋,應該是很好的指引策略,讓國中小老師們,有更明確的指標指引大家往前走!

包子時間對於持續燒腦是必要的!

我們這一組 重新組合

學習目標逐步完成了!

接下來,如何評量

用一個表現任務 以真實情境進行設計,可視為總結性評量

創作 展覽 行動報告 海報展  微電影 都可以

要注意評量工具的目的性

高層次的成果,需要較長時間考慮,鋪陳也較多,才有機會改變學生的價值,複雜技能,花的時間可能很長。

表現任務出爐了

分享學習任務如何設計

分別依認知 情意 技能 分別書寫

這裡就有多元評量的可能

如果可以把知識技能情意整合在一起的表現任務,就太強大。

當要把課程架構架起來,考慮主題 單元間的邏輯性 關係 層次

處理起來後,整體課程架構即將成形。

後續的佩英老師提供的書寫文件,提供大家整個課程計畫書寫參考,兩天的工作坊整個流程就此結束。

後面的文書工作,就留到下次有機會,各校各自努力了!

可以把主題填到蜂巢中

前面活動發展出來的學習目標與對應核心素養就可以填到上表。

課程架構討論時,如同前面思考的,學分時數、各主題、單元時數的考慮清楚了,下圖中的課程架構(地圖),各主題之間的關係,以核心問題貫穿主軸的全校課程架構地圖,應該就很容易裡出來了,找時間,我再把我們這一組的課程架構書寫出來好了!(臉書好友提醒後的功課)

最後就是各主題活動如何鋪排在每週的課程計畫中了(下圖)

 

終曲

兩天的工作坊就此打住了,整個工作坊,有把個課程發展的歷程中,必要思考與發展的關鍵歷程完全走完,當然礙於時間,必要省略部分細節,我兩天一邊參與、一邊紀錄,是參與者有事觀察者的雙重角色,可能也忽略不少細節,就只能挑幾個重要節點先處理了,也要感謝整個ASK團隊的鼎力協助!

學校處理跨科、跨領域統整課程時,較缺乏類似有系統、深入參與式對話討論,大部分老師在思考統整課程時,常常是先由各學科提出單元,然後再拼盤式拚在一起,比較沒有系統性,也常常先分好各領域科目給多少時間,再把一學期20堂課切給不同老師,也許經過這樣的歷程,思維模式就會不一樣,也會比較有探究與統整的味道在其中!

最後,

每一個人把這幾天的心得、想法,用一張長條紙寫下來。

image

 

然後同一組串在一起,各組在串在一起,

image

讓大家的想法串在一起,

大家的力量串在一起!

image

最後,再圍個大圈圈,說說想法!

image

下課了,回到教學現場,持續努力!

未來應該有更多場次的研習需要持續在不同地方展開,

與處長與佩英老師在工作坊結束後,也有初步的想法,如何持續借重ASK團隊的協助,培力自己的縣內夥伴組成協力團隊,到現場去協助學校發展校本課程應該是這一兩年輔導團團隊的另一個重點。

因為ASK團隊要協助的高中學校已經太多了,這一次,我們的老師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參與,實在是很幸運的!

看到這裡,

如果要招募宜蘭縣內的協力團隊,

老師,您願意來嗎?


延伸閱讀

第一天紀錄: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