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別平等,我們還有哪些無法忽視的議題配套需要考慮?

15420903_10208033795151198_4064119275585300968_n

(圖 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探索課程  宜蘭縣環境教育中心提供)

今天在幫忙書寫縣市推動新課綱配套時的一小段文字,尤其在行政減量、成效評估、議題教學必要性中,如何取得平衡,是未來新課綱實施的關鍵配套之一。

這段短文重點除了談議題融入教學的想法,也在談行政減量如何思考!

[@more@]

教育離不開社會與生活環境,在講究績效的年代,想透過教育為手段名之為理念課程,社會議題是否納入或是不納入課程教學中,尤其是中小學的課程教學內涵中,一直以來就是各社會運動的人士的期望,最近的性平議題就是最好的案例。

過去重大議題與社會新興議題在各界要求下,紛紛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流於即興式的議題活動宣導方式,未能回歸課程與教師專業,績效考評所衍伸的教師進修研習、督導訪視等行政作業,大部分則以會議成果、辦理活動場次、參與人數等作為主要的考評作業內涵,嚴重影響學校行政與教師教學整備等工作,但是任何行政作為應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為優先,十二年新課綱的實施是大幅調整的契機,長期影響教師專業投入與教學品質的情形,甚至造成行政大逃亡的情形不應一再出現。

依《十二年課綱總綱》「實施要點」規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內容業已適切轉化、統整融入此等議題,並提供各領域學習重點與重要議題連結之參考說明,地方政府應審慎參考十二年課綱修訂內涵,協助教師選擇適當議題作為生活情境、脈絡連結、探究思辨的教學素材,簡單而言,重大議題並不是適合直接作為教學內容,過去於彈性學習節數中以活動、宣導方式進行的議題教學方式即可達成政策實施的目標,但實際內涵卻常流於形式,最後只能由參與老師研習數、會議、活動辦理場次作為成效評估指標,書面作業與資料堆砌成為必然的結果,落實於課堂教學當然淪為空談。

老師如何配合領域或彈性課程教學的需求,營造學生問題意識環境,重大議題就是最佳選擇,教師若有議題意識能夠整合於目前教學重點中,則利用議題的衝突性,提供學生關心社會與生活情境,提供真正情境化、思考辯證的素材,各項議題將是素養導向的教學最好的輔助。

過去隨者議題執行成效的考核評估,亦將隨者議題納入部定課程的領域課綱中,簡化書面資料堆砌的行政作業模式勢在必行,各級單位訪視評鑑指標隨之修訂的必要性更應加快進行,未來就應回到實際教學面上思考,著重於學生多元展能的學習表現評估,方能導引教師進行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以提升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