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C大動員,宜蘭如何動員?(一)

2016年親子天下的縣市教育力調查配合發佈今年主題「減C大動員」,一時之間「減C行動」又變成熱門議題!

報導中有部分宜蘭作法被深入的分享,但限於雜誌篇幅取捨,部分方案未被提及,縣層級政策推動的背後思維如何考慮,我們又如何與全縣教學現場老師協力合作,就綜整一下過去的幾個關鍵想法與實際做法,提供有興趣的夥伴參考,順便作為無法接受外縣市夥伴分享邀約的交代吧!

[@more@]

減C大動員?

到底要動員那些人、哪些事?

基本目標上就是要減少C(會考待加強)等級學生比率,更積極的期待在於讓所有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品質。

常有部分人士認為,學生成績本來就有好壞,考試考不好,不代表學生未來沒有出路,也會舉一些小時候學科不好,但是長大後憑藉努力在各行各業成功的典範來印證國中小成績不好,應該不用那麼大驚小怪;教學現場也常有類似的看法,甚至簡化成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有可能是考試題目不好,家長不配合或家庭功能不彰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支持,如果只靠一些題目就要決定訂學生的未來過於偏頗,很多能力不是用考試就能考出來的,學校應該不要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考試上面,造成學生學習壓力過大………。

上述觀點大部分有理,但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長期失敗而喪失學習動機,進而導致未來連努力的機會都沒有或是不願意努力,問題就會非常嚴重。

國中小基礎教育階段,如果沒有提供適合的教學內容或學習方法,將虛耗孩子學習的黃金時間,透過國中會考以標準參照為基準的測驗結果(不是過去的百分等級PR值),大致去理解學生對於特定學科能力的學習狀況,當學校或是特定區域國中生未達學力基準比率過高時,就不應等閒視之!

考試最公平?

很多人覺得考試成績最公平,但是理解教學現場的同仁更應知道,考試成績基本上是不公平的競爭結果,因為牽涉到學生家庭經濟背景(家長給予的支持系統),地區差異與學校老師資源投入分配等相關因素,如果只看C等級學生的比率,而沒有考慮教育單位的資源投入,卻以此評估學校老師的努力與否,如此的比較是完全不公平的!

另外比較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因素是過去整個教育生態由於過於重視升學率,學校同仁在大部分家長期望下,對於課堂教學資源的投入與分配對於部分學習弱勢學生其實是不太公平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本就有差異,能力強而且有資源的學生,就算碰到困難,家長很快就能提供必要支持,而能迎頭趕上甚至超前;有心於教育的同仁如果深入去了解國中小現實的課堂教學活動或是學校舉辨的學藝競賽安排,學校中大部分的學習活動(尤其是考試科目相關活動)其實主要的參與對象,絕大部分都是為成績好的同學而設計,讓這群成績好的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受到學校的獎勵,考試結果當然越來越好。

對於學習困難的孩子而言,如果沒有學校老師的協助,越到高年級時,因為學習內容難度增加,失敗挫折是家常便飯,如果加上老師統一進度的教學與評量,老師教學目標設定於提高前段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結果,則後段學習困難學生在課堂上,或是面臨學校大小考試時,失敗,只是必然的結果,學習失敗後,還要面臨課後留校進行補救教學而被剝奪休息時間,除被標籤化外,其動機與情緒低落可想而知。。

學生失敗導致的結果不只是喪失動機放棄學習而已。教學現場同仁都知道,成績差常常也會導致低自尊,進而發生行為偏差比率提高,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與老師班級經營的壓力,更加深了老師對於低成就學生的偏見,就算有心投入弱勢學生學習輔導,如果沒有全面的配合,老師的努力也常常徒勞無功。

如果對於C等級學生的成因理解如果偏誤,則當這項關鍵指標列入各種教育成效評估指標時,不管是類似的縣市教育力調查、統合視導、學校評鑑、校長辦學績效考核後,大家的因應對策也可能會有偏差。我們應在這結果形成前,更深入理解學校教育到底做了哪些事加速導致這樣的結果?或是我們可以在過程中,可以少犯一些錯誤或是多努力一些,減少這樣的結果?

因此,對於減C這樣的議題是否應該列為每年核心議題,為何每年都該列為檢視的目標?

是否應作為學校老師與校長教學成果的檢核?

還是熱度消退以後的話題而已?

未來要如何持續努力?如何深化目前努力的成果?

如果宜蘭在這的議題上,有一些貢獻,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策略與實踐的歷程可以分享?

我們到底動員了多少人,未還還要動員多少人?

動員什麼人去做那些事?

動員後需要花多少時間等待成果?

我們不時在上面的問題上提出可能的作法並努力去實踐,才在過去的基礎上,為這塊土地學習的孩子們做出一些貢獻,並且分享給大家。

問題在哪理,或許老師知道,或許老師都不知道?

在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講課、學生專聽講,然後透過各式大小考試去檢驗學生習果,這幾年下來,這套運作模式已經越來越沒有效果,尤其是少子化以後,因應目前與未來趨勢,學生有效學習與持續學習的能力與動機越發重要。但是到了教學現場,尤其是越偏鄉小校,教師因為少子女化導致的新陳代謝流動性降低,教師老化與新血輪不易進入教學現場,加上整體教育趨勢的改變,如果教學改變不易的態勢一如以往,因應教學趨勢變化導致的考試與升學招生方式又有所調整,對於現場老師而言,就是難以適應的變革!

學生的學習支持系統在哪理?

這次105年親子天下教育力調查過程中,個人接受訪問時有提到我們持續努力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支持系統。

這個系統在多年開始的補救教學相關研習中,已經有多位學者提出來給教學現場同仁參考(圖一),除了第三層的特殊教育外,很多現場老師可能沒有太多的想法,因為一般學生的支持系統在升學優先的氛圍下,在第一層的教學歷程中,在學校只要把前1/3學生的課業照顧好,已經就是困難的任務了,班上跟不上的學生如何協助度過難關,除了課堂上努力外,真要進行較為強化的補救教學,例如課中抽離式或是課後補救教學難度都很高,最終只能依靠其他老師進行課後或是上補習班,如果因為家長或是學校區位影響,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學生C等級比率因為地處不利而越來越多,就是常態了。

image

(圖1 全校性的學習支持系統 )

這樣的系統性支持,在2016年親子天下的國際教育年會中邀請請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 前課綱主席哈梅琳(Irmeli Halinen)分享演說中,也有相同的做法。作為芬蘭教育界工作44年之資深教育工作者,曾是老師、校長、負責師培,也在地方和中央教育行政有豐富經驗,並領導2016年芬蘭新核心課綱的改革,在簡短的演講中特別重點說明這樣的支持體系(圖2),對於提供芬蘭孩童均優質學習的重要。

image

(圖2 芬蘭中小學教育學習支持系統)

如何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支持系統,應該是所有關心與從事教育工作夥伴心中最核心的要務,學生學習歷程中發生困難,不只是課業與學習本身,還可能有經濟、社會等其他面向,對於弱勢學生除了午餐、學雜費補助外,如何在課堂學習過程提供必要的協助,目前大部分學校只有在特殊教育中,針對3~5%學習障礙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協助是不夠的,對於佔更大比率學習困難的孩子而言,目前整體教育氛圍對於類似的學習協助或補救措施是極其不足的,其他關鍵因素如:

教師教學準備如何因應教育趨勢調整的考試內涵轉變?

學習重點與教學重點脫節如何改善?

學校與老師對於整體或個別學生學習進展如何掌握與因應?

這些可能都是關鍵問題,如果問題問對了,也許解方就在其中!

如何選定標的、刻痕、鬆土?

教育現場是非常穩定的結構,教師教學時選擇何種教學策略、方法後,在課堂中實施教學受到太多因素影響,除了個人教學知能外,學校能夠提供的教學支持與外在環境對於老師教學的期待與牽絆,很容易讓老師滿腔熱血卻裹足不前,教學現場要讓老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尤其是長期間在教學現場受挫心灰意冷的師生面前提出改變,如同要在堅硬土壤上畫上幾道改變的刻痕都已不易,鬆土就更需要全面鬆動才有可能。

這幾年,我們盤整了一些過去已相當好的基礎工作,透過新的資源導入,重新整合起來,擬定一些關鍵計畫作為串連彼此的連接工程,很急切但又不失穩健的方式,逐步往前推進,期望透過全面性的學習支持系統的概念,逐步在堅硬的教學現場中,選定標的、劃記、刻痕、鬆土!

這幾年,在宜蘭我們努力了幾個重點工作,試圖在老師的教學改變上,提供幾個改變的支點,配合近幾年的教育浪潮,進行一些小小的努力,翻動部分堅硬的教育土讓。

一、喚醒基本能力的重要性與基本做法。

二、教學與評量間進行更緊密的連結。

三、透過國小學力檢測與國中教育會考,促進課堂教學與評量的改變。

四、推動與均一教育平台的合作,突破以教科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機會。

五、透過英語、數學的兩班三組(課中補救教學方案),改變班級學生組成降低學習落差。

六、持續強化教師教學協助工作

喚醒基本能力的重要性

減C行動,有很大部分是在與整個教育環境的價值體系對抗,不單只是成績如何提升而已,而是教育資源重新分配,如果無法正視學生學習的需求,只想片面由強化考試,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如果不從整個教學體制上去處理,包含學校教學重點的部分移轉、教學與評量活動更兼顧到弱勢學生需求,學習輔導機制與教學準備工作,導入差異化的對待,而只想由統一進度,教學與評量準備只為高分群拿更高分而努力,則C等級學生比率將只會更多。一旦C等級學生比率節節高升,過去高壓集權的管教策略又無法施展,教室崩壞的結果不只是老師的信心受挫,整體教學品質益形低落,除了學習弱勢學生外,將沒有任何學童能在此惡劣環境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結果。

就由喚醒學習掙扎孩子在學校面臨的問題開始吧,對於成績、排名、不及格這些在學校中就該處理的問題,如果無法喚醒、重視,再多的努力都很難改變!

延伸閱讀:

  1. 5C、3C學生比率,不應迴避的現實!

  2. 降低5C、3C學生比率,從基礎做起!

  3. 學生的畢業成績不及格,可能的疑問,回應與建議。

  4. 回到過去的及格畢業標準,只是持續讓我們有機會假裝學生都學會了而已!
  5. 學校為什麼不可以排名?老師,您怎麼回答?

學習進展掌握 VS 反測驗

教學現場很多老師很反對測驗,尤其是頻繁的考試,永無止境的課堂大小考試。

相反的,很多老師非常依賴考試,如果沒有考試,尤其是大型考試(諸如學校的定期考、模擬考、國中會考、大學指考等),教學前的準備或是教學過程常常會非常焦慮,一切的教學都是為了大型考試(尤其是升學有關的考試),沒有考試意味著沒有教學進度的需求。

這是天秤的兩端,國中小老師的教學取向,與上述兩者之間很難有平衡點,老師重視考試或是學生學科成績就個人理念而言,很難說是錯誤。但是如果老師過於反對測驗,但自身又無法提供系統性的評量,不重視學生是否學會,未考慮在極少實施的測驗(或是評量)工具中是否適切,自己的教學成果是否經得起檢核,孩童學習後的成果能否符合教師自我本身設定對於學習的期待等,反測驗的結果反倒可能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若此適當的考試(測驗或評量)就不一定那麼十惡不赦。

突破教師反測驗的牢籬

只有靠考試很難提升學生學力,尤其是弱勢學生的學習力,特別是學校老師給學生的練習根本沒有對症下藥,提供不適當的測驗,更不可能提升學力,更多的考試只有埋葬學習信心與動力,這是許多教育同仁痛惡考試的主因,只有教學與評量品質同步提升,改變才會有機會!

課堂評量與大型測驗(全校、縣市區域或是全國性),評量(測驗)工具的選擇不同,目的性也不一樣,兩者卻常常被混為一談。如何讓在各式測驗或是課堂評量產生更有意義與價值,不只是分數區分等級,作為升學準備參考,則提升評量(測驗)品質,善用測驗結果,探究學生學習進展歷程,提供教師教學改進與促進學生學習,當是重要的關鍵。

我們以兩種策略方式提升測驗品質:

一、透過國小基本能力檢測與國中教育會考,分析學生學習表現與測驗工具(題目)設計引導現場教學。

這幾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品質有相當公信力,加上以標準參照出發,提供學生各等級比率進展情形,加上試題分析與各校學生表現情形,評量重點的引導、設計,都可以作為學校老師教學與評量設計的重要指標,雖然因為題數與題型受限,但是對於現場教學仍具重要的指標作用,縣市層級如何透過國教輔導團的協助,進行細部分析,提供學校教師在教學與評量上的協助,進而掌握學生學習進展,當是教師能力提升的重要內涵。

國小部分,我們自力組織專業團隊,藉由有經驗的同仁與學者專家協助後,選定評量重點,經同儕審題、考前預試後修正題目,排序組卷後,試卷信效度與學校定期評量課堂的信效度比較,當然更具參考性。除了破除一般教師以出版社教科書內容導向的測驗,以能力取向為主的評量,協助老師教學重點的掌握。

參考大型評量的結果,進一步亦可以透過學校與區域分析,掌握學生學力進展變化情形,提供學校教學參考外,對於教育政策與資源投入的評估與檢核調整,亦有相當作用,更是提供學校教學輔導需求的重要參照指標。

相關文章如下:

  1. 會考成績除了學生升學使用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一)
  2. 學生學力監控與學習回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二)
  3. 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的反向工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三)
  4. 千呼萬喚始出來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學校分析資料運用參考

二、強化課堂教學~評量的連結

學校中的課堂評量與升學考試是極大的不同,相對於升學考試(基測、大學指考等),除了國中會考因為採取三等第、七標示方式呈現成績,區分學生的成分降低不少外,其他升學考試因屬於高區分性設計,目標是作為篩選學生分流錄取的用途,因此命題難度與題型選擇與課堂中的評量有很大不同。

課堂中的評量最重要的目標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

由於學生仍在學校,如果透過課堂中的評量(不只是紙筆測驗),提供低學習成就的孩子一點點學習成功的機會,而非只強調考試分數。教學評量過程中,也是老師對於教學重點與教育趨勢的掌握的展現,如果老師們無法與時俱進,流於片段記憶與參考書、命題光碟的限制,對於低動機、低成就學生而言,偏重記憶的考試內容對於這群學生更加無趣。

如何進行教學改變,由掌握學習重點開始,重新擬定教學計畫,進行評量架構重點規劃,將各科的教學與評量連結工作透過各種專業研討活動持續精進,才能提供孩童在學習支持體系中第一層支持任務。

尤其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定期考(段考)的品質如何提升,一方面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成果評估,引導學生學習與準備,另一方面也在檢視老師教學,進而提供教學改進與學生學習補救依據。在現實過程中,我們不斷協助教學現場對於統一的定期考查,學校應建立命題審題機制,這個機制不只是試卷檢視是否錯誤而已,更重要的是學校老師能否藉由定期考試的規劃與實踐完成幾件基本工作:

  1. 訂定學校的命題與審題辦法,進行學期命題、審題老師規劃,並落實相關評量事務研討。
  2. 教師規劃紙筆評量會進行命題規劃,針對評量架構內容、能力層次、難度預測等進行適當作業,評量試卷內容安排與命題規劃能夠相符。
  3. 學生評量後能進行評量結果分析,針對班級(或全校)學生表現,進行分析研討或教師個人之評量結果彙整,作為後續改進作為或補救措施之參考。

這些工作都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我們也透過相關徵件活動與輔導團團隊到校服務時,特別針對此項教學與評量連結的基礎工作進行協助。


第二篇 待續

以任務導向教學滿足個別化學習需求

均等 一流

強化第二層支持工程

透過英語、數學的兩班三組(課中補救教學方案),改變班級學生組成降低學習落差

夢,在宜蘭

教學、教學、教學!

教學改變會終將改變老師的心,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