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5C、3C學生比率,從基礎做起!

延續上一篇的分享:

5C、3C學生比率,不應迴避的現實!

由國中會考結果分析,進一步分享相關想法與促進作為。

第一個是關於學校的價值,信念的問題。

補救教學一直都不是很多校長與有能力家長關注下的辦學重點。

學力提升只有在國中升學壓力下被注意到,但是大多數學校的關注重點不在減少未達基礎(C)等級學生程度比率,而是如何將B等級提升到A等級,然後光宗耀祖,並彰顯學校辦學績效。

教育局處的主管與校長基本上都是政治任命, 如何讓大家同步體認到教育使命是提升學生基本學力達一定程度, 這才是國教的基本任務,卻是相當困難。

[@more@]

5C、3C學生比率,誰來關心?

特色、亮點,是許多教育主管(包含縣市層級、學校層級)的教育同仁的首要工作, 特色、亮點,短期,很快在一兩年就可以看到成果, 提升學生基本學力是苦差事,絕大部分不會排在第一位!

績效考核,學校辦學指標,提升學生基本學力也很難看到被排在第一位。

校長考核,教師教學成效評估,提升學生基本學力很多縣市根本就沒有納入, 所以,5C、3C學生比率,誰來關心??

近幾年,我們試圖讓眼光聚焦於此:提升學生基本學力,確保學生基本能力,但我們其實是在跟學校這個小環境與社會這個大環境在作戰。

不斷提供學生基本能力進展情形,努力各項提升基本能的策略, 提供分析統計資料給長官(科長、教育處長、縣長),提供給校長,甚至作為學校經營成效的評估依據,讓大家的焦點回到國民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提升學生基本能力。

幾個重點工作也都與提升學生基本學力有關:

1. 每年國中會考與國小學力測驗各學校進展分析與促進作為研討。

2. 推動英語、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計畫(兩班三組課中補救教學方案) 。

3. 均一教育平台推動的情形。

4. 協助校長親自辦理教學公開課情形,逐步推展課堂研究在學校推動的可能。

5.協助學校辦理實踐取向的教學專業研習(扣除行政配合的研習)情形,。

沒有一點要求是學校特色、亮點發展,就是基本功。

最近,104學年度由文處長發動,要求國小校長針對學生基本能力測驗的結果, 提出學校問題分析與因應與促進作為,就是與校內教學團隊分析本校學生學力測驗的結果,看看學校是否有哪些進退步與可能的原因,學校如何因應、如何發展策略等?

目標都是直指國中小學力低落,如何提升?但這樣的努力,還是被部分學校同仁解讀為我們過分注意考試成績,有礙於學校特色經營!

尤其是,當我們發現有部分的學校老師,自誇並很有特色的展現自己的教學特色,但學生的基本學力表現卻是很需要給力,卻仍一再誇言是要讓學生適性發展時,就會特別令人難過。

如果讓家長知曉,他們的孩子學校有將近60%,甚至更多,沒有能力、沒有耐心在九年級畢業前,完成基本能力檢測(或是補救教學的篩選測驗),或沒有能力完成一小部分基本能力測驗時,還有多少家長願意把孩子送給老師進行所謂的特色教學?

所以,在國中會考達B減C的各種計畫想法提出時,個人的想法仍是,如何讓更多老師願意加入改變教學與評量的行列,協助老師跨越改變的心理障礙,提供偏鄉地區學校內多數孩子(可能有B等級實力)的需求,才有機會讓更多老師大膽去參與各項教學改變,不用擔心過分照顧低學習成就學生忽略了成績好的同學的需求(怕家長有意見),然後讓整班學生受惠,全面提升學力。

如果大部分老師與家長都很重視成績,由評量品質改進開始,也許是可行的關鍵策略!

以評量促進學習!

如同上一篇所言(5C、3C學生比率,不應迴避的現實!),大型評量有區域性與學校表現的成果對照,可以提供學校進一步參考,由評量分析為基礎,作為教學改進的重要參考,對於現場老師的影響應該可以更直接,成效也會比較容易看出來,再進一步於教學準備與教材與教法的選擇上調整,則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也將容易。

一、考什麼?評量的標準參照是什麼?

這幾年教育部大力在國中推動標準本位的評量,其主要的目的希望老師在進行紙筆評量或是採用多元評量時,可以藉由老師對於課綱的理解與心測中心邀請各領域專家與顯場老師所發展出來的評量標準,作為老師在進行教學與評量規劃時,可以有參考基準,再據以設計教學活動與實施評量時,發展出據以評分的評分規準,再進行評量作業,當學生學習的歷程中,無論是課中或是課程結束後的評量,評量後即可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如何,達成哪一階段的程度,再據以調整教學與進行學生補救措施,這樣的歷程也許是理想的進程,實際作業可能有落差,如何在教學現場中實踐以減少落差是重要的挑戰!

不管現場老師實踐的情形如何,老師的在進行評量規劃中,心中一定有評量的標準。

但是,要問的是老師的評量標準參照是什麼?

是心照不宣,還是有所參照?

基本難度的設定如何?是命題光碟的難、中、易的參考指標,還有有其他參照標準?

考什麼內容?當然是課本內容,但是是講過的學生記下來的,還是應用的能力?

評量的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連結又如何?

還有其他較為簡易的參考標準?

很多老師都會說可以參考課綱,但是現場參考課綱來命題的老師有幾人!

這一直是很困難的問題,課綱是老師的教學指引與書商編寫教科書的依據,每一條課綱所列的能力指標是高標,是期望所有學生能夠達成的目標,但是過程如何達成,評量任務如何處理,命題又如何進行,不同程度的孩子表現如何評斷,課綱中並沒有著墨,但這一部分反而是現場老師最需要的部分。

結果,只能靠教學經驗,或是借助出版社的命題光碟,選擇紙筆測驗來評量,評量就只會簡化成頻繁的考試。多元教學與學習策略不易實施,有一部分是多元評量不容易推動所致,因為最後如果還是只能用較容易實施的紙筆測驗,甚至只是四選一選擇題的測驗,要推動多元教學就是嚴峻的挑戰。

評量目標是什麼?

九年一貫課綱對於學生學習內容,除了數學有明確的學習主題與分年細目,自然、社會領域有較清楚的學習主題與次主題內容外,語文科的教學除語文常識外,以閱讀理解為主。雖然課綱內容與轉化後教科書都有參考指引,但是對於現場老師而言,以內容為主的教學常受限於參考書或是測驗卷的影響,往往又提供了過多的學習內容,或是超過自己學生學習需求的內容,導致學生基本能力的學習時間被壓縮,最終學習成效不佳,反倒抱怨時間不足,課本進度上不完。

我在A02國中分享時,先問英語老師們:

會考有哪些重要的題目類型?去年的考題學校的孩子表現如何?

那些題目(或是能力)是學生把握度較好的部分?

大家普遍認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薄弱,雖然學生大家都認為比去年乖(又是憑印象),大家很努力但沒有考出好成績,但是整體表現差一點,其他細節如何卻很難回答。

國中會考的評量目標(圖3 )的答對率分析,則提供相當可供參考的訊息,不同的評量目標的試題題型如何?學生的作答情形如何?每年會考後心測中心所提供的資料基本就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尤其是答對率較弱的單元,可能就是評量與教學調整的重點。104國中會考英語科評量目標

(圖3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評量標準與學生作答分析 資料來源 師大心測中心)

補救教學篩選測驗的參照標準為何?

除了國中會考外,補救教學篩選測驗結果分析是另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一個班級,如果補救教學篩選測驗通過比率低於50%,到國中參與國中教育會考要達到基礎(B等級)的比率可能也很難超過50%,尤其在偏鄉地區,國中會考數學、英語兩科未達基礎等級的學生超過60%(105年度全國比率約31%)以上者比比皆是,但是如果到這些學校問國中小學校的老師,問問下列問題:

你們評量的內容參照標準是什麼?

平時教學的參考標準又是什麼?

得到的答案,常常會讓人失望,因為大家就是以課本內容為主要參照,

但是課本內容對照學生真實能力的展現是如何?

學會這一課,除了記憶內容外,還會運用這些內容在那些地方?

對於概念理解與概念遷移所展現的學生能力,可能在教學歷程中是比較少被關注到的,學生對於平時以記憶為主的隨堂測驗應付自如,但是參與以理解為主或概念統整的大型評量或是國家對於學生基本能力測驗的補救教學篩選測驗,可能就力有未逮。

如果希望學生達成個人學習的目標,則老師評量內容的參照選擇就需與教學內容的參照選擇連結,並且因為目標很出清楚,就可以朝評量內容的參照選擇與教學內容的參照選擇連結做努力,如果沒有,那就會出問題?

以達成學生的基本能力為例,上學期末到幾個偏鄉小學看看老師們的教學,也與老師們有面對面的溝通。部分老師反應學生家長配合度不高,沒有足夠的學習資源,補救篩選測驗工作與測驗內容並不適用於學校學生,嚴重干擾到老師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看看是否可以減少測驗的次數等等問題。

回應老師的問題時,我同意部分老師所言,試務對於大型學校同仁的負擔,但是關於篩選測驗本身的測驗內容與標準內涵是什麼很多老師是不清楚的,

所以,我一定回應下列問題:

關於補救教學的篩選基準是什麼?

命題的依據是什麼(評量的內容參照是什麼)

難度太高可能是什麼原因?

測驗的結果,老師們如何解讀?

你們有誰看過篩選測驗標準基本學習內容?

答案常常令人搖頭,就算是這三年的國中會考很多考科老師大家都覺得的很重要,會影響現場教學與學生學習,但是老師或學校有沒有進行基本分析,答案可能也是很難看。

二、您有把握,學生有多少比率可以通過各種測驗嗎?

難易度參照標準在哪裡?

教學歷程中提供學生學習鷹架,或是出題評量時試題難度掌握一直是另很多老師的難題,主因是很老師沒有參照基準。

因為九年一貫課綱對於學生學習以後,應該有哪些具體表現展現學生學會的程度並未明確展示,除了數學有明確的學習主題與分年細目,自然、社會領域有較清楚的學習主題與次主題內容外,如果老師夠專業而且有經驗,對於學生學習表現掌握程度就會好一點,如果不是可能就會有更大的困難。

但是這樣的說明,對於許多老師而言還是很難理解,難道沒有其他更具體的參照標準嗎?

一直以來,我運用兩個案例(國小學力檢測)分享給所有老師,讓老師去猜測學生對於試題的反應通過率如何?

clip_image003

(圖4 102年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力檢測試題1)

圖4是宜蘭縣辦理全縣小六畢業生的學力測驗試題。

我以宜蘭區的學生為通過率多少為題目反問老師,讓與會同仁老師猜猜有多少比率宜蘭區的同學能答對通過?依照答對率30%以下到81%以上共7個選項讓與會老師作答。

很多老師都說很難猜,因為每一所學校都不同,我會增加一點提示,宜蘭區在全國TASA的測驗成績與國中會考程度與全國比率很接近,差距應該都在3%以內。所以大家應該可用全國標準猜測一下!

結果,通常讓大家很驚訝!

clip_image005

(圖5 教師針對國小學測答對率通過預測分析圖1)

這是最近兩場研習猜測的結果,共有205老師參與任務,如上圖的猜測統計,認為答對率81%以上的同仁有4.9%,71~80%區間的有11.7%,也有15%的老師認為答對率只有30%以下,由回復的結果可以看出來老師的分歧結果。對照於一般授課的現場教學老師而言,差距其實也相當大。

公布答案,宜蘭區學生的答對率正確結果為:63.57%

以圖中17.5%同仁最接近,加上51~60%、71~80%兩側的結果,基本上有約45%左右可以認為相當精準。但有很很大部分同仁可能由於不是現場教學者,其實差距頗大,或是說對於學生學習的掌握可能需要協助或練習。

第二題,會不會容易猜一點?

接著,我提供另同一個測驗題本且類似概念的試題(圖5),一樣讓參與同仁猜測學生的通過率如何?

clip_image007

(圖6 102年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力檢測試題2)

結果如何呢?

理論上,有第一題的經驗,並且提供了學生答對率結果,老師們應該可以有一個參照基準,對於第二題應該有更精準的參測結果,我通常不會先提供答案,而是再問一個問題:

老師們,你們覺得哪一題比較簡單?

通常這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問題大了,如果能確認與第一題的正確比較後,應該能夠更精準的確認,

結果看起來有集中一點(圖7),但是卻一樣令人擔心!

clip_image009

(圖7 教師針對國小學測答對率通過預測分析圖2)

很多老師都說怎麼會這樣?

第二題不是簡單多了,答對率應該高一點!

正確答對率是:78.97%

沒錯,是比第一題簡單了,宜蘭的孩子能力表現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是卻只有71~81%以上,這二區總和約36%夥伴才算真實掌握的學生真實的能力,或是掌握了這兩題小六程度的數學題目的難度程度,另有將近50%的老師是可能需要協助,這樣的結果其實更值得探討。

如何提高老師精準掌握學生程度的能力,如果想要提升老師掌握教材或是評量的能力,除了專業研討外,現有學校還有哪些可能去協助老師能力提升,或是這樣的難度參考,哪裡找?

其實就是大家平時面對的大型測驗,諸如國中教育會考,補救教學篩選測驗,各縣市的學力測驗,都會提供上述類似的答題結果統計。

大型評量有一定的信效度的檢核,都是非常好的參照標準;另外,學校期中、期末的全校性定期評量考試結果,如果有進行基本的統計,就是很好的參考常模,而且是以本校學生的試題反應,都可以作為下一次老師再進行教學準備或是評量規劃時校本常模參照基準。

這些分析後的應用與分享,在前面的分享時下面的分享,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參考。

  1. 會考成績除了學生升學使用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一)
  2. 學生學力監控與學習回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二)
  3. 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的反向工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三)
  4. 千呼萬喚始出來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學校分析資料運用參考

要降低5C、3C的學生比率,就是需要由基礎做起,由教學準備開始,評量規劃與測驗後的分析都是重點,國小、國中都需要同步進行,由掌握學生的進展與能力開始,逐步建構老師的能力,這個基礎工程可能就是降低5C、3C的學生比率的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