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沙奇鹽

這是一堂雙語自然公開課,授課的老師是國北實小教務主任陳美卿主任。

這一堂課是配合六年級「天氣的變化」單元,在水的結冰實驗中,學生已經理解鹽溶解的吸熱反應能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因此這一節課就是延伸這個概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如何簡單製作冰沙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老師將整堂課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學生複習上一次水結冰的實驗裡所學習到的經驗,在冰塊上灑上鹽巴,接著,藉由影片的播放與老師的提問,學生開始思考:哪一組的冰塊會先融化(有鹽巴/無鹽巴)?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麼?學生舉手發表自己所觀察到的,經由老師的引導與討論,歸納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

接著接受老師的任務,藉由小組討論將結果寫在學習單中,隨後再透過影片說明獲得解釋:
為什麼要使用鹽巴?
用來降低溫度。
這是第二階段。

 

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之下,要如何讓果汁快速變成冰沙呢?學生已經學習到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了,每一組幾乎都討論出同樣的方式,就是使用冰塊加上鹽巴。而這一活動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而操作步驟又是如何呢?學生透過分組討論,列出所需材料與進行實驗設計,學生還特別說明最後需要 shake it!因為要將冰塊和鹽均勻的混和。

接下來,學生拿出材料,老師發下冰塊,依照原理與步驟,動手自製冰沙。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不成功,大家一起想一想或幫幫忙,不成功的還可以怎麼做?以上是第三階段。

 

最後,老師再問一次,為什麼果汁在冰塊加鹽後可以結成冰?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利用加鹽可以降低溫度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例子?這一節課自己學到什麼?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使用簡報,將關鍵提問都顯示在簡報上,學生可以聽老師的提問,也可以看簡報上的問題,聽不懂的會問同學,學習單上有關鍵字可以查閱,老師也會用中文再講一次,雖然大部分是使用英文溝通,但是在這一節課當中,英文卻不是主角,老師教授的內容與概念才是主角;學生學的不是英文,科學概念才是真正的內容。

在課堂中,沒有規定每個人都要說英文,說中文或本土語都行,有趣的是,老師用英文提問,學生自動就使用英文回答,老師用中文提問,學生就用中文回答。

詢問老師備課時,怎麼決定中、英文要各占多少比例?老師回答,沒有預設要各占多少比例,一旦開口說英文,就一直英文下去了。其實台下許多學生的英文程度都比自己好,他們也不會笑老師講得不好或是有口音。私下詢問學生對於用英文上自然課的看法,他們表示並不會因為使用英文就學不會自然的課程,他們覺得用英文上自然和以前用中文上自然時一樣有趣。而關於學生接受雙語教學前和雙語教學後的自然成績,目前並沒有顯著差異。

陳主任表示,雖然是雙語教學,沒有要學生一定得會拼寫背誦,也不強調背誦,但是學生必須要了解概念,概念也不一定要用英文去記,在設計課程時,沒有簡化課程內容,反而讓概念在課堂中不斷重複出現,自然老師上自然和英文老師上自然就是會不一樣,她鼓勵自然老師們「把課備好」,接著「勇敢」開口說英語,就不用擔心雙語教學了。

2020/06/11羅東林場森藝館參訪

6月11日下午,由國教輔導團汪俊良課督帶領新生國小、光復國小、羅東國小的自然領域輔導小組夥伴們,來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森藝館,參訪新整建的三個展示館:kiko.wood林場kids扣屋森林物語樹民種子屋,將森藝館舊建築再利用,作為林業文化及相關應用展示與推廣,在正式對外開放營運前,讓我們先行一睹為快!

  • kiko.wood林場kids扣屋」館:以12歲以下的兒童為使用對象,做為親子互動的遊戲空間,規劃分梯次開放、採預約申請的使用方式。也可配合學校教學,提供班級申請場地使用。
←使用軟性材質道具裝置,觀看木頭切面認識不同的年輪。

地面上設計仿果實、樹葉等植物造型,可以拼貼在牆上認識樹葉的形狀。↔

火車車廂內抬頭可見到柔美燈光投射。↔
  • 「森林物語」:進館可聞到檜木香氣味,屬靜態性、知識性的展覽場域,展示國產木材的木雕作品,以及介紹「植物的演化」、「世界大樹大不同」、「森林生態系」、「森林無國界」等林業文化的相關延伸,引領民眾認識森林在全球環境生態扮演重要的一環。
  • 「樹民種子屋」館:林業的根本是從植物的種子開始,從種子的採集、育苗、開花結果、到成為木材使用的一系列過程都屬於林業的一環。場館規劃以植物採集後標本製作、保存及展示為主,採預約申請的使用方式;也配合學校有林業相關自然課程的需求,提供標本採集製作工具,以及成果展示空間使用。
  • [整體空間格局]
乾燥劑的製作與使用↔
  • [標本保存陳列]

此次參訪,輔導團也提出建議,未來可透過辦理教師研習,學習植物標本如何採集、製作與妥善保存的方法,並搭配其他領域專長的教師協助標本繪製,集思廣益,引領教師們發想對於三個場館的空間運用,與未來教學可以進行一場什麼樣的教學想像啟發,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機會。

 

台灣天文界世紀盛事—2020/06/21日環食 錯過再等200年!

擷取自:2020臺灣日環食教育海報1-為什麼會發生日食

擷取自:2020臺灣日環食教育海報4-臺灣何時發生日環食
  •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製作了「日環食教育海報」,供大眾及各教育單位免費授權使用。

https://www.tam.gov.taipei/cp.aspx?n=0064F0AAF3E719F2

  • 6月21日當天臺北天文館也準備了日食觀測及教育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參與臺灣的百年天文大事記!
  1. 大廳投影解說
    時間:6月21日14:30~17:30。
    活動內容:於本館中庭大廳裝設大型投影幕,直播世界各地日食實況,並由專家進行解說。
  2. 現場觀測活動
    時間:6月21日14:00~17:30。
    活動內容:於本館後門廣場架設太陽望遠鏡,提供現場民眾透過望遠鏡觀測日食。
  3. 日食線上直播
    時間:6月21日14:30~17:30。
    活動內容:以第一觀測室專業天文望遠鏡拍攝日食的整個過程,並透過Youtube頻道直播,提供國內外媒體與民眾收看。我們也會與各地天文機構合作直播,分享不同地區的日食景象。
  4. 日食主題特展
    時間:2020年4月至10月。
    活動內容:本年度特展將以太陽為主題,免費開放參觀,內容包括日食的介紹,模擬日食光影變化的實境展項,並舉辦日食主題之導覽與活動。

以上資訊來源及欲知進一步詳細資料,請參閱網路天文館:

https://www.tam.museum/astronomy/forecast_detail.php?lang=tw&id=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