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訪視-教學Q&A(十一)-太陽、星座,及月亮觀測,常受限於宜蘭氣候影響而淪於形式,改使用google earth或電子查詢,則無「觀察」的能力培養與實際感受。

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月亮為例
(1) 孩子的能力的需要逐步培養的
-五官-眼耳鼻口皮膚-觀察是孩子在自然科學習的基本能力
-有了觀察的敏感性-孩子更有能力參與大自然的探究歷程
-「觀察-問題-假設-驗證」是實驗的重要歷程
-透由一連串的探索過程來陪伴孩子尋找更佳的「解釋」
(2)本活動的重點在於:
-讓學生應用測試方位和高度的方法來觀察月相變化(科學過程技能);
-從活動中瞭解”東昇西落”及“月相變化”的規律性(科學知識);
-希望建立孩子「大自然現象是可重覆性及可預測性」(科學本質)的基本認識;
-透過長期觀察月相活動培養孩子學習科學的態度(科學態度)。
(3) 在本單元課程中,由於月亮每天出現的時間都不一樣,以及有些月相是不容易觀察到的,再搭配孩子適合觀察月亮的時間點是白天及晚上九點前。
(4) 月亮觀察的教學作法供老師參考
-老師的課前準備:先瞭解「月亮每天出現時間」及「當天可觀察到月相」,當老師掌握月亮每天出現時間後,才能規劃讓孩子在適合時間去觀察。
-若以“察覺月亮東昇西落”的學習目標來看:建議老師的作法-在農曆初八九(上弦月)當天,提醒孩子可以從中午過後開始觀察,此時孩子若從中午開始,每一小時觀察乙次,直到晚上九點前,就可以建立孩子”月亮東昇西落“的概念。(在如果老師覺得九點太晚了,其實到七點就可以就可以了;如果當天下雨,選擇農曆六日至十一日之間都會有相同的效果)
-若以”月相變化”的學習目標來看:建議老師的作法-在農曆初三至農曆十八日之間,提醒孩子月亮出現在時間,以方便孩子觀察到當天的月相至於農曆十八日到隔月農曆二日之間的月相,我利用中央氣象局網站、紙本模型或是軟體(例如:好用的月亮與星空模擬軟體 Stellarium)來補充,就可以建立孩子“月相變化”的規律性。
-國小自然領域中有許多需要長時間觀察的自然現象,才有助於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月相、太陽、星星…等:目前,為了配合中秋節的日期,教科書都把月相這個單元安排在上學期實施,在可行的範圍底下,建議自然老師可以一年為期來規畫這個課程,例如:不同月份的農曆初八九(上弦月)當天,提醒孩子可以從中午過後在學校觀察月亮,觀察農曆同一天的月相是否相同,透過這樣的操作活動,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喜歡學習科學心,具有正向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