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好好玩_壯圍國中定向越野

一、何謂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是一項結合體能
智慧的運動,參賽者需要使用地圖和指北針,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指定的檢查點,並完成整個路線。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森林、公園、校園等開放環境,考驗參賽者的判斷力、方向感與體能耐力。

 

1.微型定向

事先體驗 方向感學習

2.壯圍國中定向越野場佈:

3.遊戲開始,大家一起來玩吧

在校園裡玩定向越野,真的覺得好酷!一開始,老師給我們一張標有檢查點的地圖,然後就放我們自由發揮。我原本以為只是簡單的尋寶遊戲,結果才跑沒多久就開始氣喘吁吁,沒想到要一邊看地圖、一邊奔跑還這麼累!

最刺激的部分是找不到檢查站,又看別組一直有進度的時候!我們原本很有自信地往某個方向衝,結果發現根本沒找到檢查點,還繞回起點🤣。後來我們學乖了,停下來冷靜分析地圖,才終於找到正確的方向。當我們衝向最後一個檢查點時,整個人都快累翻,但看到終點就在眼前,還是用最後的力氣衝刺!

雖然跑得很喘,但整個過程超級有趣又好玩,不只考驗體力,還要動腦分析地圖,完全不像一般的體育課那麼單調!我已經開始期待下次的定向越野課程了,希望下次能更快完成,甚至不再迷路!

實驗課-蛋的觀察,一起來吃蛋花湯

今天的生物課,我們進行了「雞蛋觀察實驗」。一開始,老師讓我們仔細觀察蛋殼的顏色、紋理,接著小心翼翼地敲開,觀察蛋白、蛋黃的結構。原來,蛋殼上有許多小氣孔,能讓空氣進出,而蛋黃的中央還有一條「繫帶」,用來固定蛋黃的位置,真是神奇!

 

實驗結束後,最讓人期待的時刻來了——把雞蛋變成午餐!老師帶來科學麵和玉米,大家輪流將蛋打散,倒入滾燙的湯裡,瞬間變成一朵朵金黃色的蛋花。整間教室瀰漫著香氣,讓人忍不住吞口水。當熱騰騰的玉米蛋花科學麵上桌,大家迫不及待地開動,邊吃邊討論剛剛的實驗心得。

這堂課不僅讓我學到了蛋的構造與功能,還體驗了將科學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樂趣。最棒的是,冷冷的天氣裡,能和同學們一起喝上一碗自己動手做的熱湯,真的超級幸福!下次希望能再來一次這樣「學習+美食」的實驗課!

科學好好玩_2Plus《演化論》

本堂科學好好玩課程,帶領同學體驗演化的奧妙,桌遊中,將扮演不同的生物,運用策略讓它們適應環境、發展特性,並在競爭中生存下來!遊戲中,選擇讓你的物種長出防禦甲殼、變成肉食動物,甚至發展合作關係。

誰能讓自己的生物族群繁衍最久,成為大自然的勝利者呢?快來挑戰吧!

 

 

 

「這款桌遊超好玩!一開始我只想讓自己的生物吃飽,但後來發現還要防止別人攻擊,甚至可以聯合隊友互相幫忙。最有趣的是,每一局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選的策略都不同。有時候我演化出了強大的掠食者,但結果卻因為食物不足滅絕了!這款遊戲讓我覺得生物的生存真的不容易,也讓我對自然界的適者生存更有感覺。」

113學年度下學期期初領域會議

宜蘭縣壯圍鄉壯圍國中113學年度第2學期

自然領域 第1次會議

一、時間:114年02月27日(四)  下午  13時25分至14時10分

二、地點:生物實驗室

三、主席:黃嘉如

四、出席人員:陳鈐鈴、林宏興、劉修瑋、羅允宏                    記錄:黃嘉如

五、會議內容

(一)、 首先,歡迎本校畢業生羅允宏,短暫加入團隊。

(二)、 命題與審題教師規劃表討論:

本學期命審題教師已於上學期討論完畢,請參考上學期資料

(三)、 領域教師專業成長研習。

日期 時間研習內容地點主持(講)人鐘點費
2/2713:30-14:30領域會議學務處黃嘉如0
3/2013:30-14:30學生輔導管教化學實驗室林宏興1000
3/2713:30-14:30溫度對菜鴨產蛋及生長性能之影響化學實驗室劉修瑋1000
5/2914:30-15:30領域會議   

(四)、 多元評量規畫表與先前相同。

領域定期40%平時60%
自然科學領域紙筆測驗80%

多元評量20%

學習態度40%

實作評量40%

作業評量20%

多元評量方式:1.口頭表達:心得分享、問題回答。2.作業評量:學習單、簡報、影片。

 

(五)、 部落格更新:。

  1. 每位教師可將自己上課的照片,上傳至壯圍國中的BLOG,以增添網路豐富度。
  2. https://2blog.ilc.edu.tw/3154/ 壯圍國中自然領域部落格,供參。

 

(六)、 113學年度正常化訪視課程日期為5/12日,我們領域要討論當天由提供公開觀課訪視,並希望當天第三節課,沒有課程的同仁可以一同參加綜合座談。
公開觀課的同仁:劉修瑋(第三節)
能參加綜合座談的同仁:羅允宏、黃嘉如、劉修瑋

(七)、 宣導並落實教學正常化,按照課程計畫教學進度授課。如進度有更改,請隨時登入教學進度網頁修改。

 

(八)、 本學年度自然領域的公開觀課,已完成:

  1. 公開授課,雲端路徑如下。請老師記得上去填寫並將觀課後的資料上傳到自己的資料夾。
  2. 雲端路徑連結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d1SnNV9ZqK1tBqSOB9sh0ntAkRDRX3ZY/edit
  3. 需提供: 2張照片、素養導向教案1份、觀課紀錄表1份、教學省思紀錄1份。
  4. 本年度公開觀課日程如下附件:

七、臨時動議:

變更【自然科學領域】評鑑檢核表,將『8.指導學生參與科展、發明展等相關的活動、競賽』修改成『8.成立相關社團,課程延伸、議題融入、結合桌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八、會議照片: 

九、簽到表:

 

科學好好玩_淨零排放系列課程

淨零排放講座

邀請宜蘭大學『淨零綠生活種子講師-吳懿菱老師』,到校分享淨零碳排的重要性,並以桌遊「淨零大挑戰」為核心,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行為模式,可能造成的碳排,遊戲中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可以減少碳排放。遊戲中,每組的決策會影響碳排放量,學生將親身體驗不同行為如何影響環境。遊戲結束後,各組分享所面臨的挑戰和成功策略,並討論實生活中可以採取的減碳行動。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如何將課堂學到的減碳策略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以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學生心得:

這次的「淨零大挑戰」桌遊讓我學到很多環保知識!一開始,我對「淨零排放」的概念有點模糊,但遊戲中每個角色的決策都會影響碳排放,讓我慢慢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會影響地球。當我們小組努力合作、想辦法減少排放時,感覺就像在拯救地球一樣!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減少浪費,比如少用塑膠袋、隨手關燈。這次活動讓我覺得,原來減碳可以這麼有趣,而且我們的行動真的很重要。我以後會更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盡量做個環保小達人!

電力啟動桌遊

1.讓學生能夠理解什麼是淨零排放,為何它對減緩氣候變遷至關重要,並能夠辨識個人及社會在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中的角色與責任。
2.透過桌遊互動,學習不同電力來源(如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並能解釋這些能源選擇如何影響全球氣候變遷。
3.學生在遊戲中模擬各種情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行動意識,思考減少碳排放的策略,並提出可行的行動計畫,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行為,為實現淨零排放做出貢獻。

學生心得:玩「電力啟動」桌遊真的超好玩的!這個遊戲讓我們學到不同的電力來源,還明白這些選擇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在遊戲裡,我們得考慮怎麼平衡能源需求和保護環境,讓我知道每個決定都很重要。和同學一起討論策略,分享想法,讓遊戲變得更有趣!這次經驗讓我對淨零排放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發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的動力,真的很棒!

科學好好玩_動動腦動動手…達文西橋實測

什麼是橋呢?

「橋」是一種結構,用於跨越障礙(如河流、湖泊、峽谷、道路或鐵軌)以連接兩個地點,方便人、車輛或物資通行。橋通常由不同的材料建造,如木材、石頭、鋼鐵或混凝土,根據需要承載的重量和跨越的距離來設計結構。

我心中的木造橋

如何造出堅固木造橋

 

嘿嘿,我的達文西橋成功了哦

 

附註:

達文西橋(Leonardo da Vinci Bridge)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設計師達文西的設計為基礎建造的一座橋樑。原始設計於1502年完成,當時達文西為奧斯曼帝國蘇丹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單拱橋設計,橫跨金角灣。然而,該設計在當時未被採用。

現代版本的達文西橋在挪威建造,於2001年落成,位於阿斯科(Ås)的Vebjørn Sand雕塑公園內。這座橋根據達文西的原始草圖建造,採用了木材和鋼材,展示了他驚人的工程智慧。達文西橋象徵著連接過去與現代的創意橋樑,也是對達文西設計天賦的致敬。

我們與科學研究的距離

八年級生第一個科學實驗:氧氣製備與燃燒實驗,升級版是燃燒產物水溶液的酸鹼性。
單單利用雙氧水,輔以二氧化錳催化製備氧氣這個驗證性實驗,便有許多科學元素可以探討,凡舉:實驗器材的認識及使用、化學藥劑的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與生活的連結,這些過程便可以將實驗守則大部分融入其中。

雙氧水是強氧化劑,使用時要戴手套。

氧氣製備之後,驗證助燃性之餘,順手讓學生觀察這些氧化物溶於水之後的酸鹼性。

小組合作,各司其職
(排水集氣法收集氧氣)

最近幾屆,我觀察到學生對廣用指示劑並沒有很陌生,雖然下學期會有章節介紹,不過,個人認為學習本來就不應該是壁壘分明,尤其對於屬於應用學科_自然科學而言,平日累積背景知識與科學經驗,將有助於日後的學習。因此通常燃燒實驗之後,我們會順手檢驗這些氧化物溶於水之後的酸鹼反應。

硫粉燃燒,觀察焰色,還有聞到刺鼻的味道。
碳粉燃燒反應,光彩奪目~
氧化物溶於水之後,其水溶液強酸性、弱酸性,很清楚吧!


每一屆實驗完成之後,雙氧水與二氧化錳的廢液我會讓學生將它倒入大燒杯回收。待冷卻、沉降,然後進行過濾、風乾,二氧化錳便可以再重複再利用。學生每次看到講桌上擺著這個回收二氧化錳的裝置,總會好奇的提問:老師,為什麼要做這個?
這時,正是與學生談談如何為降低環境污染進一份微薄心力的時候了。

我們與科學研究的距離,其實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