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元的匯聚結緣

新學年度領域中心學校,改到內城國中小。
一些因緣,使我們有了一個五次元的交流活動。
船音千里在內城
1次元:內城國中小於102年8月1日正式成立,為本縣第一所公辦公營九年一貫學校。1~9年級連貫一線。
2次元:以原榮源國中舊址為學校基地平面。
3次元:學校的立體建築,由黃建興建築師設計,榮獲內政部2015綠建築銅級認證、2017綠建築榮譽獎。
4次元:從時間軸線來看,早期員山鄉內城村的渡船頭的船運,為重要交通方式,以前此處山頭盛產大量的相思樹林,附近的居民大都靠販售相思樹維生,當時居民沿著內城大圳至外地交流,換取生活所需。因緣際會,學校開始發展舟船主題的課程,在未來要重現渡船頭,船隻往來的榮景。
5次元:「音樂愛台灣樂團」以愛出發,用音樂在台灣各處與大家進行心靈的交流,他們將來內城為大家演奏,在內城的校園裡,留下愛的旋律。
8月17日
14:00~14:30   導覽校園建築(黃建興建築師)
14:30~15:00   內城舟船課程簡介(宜蘭縣國教輔導團)
15:00~15:30   樂團於圖書館演奏(音樂愛台灣樂團)
15:30~16:00   下午茶交流
用一艘船來簽到
樂團老師開心自拍
黃建興建築師親自解說設計理念
共同體驗舟船課程在學校實施的新奇
水域課程規劃說明
一首滿山春色,配合學校周邊風光
五次元的難得
一場歡聚的交流,未來這個樂團的演奏歌曲,都將授權給我們在教育影片上製作使用。
有這麼優質的樂團,協作配樂,真是何其的幸運。

輔導員增能~空拍研習

隨著空拍機操作未來越簡單,價格越來越便宜,使得上帝視角的影像取得,越來越容易。

本領域涵蓋戶外教育,有相當多的機會去使用。

特別辦一場空拍機操作的課程,讓大家建立概念,實際操作。

蘭陽溪口舟船體驗課程開發

三川神水(三敆水)

根據作家吳敏顯筆記簿所記載

宜蘭河與冬山河、蘭陽溪,是蘭陽平原三條主要河流。它們在注入太平洋之際,三流匯合所形成的「三敆水」現象,早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曾被一些人視為「三川神水」,舀回家洗頭沐浴消災,或空腹喝下治病。若是用來家戶除穢祛邪,必能三光朗照,五神澄清。

本次,特別邀請溫志榮(大沐)老師,前來指導。恰巧他剛出新書,還有帶自學學生划船環島。

因此,有了這場手工船河口橫渡的共備與體驗。

溪口,在5 6月有小燕鷗繁殖,可以進行生態教育,可以進行地理課程,可以在東港榕樹公園進行簡易炊事或野餐。

但是,得配合河口漲退潮時間,這因素影響水流與湧的高度。

 

 

 

宜蘭河水域高年級舟船課程操作

舟船操作課程在實施上的門檻非常高。

領域團隊這些年來透過研習辦理以及協辦實作,累積執行的能力與經驗。

今年開始嘗試承辦所有水域課程全部的操作,嘗試能用較低成本的門檻去規劃。

內城國中小的學生,因為從低年級就有進行腳踏車騎乘能力的培訓,低年級的孩子就有30公里的騎乘能力。

因此,使我們在戶外教育的水域選擇,可以擴大到學校周圍半徑12公里的水域。

學員有了移動能力,再來就是船隻的數量與運輸。

因為,鄰近水域實施課程,距離短,可多趟自行運輸,並與社區合作,支援貨車,使得船隻準備工作縮短到單趟1.5小時可完成。

孩子的來回交通,僅要一小時,安全教育30分鐘,船隻上下水30分鐘,水域體驗1小時。讓活動在一個半天,就能實施。

就算因為天候因素,造成延期,也都不會勞師動眾,造成課程實施的行政困擾。

 

溪南郊山教學實作_茅埔圍

溪南大羅東地區,若要實施山野課程,往鄰近冬山鄉,三星鄉來實施,較有可能性。

本次與東興國小共備魅力路線茅埔圍古道,希望作為三年級以下鄉土戶外教育的方案。

茅埔圍,若是鄰近學校,孩子有腳踏車騎行能力,可透過溪南環線,騎車來這裡,進行課程。

諸如:大進、廣興、順安。甚至北成、冬山、寒溪、大隱都可以腳踏車讓有騎乘能力的高年級來進行。

或是小班小校透過志工家長接送與陪同,都可以進行。

從茅埔圍的村落開始走踏,再進行古道的行走,一直到三清宮進行野餐。

這段路線,足夠讓孩子有足夠的體驗和體能鍛鍊,也有多層次的趣味。

高年級烘爐地山課程實施

山野教育,在縣內能不能在一般上學早八晚四的正常作息完成呢?

戶外課程,常因為實施場域的距離遠近,有交通往返以及整理部隊,山野行進時間不一,而造成活動需要更長的時間。

因為時間的延宕,造成了家長接送上下學的困擾,形成教師實施的壓力。

這些年,透過許多路線的探勘,實際操作和帶領程序的修正。

使許多方案,都能符合作息的要求,又能有足夠的體驗。

以烘爐地山為例,就是最好的路線。

礁溪鄉內的學校,最適合。鄰近員山鄉、宜蘭市、乃至壯圍鄉,都適合以此方案做山野教育課程。

這裏因為櫻花陵園的關係,有相關廁所與水源和遮蔽建築物,外加起走點,已經接近海拔800公尺,

讓登頂的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內可執行,扣除來回車程1.5~2小時。

大大提升操作的可行性。

由於,整段路徑極富野趣,對孩子有足夠的體驗與挑戰。

可算是,非步道郊山的入門。天氣好時,登頂還能同時看到101和龜山島呢。

是相當推薦的一條路線。

 

 

大湖野溪研習課程

由於大湖溪即將整治,本領域小組協同宜蘭惜溪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宜蘭高中、內城國中小共同為大湖野溪的守護,進行水域踏查與課程開發。

 

大湖溪操舟踏查行前影片
https://youtu.be/GTpW1UJjBwA

以下文章摘自
大湖溪小考/黃湯姆

在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上,宜蘭濁水溪自三星庄九芎湖出山後,河道分歧,其中一路溪水沿三針後山山腳地帶前行,繞過宜蘭城,然後於壯圍庄與主河道匯流出海。 圓山堤防未築前,今日的大湖溪與宜蘭河其實是蘭陽溪原始河道的一部分。比對陸測地形圖可以更精確地錨定北路宜蘭濁水溪的河道,一支在大安埤(太陽埤)旁,大約是今日內城路的走向,在鼻仔頭前入今日大湖溪蜿蜒的北河道;另一支要過了台七線再往東一點,約今日成功二路51巷、50巷走向,過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位址後進入大湖溪南河道。 築堤前,三鬮庄的內湖(約內城路至童心園親子民宿之間)與深溝庄的蚊子煙埔(約今日金車酒廠一帶),是網狀亂流間稀有的水田地帶。總督府的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於一九二九年啟動,一九三六年峻工。戰時航拍中,我們可以看見圓山堤防以北皆成豐美水田。今日,大湖溪北河道的水源主要來自內城排水,南河道主要來自深溝水源生態園區,蘭陽溪水仍以伏流方式注入大湖溪。內城排水源在注入大湖溪北河道前分流鼻仔頭圳,而南河道則為大三鬮圳取水處。 戰時航拍中,可以清楚判讀過了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位址後的筆直大湖溪南水道,以及南北河道間的三鬮圳導水路(平行於八甲路之南),它們皆是人工治理的成果,今日八甲路兩側的齊整農地當時也已劃下。十六崁宜蘭民宿前的那條弧型道路,則是當時的輕便鐵道。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七日的航拍,還可以見到今日太陽埤至內城聚落一帶當時才剛推平舊有紋理,畫為齊整農地,其東南側即為宜蘭西飛行場跑道。

大湖溪左近地景有幾個價值:

一、尚德橋之前的大湖溪蜿蜒北河道,以及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一帶,反映的是原始的宜蘭濁水溪河道。推斷從一九三六年築堤後至今,此間大湖溪河道未有改易(可能也未曾經歷洪災,畢竟這原是大河的河道)。大湖溪北河道兩岸在戰時航拍中可見農業利用直逼河岸,河岸少有林木(應是當時的農村燃料需求使然),可是其後兩岸林木生長、生態回復,大湖溪成為今日我們見到的原始地景狀態,而這可能是蘭陽平原上絕無僅有的一條野溪。

二、經歷戰後六零年代以後的農地重劃,整個宜蘭平原幾盡為棋盤農地,且在雪隧通車後,這一方一方的齊整水田間迅速地長出豪華農舍。惟有內湖一帶農田坵塊仍反映了舊日沖積平原上的流路紋理,幾處散村田園多戰時航拍無異,很應該逐戶訪問;這些被竹圍圍繞的傳統宜蘭散村,只有在這樣的傳統地景中,才能讀出人們最初為何擇此建立家園的意義。一方面,我們不可能在台灣任一處平原乃至淺山地帶找到真正的原始,所有的一切皆經人為改變,只是工程遠近不同;另一方面,即是因為這樣的追尋比對,我們可以明瞭這一片地景的珍貴。第一河川局推動的大湖溪(尚德橋至逸仙橋段)防災減災工程現已完成土地徵收,針對的即是大湖溪蜿蜒的北河道,保全對象四戶。再者,浮洲路向北延伸跨越大湖溪的新闢道路也即將完工,內湖一帶面臨的空間重組壓力(及附加其上的土地與房產增值慾望)也將日增。一河局或在地居民的治理想像,可參照大湖溪尚德橋下游或三星鄉的安農溪,河堤採緩坡設計,高灘地植草,降低對景觀的衝擊。這相對於往昔最被詬病的三面光工程來得進步一些,甚至老一輩的長者還會覺得,這樣很清氣,袂輸國外。(安農溪畔的感謝立碑可以為證。)但若如此,我們就會失去這蘭陽平原上絕無僅有的一條台灣野溪。

碧山歌舞美樂地 候盼藝轉創新局

陪伴碧候,討論校訂課程也有兩三次了。

從盤點、發散到聚斂與關聯。都得從學校老師的討論中去搜羅。

盤點學校原民課程資源與需求,對照南湖大山部落學校的課程,產生需求及教學能量的評估。

課程的開發,若是確實地走,是能整理出脈絡與邏輯的。

將這些重點去關聯學校的元素,去濃縮凝聚。

Piyahaw (實踐 青春 藝術 和諧 行動 希望)

概念撰文成句,符應現況。

「碧山歌舞美樂地 候盼藝轉創新局」

 

 

 

大同小議的校訂課程指導

108上路在即,各校無不卯足了勁,努力為學校的校訂課程燒腦研發。

擁有三個校區的大同國小,各據山林,集會甚為不便。

外加曹校長因身體健康因素,屆齡提早榮退。

佔代校長的謝主任,頓時校務壓力大增。

上學期,帶著學校老師盤點學校教學能量與資源。

這學期初利用校務會議之後的時間,開始帶大家收斂與歸納。

其實,課程的發展,不需憑空想像,也不要急就章。

一步E步,按部就班,讓這課程發展的脈絡,

在大家發散與聚斂下,慢慢成形為課程種子,再開始為這種子的生長,設計相關的具體課程即可。

帶領者需要運用思考技巧,資訊統整歸納技巧,

帶著學校老師

盤點已知,想想未來,重新檢核,凝聚共識,

取捨拿捏,核心定奪,具體規劃,分工合作,

派分研發,陪同產出,諮詢修正,歸納彙整,

最後,會議送審,課程實施。

只是,這麼多的程序,總難免勞師動眾。

就得事先為每次的討論與會議,先做資料分析與彙整,在會議過程中,透過線上進行即時的資訊收集與整合。

人多口雜,還得把握時間,效率產出。身為課程研發的輔導員,就得展現專業功夫來協助了!

往往40分鐘的meeting,要費上一天來事前謀劃事後整理。

有一種自己是課程APP的感覺,撈一堆學校的input,透過半自動,幫它們做成半成品,再讓他們裝配。

這也算是教育分工,希望幫老師省下來的工作負荷,能讓老師們多花些心思,放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