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C行動,問題與回應~國小英語兩班三組適性教學分享會小記

補救教學是針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學習輔導的積極性措施,但成效卻一直無法符合社會高度期望。

國中學生畢業前參加教育會考,英語、數學兩科成績為待加強(C等級)比率全國更超過30%,減C行動(減少待加強學生比率)不只是國中老師的任務,如何由國小開始更應是優先任務。

[@more@]

英語學習雙峰現象不是國中才有,國小老師的經驗與小六學力檢測結果分析也同樣證實學習落差國小就存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英語落差,既已經無法漠視,卻苦無對策,尤其是家長提供的資源不均所造成的落差,嚴重影響老師教學順利進行,最終導致部分學生連基本能力的培養都未能達成,一部分原因是教師教學能力需要協助,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常態編班下,老師對於差異過大的學生群無能為力的結果。

雖然教育部大力支持補救教學,但現有補救教學以課後為主,成效不佳有許多主客觀因素,上課時間、師資、教材、學生參與等都是問題,而這些困難以目前運作情形也很難突破。

103學年度開始在宜蘭由於國教署的支持,在國中開始嘗試突破困境,將兩班學生,依學生程度、學習動機等區分成三組,由三位老師同時間分別授課,但大幅降低弱勢學生授課組別人數,是本實驗方案的基本設計(相關細節請參閱延伸閱讀相關計畫)。

基於第一年在國中的實驗成果,國小教學現場有相同需求,但如何進行?國小正式師資本就不足、每週英語課堂時數又少,學校安排其實更不易,課中補救教學的概念與課務安排更困難,對於願意投入第一波試辦學校與國小英語老師,真是無比感謝。

試辦初期的混亂,例如分組標準?師資配置?課務安排?教材選用?等等問題,透過國中前導學校經驗分享,基本上只要事前進行規劃,在試辦前都有效解決,如此才能進行實際授課。

本次分享會(2015/11/18)集中於困難問題研討,期望透過大家的實踐經驗,提供給目前正在試辦(共9所國小,23班)與未來想要參與同仁參考,特別邀請國中兩位夥伴與國小三所試辦學校同仁參與分享。

P1080498

(圖 1 分享者 中山國小郭家彤老師 )

國小第一個分享的中山國小家彤老師(擔任弱勢補救組授課)分享目前的狀況與學生學習經驗,對於弱勢學生如何透過多元學習策略,提供趣味化的教學活動,提昇學習信心。學生如何在補救教學班有不同以往的成功經驗,加上老師的鼓勵,回到原班與同學分享後,反而有一般的家長要求是否能到補救組上課,學生的成功,表示老師真正教學的成功,進度變少,但是成績卻仍然可以跟得上,證明一般的課堂對於這群學生可能真的太多了,學生不是沒補習就不學習,可能是沒有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與與合適的教學內容。

關鍵問題?

家彤老師的分享除了弱勢學生的表現進展個人相當激賞外,也提供了幾個的問題與困難,個人認為都是開學上課後最為關鍵,且在未來想要進行試辦的夥伴必要面對與解決的困難。

教科書的進度怎麼辦?

學校定期評量如何實施?學期成績如何計算?

學生組間流動的標準?

 

教科書的進度要上完嗎?

關於進度,很多參與試辦的老師常常都卡在這裡,課本進度上不完怎麼辦?

過去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的想法,「教學進度」的安排以課本上完為重要檢驗標的。

因為把課本上完才能對程度好的學生家長能有所「交代」,尤其是有意見的家長,很多也是程度較好的學生家長,「上完」是教師教學生涯的安全選擇,是否所有學生都能學會,有時是最無奈的選擇。要兼顧部分學生的基本能力,在合班上課時是困難的選擇。適性分組, 依學生起始能力選擇適當的教材與教學進度,對於學習掙扎的學生而言更重要,提供學習成功經驗以提高學習動機,需要更多師生互動的機會,但在大班教學時弱勢學生常常是被忽視的一群;課本的進度如果不適合學生,簡化、減量的做法,當然就是必然的考慮,補救教學的弱勢組別更需如此。

學生學會的進度,才是老師真正的進度。

沒有前段學生的牽絆,針對特定學生進度的合理調整,當然就是最終決定,這一部分,很多參與的老師其實都很快就達成共識,但是仍須大家支持,或是校長、教育處掛保證,幫老師擋住部分家長無理質疑才能無懼進行。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參與課堂學習,教科書的進度安排,當然就根據學生學習進展,大刀闊斧的進行裁減吧,如果刪四分之一還是不行,就刪三分之一,一切重頭開始,當課本進度枷鎖解放以後,很多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與成功機會就可能出現,「學生學會比老師教完重要」才不是口號!

評量如何進行?學期成績如何計算?

教師課堂的評量與參與升學有關的考試(例如基測、國中會考),或是大型成就測驗(學力測驗、TASA)等有很大的不同,個人觀點是:課堂評量的最大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尤其是提供弱勢學生學習成功的經驗,以提升學習動機。

升學考試有區分學生程度差異以達成排序、篩選的目的,國中會考雖然只有3等第7標示區分,也有學力監控的目的,但因為仍屬於成就測驗且為升學比序使用,試題難度控制與鑑別度設計是必要的考慮。

但是學校課堂中的定期評量(期中、期末),主要目標仍在於檢驗學生學會了那些能力(或是知識),所以老師教什麼,考什麼,應該是必然的選擇,尤其應該考一大部分學生透過老師的教學活動而學會的,而不是考很多學生沒有學會的。

但是排名、競爭,導致學生與部分家長對於分數的斤斤計較,會要求考同一份試卷才公平,用同一把尺去度量所有同學才放心。基於差異化教學與評量的理念,促進學習更重要,現場分享幾種處理原則,例如如何向程度較高學生或家長解釋為何弱勢學生的試卷較容易,期末成績也可以部分採計或是以差異化方式(類似資源班、特教班學生成績處理方式)處理,幾乎都可以解決目前成績採計問題。

對於中小學而言,期中、期末的評量也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驗證,讓學生展現學習成就也是必要的考慮,因此難度或是評量內容決定,需要配合學生學習的進展進行規劃。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既然無法完全跟上一般同學的進度,當然就需要替這群學習困難的學生重新設計依據老師教學內容的評量才是公平,家彤老師與後續分享的雅玲老師都有很好的設計,不同程度的孩子提供給予不同試卷內容,如果需要知道與伊班同學的程度差異,就在學校的定期評量時,考同一份試卷,但是佔學期成績的比重應該有所調整,或是在同一試卷內容中,保留一部分低學習成就學生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或是此份試卷僅採計部分比例(例如30%以下,另外提供適合學生部分採計70%),都可以有效達到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頭城國小的夥伴也提供類似的經驗,讓學生重拾學習信心,比考倒學生更重要,尤其是針對學習困難學生。

學生組間流動的標準?

本方案特色在於組間流動有很大的彈性。過去的能力分班,因為只有兩班,人數不可能全部集中於前面,因此組間流動有一定限制。本方案目標是弱勢學生可以獲得較佳的照顧,因此人數越少越好,基於經費與師資考量,兩班學生分成三組,弱勢學生組以6~12位為限,基於小學人數較少,學生年齡較小,需要更多照顧,實務上以6~10名學生為佳。

當學生進行教學後,如果程度以提升至一般能力時,當然可以直接提升回到原班級,沒有人數限制。依照學生學習進展與學習動機等考慮,老師可以經過整合評估後,透過期中、期末等總結性評量與平時學習評估,幫學生進行組間的流動。如果部分家長對於分組結果有不同看法時,亦可讓學生先行到目標的組別學習一段時間後再行評估,以避免家長疑慮。

 

 

行政協力與支持

P1080549

(圖2  凱旋國小 李采蓉主任)

分享會中特別請凱旋國小采蓉主任簡要分享行政運作經驗,方案執行中的行政支持,除了師資安排、課務調配外,上課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與困難,協助三人小組的小社群運作共備,都需要主任或校長的大力協助,方案才有持續往前的機會。這一部分在與中華國中的林志全校長與凱旋國中的陳志勇校長對談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的協力,是學校同仁參與試辦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柱。

輔導團的協作

透過輔導團到校服務的機會,收集各國中的經驗,辦理幾場經驗分享會,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參考。本次特別請團員蔡昕璁與黃素娟老師協助,分享各國中經驗與個人在補救教學的策略分享,未來也希望透過輔導團國中小組的協助,提供各校教學與問題解決的協助。

P1080446 (1)

(圖3  中華國中 蔡昕璁老師)

未來的努力

分享會中也有六班小校的老師提出了疑問,在小型學校,尤其是本身是共聘老師也協助跨校服務,如果也想做,如何進行?

以目前的機制可能尚無法協助這些六班小校解決困難,一部分是找同時找到三位老師(目前每一校最多只有一位英語老師)實在困難,部分學校學生班級人數在10人以下,再分成兩班三組是否有助於現場解決與資源投入等考慮,目前尚無具體措施,但是這不該是學校老師所應擔心的部分,只有透過區域聯盟等跨校機制,才有機會解決,未來國小師資員額編制提高,再透過一些整合師資策略,也許可以解決老師們的問題。

整個計畫的執行,還有有許多同仁放在前端學生的加深加廣,但是我個人的重在仍放在弱勢學生的提升,教室的客人減少才是核心關鍵。因為學習有重心,學生的學習也會有遷移效果,如果沒有把弱勢學習照顧好,方案將很難推動下去,部分老師對於擔任弱勢補救組教學仍有心理上的障礙,除了教學準備的困難以外,老師的投入努力很難被看到,對於這些願意投入弱勢補救教學的老師的協助與感謝,如何給予最大的支持,應該有所有學校同仁與家長的責任,也是未來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最佳照顧的關鍵。


關於兩班三組的適性教學計畫,請參考下列文章:

  1. 兩班三組,英語、數學適性分組教學。

  2. 翻轉英語課的班級分組教學模式~宜蘭縣國中英語適性教學與補救教學試辦計畫的補充說明

兩班三組,英語、數學適性分組教學。

DSC_5236

(圖 1 國中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實況  大同國中 博幼基金會 均一教育平台)

        台灣學生在國中小數學與英語學習成效兩極化現象幾乎已是常態,尤其是國中階段以上更是顯著,教育部雖然重視此議題,每年花15億以上經費進行課後補救教學,但是成效一直受到教育圈內外質疑。

       常態編班下如何協助所有學生都有進展,過去有許多複雜的教學策略在教學現場推動,但是在一般教室中卻不易成功到可以大量推廣,課堂上沒有協同教學教師幫助弱勢學生進行學習問題解決是其一,過去的小班小校精神與近來的差異化教學等理念,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對於基層老師仍是嚴峻挑戰,在統一進度下更難以實施,加上補習或是家庭經濟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競爭,一到國中以後,差距必然產生,尤其是英語、數學兩科,分組能力教學策略常常被提到,但是真正實施卻有太多問題難以克服,我們試圖提出解決策略,提供可執行的分組教學解決方案。

[@more@]

課堂上的無奈

課堂上,很多老師不願意(或是無奈)等待學生落後學生,是因為教育制度設計的問題。現有制度設計很難考慮到落後學生的需求,整個教育環境與家長競爭文化導致學校老師很難選擇,雖然最近幾年教育部每年花10億以上經費進行課後補救教學,但是成效一直受到質疑,學生放棄學習導致整體教育品質低落,所有參與者都很難迴避。

課後的補救教學,無法全面關照所有需要補教的學生,開班率無法提高,一部分因為學生家長不信任學校(直接去補習了,但是卻補不回來),加上許多學校老師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在課後留下來,就算願意留下來上課,因為學生在課中已經學不會,疲累加上其他同學快樂的課後活動下(尤其是小學生),學生可說是身心俱疲學習意願低落下,加上部分師資來源複雜、訓練不足,每週補救時間又不足,想要讓落後已久的孩子們有長足進展到基本水準是艱鉅挑戰,想要弭平落差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常態編班下如何協助學生?

分組教學是可能的選項策略之一,但是過去能力編班造成的負面印象,幾乎讓這個選項變成不可能成功,因為負面的因素太多了,如何克服當初的困難,提出新的架構是我們挑戰。

兩班三組

103年9月開始,宜蘭縣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國中英語科適性與補救教學實驗計畫(簡稱兩班三組教學,計畫內容請參考延伸閱讀),基於個人在原服務學校曾經試辦過英語、數學兩班三組教學的經驗,在教育處長官與國教署大力支持下,修正以往試辦不足之處,重新擬定新的試辦計畫,將原有兩班學生,依能力適性分組成3組(不是以往一般將2班學生直接依能力分成2組),3組學生組成可以分成三個程度(高、中、低三群)或是兩個程度(高中、低),因為程度較弱學生需要更多的照顧,因此人數只能低於12名(最佳資源配置原則為6~10名一組),其餘兩組則應高於弱勢學生組,以降低弱勢學生組學生數,並且試辦說明中,特別強調希望能由學校中較有經驗的老師擔任低學習成就這一組教學。

同樣的上課時間

三組學生同時上課,需要補救的學生不需要等到課後才補救,而是同步分組上課,補救教學上課時間與其他同學相同,弱勢學生這組的老師,將只針對弱勢組別設計教材授課。

老師的授課時數納入基本時數

目前的課後補救教學是不納入基本授課時數,如果課後又要擔任補教教學,勢必增加授課時數並減少休息與備課時間,這是許多老師在一天疲累的工作後,不願意再擔任補救教學教師的重要原因。

本案,老師的授課時數納入基本時數是許多老師願意投入重要因素,補救教學是大班教學中學校的責任,既然如此,不管是課中、課後,都應該是教師工作內涵之一,所以課中(第一節~第七節)的補救教學當然就應該算進老師的基本授課節數,不是外加的。這樣的設計老師願意才會高,因為這樣備課時間才不會壓縮更嚴重,就像許多老師的分享,擔任補救教學的備課相較於一般教學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教學活動,以提振這群學習動機與方法不佳的孩子。

彈性組間流動

因為原來的兩班學生分成三組,組間的流動不會像過去能力分班,學生一經分組就很難流動,組間流動可以非常彈性,透過定期評量及老師平時觀察,與學生學習意願,組間流動較能保持彈性。

依照去年在英語科的試辦經驗,成績較弱勢的學生,在補救教學組參與學習時,學生的課堂參與情形,因為人數較少(每班人數降低到6~12位),會比起過去合班上課情形好很多,加上老師對於教學目標的設定,比較容易接近學生程度,學生因為成功經驗的機會提高,整體學習動機被拉上來的機會自然而言就高出許多。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很多本來低學習成就學生,在補救班因為學習成功的經驗與師生互動良好,有機會可以到較高成就組別時,絕大部分學生反而表示要留在低學習成就組別持續學習。

令人欣慰的進展

因為在試辦期間,為避免過度干擾老師,除了一般性的訪問以外尚未進行深度訪談,僅就學校與現場老師對談與分享經驗,分享給關心這個弱勢學生學習提升方案的夥伴們初步的結果。

今天(2015/10/30)很特別,收到中華國中能謙主任分享今年試辦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計畫,學生在定期考的成績表現。

因為人數少,因為老師不放棄學生,因為學校整體支持,因為沒有共同進度壓力,因為有機會重新學習,因為所有人的努力,讓我們看到這六位學生的驚人進展,看到這樣的結果,只能驚呼 哇!

班級

姓名

入學測驗
全校PR值

第一次定期考
全校PR值

七年01班

陳OO

4

33

七年01班

林OO

4

16

七年01班

劉OO

7

23

七年06班

李OO

8

41

七年06班

楊OO

7

15

七年06班

楊OO

8

29

(註:PR值,百分等級,PR 4表示100位學生中成績只有高過4位)

與六月份小學畢業後國中入學測驗成績比較,這群在國小畢業前幾進放棄數學的學生,經過將近七週後的實驗方案,第一次定期考繳出學生的第一張國中成績單,與校內所有同學的百分等級分析後,這樣的進展,再次印證,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只要學校能夠提供足夠的時間,優良的師資,適合的教材,一定有機會有進展。

根據去年英語科試辦的成效評估,由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協助調查學生與老師對於試辦方案的結果顯示,C組(補救教學組同學)與非C組(分組後非C組同學)在學習動機提升與其他學習方面的調查,呈現相當正面的結果。

image

(圖2 ,英語適性分組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結果分析,資料來源  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

參與試辦的老師,對於不同組別的學生學習反應結果,亦有相當正面的結果。

image

(圖3 ,英語適性分組參與教師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結果分析,資料來源  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

這些資料,當然需要小心解讀,只有看兩次的測驗成績或一部分老師的反應,就去斷定方案對於學生是否有效,仍屬臆測。中間有可能有個別老師的因素或是他未知部分,哪些是關鍵導致學生有成長仍需更多研究證據才可更明確說明,但是經由現場教學老師的分享與去年的英語科試辦經驗來看,老師參與的態度、學校的支持,對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確實有明顯的正面影響,相較於測驗成績提升,更顯珍貴,這樣的結果對於老師是否願意持續投入,或是其他英語老師與科目(數學)是否加入104學年的試辦有重大影響。

學會比教完重要

對於長期處於學習掙扎狀態的學生而言,一般課本教材老師須要有所取捨,坊間的測驗卷對於這群學生更是嚴重的霸凌,簡化、減量是必要的思考。合班上課時因為有全體學生進度的壓力,與程度較好家長的期待,對於以競爭文化為主的教學現況,老師要因材施教其實相當困難,異質性的分組合作學習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對於落差嚴重的學校與班級而言,除非老師理念清楚、態度堅定、教學能力優良,很多老師其實不太敢突破現狀。

降低差異程度後,可能將教學的問題簡化與壓力降低,「學會」基本能力,將在低學習成就這組有機會達成。進度慢一點,捨棄艱深的問題,打底好以後再往前進,當學生的學習成立後,其他正面的附帶回饋,將降低能力編班的負面影響力,有些老師或家長擔心標籤化問題,在C組學生面對學校考試或學力檢定時,表現出比分組前程度較高學生的表現更好時,「老師是否教完所有內容」就不再重點,核心在於學生是否學會基本能力,如果不行,就由學生可以開始的地方開始,而不是讓學生永遠是教室中的客人。

教學正常化

國中教學不正常,有一大部分原因在於班級內程度落差過大,低學習動機學生導致教學時干擾,進度掌握不易,家長基於升學考試競爭下,學校基於升學成績影響學校辦學,學校老師就被迫經常需要借課考試或是加課,能夠挪用的就是藝文、綜合、健體領域的課,教學正常化的全人學習目標就很難達成。

簡單邏輯是如果班上成績最差的班後段學生被抽走,人數變少、程度整齊、干擾降低,不管是進度安排、進展等工作應該變得更順利,老師授課品質與學生的學習進展一定比全班合班上課要好很多,實證上也是如此,程度較高的組別,老師整體授課滿意度比起往高許多,進度上需要加課的需求幾乎絕跡,加上課務安排是兩個班三組老師需要同步進行,借課加課的情形基本上幾乎不太可能。

也因為這樣,需要正常進行的藝能活動科目當然能夠正常進行,數學、英語這兩科學生較困難的學科基本學習可以達成後,因為學習困難的情形降低也會有助於學習遷移,學生的成功學習經驗也會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不管是投入學習時間上的轉移與整體學習成效的提升,都是可以期待的未來。

更多的合作與協助

        但是,如果長官、校長或是主任們太急著想要看到成績,甚至有過度的期望參與的老師能使出魔法,讓落後已久的學生變身,學業成績能突飛猛進,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再有非分之想,要求參與方案老師的做出更多努力時,去年的經驗中告訴我們將注定失敗,前導參與的老師不是不願參與(如果不願意就不會參加第一批實驗方案),希望的只是更有力的支持,專業與心靈上的支持。

進行中的問題與解決

這個方案不太容易,因為需要打破舊有框架與運作系統,尤其是對於擔任弱勢程度組的老師,如果能夠協助弱勢程度組的老師,將成就另兩位老師與兩班所有學生在每一堂課都有進展。在我們數學專任輔導員彥廷老師與第一線老師的專業對話中明顯披露幾個重要訊息:(以下資料為數學專任輔導員柯彥廷老師提供)

1. 行政與教師溝通協調有問題,許多學校老師不知道要參與試辦計畫,部分老師開學才知道,有些學校則是開學後兩週還在安排上c組的老師。

2. 多數老師認為以小六升國一的考試成績來分組不準,無法做出適性分組,原因很多,

  (1) 小六升國一入學考試隨便作答

  (2) 國一班級管理狀況不同,有的老師會督促、要求學生寫作業補考等,上國中後數學成績不像是入學考狀況那般差

  (3) 有些學生並非能力不足而是習慣不好或是家庭因素

3.有老師認為分組至少要在第一次段考後,才比較看得出來學生狀況,有些老師覺得七上單元簡單,甚至要二段後才看得出差異,甚至覺得八年級分比較好。

4.學生組別被換來換去,在C組成績很好,回到B不好又再換C組,影響很大。

5. 許多導師重視班級經營,尤其從七年級一開始,這些學生被換組,或經常不在班上,會影響到班級向心力、班級經營、這位學生未來在班上跟同學的相處狀況,所以不願太早分組。

6.有些C組學生狀況不錯該回到B組,但若不願意回B組,而B組有些狀況不好該到C組卻下不去。

7.有的試辦教師兼行政,一些視導、行政業務影響,備課會被影響,正課進度也會被影響

8.家長認同的問題,有些學生實在適合在C組才能有效學習,但家長不願意。

9. A組學生差異還是很大難照顧到全部同學。

10. 有些被分到C組學生,學習狀況不好,但又不願意回原班。

11. 若明年續辦,願意參加嗎?  若沒有報告、作業、成果展示、增加工作量,會願意繼續。

不同區域的學校有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饋與經驗分享都在說明,更多專業的支持才有機會讓方案變得更好,如果C組(補救教學組)老師成功而願意持續,其他兩人當然樂於繼續,而基本上大部分老師都願意繼續試辦,但前提如同第11點所言。這些問題在英語科去年實施的過程中大部分被有效解決,所以整體計畫才會由去年試辦的26班,整體增加到今年的127班(數學51班,英語76班),試辦縣市除了宜蘭外,也加入南投(英語)、花蓮(數學)、台北市(英語,自有經費辦理)一起努力,但新試辦學校與老師的磨合期,仍然需要我們更多的合作、溝通、協助

經驗分享與專業協助

經驗分享與專業協助同等重要,如同今年加入協助的師大楊凱琳教授所言:

對於成效良好的班級,

教這些學習落後班的學生之老師是如何進行教學?

提供什麼學習機會?如何和學生互動?

對學生的改變有何看法?學生對自己升上國中的數學學習又有何想法呢?

去年我們透過研討會分享大家處理的經驗、疑慮與困難,也是未來我們想要參與的老師可以互相分享的重點,希望藉此找出更多不同規模學校成功的模式,如同頁首照片中的老師來自博幼教育基金會,當天的課堂接著將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資源協助老師進行教學,如果能積極協助一位老師成功,幫後面的學生提升到基本能力等級,就能去解救原來的兩班老師與所有學生的困境,也才會讓所有學生都能受益,「成就每一位孩子」就不再是口號而已。


延伸閱讀:

翻轉英語課的班級分組教學模式~宜蘭縣國中英語適性教學與補救教學試辦計畫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