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猛的活動海報,以電影進擊的巨人為藍本,sci-flipper 臉書官網 提供)
Sci-Flipper 19 ,我終於來了!
Sci-Flipper教師學習社群的盟主鍾昌宏老師是多年好友,已經多次口頭邀請我參加社群活動,由於一開始的活動大多於台中辦理,時間又多在週六,說實話雖然很想去,卻無法說服自己的腳,這次在台北舉辦,時間有剛好可以,就一口答應參加,並且又答應可以分享一個小主題,想不要的是後來又增加一組小組共備研討帶領,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參與,就是應該好好書寫一下參與心得。
主因有兩方面,社群經營透過實體與網路社群的結合,有非常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幾近於黑幫組織,幫規、識別系統、入會規定、義務……,不勝枚舉,如果要研究社群運作,一定可以由其中學習到非常多的體會;限於時間,組織運作有空再來,先分享自己分享的部分,加上與夥伴一起工作的結果,也許對於有興趣的老師們,提供一個未來課程設計可以參考的思考架構。
真的隔了好久了(4/22的工作坊),終於有空檔可以把之前寫的草稿大綱完成!
[@more@]
精準預測?
當初昌宏老師跟我提到是否可以分享一個主題時,因為是共備社群的聚會,我也已經一段時間沒有上自然領域的課程,最近縣內的自然團也請我分享會考分析與應用,所以就用會考成果分析為主題,可是只能給15分鐘,要如何處理呢?
由於臨時決定,如果這次的分享是由評量結果出發,評量如何回饋教學設計,一種以終為始的想法就以此開始,後面如果有機會跟老師談談教學活動設計,就有機會串聯起來。
準備幾個題目幫大家進行精準預測的練習好了。
分享現場因為同時有將近30個分組分享巨人,所以我這組沒有提供投影機,一切回到手工業,那就手繪簡報、海報上場了!
您覺得國中會考自然科最簡單的題目,學生整體的通過率(答對比率)是多少?
這幾年國中會考結束後,大約10月份心測中心就會把考後的試題分析、學校學生答對率、縣市學生答對率等資料提供給縣市與學校參考,基本上每一個學校教務處應該有有一份關於學生畢業學生參加會考的試題反應結果分析報告,但這一份學生回饋資料一直有遺漏現象,很多老師並不知道有這份分析報告,常常淹沒於公文堆中有如石沉大海。
今天再次驗證,今天來參與我這組的的六七位老師都沒有看過,甚至幾位非常活躍的老師,常常在不同場合分享教學策略,也都沒有在各自的學校,看過這個重要的報告,高老師說的特別精準,我們有許多教了20多年書的老師,對於學生考試結果的掌握度,其他還差非長遠,主要是沒有參考基準,或是平時對於評量結果只重成績卻缺乏實質分析,這是很可怕的事實,我常在許多研習場合提供給老師們做答對率判斷(如下圖),老師們認知的差距,常常會讓所有同仁訝異不已!
(今年某場研習場合老師們對於會考答對率最高那一題的猜測結果,落差真的太大了,白板上的數字為答對率,正確為80%以上)
今天當然還有有類似的結果,國中自然科最簡單的題目,老師們猜測整體答對率,由最高80%,一路下降到60%,最多的在於70%左右,這個預測結果,當然與實際的結果落差頗大(正確答案88%)。
這一題,學生整體的通過率(答對比率)是多少?
我特別準備了幾題會考自然科的試題,以生物、理化為主,既然會考是國中教學大家認為最重要的事,如果無法掌握,對於學習棟棟的安排與設計,就會有很大的落差,結果上一個任務結果差不多,大家明知會考很重要,但是卻沒有足夠訊息,很多老師都沒看過分析資料,學校根本沒給,這是非常麻煩的問題,顯然心測中心提供的資訊傳播有很大的漏洞,尤其現場有非常資深的輔導團團員表示,重來沒有看過,顯然問題是很值得探究的!
回到課文 面對現實
(共備的小組老師們 sci-flipper 臉書官網 提供)
回到課本,如果會考試題是這樣出題,
學生表現為什麼會這麼高?或是為什麼這麼低?
如何減少老師預測學生會考表現與實際表現的落差?
教學活動又要如何設計?
未來呢,素養導向的評量如果是命題趨勢(或是學習趨勢),老師怎麼因應?
教學設計時,深度要教到什麼程度?
大家選擇的結果,就是由去年(105年)最困難(全國通過率0.2)的酸鹼中和這題(54題)發想!
雖然這一題,難度最高全國約只有20%學生通過,大家對這樣的試題取向卻很有共識,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習才是重點,如何設計出適合學生與提升學生興趣的的學習活動,可能比能計算出這樣試題更重要,畢竟這是整本試卷的最後一題,難度又特別高,類似的試題已多年不見於大考中了,宜蘭的孩子更是低於20%答對。
我們如何下手呢?
素養導向的教學活動設計?(UBD的發展)
回到新課綱,很快就取得共識!
新課綱中相關學習表現如何呈現?
想要帶孩子到哪裡去?
用什麼樣的路徑到達呢?
如果新課綱所重視的自然科教學是培養科學素養(如下圖),哪我們的學習活動如何規劃?
我就用類似上圖的四個面向來協助老師們討論,期望學生有完整的學習藍圖。
為利於討論,把四個面向化成四個象限,逐步發展可能的學習主題,配合核心問題的設計,共備過程就此順利展開!
從哪裡下手?
回到課本可能的編寫?新課綱有關的內容如何書寫?素養導向的主題活動可以設計那些?
我們先確定兩個方向:
一、界定學習範圍:
本來要把酸鹼鹽一併處理,後來大家取得共識,這樣範圍太大了,只關注在酸鹼就好。
二、伸展的空間:
會考這題考太難了,如果課堂要上到濃度換算,對於一般學生而言很難處理,新課綱這一部分也略有減少,因此著重如何判斷酸鹼、如何檢驗就很好,有濃厚興趣程度高的同學就用延伸學習補充教材方式處理,課堂上就不再處理換算,以免影響全班同學進度與學習興趣。
紙上作業開始
四個面向確定後,很快的次主題教學活動就逐步躍然於紙面,參考下圖,孰悉教材的現場應該很容易猜到一般老師的習慣,我們就是先由第二象限開始,先處理知識、技能面下手,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由於一般的自然科教學,比較容易觸及,尤其是這群很有活力的老師本身就是很有方法的老師,很快就寫滿準備的學生活動任務。
再來是第三象限:要注意 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
最後比較花時間的是一般老師比較少琢磨的,
第一象限 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
第四象限 實踐力行的表現
也在大家的討論,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
下圖就是我們共同工作的最終成果:(下圖)
大家就可以根據自身學校的學生需求,挑選適合的主題活動,組成一個大單元教學模組,在探究 酸與鹼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這個核心問題下,如何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任務終於完成!
花絮
(sci-flipper 臉書官網 提供)
活動大合照,我坐在前排,沒拍到有點可惜,
中間是keynote speaker 葉丙成教授。
(最豐富的研習活動,學員自備糧食 sci-flipper 臉書官網 提供)
Sci-Flipper 19 活動回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