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群架~KIST學校文化之一

早上在準備下午的志工說明會,有一個問題連續在兩個場合被問到。
基金會常常會用打群架來形容我們目前的工作,有特別的意思嗎?
這次來幫忙年輕的寫手志工夥伴,也問到這一題:
為什麼會想要透過「打群架」來形容「跨校聯盟」呢?是否有其特殊的脈絡,或是期望可以獲得閱聽者哪些情感/實質回應呢?

其實打群架是方大哥過去在企業與均一平台時,對於打團隊戰的說法。
以下是我的解釋:
主要是KIST合作的學校相對都很偏遠,一開始學生數很少,老師編制很少,但面對的問題卻很複雜與困難,要單靠校長或是老師單打獨鬥去解決學校經營與學生學習的挑戰,成功的機率很低且難以持久,只要學校老師、校長人員一異動,過去累積的經驗可能就要重來,惡性循環的結果,讓問題變得更難以解決。
如果說單打獨鬥的對應適當形容詞,不要讓現場夥伴只能單打獨鬥,打群架應該就很接地氣,透過集結體的力量去思考、辯證、共同實踐可能的方案,透過集體力量加速改變的循環,個人心力耗費應該會降低,成功的機會可能就會提高許多;當然也帶有一些些草莽味道,號召大家一起捲起袖子,到最困難的區域去拚搏,成就孩子的同時,也開創參與者個人人生價值與意義感,不只是傳授課本知識而已。
我們努力連結所有正面力量,加入KIST聯盟協助現場老師打好群架。
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尋找適合的學校夥伴一起來打群架,徵求更多人來支援現場的夥伴打好群架。
(參考說明 :與孩子一同編織未來 誠致的KIST實踐經驗 P114~P122 天下文化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