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班三組,英語、數學適性分組教學。

DSC_5236

(圖 1 國中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實況  大同國中 博幼基金會 均一教育平台)

        台灣學生在國中小數學與英語學習成效兩極化現象幾乎已是常態,尤其是國中階段以上更是顯著,教育部雖然重視此議題,每年花15億以上經費進行課後補救教學,但是成效一直受到教育圈內外質疑。

       常態編班下如何協助所有學生都有進展,過去有許多複雜的教學策略在教學現場推動,但是在一般教室中卻不易成功到可以大量推廣,課堂上沒有協同教學教師幫助弱勢學生進行學習問題解決是其一,過去的小班小校精神與近來的差異化教學等理念,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對於基層老師仍是嚴峻挑戰,在統一進度下更難以實施,加上補習或是家庭經濟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競爭,一到國中以後,差距必然產生,尤其是英語、數學兩科,分組能力教學策略常常被提到,但是真正實施卻有太多問題難以克服,我們試圖提出解決策略,提供可執行的分組教學解決方案。

[@more@]

課堂上的無奈

課堂上,很多老師不願意(或是無奈)等待學生落後學生,是因為教育制度設計的問題。現有制度設計很難考慮到落後學生的需求,整個教育環境與家長競爭文化導致學校老師很難選擇,雖然最近幾年教育部每年花10億以上經費進行課後補救教學,但是成效一直受到質疑,學生放棄學習導致整體教育品質低落,所有參與者都很難迴避。

課後的補救教學,無法全面關照所有需要補教的學生,開班率無法提高,一部分因為學生家長不信任學校(直接去補習了,但是卻補不回來),加上許多學校老師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在課後留下來,就算願意留下來上課,因為學生在課中已經學不會,疲累加上其他同學快樂的課後活動下(尤其是小學生),學生可說是身心俱疲學習意願低落下,加上部分師資來源複雜、訓練不足,每週補救時間又不足,想要讓落後已久的孩子們有長足進展到基本水準是艱鉅挑戰,想要弭平落差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常態編班下如何協助學生?

分組教學是可能的選項策略之一,但是過去能力編班造成的負面印象,幾乎讓這個選項變成不可能成功,因為負面的因素太多了,如何克服當初的困難,提出新的架構是我們挑戰。

兩班三組

103年9月開始,宜蘭縣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國中英語科適性與補救教學實驗計畫(簡稱兩班三組教學,計畫內容請參考延伸閱讀),基於個人在原服務學校曾經試辦過英語、數學兩班三組教學的經驗,在教育處長官與國教署大力支持下,修正以往試辦不足之處,重新擬定新的試辦計畫,將原有兩班學生,依能力適性分組成3組(不是以往一般將2班學生直接依能力分成2組),3組學生組成可以分成三個程度(高、中、低三群)或是兩個程度(高中、低),因為程度較弱學生需要更多的照顧,因此人數只能低於12名(最佳資源配置原則為6~10名一組),其餘兩組則應高於弱勢學生組,以降低弱勢學生組學生數,並且試辦說明中,特別強調希望能由學校中較有經驗的老師擔任低學習成就這一組教學。

同樣的上課時間

三組學生同時上課,需要補救的學生不需要等到課後才補救,而是同步分組上課,補救教學上課時間與其他同學相同,弱勢學生這組的老師,將只針對弱勢組別設計教材授課。

老師的授課時數納入基本時數

目前的課後補救教學是不納入基本授課時數,如果課後又要擔任補教教學,勢必增加授課時數並減少休息與備課時間,這是許多老師在一天疲累的工作後,不願意再擔任補救教學教師的重要原因。

本案,老師的授課時數納入基本時數是許多老師願意投入重要因素,補救教學是大班教學中學校的責任,既然如此,不管是課中、課後,都應該是教師工作內涵之一,所以課中(第一節~第七節)的補救教學當然就應該算進老師的基本授課節數,不是外加的。這樣的設計老師願意才會高,因為這樣備課時間才不會壓縮更嚴重,就像許多老師的分享,擔任補救教學的備課相較於一般教學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教學活動,以提振這群學習動機與方法不佳的孩子。

彈性組間流動

因為原來的兩班學生分成三組,組間的流動不會像過去能力分班,學生一經分組就很難流動,組間流動可以非常彈性,透過定期評量及老師平時觀察,與學生學習意願,組間流動較能保持彈性。

依照去年在英語科的試辦經驗,成績較弱勢的學生,在補救教學組參與學習時,學生的課堂參與情形,因為人數較少(每班人數降低到6~12位),會比起過去合班上課情形好很多,加上老師對於教學目標的設定,比較容易接近學生程度,學生因為成功經驗的機會提高,整體學習動機被拉上來的機會自然而言就高出許多。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很多本來低學習成就學生,在補救班因為學習成功的經驗與師生互動良好,有機會可以到較高成就組別時,絕大部分學生反而表示要留在低學習成就組別持續學習。

令人欣慰的進展

因為在試辦期間,為避免過度干擾老師,除了一般性的訪問以外尚未進行深度訪談,僅就學校與現場老師對談與分享經驗,分享給關心這個弱勢學生學習提升方案的夥伴們初步的結果。

今天(2015/10/30)很特別,收到中華國中能謙主任分享今年試辦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計畫,學生在定期考的成績表現。

因為人數少,因為老師不放棄學生,因為學校整體支持,因為沒有共同進度壓力,因為有機會重新學習,因為所有人的努力,讓我們看到這六位學生的驚人進展,看到這樣的結果,只能驚呼 哇!

班級

姓名

入學測驗
全校PR值

第一次定期考
全校PR值

七年01班

陳OO

4

33

七年01班

林OO

4

16

七年01班

劉OO

7

23

七年06班

李OO

8

41

七年06班

楊OO

7

15

七年06班

楊OO

8

29

(註:PR值,百分等級,PR 4表示100位學生中成績只有高過4位)

與六月份小學畢業後國中入學測驗成績比較,這群在國小畢業前幾進放棄數學的學生,經過將近七週後的實驗方案,第一次定期考繳出學生的第一張國中成績單,與校內所有同學的百分等級分析後,這樣的進展,再次印證,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只要學校能夠提供足夠的時間,優良的師資,適合的教材,一定有機會有進展。

根據去年英語科試辦的成效評估,由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協助調查學生與老師對於試辦方案的結果顯示,C組(補救教學組同學)與非C組(分組後非C組同學)在學習動機提升與其他學習方面的調查,呈現相當正面的結果。

image

(圖2 ,英語適性分組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結果分析,資料來源  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

參與試辦的老師,對於不同組別的學生學習反應結果,亦有相當正面的結果。

image

(圖3 ,英語適性分組參與教師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結果分析,資料來源  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

這些資料,當然需要小心解讀,只有看兩次的測驗成績或一部分老師的反應,就去斷定方案對於學生是否有效,仍屬臆測。中間有可能有個別老師的因素或是他未知部分,哪些是關鍵導致學生有成長仍需更多研究證據才可更明確說明,但是經由現場教學老師的分享與去年的英語科試辦經驗來看,老師參與的態度、學校的支持,對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確實有明顯的正面影響,相較於測驗成績提升,更顯珍貴,這樣的結果對於老師是否願意持續投入,或是其他英語老師與科目(數學)是否加入104學年的試辦有重大影響。

學會比教完重要

對於長期處於學習掙扎狀態的學生而言,一般課本教材老師須要有所取捨,坊間的測驗卷對於這群學生更是嚴重的霸凌,簡化、減量是必要的思考。合班上課時因為有全體學生進度的壓力,與程度較好家長的期待,對於以競爭文化為主的教學現況,老師要因材施教其實相當困難,異質性的分組合作學習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對於落差嚴重的學校與班級而言,除非老師理念清楚、態度堅定、教學能力優良,很多老師其實不太敢突破現狀。

降低差異程度後,可能將教學的問題簡化與壓力降低,「學會」基本能力,將在低學習成就這組有機會達成。進度慢一點,捨棄艱深的問題,打底好以後再往前進,當學生的學習成立後,其他正面的附帶回饋,將降低能力編班的負面影響力,有些老師或家長擔心標籤化問題,在C組學生面對學校考試或學力檢定時,表現出比分組前程度較高學生的表現更好時,「老師是否教完所有內容」就不再重點,核心在於學生是否學會基本能力,如果不行,就由學生可以開始的地方開始,而不是讓學生永遠是教室中的客人。

教學正常化

國中教學不正常,有一大部分原因在於班級內程度落差過大,低學習動機學生導致教學時干擾,進度掌握不易,家長基於升學考試競爭下,學校基於升學成績影響學校辦學,學校老師就被迫經常需要借課考試或是加課,能夠挪用的就是藝文、綜合、健體領域的課,教學正常化的全人學習目標就很難達成。

簡單邏輯是如果班上成績最差的班後段學生被抽走,人數變少、程度整齊、干擾降低,不管是進度安排、進展等工作應該變得更順利,老師授課品質與學生的學習進展一定比全班合班上課要好很多,實證上也是如此,程度較高的組別,老師整體授課滿意度比起往高許多,進度上需要加課的需求幾乎絕跡,加上課務安排是兩個班三組老師需要同步進行,借課加課的情形基本上幾乎不太可能。

也因為這樣,需要正常進行的藝能活動科目當然能夠正常進行,數學、英語這兩科學生較困難的學科基本學習可以達成後,因為學習困難的情形降低也會有助於學習遷移,學生的成功學習經驗也會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不管是投入學習時間上的轉移與整體學習成效的提升,都是可以期待的未來。

更多的合作與協助

        但是,如果長官、校長或是主任們太急著想要看到成績,甚至有過度的期望參與的老師能使出魔法,讓落後已久的學生變身,學業成績能突飛猛進,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再有非分之想,要求參與方案老師的做出更多努力時,去年的經驗中告訴我們將注定失敗,前導參與的老師不是不願參與(如果不願意就不會參加第一批實驗方案),希望的只是更有力的支持,專業與心靈上的支持。

進行中的問題與解決

這個方案不太容易,因為需要打破舊有框架與運作系統,尤其是對於擔任弱勢程度組的老師,如果能夠協助弱勢程度組的老師,將成就另兩位老師與兩班所有學生在每一堂課都有進展。在我們數學專任輔導員彥廷老師與第一線老師的專業對話中明顯披露幾個重要訊息:(以下資料為數學專任輔導員柯彥廷老師提供)

1. 行政與教師溝通協調有問題,許多學校老師不知道要參與試辦計畫,部分老師開學才知道,有些學校則是開學後兩週還在安排上c組的老師。

2. 多數老師認為以小六升國一的考試成績來分組不準,無法做出適性分組,原因很多,

  (1) 小六升國一入學考試隨便作答

  (2) 國一班級管理狀況不同,有的老師會督促、要求學生寫作業補考等,上國中後數學成績不像是入學考狀況那般差

  (3) 有些學生並非能力不足而是習慣不好或是家庭因素

3.有老師認為分組至少要在第一次段考後,才比較看得出來學生狀況,有些老師覺得七上單元簡單,甚至要二段後才看得出差異,甚至覺得八年級分比較好。

4.學生組別被換來換去,在C組成績很好,回到B不好又再換C組,影響很大。

5. 許多導師重視班級經營,尤其從七年級一開始,這些學生被換組,或經常不在班上,會影響到班級向心力、班級經營、這位學生未來在班上跟同學的相處狀況,所以不願太早分組。

6.有些C組學生狀況不錯該回到B組,但若不願意回B組,而B組有些狀況不好該到C組卻下不去。

7.有的試辦教師兼行政,一些視導、行政業務影響,備課會被影響,正課進度也會被影響

8.家長認同的問題,有些學生實在適合在C組才能有效學習,但家長不願意。

9. A組學生差異還是很大難照顧到全部同學。

10. 有些被分到C組學生,學習狀況不好,但又不願意回原班。

11. 若明年續辦,願意參加嗎?  若沒有報告、作業、成果展示、增加工作量,會願意繼續。

不同區域的學校有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饋與經驗分享都在說明,更多專業的支持才有機會讓方案變得更好,如果C組(補救教學組)老師成功而願意持續,其他兩人當然樂於繼續,而基本上大部分老師都願意繼續試辦,但前提如同第11點所言。這些問題在英語科去年實施的過程中大部分被有效解決,所以整體計畫才會由去年試辦的26班,整體增加到今年的127班(數學51班,英語76班),試辦縣市除了宜蘭外,也加入南投(英語)、花蓮(數學)、台北市(英語,自有經費辦理)一起努力,但新試辦學校與老師的磨合期,仍然需要我們更多的合作、溝通、協助

經驗分享與專業協助

經驗分享與專業協助同等重要,如同今年加入協助的師大楊凱琳教授所言:

對於成效良好的班級,

教這些學習落後班的學生之老師是如何進行教學?

提供什麼學習機會?如何和學生互動?

對學生的改變有何看法?學生對自己升上國中的數學學習又有何想法呢?

去年我們透過研討會分享大家處理的經驗、疑慮與困難,也是未來我們想要參與的老師可以互相分享的重點,希望藉此找出更多不同規模學校成功的模式,如同頁首照片中的老師來自博幼教育基金會,當天的課堂接著將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資源協助老師進行教學,如果能積極協助一位老師成功,幫後面的學生提升到基本能力等級,就能去解救原來的兩班老師與所有學生的困境,也才會讓所有學生都能受益,「成就每一位孩子」就不再是口號而已。


延伸閱讀:

翻轉英語課的班級分組教學模式~宜蘭縣國中英語適性教學與補救教學試辦計畫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