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出自於希望孩子們更好!~~團體動力 ORID 高峰經驗 黃金圈

 

P_20170209_160640 (1)

這一篇是久違的研習紀錄,把兩次參與校長與學校團隊的研習簡要紀錄,當中有輔導團團隊對於組織期待與未來努力的方向思考(上圖),提供研習後想要在學校中努力看看的夥伴們一點參考,也作為個人省思與學習的心得。

[@more@]

突破關卡形塑共識

十二年課綱推動與實施,不管是中央到地方縣市,都在擬定相關作業,對於學校現場而言,因為各領域綱要(領綱)尚未完成審查公布,教科書當然也在籌編階段,對於以交科書課本為主的教學現場而言,可能都還在聽聞宣導的階段,新課綱的推動如何對校廠教學的老師產生實質的改變,除了因為領域時數調整所導致員額差(超額時的計算依據)老師比較關心外,更重要的課程實施內涵如何轉化,新舊課綱間的差異為何?課堂的教學如何擺脫知識傳授為主的講授教學模式?如何導入探究教學策略的素養導向教學?未來考試招生聯動除了高中職端升大學的影響外?到底現場如何準備?如何透過課程與教學研討的草根行動,建構校本成長模式?這些問題有些學校已經面對處理中,對於國中小學校而言,過去經驗中校本課程規劃與實踐的歷程,有些學校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但是更多學校因為升學考試的影響去遲遲卻未具體實施的跡象,如何在校內形成共識就是第一個重要關卡。

過去新政策推動時,以宣講宣導方式進行的研習模式,在最近幾年中已經有一些變化,實踐取向的工作坊模式,在學習社群(PLC)的帶動下有非常重要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習場合中,大家一致的採取各種促進參與者互動討論的策略,由一分的議題分組討論、分享模式,到SWOTS策略、世界咖啡館、OST、ORID等種種策略,由帶領人協助進行聚焦的策略,協助參與者釐清行動目標與願景、分析目前優劣勢與障礙衝突點、擬定行動計畫,透過分享與後設認知的協助,促進參與者對於問題的理解與未來行動的動力,應該有有助於提升研習成效,部分策略還可以轉化成課堂教學策略,應用於課堂上,協助探究式教學的進行,促發學生更多批判式思考的機會,對於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應該都會有幫助,這一篇就分享兩個最近參與的研習所做的紀錄與實作的分享。

ORID 焦點討論策略

兩梯次的校長工作坊使用ORID策略作為團體動力暖身。就簡要分享這個策略的基本內涵。

P_20170105_092702

Objective   客觀事實層次

    定義: 客觀, 事實

     動作: 先進行全盤式的掃瞄,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都說出來。

     目的:探詢事實和外在現況,引導人要帶領參與者發掘客觀的事實。

問題:

  1. 我做了哪一個行動後看到什麼?
  2. 我聽到什麼? 發生了什麼事情?
  3. 我做了哪些嘗試?

Reflective   感覺反應層次

    定義: 正面的感受/反應/回饋

   動作: 對於掃描後的東西,思考後產生的正面反應,回饋。加入一些個人感受、想法,有趣的、怪異的、各式的OS都好。

   目的:

  1. 喚起對客觀問題或資料的反應, 也就是你的情緒和感覺
  2. 要引導參與者, 透過討論的材料, 分享自身感受
  3. How do I feel?

    問題:

  1. 什麼地方很有趣, 很驚訝, 很感動, 很鼓舞, 或是讓你沮喪?
  2. 有什麼地方會讓你很受感動?
  3. 課程中讓你覺得受鼓舞的地方在那裡?
  4. 有讓你沮喪的時候嗎?有讓你特別難過的地方嗎?
  5. 課程結束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6. 你直覺的反應(想法)是?
  7. 哪個地方吸引你?
  8. 哪裡覺得怪怪的?

Interpretive  詮釋層次

    定義: 詮釋意義, 價值, 經驗

     動作:  拋出關鍵問題讓大家聚焦思考,獲得個人的觀點與想法。

     目的: 尋找意義, 價值及涵義

  1. 了解大家有那些不同的解釋角度的問題
  2. What do I learn/found/realize?

    問題:

  1. 最有意義的是什麼? 為什麼很重要?
  2. 這個活動到底在表達些什麼?
  3. 這個活動會讓你得到什麼新的學習?新的領悟嗎?
  4. 這裡最有意義的是?
  5. 為什麼對我們很重要?
  6. 這是怎麼樣的狀況(人/事/物)?

Decisional    決定層次

    定義: 決定, 行動

    動作:由眾多結論中,萃取出決定性的結論,採取行動!

    目的:

  1. 萃取出決定性的結論或行動
  2. 找出決議, 或是決定要做什麼事情
  3.   What shall we do next?

    問題:

  1. 有什麼要改變? 你會採取什麼不同的行動? 解答在哪裡?
  2. 最後ㄌㄟ,怎麼行動?
  3. 必要的行動是什麼?

透過 ORID有層次的思考與討論過程, 對於未來個人或組織的願景想像,從現狀開始,然後分享你的感受, 接著解釋你這些反應的意義和重要性,,最後才來做出決定性的決定,作為未來行動的參考座標。

(內容 摘自 http://kojenchieh.pixnet.net/blog/post/391843868)

課堂中的實踐

ORID在課堂上也可以實作,尤其是閱讀理解、綜合領域、健康教育,或是議題融入教學都會很好用,作為衝突解決、批判思考,體驗、反思、行動的教學模式,應該都可以將類似的情境融入,提供教學者提問、問題聚焦的引導策略。

ORID 策略也可以與課堂上常用的4F策略(Fact 、Feel、Find、Future)互相搭配,讓學生閱讀文本或是影片後,一起思考、討論、歸納、行動。

校長們的分享

P_20170105_100814

這是簡菲莉處長帶領校長們針對十二年國教學校的因應處理的分享,很多校長們真的很棒,很快就找到訣竅,部分校長與參與同仁也在後續的學校帶領上,應用了類似的策略,顯然應該是最佳的學習成效了!

分享、慶祝

每一個討論或是反思的結果,除了在組內進行分享外,可以透過一個大面牆或適當空間,進行分享與慶祝,鼓勵與分享大家的作品,更讓個多的思考模式或是好點子有機會激發更多的思考。

P_20170105_100505

 

具體展開行動的準備

焦點討論最後應聚焦於行動,未來行動如何踏出第一步,可能的困難,具體而可見目標如何,就是下一階段的研討細節了。

P_20170120_105922 (1)

透過ORID的聚焦討論,或是行動議題設定後,應該讓參與者想像一下未來可見願景提升動機,最後採取具體的行動才是後續的關鍵,過程中有一些潛在的衝突與矛盾難免,經由個人團隊的共識,思索或是擬定具體的行動策略,然後時時提醒檢視,形成正向循環圈,則對於團體或個人動力提升,形成正向成長思維模式,將是可以預期的效果。

黃金圈(golden cycle)

另一個策略是高峰經驗訪談。

透過高峰經驗訪談練習,在設定的情境脈絡下,透過兩兩高峰經驗(Highpoint Experence)的探尋,尋找成功的關鍵因素(Positive Core),然後想像未來(Image of the Future),並回到現在需要努力的行動(Now),讓這些行動促進正向的改變。(訪談稿由曾士民老師提供參考)

訪談與紀錄練習後,萃取關鍵因素分享,大家互相分享成功的關鍵核心因素有哪些?

透過高峰經驗的分享,這些成功經驗是基於哪些可能的因素,大家想想看,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為何?每一位(組)討論後可以寫出5項,分享。

透過高峰經驗的分享,因為是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如何克服困難的經驗,對於每一位即將面臨挑戰的同仁都是寶貴的經驗。別人的經驗對於個人而言,部分已經有基礎做的很好的,很容易就可以做好的事,也有一些可能是很難的,最需要努力的工作,整合以後,回到學校再根據目前的基礎思考策略,規劃行動。

由別人的成功經驗資料中,分類,萃取,聚集重要節點就能有機會探底,理解學校尚未成功背後的結構因素,以確定議題選擇,改變自己或是同仁的心智模式。

思考(think it)、發現(find it)、命名(name it)、分類(classify it)、分享(share it)等過程Open mind、Open heart、Open will,逐步聚斂大家的想法,並且標定目前成效最好的慶祝(celebrate it),或是困難的以便未來共同思考解決策略或是避開阻礙。

 

擷取2

價值 why :最內圈,以信念或價值核心,為何要做這些?基於哪些共同價值/願景/目標?

做法 how:重要的做法有哪些?

成果 what:努力後,未來想看到的成果。

P_20170105_142422

 

 

(成功因素大彙整  陳佩英老師協助分類進一步說明)

大家分享完後,經過分類與命名,也發現一個現象,在大家分享的成功關鍵中,課程與教學專業領導要素(professional spirit; professional style ; professional activity),也許因為校長們以小組討論形式擬具小組成功要素,leadership的展現與發揮leadership的策略就會集中於行政面向,本次研討想要探尋的核心課程教學著力就可能缺漏。

個人也思索,領導權威或是力量應展現到底在何處?是教學現場老師最需要的?如果不是植基於課程與教學專業精神、風格、行動,校長們努力所累積的成果,可能最終的因為未能結果於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導致學校領導人更迭後,也可能逐漸消退的可惜,或是可能在設備資源豐富但確無人使用的窘境中,行政與老師在互相抱怨的情境中一再輪迴。

願景領導與行動

願景領導越來越重要,學校制度文化不易撼動,小環境改變由願景改變,組織學習的策略,如何透過共學對話,提升老師與自己專業,改變心智模式,由小目標累積成功經驗,逐步往願景到大目標前進,打死不退,互相打氣,提升正向思考核心的組織氛圍。如何看到老師、學生的困頓與需求,困難如何克服,資源如何引入,空有經費卻常常無法帶動課程與人的改變,爭取經費是很多領導人引以為傲的成就,有時卻反而是其他學校同仁的惡夢,如果不是透過參與式討論中,去理解老師需求延伸的經費與需求,透過老師課程與教學研討所衍生的經費爭取,可能才是導引老師改變的最佳動力。

對話,出自於希望孩子們更好!

理論與實踐能夠進行整合才能不落於形式,如何看到改變的機會,有想法外,如何透過不同策略的操練,對話,則出自於希望孩子更好,將理論與實踐間連結,回到課程與教學的路上,看見孩子的學習改變,學校領導人、老師也應該是學習者的角色,持續的努力,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