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的活動斷層

尋找全台的活動斷層

台灣的活動斷層分佈在全島不同地區,要找出這些隱身地下的活動斷層,科學家有什麼好辦法嗎?

文/楊嘉慧
審稿/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 盧詩丁

近幾個月來,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大地震,不免令人擔憂台灣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台灣的地震絕大部份是斷層錯動所引致的結果,若能知道活動斷層的位置,將有助於防範地震造成的災害。

活動斷層是指最近 10 萬年內曾經活動並引發地震的斷層,若在 1 萬年內曾經活動,歸類在第一類活動斷層,其再度活動的機率較高;1 萬年以上未曾活動的斷層,則為第二類斷層。1998 年時,學者根據文獻資料統計出全台有 51 條確定及存疑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兩年調查,至 2000 年公佈台灣有42條活動斷層,其中 23 條確認是活動斷層;再經過 10 年研究,現在確定的活動斷層數增至 33 條,有 4 條因資料不足,無法判斷,另 5 條斷層則與其他活動斷層合併,或排除其為活動斷層的可能性。這 33 條斷層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南部以及東部地區,人口密集的大台北地區則有一條山腳斷層(見下圖)。

2010年2月底最新公佈的33條活動斷層中,有20 條屬於第一類,其餘為第二類;另外還有4條因資料不足,目前尚未確定是否為活動斷層。(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查所;電腦繪圖:姚裕評)

挖井鑽探尋找斷層

有些斷層活動只使地表產生破裂,斷層沒有出露,這時得仰賴如地球物理測定法調查。(影像來源:張中白)

由於斷層在地底下,研究人員無法看見斷層的完整面貌,往往要搭配空中調查(如衛星定位、航照影像)、地表調查(如地質鑽探、找斷層露頭、地形分析)及地下調查(如地球物理測定法)等多種資料類型綜合分析,才能知道每條斷層的特性及長度範圍。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盧詩丁表示,斷層活動過程通常會留下位移錯動的痕跡,此為尋找斷層的重要線索之一。若從航照圖或衛星影像找到斷錯河、斷錯山腳等水平斷錯地形時,即可依此判斷該處可能為走向斷層所在;若發現斷層露頭(即斷層在地表裸露出來,沒有被泥土、植物、建築物等覆蓋),也可從裸露出來的地質狀況,分析斷層類型。

然而大部份的斷層露頭都會被植物、泥土、沉積物等覆蓋,常常得從其他調查管道尋找斷層位置,例如有地形落差的地方也可能存有斷層,而斷層露頭就在地形落差處附近。不過,侵蝕作用會改變地貌,所以得同時從當地的地質條件預測斷層露頭及斷層可能存在的範圍,例如林口台地和台北盆地之間因長久侵蝕,只能預估斷層露頭存在的可能範圍,而無法知道確切位置。推測斷層露頭所在範圍後,便可用地質鑽探法確認斷層的實際位置。

進行地質鑽探時,為了盡快鑽到斷層面,鑽探的地點必須盡量靠近露頭。鑽探時會同時挖好幾個井,取數個岩心樣本相互比對。從地下取出的岩心樣本呈圓柱狀,若能從岩心的岩性或沉積構造看出地層的不連續性,或出現斷層擦痕(上下盤錯動時,斷層面留下的擦痕),即可能是斷層面所在,如林口台地邊緣的岩心就有發現斷層擦痕的存在。如果於上、下盤之間發現斷層泥,表示此處受斷層活動頻繁,因而岩層被磨碎成泥狀。

找到斷層面後,若鑑定出地質年代為較舊的岩盤疊在較新的岩盤上時,即是下盤往上盤移動的逆斷層,反之為正斷層。從岩心樣本也可推估斷層的傾斜角度,在知道露頭的位置時,只要將其中一個岩心樣本找到的斷層點與露頭點相連,即可求出斷層傾斜角度;或可將兩個斷層點相連,也能算出斷層的傾角。

通常地形落差處可能為斷層所在,不過地形可能被侵蝕,而造成地形落差位置改變,斷層位置被錯判。鑽探採到的岩心樣本,若可看見斷層泥,表示為斷層的所在深度。若將兩個斷層深度A、B連線,可求出斷層傾角。(電腦繪圖:姚裕評)

用機器判讀地底下的秘密

斷層的長度可由數公分到數百公里,雖然挖井鑽探可得到較精確的斷層所在深度與位置,但此法較耗時,且私有土地不易取得鑽井同意,因此研究人員輔以地球物理測定法確認斷層長度。最常使用的是反射震測法,即人工產生一個震波向地底下傳遞,當震波穿過波速不同的地層層面會形成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接收反射回波並計算回波數量、角度及傳回來的時間等,就能分析底下的地層結構,並判斷有無斷層。

其他尚有電阻法、微震法等。前者是將電流導入地下,利用不同岩層的導電性不一樣,而測出淺層的地下結構;微震法是量測近期內發生小於 3.0 的無感地震,分析該處的斷層型態、大地應力走向等等。

活動斷層的調查,主要是為了確定斷層的位置、長度範圍,好藉由限建或補強,降低震災的嚴重性。學者也可針對已確定的活動斷層,在斷層所在地,開挖長、寬約數公尺至數十公尺、深度在 10 公尺之內的槽溝,以尋找過去的斷層破裂面,研究古地震,進而推測以前地震發生的時間,並預估地震的週期,都有助於預警工作。

台灣百年來的大地震

下表為台灣本島 100 多年來規模 7.0 以上的地震。其中,1935 年的大地震發生在新竹至台中之間,研究人員發現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有顯著地裂、地陷等斷層錯動現象。1951 年發生的大地震為花東縱谷地震,從 10 月至 11 月共記錄了 4 次規模 7.0 以上的大地震,震央間相距分佈長達 100 多公里,4 次大地震引發台東米崙及花蓮玉里、池上等斷層錯動。

延伸閱讀
……………………………………………………………………………………………………………………………………………………………………
〈地震災害及防治〉,羅俊雄撰文,《科學月刊》1999年08月號

〈新城斷層的古地震研究〉,陳文山、劉力豪、盧詩丁等撰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003年12月號

《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沿線地表破裂位置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著/出版

高中課本《地球科學》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621&CL=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