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備愈清楚…還是愈備愈模糊

由於專業成長的需求,所以我們要共備…

由於12年國教的驅動,所以我們要共備…

由於孩子學習的多元,所以我們要共備…

[@more@]

對於需要共備的原因我們可以列上數十個

但是由於一段時間以來投入共備的經驗,讓我們思考到共備究竟是會讓我們愈形清楚,還是…愈來愈模糊

我想愈備愈清楚、愈備愈熟悉這個部分相信一定沒有人會有疑義,重點只是在於有沒有時間去做而已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在於共備真的會讓我們愈備愈模糊嗎?

但這就是我們的經驗…

一、因為原因探索而模糊

在共同備課的研討中,不僅會讓自己對於課程有更深入的認識,對於孩子如何學習也會有更佳的掌握,不過共備的過程中需要有許多教學與學習關鍵點的說明與討論,使得我們必須要思考作法背後的原因,讓自己與讓大家瞭解。例如在五上最大公因數的共備過程中,我必須要好好的思考在這個單元裡究竟要學習那些東西,顧名思義當然就是最大公因數嘛,可是在這裡我們使用列舉的方式來解決最大公因數的問題,再來我就必須要再想那這裡需要處理那些題型,可能包含情境題和計算題,情境題有包含哪些類型,數字上又要如何規劃才合理,共備過程中大夥兒又會針對究竟是情境題先或計算題先教等學習脈絡予以討論,並討論背後的理由與成因,這使得許多的問題不斷地在共備前與共備中,因不斷的深化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共備確實讓我們在一些關鍵點因素探索,造成更多模糊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的解決。

二、因為多元觀點而模糊

不同版本教科書在不同主題的處理都會有差異,但是基本上又好像不會差異太多,但是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討論過程中因為不同觀點與角度的切入,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無所適從。例如在三角型的邊長關係中,單單如何帶入就會有兩種面向,第一種面向是在討論究竟用量化引入還是直觀引入來處理,第二種面向是涉及論理的方式,其一是由一個個案形成一個假設,繼而透過其他個案驗證假設,其二的處理方式則是透過多個個案的歸納形成一個假設。上述的兩種面向就衍生出四種教材引入的方式,所以這麼多的觀點確實讓我們舉棋不定,不知道要選擇哪一種切入比較好。

因深度的挖掘而衍伸更多的問題,因廣泛的思考而產生更多的疑義,這就是共同備課的另一個面向~愈備愈模糊、愈備愈不清楚,但是這真的是不好嗎?我們覺得這並不必然,因為這些問題觀點的產生,使得我們對於課程、教學、評量與學習從深度與廣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知道要到羅馬其實有不同的路徑,不同的孩子也許也會有差異存在,況且這個模糊與不清楚卻也是授業研究的精髓所在,讓我們可以真正在課堂實踐與課後反思的活動中,有意識的探索這些問題在這個階段的可能解答。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