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計體適能成績,對於成績好的孩子公平嗎?(103年宜蘭區免試入學資料統計分享二)

    這幾天在準備下一階段的宜蘭區免試入學作業宣導,老師關心的除了作業時程與會考一些細節外,對於各項積分所造成的影響,或是去年分發結果的統計與分析如何等,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分析資料給大家,作為在班級教學或是學生輔導、親師溝通時的依據。

家長或是老師常有一個疑問,採計體適能成績,對於成績好的孩子公平嗎?

我的答案公布前,先請大家看下列的統計表,應該可以解答很多人的疑問。

[@more@]

會考五科總級分

人數

體適能平均分數

15

123

2.27

14

117

2.27

13

149

2.23

12

238

2.24

11

397

2.21

10

1338

2.18

9

728

2.11

8

485

2.04

7

399

2.03

6

333

1.94

5

282

1.93

4

9

1.56

3

7

1.57

0

18

1.44

總計

4623

2.12

畢業生總學生約5400人,但部分學生已錄取其他管道,並扣除參加五專、外縣市、特教學生等未申請高中職免試等,參加高中職免試學生共4631人,再扣除因會考違規被扣會考級分的5位學生,及3名2級分學生體適能平均2.0分的幾位特殊個案

參加國中會考的成績級分與體適能平均分數如上表(金質3分,銀質2分,及格每一項0.5分,最多四項可得2),出現一個有趣且具意義的統計結果

這是一個明顯的現象:會考成績越高的學生,體適能的平均也越高!

 反過來再看一下另一個統計表:

體適能

分數

學生人數

教育會考總級分平均

3

665

9.98

2.5

485

9.88

2

2928

9.16

1.5

425

8.45

1

88

7.44

0.5

27

7.07

0

13

4.85

總計

4631

9.23

請注意,體適能成績越高的學生,會考成績平均也越高!

宜蘭區的免試入學採計體適能成績對於成績好的學生到底公不公平?

對於以智育為導向的老師而言,依照過去就學的經驗看待這個問題,加上班上也許一些學生不太願意動,或是沒有太多的機會讓學生動(考試、學校或班級的動態活動太少)等因素影響,造成迷思認知,以為成績好的學生體適能通常會很差,但是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運動可以改造大腦,並且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簡單講就是對學生學業表現有明顯的正增強作用。

當然有人會擔心成績的真實性,測驗的體育老師專業是否可以信賴等。因為標準常模是全國統一,我也認為體適能成績很難做假,因為同學的成績會影響到校內(也是班上學生競爭的對象)比序的名額競爭(附註1),測驗也是公開,成績很容易被看到(導師也會知道),學生的體能如何同學也很清楚,哪一個體育老師想要過度放水,尤其是想要放水給金質或是銀質,班上同學馬上會發現,屆時會有爭議時,體育老師要自行負責,我想不會有老師願意冒這個險,而信任老師的專業判斷更是所有制度建立時必要的基礎,不然我們只有走回頭路,只相信考試,讓學生投入無聊的測驗卷堆中。

所以老師的經驗有時會有盲點。鼓勵學生多運動,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健康,成績也會更好!

大家如果細心觀察成績好的學生,會發現這群學生通常有一些共同特質,好強、領悟力高,對於學習也比較有紀律與自我要求,當有更大的誘因與學校課程安排適當時,這群學生學得快,自然也學得更好。體適能的提升與健體領域教學當然不會有例外,況且,運動可以改造大腦與提升學業的研究更可以證明此一現象。

如果學校的夥伴想要讓年的學生學業成績提升,多一點考試也許不是良方,看到這樣的統計,讓學生多運動,學校多安排適當與規律性的體能活動,可能會更重要,而這一些,學生如果願意努力,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成果。

而這些成果,在跨年度的統計也可以看出來:

100~102年度宜蘭縣國中學生體適能.pdf(原始圖檔)

如果您是校長、教務主任、學務主任,要請您多多注意學校的體育課的教學是否落實與正常,體能活動是否多元與頻繁,能夠讓學生多運動。體育課的教學,是否真整能涵蓋體適能提升的需求!

而體能要好,體重控制是關鍵,健康教育的教學一定要正常。

由數據統計中也可以發現,體適能的提升是可以透過老師教學與學校的整體課程規劃(包含課中與課後),去影響學生對於自身體適能的提升,體適能的每一項,都是可以透過老師教學與學習練習的歷程提升,而這些也可以透過學生自我的要求與努力,達成身體適能提升的教學目標,回歸到教育面本身而言,採計的目的是在於落實教學品質提升,不是只是為了分數,高分學生又拿高分的情形,也是在於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追求更好的教學品質,分數只是紅利而已。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嗎?不是,四肢發達以後,頭腦會更清楚,學業成績通常也會更好!

再問一遍,採計體適能成績,對於成績好的孩子公平嗎?

我的答案也許過度推論或是過於武斷,但對於很多成績好的同學而言,他們也許反而占盡優勢!

如果您有興趣,還可以看看下面的大師們的文獻回顧。

運動對孩童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文獻回顧與展望

附註1:宜蘭區的免試作業,各高中職須提供50%(高職單科單班須提供75%名額),依照各國中人數比率等,直接分配招生名額給各國中。並在分發作業第一步驟先分發校內所分配到的高中職名額。

 

 

 

 

 

如果老師們都不願意在研習中發言,怎麼辦呢?

以下是好友們在之前分享文~以課堂研究(Lesson study)為基礎,進行學習社群經營』

翻轉研習,讓老師成為研習的主角,對話討論就很自然了!

我們老師可不見得這麼容易帶喔!別忘了,他們是老師呢!

學生教不好,老師先反省,研習帶不好,講師先看看是否議題設定有問題,帶討論的策略還可以調整,要翻轉研習,變成學習共同體(社群),所有參與者(講師與參與者)一起努力。

如果能逐漸將研習轉變為社群,聚焦在各個領域或議題,效果絕對比大拜拜型的研習活動好!

但是研習現場真的是千奇百怪,我也有碰到挑戰的時候,真的要讓老師發言分享,就要有被挑戰的準備,尤其是有些政策性的研習,或是學校邀約的校本研習(老師不是主動報名的研習活動),通常被挑戰的機會或多或少,有時,還真的是件困難的的事,這也是我個人一直很感謝不斷有機會自我成長,也很配合能夠在很難的場域中,分享自己看法的老師!

有時候自己想想,有機會擔任講師,在現在資訊發達的時代,還真的很難準備,尤其是理論的部分,該講的話,幾乎有更棒的講者講過了,如果參與的老師用一點心,key in 一下講題,網路上的講者PPT或是相關主題的文章,youtube上有大量的演講影片,加上教學經驗與專業上的落差,其實在研習現場,除非是大師級的開示或是對於講者的仰慕,不然對於講師而言,我都覺得真的是很恐怖的事情。

講師唯一的優勢,就是經驗談與實務分享。

但是翻轉研習之一,就是學教翻轉,以參與者為中心的研習型態,講師的經驗談與實務分享,應該只是導入與引發後續對話的基礎。

所以,我的策略通常就是,提供一段實務分享(大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平時累積的東西)作為導入主題的媒介,所以基本的說明與解釋是必要的歷程。

再來就是分享後的議題設定了,老師研習的可貴之處,不再於講師如何厲害,可以提供精闢的講演,(自己上網查通常也有類似的東西,或是講師曾經在其他地分享過了),而在於現場參與者,因為講師分享的引導所激發出的觀點激盪,這是在網路上看不到的,尤其是一群經驗差異很大的老師,不同觀點的激盪與交會,透過一次次的激盪分享,激發出不同以往的的想法,我認為才是最珍貴的收穫。

一般的研習,通常是上對下的關係,講者以知識提供者的角色提供講座內涵與講者觀點。

但是果對於『學習』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