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組長(老師)~導入行動學習與翻轉教學的關鍵人物

有人對於資訊組長或是資訊老師的關心是,學校的資訊課是如何進行,資訊課到底要上什麼?

但是如果您是學校一般領域授課老師,也想要導入行動學習或是導入網路平台進行翻轉教學,您可能更希望學校的資訊老師(資訊組)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協助幾個在學校導入均一的過程與過去的經驗中深信,資訊組長(或是資訊老師)協助與否是成功站穩腳步的關鍵人物。如何協助老師進行翻轉教學,尤其是需要用到數位媒體與電腦網路設備時,資訊老師能發揮到極致,對於校內老師的協助將有莫大的幫助。

[@more@]

協助均一教育平台推動的新北市龍埔國小的施信源老師就是最佳示範。

(為了避免當事人困擾,其他未取得老師同意前暫且姑隱其全名)

資訊老師由於對於網路媒體工具應用的純熟,平時課堂的教學需求,對於媒體資訊運用的能力不在話下,更由於教學科目屬性的影響,對於教學新知獲取、資訊網路軟硬體熟練的速度,比起一般老師有很強的優勢,這一部分在學校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如何發揮資訊老師(資訊組)的絕佳角色,尤其在翻轉教育中,發揮團隊的戰力,在最近幾次的分享教學中,發現幾個資訊組長(或是資訊老師)的重要助攻角色,值得分享給大家參考:

一、協助建構數位學習或是行動學習的優質環境:

壯圍國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幾年在資訊組藍組長與劉主任的帶領下,除了資訊教室的管理很有一套,學校推動數位學習的腳步也持續前進,讓許多學校很羨慕的是,各種數位學習教室的建置,讓學校老師除了一般的電腦教室外,有更多具完備資訊網路設備的專科教室,得以配合數位學習的需求一一進行,未來如果數學老師或是其他老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有更多可能翻轉教學的案例出現(現在已經有很多的教學案例出來),更是值得期待。

據我所知,藍組長除了在硬體的協助以外,在軟體運用與提升教師ICT的協助,也有很多的協助,真的非常感謝他。

二、協助其他領域老師,引導學生完成學習所需的的ICT基本能力:

文化國中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導入均一的工作,是由資訊老師莊老師協助(本身有兼任一般的數學課)開始,老師的任務就是協助學生都完成的均一教育平台的初期帳號媒合、註冊的工作,在老師的協助下,七年級學生幾乎都完成了均一的帳號註冊,只有自己的班級,因為要配合公開課的需求,反而尚未導入,也許並不知道可以事先可以先完成導入,但是這個過程反倒讓其他老師或獲得絕佳的協助,因為第一堂課麻煩的帳號處理問題,在熟悉學生帳號管理的資訊老師協助下,不用吹灰之力就完成,真是幸福啊!

如果每一位資訊老師,可以配合資訊課,在進行email教學時,或是介紹網路數位學習的介紹與實作時,順便列入均一平台的註冊與基礎運用,那麼在熟悉帳密、註冊使用下,綜合運用不只帳密不容易遺忘,對於後續導入各種學習平台的學習,應該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本身是班導師又上數學課,在國小又身兼資訊組、資訊課老師,就是推動數位學習或是導入均一的絕佳人選,湖山國小林宏宗老師就是最好案例,我們還請他到老師的研習會上,分享他的教學,現在班上的同學也在穩定學習中。

三、協助學校『硬體設備與空間』分配與管理

一般學校的資訊課由國小三年級開始,如果是全校12班以下的學校,如果只上資訊課,基本上電腦教室閒置的機會很高,其他像單槍、電子白板的設備形同虛設。如果有效運用,提升這些設備的使用率,其實是資訊組長或是資訊老師又愛(有時也恨)的工作,提供使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耗損率,造成設備故障與維修需求升高的危險,有時候資訊老師要上課時,反而要處理設備的問題,影響到原有課程的進行。對於一些資訊老師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全校最穩定、又便宜(不用另外購置設備)的教室將大量閒置,有時到學校看教學時,由資訊教室桌面的灰塵就略知一二。

如何讓資訊教室發揮最大的功能,資訊組長(老師)是否願意主動出擊常常是關鍵,竹林國小的陳組長就是很好的例子,除了協助老師處理帳號問題外,開發學校資訊教室的借用登記與使用協助,對於任何需要進行數位學習翻轉現有教學模式的老師而言,就是最棒的天使。

四、協助其他授課教師問題解決:

一般老師要把學生帶到資訊教室上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老師從踏入資訊教室開始,就感覺處處是地雷,不管是硬體設備的使用,一般硬體、軟體使用過程的障礙排除,學生學習過程的掌控,相對於這群網路世代的原住民學生,對於資訊教室內種種的困難解決,如果沒有資訊老師的協助,帶學生進入資訊教室剛開始都不會是太愉快的經驗。

以導入均一學習數學為例,諸如學校的資訊教室的網路設定、內定瀏覽器(google chrome是首選)、入口網站(宜蘭縣為快樂e學院)的學校首頁連結等基本設定,都需要資訊組協助,學生的帳號建立有時需要要由資訊組長協助,軟硬體的熟悉諸如資訊教室廣播系統的操作使用,學生座位安排等問題,常常讓第一堂資訊運用的老師手忙腳亂,結果經驗都不會太好,尤其是均一平台的登入、註冊、平台操作等,雖然已經最簡化,但是如果有資訊老師協助的一堂的準備課(登入帳號),配合宜蘭縣學生快樂E學院系統平台與資訊課的協助,將會大大降低數學老師第一次上線的壓力,加上一般故障的排除等等基本工作,如果有很好的協助,相信一定會增強老師使用的意願,如果加上後來平板的使用協助,對於學生的學習更是如虎添翼。

五、協助其他老師辦理ICT能力增能活動:

前面幾項的協助,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辦理校內成長研習,協助一般老師進行ICT能力增能活動。

舉凡資訊教室軟硬體操作說明、示範,簡易故障排除,教學廣播系統的運用,各式學習平台與應用軟體的推介,導入行動學習或是資訊網路運用學生基本班級經營的經驗分享等等,都是讓一般老師解除恐懼的良方,個別資訊能力的提升對於未來翻轉現有教學模式的導入,更有莫大的幫助。

因此,定期辦理校內的ICT能力增能活動一定是必要的安排,尤其資訊組大都設在教務處,對於教務處精進教師教學能力重要任務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實,上述的角色,各校的資訊老師或多或少都有在扮演,如果校內老師有問題,大部分的資訊老師也會樂意協助。但是,如果能由助攻者,主動出擊協助教務處夥伴扮演推動者的角色,相信更能貼近當初設立資訊組的用意,對於學校整體發展而言,更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六、翻轉自己的資訊(電腦)課:

宜蘭縣的學校課程計畫從紙本換成網路平台資訊公開後,更容易查閱到各校的資訊課規劃的情形。有部分學校的資訊課,如果只看課程計畫可能就已經不太正常,遑論真實的課堂正常教學。

部分老師資訊課堂教學中,除了基本硬體操作與環境、網路安全、資訊倫理等基本課程以外,以套裝軟體熟悉運用為教學核心的課程,技能取向的教學模式,在未來學生學力的培養上,其實會有嚴重的不足,如何提升學生ICT的能力,將是翻轉資訊課教學的核心課題。

當然有很多老師都很努力在進行基本資訊課程的教學,也有許多很好的成效,當然也有看到很多國中小的老師導入程式語言的設計課程到國中小的資訊課程中。今年國華國中以張俊傑老師為主團隊,將資訊課程整合其他領域,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概念,導入外部感應器結合機器人課程的實踐(榮獲教育部103年度教學卓越獎),就是翻轉現有資訊課程的最佳寫照。

未來12國教新課綱將於107年正式實施,資訊與生活科技將在國中獨立分出科技領域,每週授課時數至少2節,資訊與生活科技的課程(領域綱要尚未公布)變革將是下一階段最受矚目的焦點。

image

(教育部 2014/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過去很多老師以套裝應用軟體為教學主體的課程規劃,可能需要很大的變革,如何導入程式的概念,讓學生有思考、動手做,自己完成一個自己作品的教學模式,將是未來這個領域的核心。導入maker的概念,翻轉現有資訊課程的教學準備,要請所有上資訊課的老師預先準備,配合其他領域學習統整生活科技等的課程內涵,把程式、實作等概念的教學設計將會是下一波課程改革的核心。

話雖如此,但如果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資訊老師,其他需要學校配套沒有到位,就想要把學校翻轉,可能還很有很多需要奮鬥的事。因為資訊組長(老師)不是替大家修電腦的,雖然國小小校沒有資訊組,真的是很艱困,但除了上課外還有很多值得做的事。如果資訊組長真能擠出一些時間來協助其他老師,就導入行動學習與翻轉教學,或是未來整個教學改變的焦點,資訊教師(組長)都是我們未來重要的核心角色


其他分享的文章:

  1. 運用『均一教育平台』提升學生數學的學習(公開課紀錄)~行政支援篇

  2. 如果要利用均一教育平台,如何開始第一堂課?

  3. 其他均一教育平台個人分享文章。
  4. 均一教育平台
  5. 均一教育平台討論區Facebook網路社群有許多有關於翻轉教育的分享。

把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初任教師研習與均一教育平台公開課後心得分享)

學校一定要導入均一嗎?
是不是又是政策宣導而已,不做會怎麼樣?
由問題開始,這是兩場研習分享與閱讀心得的紀錄。

學生兩極化的教學現場加上外在不利於學習的惡劣資訊網路環境,在在加強了往更壞方向的拉力,我們如何把學生由網路遊戲或是網路世界中拉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許可以利用網路與其他教學策略,搶回一些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而減緩兩極化或是積極的讓低成就學生重回軌道。

翻轉現有教學模式,似乎已是仍在教學現場奮戰的教育同業,不得不的選擇。

[@more@]

12/17 對初任現職老師進行一場次的教學問題分享,第一個討論議題就是最困擾的教學問題是什麼?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很多國中小老師都發現,班級中有一大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低 落,有機會問老師,越高年級老師的反應也是學生學習動機越低落、學習態度不佳導致的課堂問題更是嚴重影響老師教學的熱情與投入的意願。

學生學習動機低落是普遍性問題,但是是誰的問題?是學生本身的問題,家長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

比較一下大家上課的模式,其實有一大部分跟老師的教學策略設定與教學活動設計有關係。

最近看了兩篇文章(參考附註連結,以下部分內容摘自這兩篇),都是有關於學生學習落差與補救教學策略的議題,一併與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OECD的PISA(十年級學生)調查結果,台灣的數學成績排名不差,看起來可以說在前面,但這兩篇國內外學者的分析報告,尤其是紐西蘭的學者對於PISA成績報告,對於學生學習落差的反思與教學政策的改變提出了深沉的建議。

image

台灣的數學成績,排名是很前面,但是報告中還有很多國人不太注意的。

OECD的2012 PISA報告,即使得分最高與得分最低的國家,兩者的差距可達245分(相當於6年的教育),然而在同一個國家裡,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學生,兩者的差距竟然還可以高達300分(相當於7年的教育)。得分最高和最低學生的差距如此大的國家,其教育特徵就是"低公平性(low equity)"。[註1]。

這個國家就是台灣,強調排名競爭的文化,讓現場老師背負重大壓力,讓兩極化的教學苦果難以下嚥。遠在南半球的紐西蘭的學者,以臺灣的表現做為世界的教科書,著實為我們上了一課:"排名不過是轉移焦點,真正的問題是攸關於公平與否…我們的教育體系有否提供每個學生良好的服務。"雖冷酷,卻真實。

得分最高和最低學生的差距如此大的國家,其教育特徵就是低公平性(low equity)。(參考學者 李明洋重點摘譯)[註2]

另一篇國內學者的也有類似的分析報導[註3],根據學者黃敏雄教授分析另一個國際大型評量TIMMS的跨國、跨年度分析結果,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明顯的變化,下面兩張表格可以簡單說明,

image

臺灣小四學生升到國二時,他們有高達49%的學生表現高於八年級的數學進階國際標竿。此比例之高,居各國之首。臺灣學生的數學表現能隨年級提升而有獨步全球的長足進步是相當奇特的現象[註3]。

image

臺灣小四學生未達數學初級國際標竿的比例約只有1%,但是過了四年之後,他們未達數學初級國際標竿的比例提升為5%。也就是說,隨著年級提升,數學成績嚴重落後的臺灣學生,從小四升到國二這四年期間,約增加五倍。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臺灣學生,通常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與成績原本就較為低落者。[註3]

各國同年級學生相比,臺灣小四學生彼此之間的數學成就差異小,臺灣往往名列成就差異最小的國家之一。但是這些素質整齊的臺灣小學生升到國中之後,學生彼此之間的數學成就差異卻變得十分龐大,致使臺灣在國二階段成為數學成就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如圖二所示,這種劇烈的轉變是臺灣特有的教育現象,沒有其他國家有同等經歷。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臺灣學生數學表現差異隨年級提升而擴張的現象與城鄉差異無關。
也就是說,臺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的現象是發生在都市之內,也發生在鄉村之內。事實上臺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的現象,甚至是發生在班級之內。

臺灣國二班級之內數學成就參差不齊的現象,遠比其他國家嚴重。以2011年的八年級為例,臺灣班級之內數學表現懸殊程度是新加坡或英國的五倍,是美國的四倍,是香港或澳大利亞的三倍,是瑞典或義大利的兩倍有餘。若以2007年的八年級資料作分析,結果相似,表示不同屆的臺灣學生經歷同
樣現象。。[註3]

個人看法,大家自以為公平的考試、排名、篩選機制,可能強化了這個現象,有一部分家長與學校同仁因為社會氛圍,常常有只要強化了前端領先群的學生即可,對於嚴重落後的學生,一直不是某些老師考慮的重點,殊不知,因為道德性的壓力,也讓我們常常喘不過氣,想要放掉後面的學生卻不甘心,但是想要幫忙卻苦無良策。

學生兩極化的教學現場加上外在不利於學習的惡劣資訊網路環境,在在加強了往更壞方向的拉力,我們如何把學生由網路遊戲或是網路世界中拉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許反倒是可以利用網路,搶回一些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而減緩兩極化或是積極的讓低成就學生重回軌道。

翻轉現有教學模式,似乎已是仍在教學現場奮戰台灣的老師與教育同業,不得不的選擇。

是的,真正的問題是差距,不是排名!

如何縮小差距,才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這也是這幾年來個人一直希望能夠出力、想要給力的地方,今年終於有機會,均一教育平台導入數學教學,國中適性分組教學試辦計畫就是兩個重要的工作重點。

這是這一週兩個課督跟老師分享均一平台後,老師們給的問題,我試圖給一些看法。

  1. 推動均一教育平台,是不是教育處的政策?就像其他政策一樣,只是今年的重點,明年還會不會繼續『推』了?如果不配合會怎麼樣?
  2. 學校又沒有行動載具(平板),有些學生回去只會打線上遊戲或LINE來LINE去,不會聽老師的話乖乖練習的!
  3. 學校的電腦教室常常維護不良,資訊課又不正常,如何上課使用均一呢?電腦教室的設備與網路使用,我又不會,如何帶學生上線?
  4. 除了均一,其他的不可以嗎?
  5. 家長不配合,老師怎麼辦?
  6. 學生如果把老師當教練的連結刪除,不是白費工,幹嘛還要做?
  7. 未來如果要導入一般課堂,不是只有補救教學,要怎麼做? 

…………

如果因為有任何一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去改變教學,不管是不是有導入平台,都會讓惡化的環境持續下去,而且加劇!

問題,也是破口的地方,問題之所在,通常也是解藥之所在!

昨天(2014/12/18)有一位老師的給我的回饋真好,如果可以讓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那就值得了。反正學生回家一定會玩線上或是網路社群活動,如果可以搶回來一點時間,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

  • 學生是否把教練的刪除,怎麼辦?

我的回應很直接,就跟同學說,這個會列入平時成績加分的依據,老師會把大家努力的成果,大大的列入成績計算,努力練習的點數,就是您的態度分數,如果沒有把老師加教練,老師怎麼幫你加分。

平時的作業練習,如果也加上去,作為加分用,相信對於學生而言,是很大的誘因。

加上其他增強措施,諸如以其他獎勵(老師班級或全校性的鼓勵措施),點數換取免死金牌(個人班級經營的小策略,學生表現優良時的鼓勵,一張免死金牌可以抵免一次犯錯的處罰,依情節重大抵銷金牌)

但所有的外在鼓勵或是促進,都比不上學生學習成功的喜悅,所帶來的內在動機的提升。

  • 家裡沒有資訊設備、網路如何處理?

課後的時間是學校可以開放資訊教室或是圖書館,讓學生有機會上網練習。

公立圖書館也都有電腦設備,也可以上網,最近線賞在推動樂齡學習,偏遠社區中如果有申請,都會有資訊網路設備,相信也有許多數位學習站,可以提供相關硬體設備,讓學生有機會進行數位學習;偏鄉地區,教會也是很好的資源(我的補救班學生就是求助教會牧師),不要忘記了。

  • 學校的資訊設備不會用,不好用,怎麼辦?

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解決資訊設備使用率低的問題,讓資訊設備的維護與使用效能提升,讓老師ICT能力提升的絕佳機會。

每一個問題,有些我有答案,有些還在想辦法。每一個老師或是學校的解答會不一樣,有些學校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已經不是問題,有些還沒有解決,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

但是,只要願意改變,一定會有機會。

2014/12/03,導入均一教育平台的第二階段的成果統計與分析剛剛出爐,宜蘭縣註冊學生數由10月份初期統計的6458位學生,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2049位,2000分以上學生1852位;到11月底,大幅成長到15123位,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5841位,2000分以上學生5261位。(註4)

第二階段的推廣工作有一點點成果,但是大部分學生停留使用的時間仍然不足,很多同學在老師介紹或是帶領註冊後,上線練習的時間太少或是使用平台的基本能力並未建立,如果沒有再加把勁,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後續的配套作為與教師增能活動還有許多待解的習題,如何讓老師、主任、校長們深刻理解,學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有機會,讓學生由路過,變成long stay,才是改變的起點而已。

數學科有均一平台協助,但是還需要教學改變與活化教學設計結合才能持續走下去,其他領域更需多一點想像,如果可以讓任何一個把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的策略與方案,都值得推薦與行動支持,是不是要導入均一就不是唯一的答案!


[註1]作者所指的即是臺灣,臺灣在這次的PISA數學評量項目中,高低分組學生的得分差距高達300分,是65國當中差距最大的國家。
[註2]李明洋重點摘譯文章連結(文章中有原文連結) http://leespeedu.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8.html

[註3]黃敏雄 (2013年11月7日)。〈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前臺灣中小學生的數學表現:跨國、跨年級及跨屆比較〉,知識天地,《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442期,頁3-5。

[註4]均一教育平台學生學習以積分點數記錄學生練習與觀看影片情形,練習題目答對一題約70分,影片欣賞4分鐘,能積分約700分。導入初期以練習題目為主,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1000分表示學生已可以熟悉平台運作與進行一次以上的練習,2000以上表示有機會成為自主學習者。


其他有關於均一教育平台的分享文章與網路資源:

  1. 如果要利用均一教育平台,如何開始第一堂課?
  2. 其他均一教育平台個人分享文章。
  3. 均一教育平台
  4. 均一教育平台討論區Facebook網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