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群、部落格與輔導團的經營

104年度的精進計畫審查整體報告中,有特別提到宜蘭的輔導團在這兩年的經營方向,輔導團如何突破現有限制,在團員的實作與分享下,除了實體面對面的服務外,如何逐步加入網路社群的經營,讓各小組服務的面向更全面與更及時的想法,預告將陸續在團隊中推展。

資網中心送來耶誕大禮,個人blog年度排行榜(從來不知道有這個獎)竟然名列前茅。

通常得獎,就要發表感謝文,這是2014年終最後一篇,當然要獻給正在捧場的朋友們!

[@more@]

(陳宣霖老師  2014宜蘭縣教網部落格「教師個人類排行榜」)

104年度的精進計畫審查整體報告中,有特別提到宜蘭的輔導團在這兩年的經營方向,輔導團如何突破現有限制,在團員的實作與分享下,除了實體面對面的服務外,如何逐步加入網路社群的經營,讓各小組服務的面向更全面與更及時的想法,預告將陸續在團隊中推展。

一年各領域小組的研習經費加上總團經費,就是那麼多,輔導團員也有許多額外的任務要進行,每一個團隊每年能辦理研習、工作坊的場次其實非常有限。但是研習參與的人有時又很少,除了講座是否吸引人以外,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不知道哪時候會辦研習?研習訊息的傳達不夠即時?基層的老師一年有多少機會能與輔導員有專業上的互動?每一位老師一年可以參加幾場次的研習?到底輔導團員又在做什麼?

輔導團各領域小組,其實本來就有本身的網路分享平台(教網的blog平台),前幾年blog一度有很強的推動力,但是由於網路社群的興起,訊息交換與傳達下,blog的確是慢了,慢慢的部份的領域經營轉向FB社群,團內的FB社群在專輔的經營下,有很好的成效,但是,就是僅限於部分領域小組。

由於個人網路使用習慣與個人因素,有點宅的個性,其實也不太喜歡在FB上貼一些個人生活的訊息,也不喜歡主動把朋友加入好友,就算是辦公室夥伴也是一樣。頂多就是跟主動加入的朋友按按讚,了解大家的動態罷了,對於新世代的社群平台,其實並不太熱衷。但是看到年輕團員的分享文章,希望提醒其他夥伴一起努力經營看看,一方面突破現有服務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能夠慢慢累積一些團隊的能量,讓團員間的努力得到一下實質的鼓勵,自己這樣說,那怎麼不做做做看呢?

對於課督負責整個總團的大方向與重要的政策說明,如果單靠行政會議說明,宣導,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成效很難評估,說明完後,到教學現場如何?老師的反應又如何?沒來聽到怎麼辦?課督如何進行工作上的分享呢?

新學年開始,決定準備把很久沒開張的blog重新營業,就是希望夥伴們看看可不可以經由個人自身的經驗,提供一點經營參考。

所以年中暑假開始整理一些過去分享講座的PPT,個人紀錄、一些專業的分享文章,訪談雜記等,就公開訪分享到blog中,由於資料保存的還可以,平時也有紀錄的習慣,一篇一篇的文章就此誕生,剛開始點閱率其實還好,尤其是政策性的文章,不太會有人想要看,反正寫了,想想如果把臉書+blog,會怎樣?
結果,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情形!
臉書大部分是短訊,貼文貼圖是很方便,但是很難說清楚,而且時間一過訊息就消失,如果朋友人數很多,不容易有深入的互動,大家願意按讚就很好。
blog很難把訊息傳給大家,傳得很慢,尤其不是知名人士,也沒有特定的讀者,一篇文章如果只放在blog,一個月點閱的情形就是很少常常低於50以下,但是卻能夠將事情說的更清楚,在部分政策與研習場合說不清楚的概念與價值,進行比較完整的釐清與傳達。

不過個人想想寫文章只是工作雜記與分享,有多少人看都會很高興,而且每寫一篇,就像種一棵小苗,慢慢就會成長,就像停筆將近2年,其中有一篇在其他blog的文章竟有600人以上的點閱率(後來重開張查閱才知道),對於冷門文章有如此結果,真的很高興。

因為有機會認識外縣市的優秀老師,大家互加好友與加入幾個跟教學改變有關的社團,看到大家專業上的分享,自己也貢獻一下之下,把blog的摘要與連結貼到FB以後,結果就是不一樣。除了縣內外好友的點閱與轉貼,如果內容有一點吸引力大家不吝指教,基本上就比來參加研習的人多很多。

書寫過程中也在累積自己的能量與自我成長!

輔導團這半年來的重點工作由文章的內容大家可知一二,翻轉教學現況、精進教學是重點。

如何進行實踐取向的增能研習與公開課是重要策略。如何準備公開課、公開課的紀錄、回饋如何進行,已經發表與持續努力中的文章,都可以看到團隊的努力。

各領域導入翻轉教學概念與資訊平台的應用讓老師的教學成效提升,均一教育平台導入數學科的教學是重點工作。

教育政策的理解、說明,十二年國教推動中,課程、教學與評量的重要關鍵內容的分享筆記。

到了年底,沒想到資網來個耶誕大禮,個人blog年度排行榜(從來不知道有這個獎)竟然名列前茅,也真是太感謝親朋好友的捧場了!

這一年的工作回顧還真的被操得很精彩,除了輔導團本身的夥伴外,總管blog的資網中心更是最佳戰友,由各項平台協助建置與維護的合作、均一平台導入與優化的努力、十二年國教作業系統與免試作業分發共同的打拚,宜蘭資網的夥伴真是太優了,如果再看看年度排行榜宣霖老師的分享就知道,好好運用資網的blog,電子書的功能,相信對於老師班級經營與未來的畢業光碟,學校行政同仁考評或是訪視時很頭痛的資料彙整,學校的宣傳與記錄的資料,其實blog都可以幫很大的忙,就怕你不會用(可參考資網相關文件)。

FB上好友的互動與回饋就是最好的禮物,讓我能豐富blog的文章,修正更讓自已變得更好,也間接讓工作夥伴的努力被看到、被鼓勵,也有一部分的學校夥伴分享,有用到分享的文章跟學校同仁分享,就更讓人陶醉了!

今天跟新處長開了一整天的會,談了一些關於課程與教學的想法

明年104年

Teaching less,Learning more!

縮短學生學習的距離,學生學會比老師教完更重要的想法,如何落實到教學現場將是重點工作!
明年,我希望還能繼續寫,一直寫,一直寫,……….
更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寫,不管字多、字少!

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公開課類型

我一直認為每一堂公開課都很珍貴,不管是對於授課者或是觀課者。

不管是翻轉教學的示範,最近的均一教育平台推動,學校分組教學或是學習共同體的推廣,各種實驗教學試辦計畫,一般性的教學觀摩,都會採取公開課的策略,參加了許多場次的公開課,由年輕到現在也親自下海進行了很多公開課,希望大家能夠多一點理解,如果沒有準備好,或是參與者的態度不對,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甚至是反效果,因為我就曾經在安排公開課時,讓敬重的授課老師誤解而感到未受尊重,導致美意大打則扣。

這篇雜記是這週(2014/12/25、26)連續兩堂公開課的結合,一堂是行動學習分享的公開課,一堂是數學課導入均一的公開課。

[@more@]

兩場的授課老師都是資深經驗豐富的夥伴,對於課堂教學本身,除了一些預想狀況外,課堂上處理的反應也都很到位,對於示範教學的內容,現場老師應該可以感受的教學設計的精準,為達成教學目標所設計的任務也順利完成,在此就不再贅述。反倒希望藉此機會,釐清一些公開課的特性,學校未來在安排公開課時可以注意的細節,觀課者應該注意的特定議題,與公開課的價值澄清等面向,提供大家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可以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公開課,能夠發揮更大效用。

之前有分享一些有關公開課的紀錄觀點(參考其他公開課的分享紀錄),但還有些有關於公開課的想法沒有提到的,再加上這兩次的觀察紀錄,希望可以提供未來進行公開課時(尤其是有意識的安排,非臨時起意的公開課),分享者與觀課者可以參考的地方。

一、公開課的類型:

我依照授課者類型與意圖,除了研發型的公開課以外(為了發展某種教學策略、教學進行模式或是教學工具導入前期的發展階段,進行研發改進的的公開課堂),簡單分三類,示範教學型、優良教師的教學演示型、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型等三類,各類型彼此之間也有重疊部分,為了說明方便就先如此歸類。

(一)示範教學型:

授課者可能是輔導團的輔導員,各種實驗教學試辦的種子教師(推動老師、亮點教師),教學研究學者等等,目的在於示範或是推廣某一種教學策略,新的學習工具導入課堂等,本文這兩場公開課都可屬於這個類型。

瑞珍課督的均一導入數學課的公開課,屬於這樣的公開課,在於示範如何導入均一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堂課,課中示範如何協助學生、老師進行第一堂課,第一堂課如何設計、進行、課堂中常見的問題、學生進度掌握、教學過程中問題解決策略、學生學習監控等課堂需要注意的示範教學。由於每一個班級、教材內容、老師成員都不同,對於課堂中教材的選擇與課程切入的角度,其實也會因應調整,某種程度上也會有研發型的成分,課前幾個團內課督的共同備課研討,如何找出更多元的推廣模式,在公開課中實踐,也讓研發型的公開課性質更明顯。

藍主任的課,在對校內同仁進行『行動學習導入自然科(理化)』的教學示範,介紹如何透過平板、數位學習平台等行動載具,加上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與瑞珍課督均一平台導入的公開課,類型上很類似,對於行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發而言,也可以說是研發型的公開課(對於授課者本身而言)。

此類的公開課,目的在要導入不同的教學模式或是教學工具,示範的本身,可能是教學模式的實作示範、新工具的掌握技巧,教學流程的安排,學生學習品質的掌握,師生互動的經營等,教學者通常是有經驗的資深老師,對於示範教學的課堂實踐,諸如翻轉原有教學模式或是導入過程所需要的注意事項、細節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可以提供觀課者未來應用於課堂上的參考。

以這兩場公開課為例,行動學習在全班上課時,平板與教學平台的結合,任務設計,教學任務發派、學生如何討論、課堂中的測驗安排,學生回應的安排(個別答問,小組答問,全班分享),各任務間的節奏掌握,因應教學活動設計所呈現的教學氣氛,學生學習的反應(包含各種學習行為、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等等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務分享,每一項都可以作為初次導入教師的參考。

因此,觀課者的角度就不應只有單看老師上課的問題,知道要導入什麼嗎?如何導入?導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問題的解決策略?反而是觀課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因為這兩場觀課的老師,基本上沒有收到特別說明,可能都只有知道(或是被客氣的邀請,有公開課歡迎老師來看看)有公開課,就跟平常的教學觀摩一樣,就是看看而已。看看老師教得怎樣,學生的反應如何就好,最多在課後,給一些籠統的建議表示感謝,能不能發揮公開課的價值,其實有很大的問號!

今天觀課的老師剛開始也因為都不太知道今天的觀課重點,因此在重點紀錄,或是對於學生反應等等的觀察,可能就會失焦,尤其在沒有安排課前說明時,很多觀課者很難明白老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性與進行的脈絡,學生可能的學習行為,學習成果的評估等,加上對於觀課技術與紀錄的書寫能力程度不一,就可能白白失去一堂珍貴的公開課,是有點可惜了。

有些老師大概就是習慣了一般的教學觀摩型態與規劃未完整的公開課,當學生下課後,觀課者也自動下課。個人認為課後的討論其實與觀課同等重要,因為授課者有許多活動設計的細節與背後所要傳達的價值,尤其是示範類型的公開課,通常會在課後的研討中把運作的訣竅說得更清楚,還有一些專業的火花一定是互相激盪後才會產生,對於授課者與觀課者的成長,課後研討是另一個重點,尤其是觀課者有仔細記錄與勇於發言時。

(二)資深教師的教學演示型

這類老師的公開課,當然也有示範教學的意味,但是又沒有那麼強烈。

通常就是學校內普遍公認的優秀老師,課上得很好,沒有特別想要秀什麼,就是一種與他平常上課的形式一樣,比較沒有特別準備或是想要概念化哪一種教學方法的公開課。

這類的公開課,也有許多可觀之處,尤其是課堂上的班級經營,常常開玩笑提醒說,應特別要注意這些優秀老師的課堂上,老師如何收服這些小鬼,透過什麼樣的策略進行班經,如何規劃課堂、如何進行教學、還有一些課堂上必要的作為。通常授課老師不太會有什麼特別教學法的統整說明,就是十全大補湯,全部混在一起了,要請授課老師說明適用哪一個門派,常常也說不出所以然,但整體就是棒!

無招勝有招,尤其是一些爐火純青的資深前輩,問她們怎麼做的呢?有時會回答一些作法的細節,但常常答案是,你多來看幾次就知道了!

當然課後的研討也是重點,如果願意提問觀課紀錄的小細節,通常資深優良老師的回答才是寶庫所在,經驗累計的過程與操作細節,通常在這個階段才能說清楚,因為課堂上一閃即過,有時是經驗累積所產生的臨場反應,也不會出現在教學計畫中,如果是臨時或是常態性的公開教室,可能連教學計畫都沒有的,觀課者除非仔細記錄與課後不恥下問,不然真的就會浪費了寶貴的公開課機會。

(三)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型

第一類與第二類的公開課,比較有教學觀摩與教學演示的味道,一般老師很怕公開課,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很怕做不到這個境界。

年輕的怕做不到,資深的怕做不好該有的程度(誰規定的程度也不知道),結果很多人都不敢開放教室,因為怕教不好,壓力太大了!

有公開課的老師多少都有類似經驗,開放越多次,壓力當然會有、緊張難免,但是真的沒有那麼恐怖,尤其是針對同儕,尤其是好朋友間的公開課。

要避免慘劇(或是悲劇)發生,就應該把大部分的老師的公開課,定位在『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類型,是要以幫授課老師與觀課者相互成長為最重要的目的。每一位老師都有成長的需求,那怕是教學卓越獎或是師鐸獎的老師(不過這群老師自我成長的動力,根本就是超人等級)也有需要,通常也最謙虛,謙稱需要大家幫忙成長。

很難有一堂100分的課堂。就算是我自己忝為資深教師,最近的公開課,有點是第一類型(為了推動均一導入數學教學策略),但是其實也是需要大家協助以自我成長,公開課的miss大大小小,還是會出現。授課者的心理準備可以是,既然大家來觀課,除了我當忙大家,也是大家要來幫我的,如果要幫我,就是要給回饋建議。

既然已經決定(不管是志願或是指派)要公開課,通常我都會建議授課者有權利要求觀課者(不管是邀請來的,或是不請自來的)進行必要的紀錄。紀錄的格式因人、因領域或是課堂屬性而有不同,但是應該都應至少列入學生學習行為或是學習成效的評估紀錄,以作為觀課者的基本回饋。簡單講,就是直接說明希望觀課者看那些重點,有哪些時間點,預定要給學生什麼任務,預期會發生的事,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學習行為,希望觀課老師幫忙紀錄等事項,如果客氣不說,對於觀課者能提供的協助將會打折。

因為需要回饋建議,觀課者仔細記錄一樣都不可少,紀錄的方式也許有許多種,觀課技術也有不同門派的要求與特殊的紀錄方法,但是在『以學生學習為基調』的教學翻轉浪潮下,觀課者的焦點,就應集中在學生身上,記錄學生的學習與學習如何發生,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請特別注意,不是老師的進度,老師進度不一定是學生學習的進度),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形,學生之間的互動情形。就算是最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授課老師除了基本的口語表達外,對於教師氛圍的掌握,基本提問與學生互動的情形,如果可以有仔細的紀錄,並提供最重要的教學回饋建議,就算是要改進的點很多,一定也可以互相成長。

對於這類型的公開課,尤其是對於經驗不足的初任教師、剛畢業的實習老師,有良好指導經驗的觀課者都知道,問題就算不少,但是通常會給的建議也不應太多,重點是逐步改善,止於至善。對於這類的授課老師,如何協助他們穩固教學熱忱,並解決一些因為技術的不足所導致的教學成效不彰才是當務之急,能夠把重要的缺陷先處理並提出具體的改善作為,才是最大的目的。

改進建議不需要太多,而且建議最好明確指出學生有哪些反應(可能是因為老師做了什麼),是基於學生行為發生的事實為根據,而做出的教學改進建議。討論應集中於如何讓學生變得更好,把目標與眼光放在學生,每次能夠指出一兩個核心問題並進行實質的調整,對於有心成長的老師,應該就很足夠,因為反思的成長,或是有錄影下的自我觀課,就會讓授課者快速成長。

以上三類的公開課,有時候界線並不會太明顯,但是對於有心要成長的授課者與觀課者而言,都是一次次成長的良機。公開課對於授課者的成長,個人就是最好的受益者,如果有機會曾經聽我囉嗦演講的夥伴,應該就會明白我的意思,由年輕菜鳥到現在為止,公開課已經不可數,今天到順安國中,我還跟藍主任說,你還沒有到學校之前,我就曾經在學校邀請下,以順安的學生進行跨校生物課的公開課,想想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真是歲月不饒人!

(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預定分享的主題

二、觀課者的視野與焦點:

三、觀課紀錄

四、課後研討

五、公開課規劃


第二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完稿)

延伸閱讀:之前公開課的紀錄與分享文章

miss大集合的公開課,完整呈現!~導入均一教育平台的第一堂課實錄

校長的公開課part1~2014/10/2新北市深坑國中學習共同體觀課側記

校長為什麼要公開授課?

其他公開課堂分享與紀錄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