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畢業成績不及格,可能的疑問,回應與建議。

國中學生四學習領域平均成績及格才具有畢業資格,將是104年5、6月的教育重大議題。學生無法取的畢業資格的比率,各縣市、學校間有很大的差異,部分縣市的比率可能高於過去的經驗,雖然對於未來幾乎全部升學的學生沒有資格受限的影響,但是勢必嚴重衝擊到一般家長的印象,尤其對於國民教育品質的質疑。

之前已經有多篇文章分享,面對問題的時間越來越逼近,配合分享研習會的需要,再整理一下內容進一步補充說明,提供給好友與同仁分享時參考。

[@more@]

國中生唸完三年後畢業這件事,對於許多家長或是教育同仁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應該很少家長知道,取得畢業資格的條件是如何,以前(不過是4年前)的畢業標準,大部分縣市的國中學生只要三個學習領域及格就可以取得畢業資格,當然也有更低的標準,只要一個領域及格即可畢業,對於許多不了解教育現場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差別。

國中學生的學習領域科科等質,共有七大領域,分別為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健康與體育(健體)、藝術與人文(藝文)、綜合等,與一般傳統升學考試的科目就是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等科目明顯範圍較大。

過去的畢業條件,大致只要三個領域及格就取得畢業資格,因此長久以來,健體、藝文、綜合等三領域為畢業與否的關鍵,大致上學校的老師不太會去注意健體、藝文、綜合以外的領域是否在學期成績及格的問題。一來是與畢業及格沒有直接關聯,二來是就算給不及格成績對於學生未來的升學、生涯發展也好像沒有嚴重影響,加上考試學科以升學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紙筆測驗(考試)就是檢核教學的常態,部分老師的教學型態也是授課、考試、檢討考卷為主要態樣,很多國中生的學校生活變成只有考試、考試、考試。

如果說,不管學生學習的結果如何,或是不管學生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重要的學習科目成績如何都可以畢業,或是老師只要協助主要升學大軍(前半學生,或是多一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配合升學考試為主的教學去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對於有接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需求,可以在國中生的學期中被忽視,而且長期被忽視,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

如果要理解標題的意涵,用一些問題來釐清,把之前文章的分享再整理進一步回答。

問題一:

如果學生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都不及格,誰可以接受?

很多老師的教學與評量方式、內涵其實變動不大,如果教學成效沒有提升,學生的真實的學力變化其實也不多,如果同一老師以同一標準打分數,學生以前不及格,現在大概一樣不及格。

過去,很多老師、主任、校長都可接受,因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其他表現就是如此,而且不影響學生升學,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家長、學生大概很難接受,但是過去事實擺在眼前只能接受了。

現在,家長、學生大概更難接受。因為,畢業證書拿不到面子掛不住,讀到國中竟然連畢業證書都拿不到,更嚴重的是會升學影響機會,因為各縣市的超額比序辦法中都有列是否畢業是採計分數之一,況且不同學校、或是同校不同班的學生,不能畢業的學生比率竟然不同,同校的同學中,明明有很多狀況更不好(智力、學力、行為表現)的學生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加上如果未達畢業標準的學生明顯比率過高(例如某些縣市可能高於10%以上,但是過去比率可能不會超過3%),家長當然更不能接受。

問題二:

如果在學校中,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無法提供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與學習機會時,可以接受嗎?

過去,反正升學考試就是類似這樣,考卷發下去一翻兩瞪眼,考試是幾分就是幾分,上課不聽是學生的問題,老師、家長、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因為一直都這樣。

現在,慢慢會有家長會問,學輔班、特教班等特殊教育學生,或是瀕臨中輟的學生學校都有安排特別的教育機會,我的孩子與班上學習困難成績差的學生,為何學校沒有辦法提供機會給這群學生。當家長無法接受提出質疑時,學校就會面臨嚴峻挑戰,尤其發出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能力針對不同基礎的孩子,提供適合學生的教材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時,導致學生無法有良好學習成果時,大概家長就更難接受了。

問題三:

學生學習後的及格標準誰來評定,如何計算?

都是由任課老師評定、計算。

校內教學與評量的標準訂定,評分、計算,基於教學現實與尊重教師專業都由校內老師處理。

學期總成內涵大多分為二或三段的學習成績計算。每一段學期成績包含總結性的評量與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可能包含一次的定期考(月考成績)與其他實作、報告、技能、學習態度總和等多元評量成績,形成性評量大多包含一些小考、平時上課學習態度等一般性紀錄的總和,各項成績的採計內涵、比重,基本上由老師討論後決定。

大部分國中會有統一的考試(段考或月考),以往段考的成績就是總結性評量的全部,加上段考通常配合升學考試方式命題,小考紙筆測驗考卷又多由教科書廠商提供的命題光碟或是購買坊間測驗卷,試卷難度不低,成績所佔比率又很高情形下,在語文(國語文、英語文)、自然、數學、社會等科目不格分數的機會就會很高(可能會超過20%以上)。

問題四:

學生的及格標準與國家對於學生學習標準一樣嗎?

學生達到老師的及格標準與真正學生學力並不是等號,也不是國家的學力標準,例如去年第一次103年國中會考,各科成績至少都有20%以上學生屬於未及格的待加強等級,英語、數學兩科甚至高於30%以上列於待加強等級,如果以學校為單位,部分偏鄉地區學校學生每一考科待改加強比率更高過50%,如果換算成部分學校畢業標準,可能將近會有20%以上學生不及格,如果再加上一些特教學生,相信比率會更高。

因此學生在學校的畢業成績是否及格,當然與國家考試的及格標準不能等同視之,尤其是針對不同程度、社經條件、學習狀態都有很大差異的國中小學生而言,及格標準應該有更大的彈性,尤其是當學生有投入老師所規劃的教學活動或是進行自主學習時,老師及格標準的訂定更可以配合學生的發展而有有差異。

問題五:

面對學生成績可能未達畢業標準,教學與打分數的老師怎麼辦?學校的主任與校長又該如何處理?

對於學生成績不及格,成績數字是落後指標,前端的教學活動與評量等配套作為是否完備,才是應該先行建構的領先指標,等學生成績不及格才檢討學習成績如何評定,配套如何作為都已經太慢,負面放水的說法也很難回應。

建構領先指標

對於學生學習成績的內涵理解,回歸原有課程目標中多元評量的規劃,建立預警與學習輔導機制,避免最後的補救措施中的補考發生,都是當務之急,其中,與老師對於評量的規劃與成績對於師生影響的理解更是關鍵,如何促進校內教師專業研討的機制,鼓勵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所有教育同業的職責。

下面的重要指標在校內應該先被討論與建構起來,以作為學校預警與補救配套。

  1. 配合課程計畫的各領域多元評量規劃(評量項目與占分比重)。
  2. 定期評量中紙筆測驗(段考)佔總結性評量比重
  3. 學校執行紙筆評量命題與審題機制建構與實施。
  4. 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能力發展情形。
  5. 補救措施規劃情形
  6. 每學期不及格人數掌握。

有關主任、校長的職掌部分,如何在學校內建構組織性的運作機制,透過系統性運作,例如課程發展委員會、學生成績評量委員會、各領域小組會議等組織,去規劃校內學生有關評量事務的各項規劃,例如各領域作業辦法、評量實施歷程的評估與檢核、各領域多元評量研議與實踐、評量檢討與改進作為、總成績評定不及格學生之補救措施規劃與實施等相關作為,每一工程皆需要學校領導人參與協助老師完成。

學生學習成績之處理與教學密切關連,也是學校教育中的核心,老師在規劃與實施評量時,需要關照的面向除了學生能力的成效評估外,還有許多面相需要特別注意,再次分享之前所提供的個人觀點(可參考文末延伸閱讀部分。

以下是之前分享的觀點:

考試成績未達及格標準,或是補考不過所以就無法畢業,只是再一次證明部分學校或老師對於學習成就的認知只針對學力部分,可能忽略了學生的差異與師生對於學習進展的努力而已。對於學習掙扎學生而言,如果學校能在各學習階段提供可能的補救與扶助方案,並給予適當的成長評估,其實只要學習有進展,都是老師教學的成功,也是學生學習的成功,給予及格成績並不為過,對於特教學生是如此,對於學習困難或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犯錯的學生而言,亦當如此。就算是最後還是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學習失敗成績不及格,相信會讓人安心一點。

學習成績應是學習成果的總和

學生的學習成績,既然是學習成果的總和,就應該包含著學力(包含認知與技能)、態度(情意)、努力與進步(學習進展)三大面向,部分學科還加上實踐與習慣的話,那整體的成績表現就不單單只有學力部分。

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一個先天體能很好的同學跑100公尺成績很快,另外一個同學成績稍稍差一點,但是學期末其體育成績有可能高於跑的最快的同學,道理大家都懂,因為可能還有整體態度、運動習慣、團隊合作等多元考慮,所以如果定考成績只測一項跑步的能力,就做為定期總成績,看起來很公平,但是卻不是教師專業的表現,因為如果教學目標只有跑的快這件事,基本上就不是領域專業的表現了。

總結性評量的多元價值

學生學期總成績,一定還要包含其他項目,定期評量不應等於段考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等於該階段的學習成果,尤其針對學習掙扎學生,基礎如果太差(例如接近資源班),段考試題又沒有差別設計(差異化評量),完全不考慮學生努力與進步的情形(學習進展),又沒有多元教學與評量的機會,只憑一些考卷(定考與平時測驗)就評定不及格,就會完全抹殺學生的努力機會與老師教學的投入,定期考試不應是總結性評量(定期評量)的全部(還有其他教學目標,就是應該有多元評量的實施),給他不及格不僅是對於學生的打擊,更是對於老師教學投入的全盤否定,如果只憑學力(標準測驗成績),所有特殊教育的學生,用一般學生的考卷評斷國中應有的學力,那這群人的成績一定不是現在大家普遍已經接受的成績,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除了學力以外,態度與動機對於學生未來學習的影響

學科成績考試要及格,需要有需多的配合。到了國中,很多學生的基礎並不好,如果依照標準測驗成績,一定完蛋。國小學測的資料也顯示,這群低學期成就的學生(c等級),大概約有7成以上仍在待加強,國中要提升到基礎等級是何等困難,如果只看紙筆考試成績,而斷定學生學習不及格,那就忽略了學生可能有進展(但是仍未達到普遍認知的學力標準)的機會與努力。

有部分老師覺得學生就是因為態度不好,所以才學不會,不是老師不願意給分,總覺得是熱臉貼冷屁股。很多時候老師已經要給學生分數了,但總總覺得是拿熱臉貼冷屁股,回頭想一想,這樣是不是已經比以往更關照到那些學不好的學生,想要給學生學習的動力,這些當然也是老師投入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大家在學期成績中,能讓學生由分數的提升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老師的努力與關心。

態度是決定學生學習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除了少數同學外,是需要老師透過教學設計經營,如何提升學生的態度與動機,讓學習逃走的狀況能夠改善,一直以來都是現場大家難解的課題,不管有沒有教改,都是我們需要持續奮戰的地方,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構會影響到未來的學習,這部分更當作為學習總和的關鍵內涵。

多元評量與學習評量標準

畢業總成績就是六學期成績的總和平均。因為評量標準、計算成績的內涵、採計的項目都由學校老師討論後(也可以由老師個人自訂)訂定,因此各班、各校的差異一定很大,學校對於學習成效的認定基本上差距也很大。

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這兩三年在大力推動『多元評量』與『以標準參照的評量』改進方案的原因,老師如何因應學生學習需求編選適合的教材進行教學與評量,參考『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方案』所提供的課綱相對應的評量參照依據,逐步轉型為標準參照的評量,以學習評量標準所提供的參照內容,設計小單元的課室評量(或紙筆測驗)評估學生學習是否達成課程目標(依學生程度設計或國家參照標準),掌握學生真正學會的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學力,是大家共同需要努力的地方。

(註:以『學習評量標準方案』計畫網站連結)

積極性的差別待遇

教學目標的達成應該因人而異(差異化教學的核心概念),基礎差的學生每一階段只要有提升,就算是學習成果的展現。進行補救教學時,學生程度可能國一時程度只有小四的程度,老師再努力只能讓學生提升到小六程度,但是國一的定考或是平時的紙筆測驗如果沒有差異化設計或特別考慮,學生雖然很努力,但是考試成績卻不一定能夠真實呈現他的進步,除非進行適性化測驗才有機會看到他努力後的進展。

因此,老師再進行評分時,考慮學生進展與差異,讓學生有更多的成功經驗,進行積極性的差別待遇,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為就是應該被鼓勵!

老師的角色在促進學生投入學習

考試達到60分標準才算及格,忽略其他內涵本來就不適宜。如果學生只要因為老師的努力而有所進展,因為大家的投入而願意學習,就應該給學生一個及格的成績(那怕定考還是黑壓壓),這個成績不只是對於學生願意學習的獎勵,也是對於老師苦口婆心想方設法為學生學習的努力最好的回饋!

提早注視,縮小差距,讓更多的學習掙扎孩子被看見,學校同仁無法再忽視。

新的標準讓我們無法再假裝學生都學會了,不能再錯失任何學生,因為如果沒有任何配套與補救措施,學校的大麻煩真的就會出現。

對於學習掙扎的學生,老師們的教學、評量方式與內涵,促進與補救作為必須改變,這是個人對於新政策的期待。

重要的事情再強調一次,

如果我們選擇回到過去,是在簡化實際的問題,

回到過去的及格畢業標準,

只是持續讓我們有機會假裝學生都學會了而已!

 


延伸閱讀:

  1. 回到過去的及格畢業標準,只是持續讓我們有機會假裝學生都學會了而已!

  2. 課發會與成績評量委員會有關評量事務之執掌區分

  3. 學生學期成績的成分?畢業成績有哪些意涵?

  4. 學校為什麼不可以排名?老師,您怎麼回答?(宣導文)

  5. 如果老師在定期考不進行紙筆測驗,會不會怎麼樣?

  6. 補考成績不可以打折,學校該準備怎麼做?

  7. 國小學生的學期總成績是如何算出來的,您知道嗎? edit

同學們,有聞到雨後樹林的味道嗎?~(為什麼要教孩子讀詩)

A:同學們!用心一點,這一段很重要考試一定會考,一定要背下來?抄好了嗎?

B: 同學們!讀完這兩句詩以後,有聞到到雨後樹林的味道嗎?

如果這是兩堂國文課的問題,您希望您的孩子在哪一班?

       這是久違的國文課公開課的草繪,感謝深坑國中的安排,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到深坑國中看到更精進的公開課。 陳春男校長是認識多年好兄弟,在互惠共學的氛圍中,一次次提供機會給宜蘭的夥伴進行公開課的見習,尤其每次都安排不同領域的老師參與公開課,真是感激不盡。今天的公開課由教務主任陳衍鈴主任親自上陣,特別安排,當然有別於一般規劃,跨校共備,說課者也是共備者,議課帶領人由外校的國小老師協助,議課時連導師都帶過來。

        本次公開課是本教學單元的第四堂課,如同很多的公開課一般,觀課者只有一堂課的機會,去認識老師實際上課的樣態,如何透過共同備課的過程是去設計與修正原先教學規劃,一般的觀課者大概很難參與,但今天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分享。

跨校共備與課前說明(說課)

         同校的老師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共備,例如沒有發展出同儕討論的氛圍,校內授課老師太少,或是需要外校老師的專業協助等原因,就會採用跨校共備的模式進行。本次就是採用跨校共備的方式進行,共備者是外校老師,說課者就是共備的老師而非授課者,這次說課的林老師,與衍鈴主任的共備討論時間雖然只有幾小時時間,說課過程中對於本單元的說明看來,說課者一定是頂尖的教學者,共備過程應該有很好的激盪,調整了一部分授課者原來的想法,更促發了共備後授課者更好的教學規劃,在準備課的過程中,就讓所有參與者得到成長的機會,這是公開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雖然因為等待宜蘭的夥伴路程耽擱與校長校務簡介的時間壓縮了說課時間,但是說課者對於整個教學活動的鋪排,課堂上將要開展的活動重點,還是提供了相當清楚的說明,對於讓觀課者與教學者進行連結工作的準備,完成了非常稱職的任務。

教學程序與指導策略

        老師為中心的引導與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兩者常在很多老師的教學策略選擇中混淆。授課者與觀課者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或是不需太在意『誰』才是中心,反倒應關注是否達成『老師的有效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才是核心。

       學生一定需要老師引導,除非是獨立研究,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BL)等自主學習,老師(指導者)的角色成分才會降低,課堂上老師對於討論議題設定、上課節奏安排、學生分享回饋、統整歸納的協助等,無一不是老師要去『引導』或是『主導』。

        課中的發展,因應學生的反應與學習成效評估,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些動態的掌握,是最難的部分,但今天的課堂課,卻看到相當傑出的示範。本堂公開課對於我來說,是很成功的示範課,如果把它想像成一場乒乓球的對打練習差可比擬,而且是一球發出,多球回擊,並且是來回數回乒乓之聲不絕於耳。老師提問、追問的探究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聯想的工作做得極佳。

本課選文是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田園的景想是什麼?

深坑有類似的景象嗎?

同學們!讀完這兩句詩以後,有聞到到雨後樹林的味道嗎?

秋天的傍晚景緻如何?溫度呢?

作者如何表現『空』的意象?

對於月光的描繪,『照』與『瀉』所要表現的意境有何不同?

詩中出現的動態畫面如何?

如何去表現『寧靜』的意境?

…………

同學們,可以去想像詩中的畫面?

        老師不斷地『提問』,『學生思考、回應』,『師生互動』,『學生討論』,『聆聽』同學的分享,透過探究、對話、啟發、建構和歸納的過程,逐步理解作者王維當時的心境與觀點。教師主要擔任『聆聽、串聯和返回』任務的角色,如何扮演在本堂中表露無疑。

唯一沒有聽到的是,這一段很重要考試一定會考。

P_20150317_140617_HDR

(圖1:在高度關注壓力下,綻放笑容的學生)

       尤其在最後如何引導學生「發表、聆聽與挑戰難度較高活用的伸展跳躍」的活動中,藉由最後一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互動、對話,遠景、中景、近景的描繪活動,去展現學生對於王維詩風與整首詩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在尋找論據的過程中,去探討王維『詩佛』稱號的由來。

11043288_808499262554061_3833830190721322492_o

(圖2:課堂中學生對於詩中意象的理解後的討論與實作,來源  陳春男校長臉書)

10987415_808499662554021_2721642155613544154_o

(圖3:學生對於詩中意象的描繪與分享,來源  陳春男校長臉書)

        課堂的細節需要進行仔細的紀錄與描繪方可重現,借助科技設備與觀察者的協助,更可以去挖掘與分享更深的感動。

為什麼要教孩子讀詩?

        如果老師們可以深刻的反思,為何在有限的教科書篇幅中要教唐詩,為何要選本詩,除了去領略王維詩中的意象美,更透過層層的引導去促發學生深度思考,進一步去理解意境美外,帶領學生去認識王維。讀詩可以理解作者的靈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靈魂,衍鈴老師純粹以文字的力量,以素樸的教學,沒有動畫,酷炫、華麗的簡報,沒有聲嘶力竭,用溫暖的聲線,加上純文字力量的引導,展現文本教材的重要地位,回歸到國語文教學的核心,回應我們的課堂中,為什麼要教孩子讀詩的疑問。

书法山居秋暝

(圖4  老師上課提供學生的書法作品,沒有找到原圖,參考網拍圖:http://www.zihua01.com/product_detail-0-1134.aspx)

議課安排與回饋

        議課的目標之一在協助授課老師,確認學生的學習有沒有成立。

        今天的議課安排,分成兩階段,我覺得是非常好的選擇。觀課者經驗不一,學科領域不一,大家觀課的角度一定不同,透過共同對話,依照事先安排好的觀課組別進行對話,分享觀課紀錄與回饋,是很好的安排,看來多安排幾次公開課,對於學校安排公開課的品質應該也有所助益。P_20150317_152447_HDR

(圖5:觀課者分組議課,等一下還要派人分享報告觀察的學生學習的情形與回饋建議)

       議課者帶領者不是校長、授課者,而是安排另一位校外有經驗的國小老師,對於議課時間的掌握與流程安排相當熟悉,跨大合作範圍也是很好的安排。特別是今天授課班導師(英語老師)也有出席,提供了學生學習狀況的說明,有助於觀課者理解課中學生的反應,也對於部分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一些回應,也是很好的安排。

10474027_808501959220458_6747016198076578610_o

(圖6:議課安排,最前排 左站立者  議課帶領者  中站立者 陳衍鈴主任  右坐者 班導)

議課重點

        課程設計為何如此?教學如何進展?如何協助學生思考?如何讓學生共學?如何帶領學生達成跳躍的目標?

       如果實際完成上述任務,學習是否成功,是否達成認知能力的基本層次,是否有機會還會更多學生伸展跳躍?

     如果有達成,老師如何達成?

      如果沒有,或是部分學生有學習困難,卻沒有在課堂中得到協助,可能是什麼原因?

       這些一定是議課討論的重點。

     各組老師的回饋與授課老師的回應,大致都很到位就不再贅述。

      有一組的回饋老師說,在接近20分鐘以後,才讓學生有分組討論、實作的機會,是不是沒有符合學共的精神,要不要修正?這樣的疑問在不同觀課場合不時出現,是不是沒有符合學共的精神?有沒有參照分組教學的『分組任務』建議進行?是不是要注意?

     大部分時間我都不會有特別的說明,通常會反問,一定要什麼規格才是符合學共的精神?沒有學共的精神就不會對學生有幫助嗎?

      有人說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是有關於教育哲學的觀點,但也有人說不是只有哲學觀點而已,是關於教學策略實踐的方法,老師專業成長的策略。才疏學淺不管妄加批斷,直覺就是不管是直接講述、合作學習、協同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只要能促進學生認知學習成效與心靈提升,就只有適時、適人的適性選擇而已,不要限縮了老師與學生不同學習的機會。

      感謝深坑的夥伴與衍鈴主任,公開課對於授課者而言,內外在壓力一定有,呈現一堂完美的公開課是不可能的任務,有限時間內隨者學生學習的進展,彈性調整教學的節奏本來就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學活動設計只是指引的方針規劃而已,衍鈴老師說,原來的教學計畫在備課時已經刪減很多了,真正教學在學生反應與大批觀課者影響下,原來設計的教學結構有點受影響,原設計的重要分享活動無法完成有點可惜,我的回饋是,下節課再讓學生完成就很棒了,時間不足的地方調整一下順序就好,平常的課堂不也是這樣嗎?

      回到宜蘭,我們承辦人對我說,課督這堂課的老師課堂真的好棒好令人感動,好多校長說這樣的公開課成長模式真的很棒,以後有機會一定還要帶她出門。更高興的是,我們有校長對我說,回到學校一定要排除困難安排公開課,而且表示,如果沒有老師願意先來,那就由自己先來吧,更是令人感動!  

         宜蘭沒有大力推學共,試辦教專的學校也不多,但是透過公開課策略去提升老師的專業發展,在多次參與深坑國中的公開課中,我個人的感覺是,不管是不是學習共同體或是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學校,兩者之間,似乎距離沒有想像那麼遠,只要有心,一樣可以讓參與的老師共同發展,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其他關於公開課的分享:

公開課堂分享與紀錄

【第一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公開課類型

【第二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

【第三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三)~公開課規劃,課前會談,紀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