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學習課程與主題規劃??(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三))

 

P_20170818_110242

這是我們教務主任新課綱課程工作坊第二天(8/18)進度,

也進入此工作坊的兩個核心目標:

彈性學習課程規劃、跨領域課程設計如何著手?

議題設定與主題規劃如何進行?

有關第一天(8/17)的成果可以參考下面兩篇已分享的內容,會比較清楚我們進行的過程

1.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一)

2.學校的學生圖像如何描繪?(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二))

 

[@more@]

 

協作團隊

主講:藍偉瑩主任

協作夥伴:廖俞雲課督、李鳳華課督、鐘文傑主任、朱元隆老師 、詹青蓉老師

記錄:王玲琬課督  我

彈性學習課程架構?

學校針對課程發展的工作其實不用多,但課程之間要有互相連結卻是首要的工作,課程領導人如何藉由閱讀課綱(總綱或領綱)的過程,賦予自己或是學校的意義,描繪出理想圖像(針對學校、老師、學生),理解學校的起點在那裡理,是否有些多了,有些尚不足,才不會把焦點都放在升學考慮上,各領域老師間如何相互支持更是重要,當學校產生共同的目標後,升學才不會成為唯一的目的。

我們針對幾個重點架構,直接閱讀後討論,例如彈性課程可以區分為四大類,

其中全校與班群活動 ,例如運動會、社團活動等進到學校的想像後,困難度將有所不同。

大校班級人數多,不同年級安排週會專題講座就希望能夠三年有不同的演講,進行有層次的演講安排,越高年級,層次越高。

小校思維與挑戰就不同,很可能一個專題講座就是三年的學生一同參與。

對於各處室安排的同仁而言,怎麼辦?

演講完真的有效嗎?

是不是還有更理想的做法協助老師?

南崗-690x517@2x

(圖片來源 https://www.lcf.org.tw/archives/1869  國中週會演講宣導活動  )

回到學習主體學生身上,這樣的週會演講或是宣導對於學習真的會發生有效學習嗎?

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各式法定教育議題宣導行政需求,拍照留底座成果的行政工作,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又是一堂無聊的週會演講而已!

讓週會與班會更有效?

大部分都能理解,如果沒有反思的過程,學習活動很難有效,這時候搭配班會課的討論,反思與分享回饋後,未來學生可以針對週會講座的一提可以怎麼做到或是個別想法,也許就會不同!

這時,班會課就不只是學務處安排好即可,在考慮類似的講座或活動安排時,也許配合學生圖像的需求,就能取得更大的共識!

除了升學考試,還有哪些重要的事要做?

除了升學以外的共識,就直接分領域或彈性課程時數,就容易會產生爭奪,各領域間撕裂就會產生,所以先處理共識,學生圖像描繪,更大的理想出現後,比較容易處理彈性時數。

當學生的適性需求出現後,再去思考如何做到與實踐的歷程?

這需要大家一段時間去談共識,學生圖像,如何實踐,分年級目標,學校活動就會有目的性,這時國中在彈性學習整合規劃上的需求比較容易起來,跨領域課程就有需求,而九年級的複習就可能以如何運用為主,整合領域學習,不是只有知識面的複習,導致更大比率的講述、考試,讓落後的學生更索然無味。

當班會、社團、 週會(全校性活動)優先處理,必要的全校性比賽、國三技藝教育等一併思考,最後約只剩2~3節彈性學習課程需要仔細思考,如何進行規劃呢?

應該可以簡略區分為三大類:

一、全校學生都要的校訂必修是什麼?

可能是普遍需要的,例如閱讀理解,全校都開。

二、學生需要個別需求?

例如自然探究(科學探究、科展製作),服務學習,整合學科知識的主體統整課程,技藝教育,以學科為主的另類補救教學(可以不同的學習內容或策略導入),主題製作(發明展、maker專題製作)。

三、跨領域課程?

試圖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真的問題,沒有明顯學科邊界,解決真實問題,資優班或資優課程的延伸,永續環境與食農教育。

如果先以以七八年級為主,四個學期,每週3節,就會有12節(學分)可以規劃,

如何進行學習議題設定?

議題設定可以學生未來需求的相關主題,例如全球議題、服務學習、社區營造等專題。

當然有以學生能力為基底的課程延伸,例如語文的表達能力、科學探究等,就可以與學生優勢能力發展結合,大家應該就很容易連結是否與語文競賽、科展、發明展等選手培育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培訓時占用其他科學習時間,也可以長期培育學生有興趣的項目,拔尖課程的內涵,應以加深加廣為主,以跨展學生視野,在宜蘭地區,應該沒有超進度的需求,重點在發展學生的優勢與拓展學習觸角。

對於其他學科學習較弱勢學生而言,當然也就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進行強化或是提供其他學習機會,以協助學習動機提升。

適性選修 & 充實加強

當整體課程規劃思考到兼顧所有學生的需求,課程規劃就會到學生圖像,如何被培養?學校圖像與學生圖像就比較趨近於可實踐的圖像。

因應的學生學習的需求,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的彈性也會被充分運用,過去在一般領域的教學中,全校統一進度、同一班同一教材、統一學習模式、修習同一內容的課堂風景,將有更多彈性可能,國中小教學現場出現適性選修,類似目前各國中實施的多元社團選修的彈性課程規劃,將有可能具體呈現。

動手進行規劃課程

產生學生圖像後,如何有計畫的培養?

分年級學期,每學期3節,要放哪些類別的課(課程規劃)?

工作到這裡,很多老師都卡關了!!

對於現場同仁而言,由於比較沒有組織課程的經驗,很少按目標去設定課程,更沒有劃分階層的習慣,如何將要達成的目的依程度難易度劃分層級,對老師來說有點困難。

透過團隊的協助,協助同仁分類後,將學生圖像(第一層)編號,課程類別可以依課綱有關彈性課程內含分四類。再逐一發展出四學期的課程大要:

以凱旋國中為例

image

(王玲琬課督製表)

任務有點困難,需要不斷來回確認,反覆思考:

第一天學校所寫出來的學生圖像要分配在哪些年度執行?

利用甚麼課程來上課?

也就是將基本課程架構表列出來!

其中的工作表格如何進行呢?現場有幾個工作表格提供分享:

 

另外一種表示(凱中的表格可參考)

工作過程中,透過架構引導,協助參與同仁應以帶狀性的課程規劃思考,不斷回到學生圖像思考,不要流於點狀活動。

過去常以單一活動的拼盤學期活動,大家可以透過本任務,由學習圖像中討論出軸心,分類命名後的第一層圖像與後續的課程進行關聯。

例如實現自我的特質(下圖),後續的課程規劃,可能就是如何協助學生能具有實現自我的特質?需要配合的課程規劃又如何?在那些年級(時間)實施?是否與領域的學習活動連結?

專業領導的機會稍縱即逝?

在學校中,行政同仁如何與老師們一同梳理學生的發展脈絡與訂定彈性課程的主軸線,開課的需求如何與學生圖像結合,並且與領域的學習內涵連結,在過程中持續修正學生圖像或是課程規劃的歷程,是與老師討論的基礎,也是產生未來共識的基礎工作,可以全校一起來,也可以組成核心小組一起工作。

這個工作坊教務主任雖然是要角,我們特別邀請校長有空也可以一起來(現場來了幾位校長全程參與),但也有部分主任沒有參與(可能有其他公務),在共識產生的過程中,校長與主任如果沒有全程參與是非常可惜的事,如果在同仁努力的結果出爐後,由於未能全程參與的誤解,校長或是主任還有一些負面的評論出現,對於學校的領導更會是大傷,這是個人這幾年協助學校進行課程工作坊的現場觀察心得,也建議在學校發展課程歷程中,校長與主任等行政領導同仁一定要想辦法加入!

如同上一篇所言,課程工作坊也是共識營,如何在課程研討中,在現有課程中找出一條軸線,促進更多老師參與討論,預想學生將來面臨的未來,我們又要如何幫孩子準備,不論是理解大趨勢或升學制度、考試內涵如何改變,都會與為何要實施新課綱,學校為什麼要進行課程變革有關!

大家在推動新課程的必要性與理解上的差距就有機會拉近,只要啟動了類似的討論,就會有往前走的動力,改變就有可能。

成果分享

簡要分享同仁工作的成果,有出乎意料之外成果,也有意料中需要協助的夥伴!

這是凱旋國中(下圖)非常棒的分享,也已經做到下一個階段的作業了!!

東光國中也很棒

問題解決能力,東光學,這兩個模組課程很棒!個人非常喜歡。

國華國中只有兩位夥伴,未來也值得期待!

南澳高中 很棒,後來發展的內涵更值得期待!

OO國中 ,還在學科泥沼中奮戰!

階段任務完成後,讓兩組(學校)的老師互相分享,

怎麼用調整方式,逐步協助課程完整性,由一堂課開始,對話是必要的,隨著時間的累積,因為老師的改變就可能逐步完整;如果沒有認真思考過,可能就是校長說了算,但是老師不認同,又沒有成效,只是做完就好,也可能是部分考科的意見,就算目前成效不太好,還是繼續下去,如何運用全校的力量幫助更多孩子成功,讓更多孩子願意投入學習,一定是大家共同面對的課題,如果有機會由彈性課程規畫開始,就是新課綱實施成功的關鍵一里路。

如何進入跨領域課程的設計思考?

跨領域課程應該在學校地圖中,有一席之地,由於學生面臨的問題,或是面臨問題後的反應常常與老師想像的不一樣,除了課綱議題、素養指標外,如何與與生活連結、社會議題等,都會是跨領域課程的重要內涵,想要培養孩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透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更全面的能力且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課程與學習設計,是跨領域課程的設計思考的核心。

協作團隊利用一個影片讓老師思考,然後選擇要設計的跨領域課程,以永續為主題,設定議題,訂出課程名稱,也要考慮每週幾節(學期共幾節)時間,這些課程的背後思考,應該都要與永續這個主題有關。

任務:

  1. 每人拿三張,寫下預定進行的主題,

  2. 背後以永續為主軸,將可能的內容或是活動,可以進行的單元主題名稱。

  3. 三張是可以串起來,每個主題預定可以進行多少節。

  4. 等所有人都完成後,在進行分類,統整,再進行彙整。

小組題活動的便利貼分類後,上一層的綜合主題就浮現。

 

由於大家分享的課程主題很多,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共識,點點貼就是很好的工具,每人只能選擇3個(每一個貼上一點,也許可以多分一些,更多主題不易被忽略,不然不容易選出來),選出個人覺得重要的,而且可以串起來,可以說的故事,可以發展的東西。

 訂出大主題

分類後,訂出三個學習主題,各選出一個大家認為最重要的三個次主題,並且讓三個主題有脈絡的連結,排列順序。

每人再選一個不可能做到的(或是找一個還可以做的),說出這三張,如何講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脈絡如何?

壯圍國中這一組的最終結果!

第二天(8/18)上午工作坊課程結束,休息用餐。

下午的收尾工作,精彩可期,留待下一篇完結!


延伸閱讀:

第一天的工作成果:

  1. 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一)
  2. 學校的學生圖像如何描繪?(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二))

 

學校的學生圖像如何描繪?(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二)

 

教務主任與組長課程工作坊第一天8/17下午紀錄

持續第一天上午的工作,

(紀錄連結: 新課綱、學生圖像、跨領域統整課程規劃(一) )

下午將進行學生學校學生圖像的描繪,也是這一次研習中,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

如何打造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校本課程,當然需要與未來對於學生圖像的描繪有所關連,形塑學校願景非校長一人之事,每一位老師對於學生未來圖像都有各自的想像與解讀,透過這樣的思考、共創過程,有助於校內共識的凝聚,進而在校訂課程(還有相關潛在課程與活動安排)將會更具方向性,對於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度與廣度的思考,將不是只有升學考試的學科而已,在下午整個工作歷程中,也真實看到很多珍貴、而動人的畫面。

這一篇,將以參與夥伴們的學習片段圖說我們的同仁如何努力!

[@more@]

協作團隊

主講:藍偉瑩主任,

協作夥伴:廖俞雲課督、李鳳華老師、鐘文傑主任、朱元隆老師詹青蓉老師

記錄:王玲琬課督  我

核心素養如何連結校本情境?

在閱讀三面九項核心素養時,大家心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OS:

這樣的指標,我們的學生能達成嗎?

我們有辦法教他這些嗎?

我們又如何進行這樣的教學?

每一個學校區位、條件差異懸殊,學生需求可能也不大同,如何達成目標的取徑與要達到的目標可能也不同,過去在一統的教科書中,想以套裝課程來解決學校問題的策略幾乎不太可能,如何在彈性的空間裡,創造出符合自己學校學生需求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投入學習深度與廣度,少子女化以後,家長選校趨勢下,這樣的挑戰只會有增無減。

培育核心素養我們可以做到的是…..?

核心素養對於大部分老師而言,真是太上位、過於抽象,如何在教學現場中實踐,必要的轉化與轉譯工作,在有經驗的協作夥伴協助下,將能更精準掌握到課綱精神,透過開展核心素養以符合學生學習與課程需求的轉化過程中,讓老師們理解未來可能的行動策略,讓課綱文件,變成實踐課程理想的指北針。

任務:轉化核心素養(玲婉課督)

  1. 每一個人選出出其中的一、兩張(例如:J-B1具備運用各類符號表情達意的素養),寫出要達成這樣的素養可以做的一件事。

  2. 寫在便利貼上,寫得越明確具體越好。

  3. 寫完後就同組交換批改,將對方書寫的內容盡量修改的完整。

  4. 再繼續討論適切性,若是書寫的內容還是不夠聚焦,那麼要請對方重新完成。

  5. 修改過程可請輔導員找出其中寫得好的。

  6. 盡可能將九張通通都寫完。

  7. 寫完後貼在第三張白報紙上。利用九宮格的形式貼上,將開展後的貼在原先的素養旁邊。

局部核心素養與可能的學校行動

上面的任務完成,暫時停住喘口氣,把成果保留作為明天跨領域設計的基底,配合學生圖畫描繪完成後,再把兩條主軸線交會。

您的理想學生圖像為何?

課程決定常常取決於我們要把孩子帶往何處,我們的理想學生圖像為何?

不論是一般領域學科的學習,學校儀典活動的安排,學校學習環境、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等校本課程的總和,都會與每一位學校工作夥伴的學生理想圖像有直接關聯,學校總體課程應呼應所繪製的學生圖像,不只是應付升學考試,而是期待與實踐讓更好的教育可以在學生身上開展!

不同的教育階段,當然有不同的階段目的,偉瑩以下圖說明:

(簡報來源  麗山高中 藍偉瑩 主任)

任務:理想學生圖像描繪(玲琬課督紀錄)

情境:未來的想像

這是2030年  想想我們的學生在約莫25歲時應該是甚麼樣子?

任務指引:

  1. 利用五分鐘的時間在白報紙的一角畫出自己所認為的理想學生圖像

  2. 請注意,畫出特質,不是年收入多少,工作是甚麼

  3. 不可以用任何文字來表達,純粹圖像

描繪完成後,說明自己繪製的圖像意義,並由一位夥伴負責記錄,每個人整理自己的紀錄,將內容萃取成至少4個有意義的詞或句,並寫在黃色便利貼上。

分享與紀錄的時刻(玲琬課督紀錄)

將便利貼貼在自己的圖像旁邊如下

第一次分享完後,大家瀏覽結果,討論大家寫出來的內容相同的地方,那些是不同的,那些不那麼重要可以刪除。

第一次分類整理

將類似的想法歸納在一起。

共創時刻來了

請根據上述討論與分類結果,以100個字為上限,書寫你們的學生未來藍圖。

簡短的slogan無法明確的表達學生的真實圖像,請用完整文字寫出大家的期待!

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一組的工作方式有些差異,共同的是先草稿於紙上,可以加快工作時效!

完成了,這是吳沙國中夥伴們的分享,很棒是吧!

更精煉的過程?

上一階段任務完成後,針對學生圖像的文字描述,將緊接著進行更精練的任務。

任務:訪談時間(玲琬課督)

  1. 訪談其他學校夥伴

  2. 找一個不同組的夥伴,分享自己學校的學生圖像,每人八分鐘。

  3. 請為對方的訪談內容作紀錄,越完整越好

  4. 請在訪談的過程中至少追問五次,”這是甚麼意思呢?””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5. 兩次輪迴,角色互換,重複一次。

  6. 雙方會得到對方幫自己製作的紀錄一份

討論意義在於整理思緒,透過討論讓自己的觀點、想法更具體,讓釐清理解的盲點與提出疑惑,這也是為何課堂需要更的討論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的重要原因。

短時間的學生圖像描繪與具體學生特質書寫,可能還沒有進入更深刻的思考,透過互相的探詢與追問,夥伴的聆聽並協助分享者紀錄,透過不斷的追問(五次),探詢更深的想法。協助分享者釐清與確認更細節的想法。
(以下玲琬課督拍了很多很棒的工作照片,真的捨不得刪太多!)

這個訪談過程,主要可利用不熟悉學校的第三者來協助釐清自己學校的狀況,如果一直在同儕中討論,可能較難找出其中盲點,而透過深入的訪談,也可能把更精準的期待找出來。(玲琬課督)

重新組織命名與開展學生圖像

拿著對方幫忙紀錄的結果,回到小組分享討論結果,圈出頻率最高的的關鍵詞並整理寫出3-5個具體特質,以文字書寫出學生圖像的第一層。

剛剛訪談的內容,有共識的地方(關鍵詞)先提出來,四字訣也可以,

把類似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分類後命名就是第一層。

第一層:最高層次,類似自發 互動  共好

第二層:開展學生圖像,第一層下再產出3-5個第二層內涵,這比較具體而容易出現,就是在第一層後面的次主題(也許就是一開始的黃色便利貼內容)

這個活動老師部分會出現困惑,如果我們在訪談前就先做分類,是不是會比較直接呢?

我的理解是訪談後再分類好處:原先老師在寫便利貼時會太過精簡,或是太過籠統,但是因為需要與他人溝通,加上對方的追問,可以增加原先未意識到的關鍵字,回到原來的組別才能在重新發現,大家對於學生須具備的共同特質是甚麼(玲琬課督分享)

最上層(第一層)的學生圖像即將出爐!第二層的內涵也一一浮現

完成後,各組成果分享,以下是凱旋國中本階段的分享。

南澳高中 自信 自律 積極 專業 是同仁最期待的學生特質。

討論過程中,協作夥伴不斷提醒如果有需要調整,就用其他顏色紙張修改覆蓋,協作夥伴的功力在此展露無遺。

回到學校,就可以持續發展更具體內涵。

南澳團隊校長與幾個主任等核心小組已是全員到期,討論出來的內涵,幾乎已經是未來學校可運作的整體學生圖像了。

當然,整個邏輯順序也許需要再思索如何操作,與各個特質之間的串聯,個人覺得「自律 積極 自信 專業」這樣的順序,也許將來更有助課程設計的脈絡與進展!

其他同仁的分享

各組夥伴寫出來的東西,如果將層次分出來,分出第二層、第三層(未來可以持續發展),就能成為課程設計的目標,由其中找到可能的方向,再進行盤點,則整體觀則將更完整。

期待的學生特質與現實的學生印象如何連結的工程?

學生原貌掃描?

當理想的學生圖像浮現後,目前學校的孩子的原貌如何,未來如何透過教育的過程,達到大家心中的理想圖像呢?

任務:學生原貌掃描(玲琬課督紀錄)

  1. 請依據你們的國七學生特質,描述學生的優點與劣勢,每個特質寫一張便利貼並以至少7個字描述清楚。

  2. 請所有老師書寫的內容必須是要很具體,才不至於造成後面很難分類。

  3. 一個人寫3-5張,劣勢 紅色便利貼;優勢 綠色便利貼。

1.將寫出來的便利貼貼在剛才的白報紙上,需要對應到剛才所提出的第一層學生圖像,作為學生的起點行為。

所寫出來的學生的問題一定要處理,必須與學生圖像產生關聯。

2.是否有不能分類的?

3.是否需要增減?

各組工作的成果陸續成型,如下:

再討論一下,是否有需要增減的部分?

任務:再次現況檢視(玲琬課督紀錄)

1.請依據學生圖像,檢視學校現有的課程(含潛在課程),學生可由那些課程達到?(ps只有少數人在進行的課程不算)

2.請用藍色便利貼寫下,一個課程一張

3.請各組將便利貼的答案貼在圖像表格旁。

這個任務比較具體,夥伴們顯然工作速度快很多了!

工作結束後,也是今天的任務結束。

本日回顧

過去我們對於孩子需求的學習規劃,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做而是做白工,教學時間不夠,可能是課程沒有統整的原故,更可能只局限於部分面相,尤其常常聚焦於升學考試科目,或是更窄化只及於考試內容。

整天下來,大部分夥伴發現,升學考科與基本能力當然重要,但我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些課程規劃可能有助於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如何協助學校老師因為理解學生特質,規劃最需要的課程,讓學習熱情的延續,更多的是關於品格力、價值方面的陶冶,而不是老師老師想到什麼才教什麼,如此針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色課程就可能出現,最後也會對學生學科的學習有幫助。但是如果課程沒有聚焦,老師所做的事沒有辦法提升學生,或是重複的事情不斷的進行,那只會是讓學生學習興趣的耗損,最終讓更多學生從學習中逃走。

第一天課程就此打住了,跨領域課程設計,即將於第二天展開,大家敬請期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