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三)~公開課規劃,課前會談,紀錄重點。

關於公開課,這篇是第三章,重點在於公開課規劃,公開課的課前會談,紀錄重點等說明。不管為了什麼目的辦理公開課,希望有機會安排公開課的夥伴,真正能把握得來不易的公開課機會,提供觀課者與授課者一同成長的難得經驗。

[@more@]

前面的兩篇如果錯過,連結如下,比較容易理解我在說什麼!

【第一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公開課類型】

【第二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

推動補救教學、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均一等數位學習平台,還有其他的教學提升方案,觀課分享都是重要配套。最近參與了兩場次的研習會,補救教學輔導人員培訓的甄曉蘭教授、吳敏兒教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行政人員培訓中丁一顧教授、張德瑞教授等幾位大師的分享,對於教學觀察技術與課後研討等重要內涵有許多基本說明與精闢見解,加上我之前收集到的資料與個人安排公開課、分享自己的公開課等心得,持續拼湊分享個人觀點,不管為了什麼目的辦理公開課,希望提供給有機會安排公開課與參與的夥伴,真正能把握得來不易的公開課機會,提供觀課者與授課者一同成長的難得經驗。

四、公開課規劃

完整的公開課規劃,應該有那些必要的安排?

我個人強烈建議應該至少應包含課前會談(說課)、教學觀察(觀課)、教學後會談(議課)等三部分,如果是校內同儕分享的專業成長型公開課,也許還可以有教學會談後的教學改進研討(共備)、再觀課等過程。

有關教學觀察(觀課)部分在第二篇已經有說明,僅就說課、記錄重點、議課(留待下一篇)等部分提供一些看法。

(一)課前會談(說課):

課前會談不能省。

課前會談(說課)的目的在於讓觀課者理解,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安排、觀課重點、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如何進行的教學活動設計,透別是成長類型的公開課,需要觀課者協助授課者關注的部分,不同的公開課類型目的性不同,在說課的過程中,可提供觀課者入班觀課前的準備與必要的重點提醒。

示範類型的公開課,如同第一篇文章所分享,主要是分享新的教學策略或教材分享等,重點當然放在新的策略方法導入教室,可能產生的影響與變化,未來如果要導入觀課者教室所需要注意的細節;專業成長的同儕分享公開課,目標在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尤其是對於授課者本身,因此決定課的過程與本堂課重要的設計,能否達成授課者設定的目標,觀課者如何由授課者,或是共同備課的同儕說明中,理解教學活動設計的原意,並且在觀課過程中,提供一雙善意的眼睛,協助授課者達成原本設定的教學目標。

說課過程對於授課者的協助

對於不常開放課的老師而言,公開課、教學觀摩、教甄的印象常常會連結在一起,心理壓力難免,透過課前說明,會有一定紓壓作用。在公開課實施前讓其他人理解教學流程,也會讓參與的夥伴有機會提供教學活動設計修正的機會,透過共備或是研討過程,教學資源導入或教學策略、學生學習成效評估的建議,對於後續公開課的進行,教師專業發展也會有正面的效果。

說課過程對於觀課者的協助

因為一堂公開課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小段落,如果沒有辦理說課的過程或是沒有參與說課的過程就進行觀課,觀課者常常不知觀課重點與其他單元前後關係,授課者教學設計的目的、為何如此安排教學設計、教學脈絡等重要內涵。尤其是示範類型的公開課,授課者目的在於示範,如何掌握教學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老師教學的決定,課堂上變化的調整,這些內隱的教學知能,如果沒有透過說課的歷程外顯化(或是後來的議課),在短時間內對於部分教學能力較不足的老師而言,就算是看完示範教學後,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尤其是大師級的公開課,常常只能仰望而已。

不知重點就很難能夠聚焦與或是擴大觀課視野,在記錄師生行為與詮釋師生教學與學習的互動因果時,就無法真正理解可能的原因,提供有意義的建議與回饋,想要共同成長的目標將會打折扣。

以共同備課(共備)為基礎的公開課,因為已經進行過課程研討,公開課就是驗證共備後的實踐。但是一般而言,大部分參與觀課者都沒有參與共備的過程,因此,參與公開課前的說課歷程,就變成重要過程,也是影響一堂公開課是否能成功的關鍵。說課過程是觀課者與授課者的基本連結,也是辦理公開課這種專業成長策略的重要內涵,透過觀課前會談說明清楚,如果缺這個過程,就可能浪費了一堂公開課,或是行禮如儀形式主義,將降低公開課可以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功能。

說課者安排?

誰來說課,還是要看是哪一種屬性的公開課。

公開課當天,授課者基本上要處理上課的準備與大小不一的心理負擔,如果有共同備課為基礎,由其他共備的同儕擔任課前說明的講解者,是很好的安排。

如果授課者是初任教師或是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急迫的夥伴,公開課的主要目的在於協助授課者成長,擔任說課者是公開課的授課者,可能就是必要了。因為授課者可以直接提出需要協助的地方,期望大家特別注意授課者期望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的成果有沒有達成預設的水準等,這時說課者就由公開課的同仁擔任應該是合適的安排。

對於示範類型的公開課,如果是屬於輔導團團員或是校長、主任等行政同仁,應該都會有共同備課者,如果以合作的形式進行公開課,授課者就讓他去專心準備授課準備,說課的細節就由其他同仁擔任,對於授課前的準備會比較有幫助。因為一堂課如果不是表演課,學生不是演練過的示範課,還是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產生,為了達成示範教學的目標,由其他人協助課前說明與重點提醒,對於公開課成效應該有所助益。例如,最近幾次關於均一教育平台導入數學課的公開課,如果個人有參加同仁的公開課,因為主要的課程活動設計由我協助,因此,通常我就協助擔任說課者跟參與觀課的老師進行必要的說明與提醒,授課老師就專心處理學生與教學準備,效果通常不錯。

說課時間的安排

如果是示範類型的公開課,有一部分有教學策略或是教材分享的目的,需要長一點時間說明,對於一般老師間的公開課也許時間較短,配合教學大要的說明即可。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但是個人建議不管如何,就算是時間緊迫,其實5~10分鐘應該就可以讓參與觀課老師進入狀況,也會讓老師就應該養成觀課前應參加說課過程的習慣。

網路公告提供給不特定對象的公開課

網路上有許多老師有開放公開課,甚至將整學期的個人課表post在網路社群中開放觀課。這類型的公開課,授課者對於新的教學策略或個人教學的分享,提供有意參與教學改變的老師很好的機會。不過由於大部分觀課者為不特定對象,除非聽過授課者對於其課堂的說明或曾參加過專題講座,對於部分觀課者而言,可能還是會有一定理解課堂的障礙,尤其這些老師的課堂大多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火候,對於初學者而言,有時反倒會產生心理障礙,真正要在自己的課堂實施時,反而不知道要如何開始,但是對於這些主動開放的公開課老師而言,要求課前說明與課後進行研討,對於教學繁重的老師而言,又是很艱難的任務,最多只能透過觀課者自我找尋相關背景資料到公開課的現場去驗證了,未來也許可以透過更有意識的安排,把部分有課前說明與留有課後研討的訊息擇期發布,提供給大家參考,對於協助其他老師的成長的成效應會更巨大。

(二)、觀課者紀錄重點

對於課堂紀錄的重點,在近年來推動學共、分組合作學習、翻轉教學的風潮下,以紀錄『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生學習成效』為主的『學習者為中心』的角度紀錄課堂活動逐步變成重點。

但是,老師如何安排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而造成『學習發生』,其實是互為表裡。雖然未來的課程目標是期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老師的教學可以在翻轉教學的設計中,達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目標;老師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如何發生學習的關鍵學習行為或是學習困難時表現出來的神情,如何透過另一雙友善的眼睛記錄下來,在任何的課堂上應該都可以重點記錄的工作。

第二篇 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有一部分分享,再提供兩個有效教學策略指標,提供大家去對應老師的教學行為,讓大家在紀錄時可以作為參考用:

紀錄老師的重要教學行為

個人認為任何一種教學策略,如果沒有達成學生學習都是空談。

有效教學策略應作為老師教學實踐的重要參考指標,在教專、學共或其他教學法的記錄規準中,都有類似的說明,目標都是在於『學生學習的發生』,而在學生發生學習成功與確保學生發生時,老師進行了哪些活動或是教學行為與策略,就是觀課時應該特別紀錄的部分,而記錄後的事實也將作為課後研討的證據參考。關於有效教學的指標,這幾次課堂都有二個重要參考指標:

  • Borich有關有效教學的指標:

  1. 教學的明確性   
  2. 教學的多樣性   
  3. 教學的任務取向  
  4. 投入學習的程度  
  5. 成功的班級經營  
  6. 師生的互動關心

(相關內容請參考專書 Gary D. Borich   2011  有效教學法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

  • 張新仁教授規納的有效教學指標:

  1. 班級經營優先
  2. 導引學習心向
  3. 重視班級氣氛
  4. 增加投入學習時間
  5. 適時變化教學步驟
  6. 高成功率的教學
  7. 多元檢核學習
  8. 善於使用發問技巧
  9. 教學方法多元化
  10. 清楚呈現教學

這兩個有效教學策略指標,請參考相關中文圖書或文論中有清楚說明,就不再說明。

如果大家對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不是很清楚,教專評鑑有關教學項目的指標與補充說明中,其實也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例如上述兩者有關『清楚呈現教學』、『教學明確性』等有效教學指標,在教專評鑑指標項目與內涵說明中,亦提供了較為明確的說明,對於沒有時間看教學教科書的同仁,在觀課前是很好的參考依據,試舉例如下:

評鑑指標

參考檢核重點

內涵說明

A-4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4-1說明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1.說明:上課一開始,教師經由口頭、條列授課大綱、呈現組織架構圖、寫出教學目標或待答問題…等方式,明白告訴學生這堂課預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重點。

2.教師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及重點,有助於引導其學習專注。

 A-4-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1. 教導概念,要清楚呈現概念的重要屬性(或特徵、條件),並進一步舉正例和反例,幫助學生掌握該概念。

2. 教導原則,要清楚解說原則的由來,並進一步多方舉例作練習。

3.教導技能,要以條列呈現步驟,清楚示範每個步驟如何進行,並提供練習或實作以精熟學習內容。

 A-4-6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1.設計教學情境:指教師運用佈題、發問、製造兩難情境或是利用學生觀點差異比較、預測答案等方式,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2.思考與討論:是指經過引導後,學生參與討論的行為,包括師生討論、小組討論…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考版))

這些指標與教科書所談的面向當然是全面性關照,真正課堂的焦點觀察,還是需要參酌公開課類型篩選適合的焦點進行觀察記錄,參與者比較能夠獲得實質的協助。

如同在拙著第二篇所分享與理解的,上面的指標與說明內涵,在於提供授課者教學設計的參考,觀課者觀課的重點指標,並非帶入到課堂中作為紀錄之用,學共的學習紀錄參考應該也有類似的說明,重點仍在於如何透過這些觀察指引作為觀察者的鷹架,提供教學者與觀課者,去確認老師的教學設計或教學活動,是否能達成有效教學,並由觀課者協助授課老師確認學生的學習是否成立。

而關於有效教學的觀察,另外一本中譯書『有效教學面面觀』(Gary D. Borich  2014 ),應該也可以提供有意精進教學與教學輔導的夥伴參考。

當老師在進行觀課紀錄時,可以用上述的參考指標,作為紀錄書寫的參考,在有限的時間進行重點摘要,配合軼事紀錄表紀錄或是現場錄影,作為觀察紀錄的輔助工具。

如何確定學生有在學習 ?

不管直接講述法或是其他的間接教學法,如果學生沒有專注聽講或是發生其他學習行為,學生學習發生或是成立的結果將不易出現,老師是否有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也將很難成立。

要理解學生是否學會了,或是有在學習,除了傳統的考試以外,應該可以透過一些學生的學習行為,理解學生是否專注或是正在學習中,依照個人經驗,如果學生發生這些行為,基本上都是在學習中,觀課者紀錄時,也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學生是否發生這些行為:

學生正在學習中的行為表現與其他表現

  1. 專注
  2. 閱讀
  3. 提問
  4. 討論
  5. 紀錄
  6. 表述
  7. 展示
  8. 實作
  9. 示範

透過老師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引導,如果學生出現上述的學習行為或其他為列表的學習行為,老師們大致就可以知道學生正在學習生,如果再透過一些形成性或總結性評量的策略,大致就理解學生的學習是否成立。

過去很多老師以講授式為主,如果有設計問題提問、學生回應、實作,就算沒有很多的學生間討論、互動,課堂上應該還是有許多變化,但是如果只有純講述法,又沒有其他輔助提問或媒體運用吸引學生,除非老師是說故事的高手,不然一堂課下來,真的是只能針對老師紀錄,因為學生只有聽,就是紀錄專注聽的比率有多少人而已,學生只有聽,也很難確認是否真正學會,課後的大小考試可能就只是唯一的選擇了。

要關注學生是否發生學習,更要注意學生的聆聽與對話,以往的紀錄方式與觀課者的位置勢必要調整,過去觀課者排排坐在教室後面的觀課模式,因應老師教學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學習是否成立的原則下,更應該調整。如果觀課者沒有意識到、或是沒有參與說課的歷程,一到公開課教室就自動坐在最後面安排的椅子上,想要精準紀錄學生學習的動態,理解學生學會與學不會之間互動的關係,想要聽到學習後的喜悅之聲,將是緣木求魚。

除了師生行為互動,需要更多關照

學生肌肉繃緊時,腦袋不會動,學生專注時放鬆的神情會不一樣;學習成功時愉悅的表情,與學習掙扎的痛苦、空洞的眼神大不同。量化的資料,只適合在評鑑和表面的細節,提問太多,有時候只有在複習,並沒有新的學習與思考,這些都是觀課時老師必要的反思,如何幫助學生與改善教學,需要更大的圖像,找相關學習理論進行相關連結,一定有助於授課者與觀課者,並提供在教學上聚焦與擴大教學視野的廣角鏡。

觀課時紀錄的重點,在於老師的教學活動如何安排,學生的學習行為,老師如何化解教室中的不良(干擾)行為,師生互動下的行為表現與學習氛圍等重點上,觀課紀錄當作為觀課者整理思緒的依據就好,當然也可以協助觀課者反思,以作為下一階段課後研討的準備。

(本篇結束,以下部分,留待最終篇分享)


(三)、課後會談(議課)

議課帶領者

議課者

議課重點

議課安排

五、其他注意事項

觀課倫理

錄影與拍照


延伸閱讀:

【第一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

【第二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

在本blog的其他分享:

公開課堂分享與紀錄

有關觀課紀錄表的參考:(以下各表瑞珍課督提供,僅供參考,如與官方版本不同請自行增刪修正)

教師專業發展見評鑑教室觀察紀錄表、分組合作學習觀課紀錄表、學習共同體觀課紀錄表、宜蘭縣輔導團觀課紀錄簡表

參考資料:

教育部  2012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考版)

Gary D. Borich   2011  有效教學法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  五南圖書

Gary D. Borich  2014   有效教學面面觀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郝永崴譯  學富文化

丁一顧、張德銳  2009  認知教練理論與實務   五南

林信榕  李伯毅  2014  學校文化及其描繪,教育研究月刊第202期: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No. 202

趙芙蓉  2005  從公開課的利弊反觀其未來發展走勢  http://www.pcerc.org/HJZHY/HJ404/HJ404_02.htm
盧敏玲 2007   觀課能優化課堂教與學嗎?

王金國  桂田愛  2014「公開課」的省思與建議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頁 95-98

差異化教學設計與學生自主學習監控練習~(如何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公開課課後分享)

      差異化教學(學習)是一般課堂上很難設計的部分,尤其是學生差距越來越大的情形下,如何讓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有所成長,在統一的教材與授課進度上,大部分老師很難施展開來,數位學習平台的好處之一,就在協助老師解決此一困難。均一教育平台對於一般課堂上的基本練習或是講解的影片,可以對學生有基本的滿足,尤其對於一般學生的基本能力需求(特別是對於學習掙扎的學生而言),也可以協助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差異化活動,透過數位平台滿足基本需求,再加上老師可以準備一些高層次的任務,提供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機會,讓更多學生可以投入課堂學習,對於整體的教學成效提升必定有所助益,對於老師而言,學生成效提高,教學職涯的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提高的正循環必定跟著發生。

這篇是在2015/2/16在雲林虎尾國中公開課的課後補充說明。

[@more@]

     因為公開課研習時間通知是9:30開始,遠道的四位台北市的夥伴與嘉義市的夥伴果然先到,其他雲林的夥伴到場時,已經接近正式上課時間(與學生約定好的時間),課前的活動設計說明顯然不足,對於線上學習平台對於老師教學習慣的翻轉,或是學生學習習慣的翻轉,老師運用數位學習平台,所能提供以往課堂上比較不易掌握的學習監控,由於時間關係,課前說明或是課後研討時沒有時間充份說明,就用本篇補充一下。

        對於均一的公開課,之前已經有一些文章分享,在本堂公開課前,台北市的張老師課前天曾經在線上提問說,除了一般在課後補救教學上的運用外,一般課堂如何使用均一,雖然在之前的公開課記錄中試圖導入說明,但是仍然沒有充分的篇幅說清楚,就想藉次提供一點簡要說明。因此這場公開課雖然是帶學生進行導入均一的第一堂課,但是基於對於雲林夥伴的分享需求,順道回應張老師的疑問,個人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特別安排一部分的差異化教學活動設計。

         均一(或是大部分的線上學習平台)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學生無限次數的自主學習與自我選擇學習的起點,或是經由老師的協助,進行個別化學習進展的規劃就是很好的差異化教學的實踐。因為學生做錯可以無限次重來,學生在作答時,也會比就沒有壓力,因此本次公開課,就有安排三個不同段落的差異化學習的設計安排。

一、以合作學習縮小學生差距:

     導入均一的第一堂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於協助所有的學生完成導入均一的基本準備。

     學生的進展在課堂上一定有差異,如何協助所有學生完成必要的準備,是本堂課最基本的課程目標,這個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會有差異化的進展,如何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根據之前在其他學校的經驗,合作學習是縮小學生差距的良方。

這堂課,我提早一小時進到授課教室,又幸運的先遇到學生(這次公開課的學生,由負責寒假回校打掃的班級協助),4個可愛的小女生剛好分配到打掃資訊教室,除了與學生互動聊了一下學習的情形,學校的老師如何協助學生透過網路學習的狀況外,我請兩位學生幫我寫好學生名牌,更特別請一位學生(美靜),協助我理解學生使用電子郵件情,學校已經幫學生申請好gmail信箱,並導入學生的email教學,根據課後訪談,並不是每一個雲林的孩子都有gmail,也就說不是每一位資訊老師,都有幫學生申請好gmail信箱,特別感謝虎中老師的協助。

       這一小段與學生的互動,是協助我理解學生程度的重要時刻,認識學生與理解學生程度是差異化教學的第一步。

  • 三角名牌與合作學習

         學生的三角名牌,上面有學生的名字座號,除方便觀課老師記錄用以外,也是我在課堂上,理解學生學習進度的基本配備,通常我會以合作學習進行教學活動,兩人或四人一組,任務完成後就把名牌放在主機上,先完成的同學幫忙旁邊的同學,尤其在資訊教室,很多是電腦操作的問題,一個老師要兼顧到所有學生有點困難,分組合作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尤其是一般平台使用技能的教學,學生其實很快就可以上手,互相幫忙是降低學生差異化的重要策略,如果在一般課堂,再訓練幾位大組長(小老師),應該會讓進展更順利,今天我就請美靜同學協助前後的同學(時間關係,只能訓練一位,但就發揮了實質的效用,課後特別看了一下美靜的學習,果然沒看走眼,她也進展的相當好)。

如果學生的名牌在任務下達後,遲遲沒有拿上來,可以請旁邊學生先幫忙看看。如果兩個學生努力了一段時間還無法解決,就是老師要介入的時機了,老師只要掃視一下全班,就可以大略知道學生學習進展的差異與需要協助的點,對於課堂上進度的掌握也有所幫助。

透過名牌的進度掌握與合作學習的策略,讓學生導入平台基本的準備工作幾乎完成,有一位學生的帳號密碼忘記試了一段時間,最後用FB帳登入才成功,對於第一堂課最重要的課程目標,可說已經完成大部分;透過均一平台後端的學習監控,也可以知道有那些學生已經完成任務。

這兩個基本策略應用,現場老師的回饋中也有感受,就說明到此。

二、教學活動中教材與學習活動的差異化設計:

        均一教育平台(或是其他的數位學習平台)的重要功能,在於提供學習者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但是老師如何把他設計到教學活動中呢?

        今天,我在學生完成學生平台註冊、基本熟悉平台的操作、影片、學習單元編排、搜尋等基本任務完成後,在最後約15分鐘的課堂中,設計了一小段數學的差異化學習的活動。差異化教學設計,核心在於因應學生的能力,進行活動設計,均一的平台功能,可以讓學生選擇從哪裡開始,所以今天的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平台上的數學影片與練習題目進行講解。就讓學生自己選擇,我只是提供選擇的點而已。

        因為學生初次見面不熟悉真正程度,特別提供了三個不同的數學進展,一個特別提前到七上第一章單元『負數的加與減』,另外兩個就是原班老師目前進行的『解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小單元,『補簡化式子,兩個變數去括號的合併』與『解二元一次方程式~代入消去法』。

         班導吳老師目前的進度在代入消去法,個人設計的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只要完成2題即可。我選的這三個單元目的就是因為是第一堂課,不同學生一定會有不同的進展,所以讓學生完成基本練習與和核對後,配合均一的課程清單,就請學生自選自己覺得可以先做的練習單元,或是直接挑戰進階任務的第三部分均一的練習題都可以。如果現在的進度還不行,就把之前的單元打底好,就可以挑戰目前的進度,如果老師教的部分忘了,就看影片或是練習提的提示,一樣可以幫自己忙。以準備度測驗,讓學生自我評估要從哪裡下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單元,練習自我學習監控的策略。

        參考教科書與教育部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教材的指引,設計這三個段落的準備度測驗。當然,這是第一堂課,與學生也不熟,如果是原班老師設計,應該有更細膩的安排,當然可以配合現有進度進行的教學活動設計,之前的公開課也有類似的分享。

這三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七上 負數的加與減

1.(-8)+7=

2. (-8)-5=

3. 9+(-3)=

4. 9-(-3)=

第二部分 七下 簡化式子-兩個變數

1. 化簡下列式子

image

=

2. 化簡下列式子

clip_image002[6]

=

第三部分 七下 代入消去法

  1. 利用代入消去法,解二元一次方程式

image

2.利用代入消去法,解二元一次方程式

image

         選這三個單元,目的在讓學生理解,數學各單元之間有互相關聯,目前學的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當然以前(七上或是更早的單元)沒有學好的,現在靠自己就有機會補回來,這個就是均一可以提供的服務,如果未來老師還可以把知識地圖的用法提供給學生,對於國中生而言應該會有很大的協助。 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一部分讓學生理解自己可以當作自己學習的主人,未來如何透過平台協助自己;一方面也可以讓老師明白學生不同學習的差異,真正達成差異化教學(學習)的課堂目標,下圖,就是學生完成第一堂課的成果。

       大部分學生進行第一單元的精熟練習(部分學生在負數的加法,數線上加減~含有負數),當然也有學生挑戰第二部分,由下圖均一後端學習監控分析也可以看出來,也有學生一開始到其他單元練習了(課堂中的趣事,也有學生去找國小低年級的單元去滿足一下答對的快感)。

        除了學生練習單元的差異不同,學生每一單元進展的程度其實也有所差異(還可以查閱學生的作答題數),而這些都是一般課堂上很難達成的教學成果,因為一般老師是很難同時準備這麼多單元的練習題目與講解影片。

image

(圖1 全班學生學習進度總覽  不同顏色表示學習進展的情形  來源:均一教育平台)       

        掌握學生學習進脈絡與學科特性,經由學習平台去規劃差異化教學活動的教材設計。數學(或是自然學科)的系統架構性比較明確,均一教育平台又提供了完整的知識地圖,這一部分剛好可以彌補了教科書的限制,每一學期的教科書內容,很難把前後學期的內容擺進去,或是進行必要的連結,老師因為專業背景差異頗大,部分老師的專業性準備這一部分比較困難,如果老師夠清楚學科架構與每一個章節小單元的教材地位(透過均一的知識地圖可以協助老師),個人建議可以設定每次教學目標前中後三個重要節點(這次公開課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比較遠),規劃準備度測驗去理解學生目前學習進展的情形,再根據學生反應情形,提供學習建議,配合平台的相關內容單元,就可以讓每一位學生能夠配合個人學習的差異,由老師進行學習輔導或是學生自主學習。

image

(圖2 數學科知識地圖  來源:均一教育平台)

三、學習成效評估的差異化設計:

       對於每一位學生而言,每一節的課堂都有進展(進步),才是老師真正的教學進度。 但是實際上,老師很難個別化(或是差異化)去評估學生的進展,透過平台上的學習監控,大致可以理解進展的情形,如果可以配合原有實體教學的活動設計,諸如提問、檢視學習單等一般常用的教學策略等,更可以達成相輔相乘的效果。

       最後一個活動,我設計由班導師吳老師協助完成,就是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所有任務後下課前,配合繳回學習單,先寫下今天的學習心得,諸如我今天的感想,學到哪些東西等等,最後要向老師簡短分享,先完成的學生就先分享,學(寫)得慢的同學就排後面也沒有關係,老師在聽同學分享時,也可以追問或是指派課後不同的任務。通常個人操作本活動時,會根據學生進展追問不同程度的問題,其實用不了太多時間(今天大約3分鐘就完成),但是對於學生在課堂後段的學習專注有很大的效果,當然也透過這個後設認知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統整本堂課的學習,提供不同程度學生去展現成功的經驗(讓學生說出今天學到什麼?),是差異化教學(學習)的重要設計。

        我有時把這個在教科書學到的教學策略也一樣戲稱當作出場券,學生要完成出場券才可以下課,當然如果時間有限,也不需要所有學生都口頭分享,有寫下心得再抽幾位學生口頭分享也可以。

      當然,今天最後安排由班導師吳老師操作最後的活動,是把學生交回原班老師,避免本堂課完全被抽離的感覺,比較有與原班老師協同授課的感覺。我一直堅信,老師的角色不應完全被虛擬教師所取代(至少現在是我個人的想法),學生需要被老師正面的認同與鼓勵,透過每一堂課的最後機會,再次確認與發現哪些學生學會哪些概念、能力?有哪些困難?哪些值得一起被感動(學生與老師),這是每一堂課師生最重要的互動價值,很可惜,很多老師把這件事漏掉了!

         差異化教學(學習)是一般課堂上很難設計的部分,尤其是學生差距越來越大的情形下,如何讓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有所成長,在統一的教材與授課進度上,大部分老師很難施展開來,數位學習平台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彌補此一缺憾,當然均一目前所能提提供的服務,也許部分老師還是覺得有所不足,但是對於一般課堂上的基本練習或是講解的影片而言,應該可有基本的滿足,尤其對於一般學生的基本能力需求(特別是對於學習掙扎的學生而言),可以協助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差異化活動,如果基本需求滿足了,再延伸一些高層次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讓更多學生可以投入課堂學習,對於整體的教學成效提升必定有所助益,對於老師而言,學生成效提高,教學生涯的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提高的正循環必定跟著發生。


延伸閱讀:

有關均一教育平台推動分享的文章總彙編請參考下文

關於推動均一教育平台的宜蘭經驗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