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備課,一起面對困難,解決教學問題~「祈願偏鄉,夢想起飛」側記

今年暑假前後參與三場研習,這三場都跟偏鄉教育(或是弱勢地區學生學習品質提升)有關,前兩場擔任分享者,一場是如何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協助弱勢學生學習(高雄市),一場是學習診斷與評量品質提升在學校的運作分享(澎湖);7/13~7/14 這兩天,中正大學這一場則是學習者,志願報名參加研習的老師超過1600名,如果將48場次的講師、助教、協助夥伴,中正大學的工作同仁等加進去就將近2000人參與,難得參與研習卻從頭到尾都只有寫筆記不用發言,就分享由不同角度的觀察紀錄。

DSC_4311

(圖1  祈願偏鄉 夢想起飛 工作坊  參與老師實作分享  國中國文小組 2015/7/13 )

[@more@]

觀察者的紀錄觀點

這個紀錄不代表主辦單位,也沒有實地訪問任何一個夥伴,個人紀錄是提供未來自己團隊的工作參考。部分文字影像參考主辦單位的紀錄,部分參考參與老師的分享回饋,隔天各媒體的報導讓大家印像深刻,參與者的感動不在話下,對於個人的熱情鼓舞與策略方法習得後的轉化運用,則有待時間消化,但此篇就是個人自我解讀而已。

這次的工作坊有一個特點是分享的教室場次高達48間小組教室,每一小組以輪替方式,由各小組協助講座群分享策略與進行共備研討。個人因為想要多看一點不同領域的分享,就無法單一領域全程參與,僅就一天半跑場6個小組教室的見聞,提供紀錄回饋,疏漏或誤解之處必定很多,更別說要完整轉譯分享者的原意,所以需請大家海涵,如有講座或參與者有看到本文,願意指正就更感謝了!

如何協助弱勢學生的學習,偏鄉定義分歧,以台灣的學校結構,除了像新竹、嘉義市比較集中的市區,或多或少都有偏鄉學校。以教學的型態而言,就算在台北市的市區也會有班級內弱勢學生的情形,如何找到切入點,提供老師可能的協助,就這群熱血老師而言,主題放在教學協助是很棒的選擇。協助這些學校的教學夥伴,盡快把教學能力武裝起來,透過號召而來的老師分享個人教學經驗與策略分享,透過實作、解決當前問題與困難、建構社群支持體系等立即性的協助措施,結合各地方老師原有的服務網絡社群,都是幫助這群老師及時與重要的策略。

開幕前,剛好坐在誠致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旁,小聊了一下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方向,個人也畫了紀張圖解說明個人想法,課程、教學、評量、師資是四個大面向,也都與這兩天的工作坊方向相關,對於偏鄉(其實是所有老師)老師的協助,是應該有不同的想法,這兩天的工作坊,也許也可以理出一些頭緒,不管是基本學力的確保(李家同教授所言)或是多元學習目標,整個教育大未來是有許多面向需要釐清,但如果談到理念或是哲學層次的問題,大概又要糾纏不清了。

先以教學技術面切入,如何協助老師把現有在教學現場的每一堂課,上的比上次更好,或是看看有那些策略或是問題需要釐清,真正把菜鳥老師或是孤獨無助的老師(先不管是不是偏鄉),透過共備的策略,提供一些專業的協助與人際的支持,個人覺得當然是非常理想的切入點了!

一、活動焦點

先談教學,再談教育。

以共同備課實作為核心,教學策略分享為輔,幫老師武裝教學能力。

20150714課表

(圖 2 工作坊課程表局部,分科課程共規劃6大場次,資料來源  祈願偏鄉 夢想飛揚 104年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計畫)

備課重點

(一)、學科知識分析(文本分析),理出學科教學重點,

在參與的不同場次中,都看到不同的講座談同一件事,課文教材分析(或是老師提供的文本分析)。進行領域教學核心重點的分析是首要的工作,就算是教科書的內容,教學前也應該進行文本分析,沈政傑老師、王政忠老師的課堂,自然科的吳月鈴老師課程設計前的工作準備等都是,在洪夢華老師國中小社會的小組討論中,文本分析也是核心焦點。

DSC_4394

(圖3  沈政傑老師的文本分析流程分享)

讓學生能夠把握一課一重點,將學科中心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透過不同的文本,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評量規劃,以確認教學方向是首要工作,備課用書可以提供參考,但是社群的討論更容易讓大家聚焦。

(二)、學生與老師間的社會互動

老師基本清晰的講授與引導外,如何在提問策略的運用與設計,師生、學生間班的級經營互動,學生差異化的分組策略(ABCD咖)與表現獎勵,學生間討論、分享的安排,動機增強策略的運用,都應該是備課歷程中,需要被關照的,而透過實踐分享的歷程,大家提供不同的因應之道,會讓身處多變教室的老師,更快的轉化成適合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

(三)、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策略的示範與實作分享

王政忠老師MAPS的示範,社會的共同備課研討,自然科的四格教案,數學科的中位數、四分位數、百分位數的分享等都是。

教學策略的分享針對各學科本位的教學實踐提供案例分享,在各場次講師的分享中,一定有提供現場實作的體驗,並針對細節部分,進行策略說明與注意事項的提醒,當然活動進行中,必要的班級經營策略當然不可少,也會連帶附送。

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必要的能力,也許無法每堂課都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書寫,但是在時間允許下,簡易的活動設計會讓教學者的教學流程更順暢,預先準備學生可能的反應,設計必要的活動、實作、分享,都會比全程按照教科書講解讓學生更融入投入課堂學習。

角色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文本主角的對話,透過朗讀表現出角色當時心情,由語氣轉折去理解文本角色的心理變化,朗讀不再只是讀課文,而是重要的閱讀理解策略。

DSC_4313DSC_4322

(圖4  王政忠老師的MAPS分享,角色扮演策略,老師分別扮演皇帝與張適之,學員(學生)精彩演出課文中的對話)

只會教數學課本而不是教數學?

這是國中組林玲誼老師在課堂中的分享一位數學老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回饋,為什麼許多學生會在數學課中掛掉,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許多老師只會(或是只有)教課本,對於數學教育本質理解有問題,課程設計就是把課本、習作講解完畢就算完成,如何活化教學,結合生活情境或是網路分享的素材重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在這次的分享中,透過小組講座的協力,由國中數學小組彭甫堅老師領軍的數學咖啡館團隊,所做的整體課程規劃可以看出大家的努力方向:

由講座"互助共好的教學實踐"開始,接續分站進行策略與教學活動分享研討,由學員回饋應可知道是場場精彩。 以下是國中數學組召集人彭甫堅老師的規劃分享:

國中數學組的課程在三個問題中開始
1.老師教的少?
2.學生學的多?
3.不會拖進度?
我們提出解決方法是
1.老師要教的精采精緻,小而美,要透過教師共同備課
我們提供
(1).活化課程設計實作(和順國中林玲誼
(2).非選題課程社設計(清水國中田曉芬
2.學生透過夥伴氛圍共學共好,指的是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們提供課堂程為
(1)課堂中學生的思考表達訓練(阿蓮國中何耿旭)
(2)數學咖啡館實作(國立善化高中謝宗霖老師,任教體育資優)
老師共備精緻課程,互補共好
我們也提出過去在數學教程中較少被注意的"學生表達能力如何訓練"
"教學地圖","互助教育"等想法

以轉化課綱進行微課程設計(可讓老師在小單元使用),透過小單元(一節課~一週四節)為主的實作分享,讓課堂的學生重新活過來。

DSC_4354

(圖5  國中數學組  林玲誼老師實作分享,四分位、百分位的課堂實踐策略,學員抽問搶答)

臉書:彭甫堅老師   FB社團: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共同備課的架構分享

在準備課(備課)的過程中,如何提供討論的基礎或是架構,自然團的吳月鈴老師(Bell Wu)提供了在宜蘭實作的案例,透過4格教案的分享,提供了很好的鷹架,我在沈政傑老師的課堂中,也看到類似的架構性分享,如何在各領域發展類似的共同備課鷹架,簡化教案書寫的內容,協助老師聚焦於課程重點,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學流程的組合,未來將是各輔導團團隊或協助教師專業發展夥伴必要的課題。

自然四格教案

(圖6 國中自然小組 吳月鈴老師分享的備課架構,參與老師的分享,已完成之分享可參考宜蘭縣輔導團國中自然小組)

臉書社團:宜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群(非公開社群,需申請後加入)

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不用怕出錯!

參與的現場有老師問到非選題目評量如何進行,學習標準與課程核心重點如何取捨,透過共備的過程的分享,教材重點掌握的分享,是有機會解決老師長期卡住的困難。

DSC_4375

(圖7  社會國中小組 帶領人 洪夢華老師與小組研討)

共同備課是協助老師快速成長的重要策略,未來的分享者可由此次不同領域高手的規劃中,理解與轉化未來可能的操作方向,不管是偏鄉或是市區學校的校本共備,應該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模式。

 

二、網路社群經營的成果展現

這兩天的研習,也是各地教師網路社群經營成功的典範。

資訊科技對於偏鄉小校是否是最終解決策略,還有許多待討論之處,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雖然隨著技術的進展與各種學習平台的建置(例如均一教育平台)日趨完整,老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的利器,由於軟硬體與教育行政對於教學協助的整合尚待努力,仍是一條充滿石頭的道路。

但是老師們在網路與專業社群的經營,對於教師專業提升的幫助,一定是偏鄉(甚至是所有老師)重要的解決方案。

老師參與專業社群的各項價值,尤其是學校中孤獨的個別老師(偏鄉地區的國中老師,單科單一老師比率更高),透過網路社群的跨校、跨縣市老師組織運作,網路社群平台的互動與實體研習的交會,對於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感,由分享互動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將會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在教師實踐行動中分享與創新,對於教師個人工作價值感的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協助,更不用多言。

本次是採自願參與非公文指派的研習活動,在學校單位或實體社群很難做到的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大規模講師群的號召就更困難了。但是透過幾個重要教師FB社團的運作,加上對於眾多分享者的期待,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網路社群的經營,尤其是如此大規模的研習活動,是不可能的任務,看看官方臉書社群大家的貼文互動,更可以感受到所傳達的訊息與價值。

由確認辦理開始,理念的傳達,訊息傳遞,報名、活動的細節分享,工作聯繫與講座們教學準備,人員揪集等,除了王政忠老師與重要核心夥伴的人際網絡外,網路社群的後端協助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講師與協作夥伴散居於台灣各地,參與學員更包含外島與台商學校,網路社群的影響不在話下,後續的成果分享,諸如當天的影音記錄,講座講義PPT,共備成果的分享等,無一不靠網路分享。

而活動結束後的分享與回饋,後續的發展想像,才是活動是否成功,未來回到學校是否能夠持續行動的關鍵。而這一部分官方與各小組個別臉書社團的運作,又是活動延續正向循環的開始。

相關訊息可以點閱官方臉書社團:祈願偏鄉、夢想起飛

臉書粉絲頁:祈願偏鄉、夢想飛揚

各區域的輔導團夥伴,或是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同仁,對於網路社群的運用,如何就由本次大規模的參與中,看到未來在學校或是縣市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能,有機會看一下臉書社群的運作,分享者如何書寫分享,如何引發後續的回饋,如何在參與者的互動過程中,找到各自持續努力的動力,參與者應該更能深刻體會其中滋味,如果學校或輔導團中有同仁參與此次活動,可以請本次參與的夥伴,由各方面提供更多的分享,相信可以提供未來在學校或輔導團隊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兩年因為分享機會變多,加上個人blog重新開張,個人FB或是社群分享一些想法,累積了一部分好友的回饋,研習不再只是單一場時間的交會而已,研習前,可能就已經被看到相關想法,研習中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對話,研習後的分享回饋更是深刻,對於每一位分享者而言,參與者的回饋是最好的報酬,也是持續下去的動力。

如果有機會參與,看看分享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更能夠延伸研習的CP值,研習就不只是心動、感動而已,行動的機會可能會隨之提高,這幾年參與輔導員三階培訓的講座分享,也有機會分享個人心得,如果輔導團各團都可以由經營實體社群加上網路社群,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支持的力量。

三、志工與雲端分享

大會的雲端分享除提供一般的研習活動訊息外,因為參與人數眾多,除了講師群的工作協調紀錄、講義、參考資料的分享外,活動歷程的紀錄與各場次的影音檔案,對於參與者講師、學員要回顧或是查閱,未參與者的參考運用,都相當重要,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方可成功,很多志願於背後協助的老師也是這兩天活動能夠順利,造成的漣漪可以持續外擴的重要功臣。

DSC_4251

(圖8 不計名分的超專業老師志工,每一間教室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身影,國中國語文小組)

各小組團隊如何協作,眾人如何集結與智慧累積,部分參與者是各縣市重要的輔導協作夥伴,未來將是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重要參考。

活動影音請參考相關連結:k12cc.tw

四、多元回饋

參與研習的老師主要焦點會放在講師如何分享,當天提供的講義、PPT簡報,分組研討時問題的研討,個地方老師不同觀點育策略的分享,個人的心得等,這些多元的回饋透過資訊網路科技的分享,對於參與者而言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回饋作業。

對於當日教學分享的現場而言,受限於時間、場地限制,分享者常常無法暢所欲言,透過後續成果分享的說明,網路的延伸討論、補充,更可以讓操作的細節更清楚,以國中數學組林玲誼老師分享的中位數、百分位數的教學分享為例,這個單元是許多學生學習卡關的單元,如何結合生活化的教學設計,透過小蚯蚓的故事引導活化教學為例,(國中數學組 MoMo Lin 林玲誼 老師 臉書),後續的說明分享,更能讓參與者理解教學活動的原由。

FB社群: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參與老師的完整回饋分享案例:張如婷老師(圖五 右2)

五、部門整合

如何避免大拜拜式的政策指導,老師最討厭,尤其是有想法願意在現場奮戰的老師,對於政策指導通常是嗤之以鼻,主辦的夥伴其實很尷尬,請長官發表官方宣言,又怕被摸頭、收買了,其實應該可以有平衡點,長官們除了理念支持,經費支援外,以行動踐行應該是基本支柱,長官的話往往不是信念改變的來源,行動才是,一方面是理念上的協作,更重要的是展現決心。

如何整合資源,協助有心的老師發揮影響力,是所有行政部門夥伴必要學習的功課,也許這次活動也可以提供一些思索的參考。

六、研習課程規劃與跨校共備的可能

實體的社群與網路社群的共同經營應該是重要策略,不再孤單,而是有伙伴可以協助,透過資訊科技讓大家的工作準備容易一些,專業與心情的支持一樣重要。

小校間的跨校共備是可能的模式,寒暑假的共備課程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團務運作機制可以進行必要的轉化與調整,平時的研習可以就是教學實踐的準備,公開課的實踐就在平時進行,共備就用寒暑假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模式。

專家能到校指導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小校,但是參加寒暑假的共備可以是老師優先選擇,也是協助偏鄉小校專業進修與支持的重要因應方案。

未來

關於偏鄉教育的困難是複雜難解的習題,少子化與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是核心關鍵之一,學生人數少了以後,可能是經濟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減班、裁併校的過程中,學生在多元學習條件不利下,願意留下來的學生,如果學習成效不佳,很快的有能力的家長通常就會選擇遷移,造成小校更弱勢、更不利,就算設備到位,在現有老師的生涯規劃,代理代課老師比率偏高下,又加劇師資品質不穩定,整體教學成效是需要更多的協助,部分有想法的同仁願意投入,也很難堅持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

不同的參與者對於本次的觀點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人由研習翻轉開始(翻轉的想法一直有不同的定義,暫時不再糾纏),有人認為小波瀾無法改變現狀,應由學校整體課程的翻轉開始(或是改變開始),但是個人一直認為實驗教育也好,體制內變革也好,只要有一定的堅持與時間的累積,就可以展現一定的成果,歷史的變革常常也不是線性發展的。因為參與,誠心感謝中正大學這兩天研習協助的夥伴,不管是發起人王政忠老師,各領域分組協助號召的召集人老師,出錢的教育部,行政支援的不知名英雄與中正大學,就算有人認為是大拜拜,僅就參與協助這麼多年的研習經驗來看,依照參與者(講師、協助者、學員)在臉書社群的回饋反應,加上個人的參與過程,真的是滿心感謝所有促成與參與的老師的共襄盛舉,研習只是開始,研習後的實踐與深化,才是更值得期待之處。

如何協助老師解決困難,尤其是教學的困難,中央、縣市政府與各地方的輔導團扮演一定的角色,這次協助的夥伴中,也有一定比率的老師本身就是各縣市(或是曾經或仍是中央團)的重要成員,也有許多校長帶隊參與活動,如果大家都是願意投入協助的共同夥伴,如何由此次眾人智慧累積,作為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參考,或是下一階段活動準備的開始,除了感謝大家的籌辦與參與外,真的值得好好再想想!

我畫的是爸爸在工作,他不認真工作他被老闆罵了。~輔導團團員的磨課記

image

       這是國小二年級的小女生,在教室黑板上的分享文字,寫的是畫在寫作本上,在台北工作的爸爸,回到家以後與媽媽對話的情境。

        翻轉課堂教學需要由最基本的備課開始。非常高興被邀請參與國小國語文團內小組的工作坊,跟團員共同成長,也是磨課後團內公開課的驗證紀錄。

[@more@]

       這是我們國語文團輔導員王夢真老師在凱小(2015/4/10)的內部公開課,對象是國小二年級學生,進行國語文教學中有關記敘文,如何描繪『我的家人』記人的教學引導公開課的紀錄。

研發型公開課的重要價值       

        國語文輔導團本年度的研發重點,希望能夠發展出低、中、高年級關於記敘文的寫作策略,透過課本選文的閱讀理解教學後,進行記人(描繪人物)的寫作策略模組,以便於到校服務或是校本研習的分享。

       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過程,可提供未來到教學現場分享時,作為其他老師試作的參考,因此共同備課的過程,包含原先的教學規畫如何被修正,小組討論修正後授課者在課前進行再修正的歷程記錄,授課完後的再修正建議等,是輔導團小組在研發課程或教學活動設計等重要的磨課歷程,很高興能參與這樣的備課歷程,相信這是團員在未來到學校分享本模組課程,或是帶領學校學習社群時最珍貴的經驗。

        研發型的公開課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將一些學理上或是待發展的教學策略,如何透過共同備課與課堂實踐的過程,在課堂中真實驗證,並將驗證結果進行修正以利於後續推廣的工作。這堂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掌握記敘文中記人的要訣,運用的合作學習的策略,提供必要的鷹架去描繪人物,以身邊熟悉的家人進行細膩的觀察後,透過圖畫的描繪與文字的書寫,回歸到國語文領域本質去進行教學活動。

        當然除了驗證記敘文的寫作指導策略外,還有一些在低年級課堂中老師可以運用的教學策略,夢真老師在這堂課中,也組合了相當多的策略,可以提供一些低年級老師上課的參考,相關紀錄如後一一說明。

朗讀的指導策略

暖身活動以朗讀課文開始。

P1030744

        一起讀,大聲讀,用手指著課本句子讀,如何發聲,聲音的表情如何,示範,學生練習,真是好聽啊!

       現在學校的讀書聲越來越少聽到,聲音也越小聲,但是學校老師麥克風的聲音常常大到難以忍受,我們應該多讓學生朗讀課文,尤其是國小小朋友,朗讀有助於文章理解。

       朗讀是閱讀的一部分,尤其需要將課文有意義的唸出來,抑揚頓挫在一起讀的過程中更顯困難,但是今天孩子的聲音表情卻不是單調的唸經,平時的訓練跟夢真老師之前的分享如出一轍,不是說說而已,今天終於見識到最佳主持人,如何訓練出一整班學生朗讀能力的功力。

聆聽的指導策略,

        學生在春假的作業,就是畫我的家人,他們在做什麼,看起來的心情,長的怎麼樣等,先說給同學聽。

        透過分組活動、小組分享、班級分享的過程去培育學生說話與聆聽的能力。

        先以口說進行練習,看圖說故事,再寫下來。

       『要仔細聽同學的分享哦,等一下老師會追問』,同學分享前的提醒與分享後的提問與追問,在聆聽同學分享與回應老師的問題中,除了提高投入學習的專注度,也在提升學生聆聽的能力。

說話的指導策略

        夢真老師說話的方式已經就是很好的示範。字正腔圓,不是聲嘶力竭的語調本就是很棒的範例。

        但是如何說,如何克服緊張,肚子用力把聲音放出來,抬頭把話說出去,一些簡單的指導策略,就算不用麥克風,坐在教室最後面的觀課者,都可以聽到小小孩分享的聲音,真是很棒的一群小朋友。

          分享時應該注意的流程與禮節,幾乎是所有分享小朋友的都有做到。我是OOO,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謝謝大家。

           真的是非常完整,而這些都只是二年級的小小孩。

寫作的指導策略

      今天的重點在於學生在於口說分享後,如何寫出完成的短文,描寫圖畫中的我的家人。

      作文的最小單位在句子,句子的教學成功後,就是如何將一個個句子組織起來,低年級當然還包括過程中寫字姿勢的調整與叮嚀。

        因為低年級學童的詞語運用能力較低,很多小朋友都無法完整事情描述,或出現用詞不恰當,只有詞語而無法完成一個句子,更不用說要組合兩個以上的句子去表現了。如何運用逗點,如何利用連接詞將句子接起來,大概是低年級的寫作教學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入門的記敘文,透過書寫家人的機會,將以前學過的詞語一一組織起來,因為書寫對象的不同,更可以有機會看到不同學生如何組織、表現的機會了。

      也透過學生的分組實作,去進行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並藉機歸納、修正、提示修改方向、學生再次書寫修正,在一次次仿寫的機會下,逐步奠基寫作能力。

       如何由詞語變成短句,一句話變成兩句話,再變成多句。低年級學生需要的重要能力,逐句修正後,學生仿寫,不同情境、不同背景的同學家人,都可以在老師的鷹架指引中,完成今天最重要的任務書寫我的家人,在做什麼,看起來怎麼樣?

看到下面的作品,忍不說老師與學生都實在是太棒了!

P1030756

(畫的很好,仿寫得更棒,5分鐘完成寫作練習)

不用板書也可與學生清楚溝通

         老師的聲線本來就很漂亮,不用麥克風,輕輕柔柔的,但是教學指令明確。今天很訝異的是,老師除了在修正、歸納學生板書分享時,才動手寫了幾個逗點以外,其他並未動手(最後的修正還是由學生自行完成),真是厲害!

         這跟精準的備課有關,教學活動段落清楚,任務劃分明確,除了學生聆聽能力很好外,透過老師清楚的傳達,就算是沒有板書提醒,學生大致也都可以清楚認知下一步如何進行,當然這是高手才有的功力,對於較資淺的老師而言,可以當作指標,每一次不要給太多任務(如果需要可以加上一點板書協助理解力較弱學生知道老師的指示是什麼),尤其對於較低年級學生,明確的任務指示是教學順暢的重要法們。

弦外之音

      觀察細節,體會家人在工作時的辛苦與快樂!

      不同情境、不同背景的同學家人,他們在做什麼?做這些事情時,表情怎麼樣?

       很辛苦但是也很快樂,早餐店做三明治的媽媽,看護推輪椅的家人,正在插秧的阿公與幫忙的爸爸,被老闆罵的爸爸,透過老師搭起的鷹架,去觀察他們看起來怎麼樣?如何透過表情的描繪去展現他們快樂與辛苦。

        爸爸被老闆罵了,小朋友的反應很可愛,因為上班不認真,可能是父母親的家庭教育,也是學生細膩觀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是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因為不認真就會被罵。透過夢真的老師解釋小朋友的家庭生活與父親在台北工作的辛苦,透過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去體會與認識同學們的不同生活經驗,不是只有簡單的寫作任務,透過老師的引導(搭鷹架),就算沒有看到家人工作的樣子,也可以觀察家人跟自己出去玩、一起生活的樣子,其實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也是最好的生命與生涯教育。

活動安排與學生分享時間掌握

        關於時間控制的問題,今天在議課時,我有提到一個老問題,就是夢真老師在課堂中段以後,不斷出現『時間不夠了,所以無法再讓同學分享』的說明,本來我的想法是,公開課的授課者本來就會有一點心理壓力與想要塞更多東西的衝動,所以常常會有原本設定的進度無法完成的現象,對於以往教學演示(觀摩)時,如果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有時可能真的是教學活動設計有缺陷所造成,部分觀課者也會有所批評。

        但是對於有學生互動、討論、分享的課堂,意外的反應其實更多,雖然有共同備課,也有預感學生的反應可能是什麼,但是隨著教學活動的進展,有時要喊卡,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常說時間不足其實不用太在意,也分享了個人想法,志堅校長有分享同樣的概念。今天的教學流程真的很順,學生學習的節奏並沒有因為老師說時間不夠了,有被催促的感覺,老師好像也沒有催同學趕快完成任務的動作,議課結束後,我自己回想一下,可能是我誤解了,因為這些『因為時間不夠了』的話語通常出現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時間不夠了,所以沒有辦法讓小朋友都有機會上台分享,其實應該是本來就設定好的分享規劃,為了讓小朋友不要失望的溫柔話語。

團員間的互助成長

        團隊的成長在共同備課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公開課的過程,授課者與觀課者同步成長,議課時腦力激盪又可激發出更多的想法,尤其一群專業與默契十足的夥伴在一起專業對話時。

        團員分享低年級的寫作指導困難,尤其是標點符號運用,老師就算是一直提醒,學生還是會把所有的詞語連在一起,不知道如何做比較好?

        小壁虎孟耘老師分享一次研習的講座分享,就是讓學生練習先用口語造句子時,碰到斷句就要把逗點唸出來,也親自示範,學生比較不容易忘記加上逗點,例如『我畫的是阿公在插秧  逗號  爸爸在一邊幫忙  逗號  他們看起來都髒髒的 句號』,這個策略在班上的效果不錯,當然也值得分享給所有團員與其他老師。

        如同備課的過程,課後再修正與分享課堂上的問題,老師前後修正問題與共同解決教學的困難,都是共同備課很重要的功能,如果有機會每年一次的公開課,加上同儕共同備課,分享教學設計的想法與實際授課的驗證,的確是很好的專業成長模式。

記錄方式

         今天有點可惜的是沒有把這堂課錄影下來,因為每一堂公開課都是獨一無二,尤其是學生學習成立的畫面。團員的公開課應該是少數未來比較有機會再分享的公開課,因為有團員互相協助共同思考更好的課程設計,教學者是經驗豐富的優秀夥伴,加上周圍觀課者基本上都是專業十足,應該比較容易抓到學生學習成立的重點。如果未來有機會辦理團員內部的研發型公開課,個人建議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錄影,因為這些珍貴的學習畫面,未來在老師精進教學活動時,透過授課者的分享會更有說服力,對於有效教學策略推廣的教學輔導工作也會有所幫助。當然,文字記錄與詮釋,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觀察視角,兩者如果可以相輔相成,對於團隊的成長與未來的推廣工作,更能發揮研發型公開課的價值。

終曲

      回到學生的學習,因為今天只看到3位學生的分享,下次老師應該有機會讓更多的同學透過組內分享,班級佈告欄或其他方式有再次分享的機會,或是讓學生互相分享比較一下修改前後的不同也很不錯。

      而開始小女生的句子後來她自己修正成

『我畫的是爸爸在工作,因為他不認真工作,所以他被老闆罵了。

      是不是完整多了!

      共同備課與自我反思修正,都是為了打磨一堂高品質的課堂,尋找與組合出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出比以往更有效的教學活動,以形成系統性的教學方針,提供現場夥伴參考。磨課的過程如同惠君老師所言是非常“辛苦”的,團員大家要聚在一起討論,夢真老師討論完後還要一修再修,細細琢磨自己的公開課,真是辛苦。沒有教過國小國語,第一次看夥伴公開課,今天難得參加國小組的活動,有點自High議課時話有點多,沒有留太多機會給夥伴真的有點白目,但是看到今天的實證結果,加上聽到所有參與人的回饋,低年級學生真是太可愛了,又吃到美味一餐,要大大的感謝夢真老師、團隊的夥伴與志堅校長的帶領。

最後,大家都有完成今天的任務,開心下課了!

image


其他的觀課紀錄:

公開課堂分享與紀錄(目錄)

同學們,有聞到雨後樹林的味道嗎?~(為什麼要教孩子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