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研習型態,讓研習有更多實作、討論與分享。

老師的研習與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課,其實差不多?大家都鼓勵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但是到老師進修研習的場域如果不容易看到,推動的力道就一定打折。

如果老師不願意發言,不習慣發言,不做專業對話,或是不習慣專業對話,對於產出型研習有深深的恐懼(又要交作業?),在班上上課時,如何帶領學生進行討論?而現在或未來這一定是老師重要能力,如何改變研習進行的型態一定是我們大家需要努力的地方。[@more@]

對於教師研習而言,除非是主動參與的研習,老師學習的動機其實跟學生在課堂上的差不多,一樣是非常低落,如果加上是政策要求配合或是由學校自辦的研習,那動機更是低落,因為很難配合個人需求,加上老師之間的知能差距,對講師而言也是很困難提供一套適合所有人的講座,尤其是純粹講授的課堂。

首先應釐清產出型研習,不一定要產出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只要是研習過程中,有分享、討論發言,對於研習參與者而言,應該都可以是產出型研習的一種類型。

分享課堂經驗加上互動討論,也一直是我在分享講座中的老梗。

如果希望老師的研習是有效的研習,讓老師討論、發表、分享,大家的教學經驗與對於特定議題的觀點,互相激盪加上講師的促進,一定會讓研習可以繼續活絡下去。

在補救教學研習的場合,在個別學校多元評量的研討,在差異化教學的分享,在有效教學的實務研討中,都用同一套課程決定,就是個人課堂經驗加上互動討論。

對於承辦研習的輔導員或是學校的夥伴,個人強烈建議,如果是超過1小時的研習,就一定提醒講師,一定要提供討論的時間與議題?他不是只來講而已,也要帶一下議題討論,那怕時間有限就討論一~二個議題也好,其他的講義就提供給老師參考(或是放在網路就好,個人最近一場研習先提供給學員將近有90頁的PPT,現場只用了不到一半,其他的有些自己看就懂,如果不懂另外在網路提問互動也可以),一定請講師把討論問題提供出來,讓大家先有機會思考,也聽一聽其他參與研習的學員不同的看法,教師的學習共同體才有機會實踐,回到課堂上學生學習夥伴成功的機會也才提升!

一張A4的白紙折成8等分,便利貼、小白板、大海報、各色白板筆等,都可以是分享的工具。

配對練習分享、小組討論、拼圖法、世界咖啡館都可以是討論與分享策略。

這幾次試著用google表單加入討論結果的收集,加上每場研習就先開一個研習社團(FB社團),再利用課前讓所有學員加入社團(幾乎所有老師都有智慧型手機,研習會場至少也有無線環境),利用手機、平板、筆電三者之一,就可以作為分組討論的結果收集平台。

如果以前用便利貼,現在還是可以,如果需要貼到大字報,現在一樣可以,只是加上一項,請學員分組把便利貼、大字報直接拍下來(其實很多老師自己也會拍下,上FB打卡分享)分享在當天的研習社團中,其他組成員馬上就可以閱讀與保留好的想法。

如果想要把書寫的文字打成文字以利後續彙整、分析、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就加上Google表單即可,把表單網址貼到FB分享,讓學員在社團中直接點選後進入表單填寫彙整就很容易(表單製作,google一下就可以查到)。

最後研習的回饋使用google表單,更是輸入反映意見與滿意度調查的利器,會減少許多事後需要整理、統計、分析的時間。

貼到社團中,除了分享時,可以直接讓學生看到便利貼或是大字報內容,講師應該也比較容易說明。如果有進一步的議題設定,要讓學員轉化提供新的想法或是策略,所有分享者的資料都在社團分享的留言中,當然更容易彙整。

不用大海報,只用A4大小,上傳到FB分享,就是不錯的策略,書寫比較容易,而且可以省下採買的麻煩與經費。未來如果用完要丟掉也比較不會可惜。但是拍成相片上傳後,所有人都可以下載收藏。(當然如果有其他考慮,例如作為班級或教室布置使用,就另當別論)

如果是輔導團的同仁,就把研習社團用輔導小組的FB官方社群取代即可,如果還沒有團的FB,那就直接建一個社團,然後將所有團員加入就可以,未來研習辦理時,就讓所有參與研習的夥伴加入社團,也對未來輔導小組的業務推廣、訊息發布等會有重大幫助,對於研習後,如果參與者有延伸學習或是分享,社團的互動也是很好的管道。

如果是學校的同仁,社團就用學校的官方紛絲團或社團就可以做到相同的效果。

這是上週研習的成果,提供大家參考。一場研習可以激出這麼多的火花(看到這裡,一定要點後面的連結),還可以讓討論研習持續延伸(後來的講師也有利用這個社團提供給大家分享用)。103年國語文初階輔導團培訓

如果是輔導團各團的研習,當然可以留下的成果就會更好。每一場的PPT、學習單、補充資料等也可以放在網路硬碟,將網址貼到社群中貼文分享(也可直接貼到社團中,不建議,因為無法留在公用資料庫,未來應用時可能會較麻煩)。

下面的連結有更多的分享:

學習社群組織經營研討分享紀錄~103年國語文初階培訓紀要

103年國語文初階輔導團培訓

幸福陽光獎學金服務學習培訓

 

校長為什麼要辦公開課?

(校長的公開授課:在此指的並非校長每週應該授課幾小時,而是參與校內外教師教學研究後,親自授課與教師專業回饋之公開授課。)

是因為要讓校長上課嗎?
要讓老師知道校長上課的功力嗎?
答案可能都不是。

如果有長官認為校長要教學,而且一定要教得比老師好,這句話可能有問題而且要被挑戰的,可能是對於校長投入教學進行公開教室之目標的錯誤設定。我個人也不敢說能比認真的老師(自然科)的老師教得多好。

那到底是什麼?

[@more@]
就算是左藤學到台灣來,看到台灣團員推動學習共同體時,以校長參與共同備課,親自擔任公開課的教師,也覺得是一件很訝異的策略。
個人就對談經驗與自己開放課堂的心得,整理一些想法提供大家參考。 

現場看來,台灣沒有評鑑與分級制度,教學成效也與考核無直接相關,學校與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學校中教師專業對話的機會,不管是正式與非正式,頻率與對話品質都待努力提升,而現場教師對於教學困境的解決,教學專業提升的機制,困難解決策略與支持系統,其實都不太夠,尤其是越大型的學校,人際疏離的影響,對於教師職涯的發展自信心與工作滿意度而言,各種調查也顯示有互相關聯,參照最近閱讀的OECD 2013年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報告(TALIS 2013: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 OECD Publishing. )(就是做PISA調查的OECD),報告中最後的統計更可以驗證此一普遍性看法。

 

以下兩表為教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尤其在參與社群活動,參與觀課、議課,參與領域或年級之教學活動,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自信心與自我效能表現,對於工作滿意度之分析結果。

表一:教師自我效能與參與專業合作的關係(依照參與頻率分析)

表二: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專業合作的關係(依照參與頻率分析)

資料來源:OECD (2014), A Teachers’ Guide to TALIS 2013: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 OECD Publishing. 

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自我效能的問卷結果,因參與專業合作的活動頻率不同而呈現明顯的差距,投入社群活動,參與觀課、議課,參與領域或年級之教學活動,參與專業合作學習社群之頻率越高老師,其工作滿意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檢視,都明顯高出參與度較低的老師,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當然也就越好,對於學校經營的正面且積極性的影響,當然是巨大而真實可見。通常越投入教學與專業社群互動的老師,如果也願意公開分享,通常教學自信心與自我效能之展現也會越高,越不容易有疲累感而諸多抱怨,對於學生學習的提升也越有效能,當然對於整體教育的貢獻也越巨大。

但是在台灣如何打開教室,在缺乏教師評鑑與積極性考核的要求下,又沒有像日本有授業研究的傳統每年應該公開課堂進行課堂研究等同儕視導的文化氛圍下,要讓教師參與觀課活動談何容易?

如何擴大老師的所教授科目的知識與教學能力,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老師所設的學習活動,調整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過去的師培或教師發展的工作中並不是最重要的項目,對於整體環境變遷的趨勢與學生對於未來能力之需求,教師如何進行任何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無論是參加專業研討會和社群活動,觀察其他教師教學,與其他同仁合作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參加教學輔導體系(例如輔導團或教專發展社群),加強同事之間的合作,建立互信,推動積極的學校氛圍等,合作不僅是分享和比較不同教學策略實踐的方式,更可以透過教師間合作的策略,也可以更有效地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當和干擾課堂的行為發展出對應策略。

要完成這些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與達成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推動教師同仁或鼓勵同仁參與校內外之專業學習社群(實體或網路社群皆可),並營造開放教室的環境與氛圍,校長責無旁貸。

如果校長不願意投入參與學校最重要的教學活動歷程,通常越迴避教學事務,與老師專業的夥伴關係距離就越遙遠,對於教學的困境與理解,幫教師解決教學與班級經營困境的能力也將逐年流失,最終可能只能用不專業的方式領導學校、領導教學。

如果校長願意主動投入與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不是在展現教學能力或是要壓過老師,而是在建構學校教學合作的氛圍與支持體系,營造教師間社群與同儕協作的氛圍,也在於展現校長經營學校課程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期望、決心、與勇氣。校長只要不要教的太差,大部分老師都是可以接受的!

校長『要不要』進行公開課堂不是問題的核心。台灣,現在沒有一條規定校長有親自授課的義務,OECD 2013年的調查報告中,會員國學校也只有35%的學校校長有親自授課的義務。台灣的校長當然可以拒絕親自授課給同仁觀課。

但如果校長能體認到自我角色之實現與責任,則推動『專業學習社群+開放教室』就是『應不應該』的提問,而不是『要不要』公開授課的命題!

延伸閱讀相關連結:

我為什麼想要做 校長公開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