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一)~公開課類型

我一直認為每一堂公開課都很珍貴,不管是對於授課者或是觀課者。

不管是翻轉教學的示範,最近的均一教育平台推動,學校分組教學或是學習共同體的推廣,各種實驗教學試辦計畫,一般性的教學觀摩,都會採取公開課的策略,參加了許多場次的公開課,由年輕到現在也親自下海進行了很多公開課,希望大家能夠多一點理解,如果沒有準備好,或是參與者的態度不對,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甚至是反效果,因為我就曾經在安排公開課時,讓敬重的授課老師誤解而感到未受尊重,導致美意大打則扣。

這篇雜記是這週(2014/12/25、26)連續兩堂公開課的結合,一堂是行動學習分享的公開課,一堂是數學課導入均一的公開課。

[@more@]

兩場的授課老師都是資深經驗豐富的夥伴,對於課堂教學本身,除了一些預想狀況外,課堂上處理的反應也都很到位,對於示範教學的內容,現場老師應該可以感受的教學設計的精準,為達成教學目標所設計的任務也順利完成,在此就不再贅述。反倒希望藉此機會,釐清一些公開課的特性,學校未來在安排公開課時可以注意的細節,觀課者應該注意的特定議題,與公開課的價值澄清等面向,提供大家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可以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公開課,能夠發揮更大效用。

之前有分享一些有關公開課的紀錄觀點(參考其他公開課的分享紀錄),但還有些有關於公開課的想法沒有提到的,再加上這兩次的觀察紀錄,希望可以提供未來進行公開課時(尤其是有意識的安排,非臨時起意的公開課),分享者與觀課者可以參考的地方。

一、公開課的類型:

我依照授課者類型與意圖,除了研發型的公開課以外(為了發展某種教學策略、教學進行模式或是教學工具導入前期的發展階段,進行研發改進的的公開課堂),簡單分三類,示範教學型、優良教師的教學演示型、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型等三類,各類型彼此之間也有重疊部分,為了說明方便就先如此歸類。

(一)示範教學型:

授課者可能是輔導團的輔導員,各種實驗教學試辦的種子教師(推動老師、亮點教師),教學研究學者等等,目的在於示範或是推廣某一種教學策略,新的學習工具導入課堂等,本文這兩場公開課都可屬於這個類型。

瑞珍課督的均一導入數學課的公開課,屬於這樣的公開課,在於示範如何導入均一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堂課,課中示範如何協助學生、老師進行第一堂課,第一堂課如何設計、進行、課堂中常見的問題、學生進度掌握、教學過程中問題解決策略、學生學習監控等課堂需要注意的示範教學。由於每一個班級、教材內容、老師成員都不同,對於課堂中教材的選擇與課程切入的角度,其實也會因應調整,某種程度上也會有研發型的成分,課前幾個團內課督的共同備課研討,如何找出更多元的推廣模式,在公開課中實踐,也讓研發型的公開課性質更明顯。

藍主任的課,在對校內同仁進行『行動學習導入自然科(理化)』的教學示範,介紹如何透過平板、數位學習平台等行動載具,加上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與瑞珍課督均一平台導入的公開課,類型上很類似,對於行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發而言,也可以說是研發型的公開課(對於授課者本身而言)。

此類的公開課,目的在要導入不同的教學模式或是教學工具,示範的本身,可能是教學模式的實作示範、新工具的掌握技巧,教學流程的安排,學生學習品質的掌握,師生互動的經營等,教學者通常是有經驗的資深老師,對於示範教學的課堂實踐,諸如翻轉原有教學模式或是導入過程所需要的注意事項、細節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可以提供觀課者未來應用於課堂上的參考。

以這兩場公開課為例,行動學習在全班上課時,平板與教學平台的結合,任務設計,教學任務發派、學生如何討論、課堂中的測驗安排,學生回應的安排(個別答問,小組答問,全班分享),各任務間的節奏掌握,因應教學活動設計所呈現的教學氣氛,學生學習的反應(包含各種學習行為、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等等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務分享,每一項都可以作為初次導入教師的參考。

因此,觀課者的角度就不應只有單看老師上課的問題,知道要導入什麼嗎?如何導入?導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問題的解決策略?反而是觀課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因為這兩場觀課的老師,基本上沒有收到特別說明,可能都只有知道(或是被客氣的邀請,有公開課歡迎老師來看看)有公開課,就跟平常的教學觀摩一樣,就是看看而已。看看老師教得怎樣,學生的反應如何就好,最多在課後,給一些籠統的建議表示感謝,能不能發揮公開課的價值,其實有很大的問號!

今天觀課的老師剛開始也因為都不太知道今天的觀課重點,因此在重點紀錄,或是對於學生反應等等的觀察,可能就會失焦,尤其在沒有安排課前說明時,很多觀課者很難明白老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性與進行的脈絡,學生可能的學習行為,學習成果的評估等,加上對於觀課技術與紀錄的書寫能力程度不一,就可能白白失去一堂珍貴的公開課,是有點可惜了。

有些老師大概就是習慣了一般的教學觀摩型態與規劃未完整的公開課,當學生下課後,觀課者也自動下課。個人認為課後的討論其實與觀課同等重要,因為授課者有許多活動設計的細節與背後所要傳達的價值,尤其是示範類型的公開課,通常會在課後的研討中把運作的訣竅說得更清楚,還有一些專業的火花一定是互相激盪後才會產生,對於授課者與觀課者的成長,課後研討是另一個重點,尤其是觀課者有仔細記錄與勇於發言時。

(二)資深教師的教學演示型

這類老師的公開課,當然也有示範教學的意味,但是又沒有那麼強烈。

通常就是學校內普遍公認的優秀老師,課上得很好,沒有特別想要秀什麼,就是一種與他平常上課的形式一樣,比較沒有特別準備或是想要概念化哪一種教學方法的公開課。

這類的公開課,也有許多可觀之處,尤其是課堂上的班級經營,常常開玩笑提醒說,應特別要注意這些優秀老師的課堂上,老師如何收服這些小鬼,透過什麼樣的策略進行班經,如何規劃課堂、如何進行教學、還有一些課堂上必要的作為。通常授課老師不太會有什麼特別教學法的統整說明,就是十全大補湯,全部混在一起了,要請授課老師說明適用哪一個門派,常常也說不出所以然,但整體就是棒!

無招勝有招,尤其是一些爐火純青的資深前輩,問她們怎麼做的呢?有時會回答一些作法的細節,但常常答案是,你多來看幾次就知道了!

當然課後的研討也是重點,如果願意提問觀課紀錄的小細節,通常資深優良老師的回答才是寶庫所在,經驗累計的過程與操作細節,通常在這個階段才能說清楚,因為課堂上一閃即過,有時是經驗累積所產生的臨場反應,也不會出現在教學計畫中,如果是臨時或是常態性的公開教室,可能連教學計畫都沒有的,觀課者除非仔細記錄與課後不恥下問,不然真的就會浪費了寶貴的公開課機會。

(三)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型

第一類與第二類的公開課,比較有教學觀摩與教學演示的味道,一般老師很怕公開課,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很怕做不到這個境界。

年輕的怕做不到,資深的怕做不好該有的程度(誰規定的程度也不知道),結果很多人都不敢開放教室,因為怕教不好,壓力太大了!

有公開課的老師多少都有類似經驗,開放越多次,壓力當然會有、緊張難免,但是真的沒有那麼恐怖,尤其是針對同儕,尤其是好朋友間的公開課。

要避免慘劇(或是悲劇)發生,就應該把大部分的老師的公開課,定位在『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類型,是要以幫授課老師與觀課者相互成長為最重要的目的。每一位老師都有成長的需求,那怕是教學卓越獎或是師鐸獎的老師(不過這群老師自我成長的動力,根本就是超人等級)也有需要,通常也最謙虛,謙稱需要大家幫忙成長。

很難有一堂100分的課堂。就算是我自己忝為資深教師,最近的公開課,有點是第一類型(為了推動均一導入數學教學策略),但是其實也是需要大家協助以自我成長,公開課的miss大大小小,還是會出現。授課者的心理準備可以是,既然大家來觀課,除了我當忙大家,也是大家要來幫我的,如果要幫我,就是要給回饋建議。

既然已經決定(不管是志願或是指派)要公開課,通常我都會建議授課者有權利要求觀課者(不管是邀請來的,或是不請自來的)進行必要的紀錄。紀錄的格式因人、因領域或是課堂屬性而有不同,但是應該都應至少列入學生學習行為或是學習成效的評估紀錄,以作為觀課者的基本回饋。簡單講,就是直接說明希望觀課者看那些重點,有哪些時間點,預定要給學生什麼任務,預期會發生的事,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學習行為,希望觀課老師幫忙紀錄等事項,如果客氣不說,對於觀課者能提供的協助將會打折。

因為需要回饋建議,觀課者仔細記錄一樣都不可少,紀錄的方式也許有許多種,觀課技術也有不同門派的要求與特殊的紀錄方法,但是在『以學生學習為基調』的教學翻轉浪潮下,觀課者的焦點,就應集中在學生身上,記錄學生的學習與學習如何發生,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請特別注意,不是老師的進度,老師進度不一定是學生學習的進度),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形,學生之間的互動情形。就算是最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授課老師除了基本的口語表達外,對於教師氛圍的掌握,基本提問與學生互動的情形,如果可以有仔細的紀錄,並提供最重要的教學回饋建議,就算是要改進的點很多,一定也可以互相成長。

對於這類型的公開課,尤其是對於經驗不足的初任教師、剛畢業的實習老師,有良好指導經驗的觀課者都知道,問題就算不少,但是通常會給的建議也不應太多,重點是逐步改善,止於至善。對於這類的授課老師,如何協助他們穩固教學熱忱,並解決一些因為技術的不足所導致的教學成效不彰才是當務之急,能夠把重要的缺陷先處理並提出具體的改善作為,才是最大的目的。

改進建議不需要太多,而且建議最好明確指出學生有哪些反應(可能是因為老師做了什麼),是基於學生行為發生的事實為根據,而做出的教學改進建議。討論應集中於如何讓學生變得更好,把目標與眼光放在學生,每次能夠指出一兩個核心問題並進行實質的調整,對於有心成長的老師,應該就很足夠,因為反思的成長,或是有錄影下的自我觀課,就會讓授課者快速成長。

以上三類的公開課,有時候界線並不會太明顯,但是對於有心要成長的授課者與觀課者而言,都是一次次成長的良機。公開課對於授課者的成長,個人就是最好的受益者,如果有機會曾經聽我囉嗦演講的夥伴,應該就會明白我的意思,由年輕菜鳥到現在為止,公開課已經不可數,今天到順安國中,我還跟藍主任說,你還沒有到學校之前,我就曾經在學校邀請下,以順安的學生進行跨校生物課的公開課,想想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真是歲月不饒人!

(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預定分享的主題

二、觀課者的視野與焦點:

三、觀課紀錄

四、課後研討

五、公開課規劃


第二篇:關於翻轉教學的公開課,給授課者與觀課者的建議分享(二)~觀課者的視野與記錄方法(完稿)

延伸閱讀:之前公開課的紀錄與分享文章

miss大集合的公開課,完整呈現!~導入均一教育平台的第一堂課實錄

校長的公開課part1~2014/10/2新北市深坑國中學習共同體觀課側記

校長為什麼要公開授課?

其他公開課堂分享與紀錄彙整

把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初任教師研習與均一教育平台公開課後心得分享)

學校一定要導入均一嗎?
是不是又是政策宣導而已,不做會怎麼樣?
由問題開始,這是兩場研習分享與閱讀心得的紀錄。

學生兩極化的教學現場加上外在不利於學習的惡劣資訊網路環境,在在加強了往更壞方向的拉力,我們如何把學生由網路遊戲或是網路世界中拉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許可以利用網路與其他教學策略,搶回一些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而減緩兩極化或是積極的讓低成就學生重回軌道。

翻轉現有教學模式,似乎已是仍在教學現場奮戰的教育同業,不得不的選擇。

[@more@]

12/17 對初任現職老師進行一場次的教學問題分享,第一個討論議題就是最困擾的教學問題是什麼?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很多國中小老師都發現,班級中有一大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低 落,有機會問老師,越高年級老師的反應也是學生學習動機越低落、學習態度不佳導致的課堂問題更是嚴重影響老師教學的熱情與投入的意願。

學生學習動機低落是普遍性問題,但是是誰的問題?是學生本身的問題,家長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

比較一下大家上課的模式,其實有一大部分跟老師的教學策略設定與教學活動設計有關係。

最近看了兩篇文章(參考附註連結,以下部分內容摘自這兩篇),都是有關於學生學習落差與補救教學策略的議題,一併與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OECD的PISA(十年級學生)調查結果,台灣的數學成績排名不差,看起來可以說在前面,但這兩篇國內外學者的分析報告,尤其是紐西蘭的學者對於PISA成績報告,對於學生學習落差的反思與教學政策的改變提出了深沉的建議。

image

台灣的數學成績,排名是很前面,但是報告中還有很多國人不太注意的。

OECD的2012 PISA報告,即使得分最高與得分最低的國家,兩者的差距可達245分(相當於6年的教育),然而在同一個國家裡,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學生,兩者的差距竟然還可以高達300分(相當於7年的教育)。得分最高和最低學生的差距如此大的國家,其教育特徵就是"低公平性(low equity)"。[註1]。

這個國家就是台灣,強調排名競爭的文化,讓現場老師背負重大壓力,讓兩極化的教學苦果難以下嚥。遠在南半球的紐西蘭的學者,以臺灣的表現做為世界的教科書,著實為我們上了一課:"排名不過是轉移焦點,真正的問題是攸關於公平與否…我們的教育體系有否提供每個學生良好的服務。"雖冷酷,卻真實。

得分最高和最低學生的差距如此大的國家,其教育特徵就是低公平性(low equity)。(參考學者 李明洋重點摘譯)[註2]

另一篇國內學者的也有類似的分析報導[註3],根據學者黃敏雄教授分析另一個國際大型評量TIMMS的跨國、跨年度分析結果,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明顯的變化,下面兩張表格可以簡單說明,

image

臺灣小四學生升到國二時,他們有高達49%的學生表現高於八年級的數學進階國際標竿。此比例之高,居各國之首。臺灣學生的數學表現能隨年級提升而有獨步全球的長足進步是相當奇特的現象[註3]。

image

臺灣小四學生未達數學初級國際標竿的比例約只有1%,但是過了四年之後,他們未達數學初級國際標竿的比例提升為5%。也就是說,隨著年級提升,數學成績嚴重落後的臺灣學生,從小四升到國二這四年期間,約增加五倍。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臺灣學生,通常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與成績原本就較為低落者。[註3]

各國同年級學生相比,臺灣小四學生彼此之間的數學成就差異小,臺灣往往名列成就差異最小的國家之一。但是這些素質整齊的臺灣小學生升到國中之後,學生彼此之間的數學成就差異卻變得十分龐大,致使臺灣在國二階段成為數學成就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如圖二所示,這種劇烈的轉變是臺灣特有的教育現象,沒有其他國家有同等經歷。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臺灣學生數學表現差異隨年級提升而擴張的現象與城鄉差異無關。
也就是說,臺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的現象是發生在都市之內,也發生在鄉村之內。事實上臺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的現象,甚至是發生在班級之內。

臺灣國二班級之內數學成就參差不齊的現象,遠比其他國家嚴重。以2011年的八年級為例,臺灣班級之內數學表現懸殊程度是新加坡或英國的五倍,是美國的四倍,是香港或澳大利亞的三倍,是瑞典或義大利的兩倍有餘。若以2007年的八年級資料作分析,結果相似,表示不同屆的臺灣學生經歷同
樣現象。。[註3]

個人看法,大家自以為公平的考試、排名、篩選機制,可能強化了這個現象,有一部分家長與學校同仁因為社會氛圍,常常有只要強化了前端領先群的學生即可,對於嚴重落後的學生,一直不是某些老師考慮的重點,殊不知,因為道德性的壓力,也讓我們常常喘不過氣,想要放掉後面的學生卻不甘心,但是想要幫忙卻苦無良策。

學生兩極化的教學現場加上外在不利於學習的惡劣資訊網路環境,在在加強了往更壞方向的拉力,我們如何把學生由網路遊戲或是網路世界中拉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許反倒是可以利用網路,搶回一些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而減緩兩極化或是積極的讓低成就學生重回軌道。

翻轉現有教學模式,似乎已是仍在教學現場奮戰台灣的老師與教育同業,不得不的選擇。

是的,真正的問題是差距,不是排名!

如何縮小差距,才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這也是這幾年來個人一直希望能夠出力、想要給力的地方,今年終於有機會,均一教育平台導入數學教學,國中適性分組教學試辦計畫就是兩個重要的工作重點。

這是這一週兩個課督跟老師分享均一平台後,老師們給的問題,我試圖給一些看法。

  1. 推動均一教育平台,是不是教育處的政策?就像其他政策一樣,只是今年的重點,明年還會不會繼續『推』了?如果不配合會怎麼樣?
  2. 學校又沒有行動載具(平板),有些學生回去只會打線上遊戲或LINE來LINE去,不會聽老師的話乖乖練習的!
  3. 學校的電腦教室常常維護不良,資訊課又不正常,如何上課使用均一呢?電腦教室的設備與網路使用,我又不會,如何帶學生上線?
  4. 除了均一,其他的不可以嗎?
  5. 家長不配合,老師怎麼辦?
  6. 學生如果把老師當教練的連結刪除,不是白費工,幹嘛還要做?
  7. 未來如果要導入一般課堂,不是只有補救教學,要怎麼做? 

…………

如果因為有任何一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去改變教學,不管是不是有導入平台,都會讓惡化的環境持續下去,而且加劇!

問題,也是破口的地方,問題之所在,通常也是解藥之所在!

昨天(2014/12/18)有一位老師的給我的回饋真好,如果可以讓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那就值得了。反正學生回家一定會玩線上或是網路社群活動,如果可以搶回來一點時間,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

  • 學生是否把教練的刪除,怎麼辦?

我的回應很直接,就跟同學說,這個會列入平時成績加分的依據,老師會把大家努力的成果,大大的列入成績計算,努力練習的點數,就是您的態度分數,如果沒有把老師加教練,老師怎麼幫你加分。

平時的作業練習,如果也加上去,作為加分用,相信對於學生而言,是很大的誘因。

加上其他增強措施,諸如以其他獎勵(老師班級或全校性的鼓勵措施),點數換取免死金牌(個人班級經營的小策略,學生表現優良時的鼓勵,一張免死金牌可以抵免一次犯錯的處罰,依情節重大抵銷金牌)

但所有的外在鼓勵或是促進,都比不上學生學習成功的喜悅,所帶來的內在動機的提升。

  • 家裡沒有資訊設備、網路如何處理?

課後的時間是學校可以開放資訊教室或是圖書館,讓學生有機會上網練習。

公立圖書館也都有電腦設備,也可以上網,最近線賞在推動樂齡學習,偏遠社區中如果有申請,都會有資訊網路設備,相信也有許多數位學習站,可以提供相關硬體設備,讓學生有機會進行數位學習;偏鄉地區,教會也是很好的資源(我的補救班學生就是求助教會牧師),不要忘記了。

  • 學校的資訊設備不會用,不好用,怎麼辦?

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解決資訊設備使用率低的問題,讓資訊設備的維護與使用效能提升,讓老師ICT能力提升的絕佳機會。

每一個問題,有些我有答案,有些還在想辦法。每一個老師或是學校的解答會不一樣,有些學校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已經不是問題,有些還沒有解決,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

但是,只要願意改變,一定會有機會。

2014/12/03,導入均一教育平台的第二階段的成果統計與分析剛剛出爐,宜蘭縣註冊學生數由10月份初期統計的6458位學生,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2049位,2000分以上學生1852位;到11月底,大幅成長到15123位,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5841位,2000分以上學生5261位。(註4)

第二階段的推廣工作有一點點成果,但是大部分學生停留使用的時間仍然不足,很多同學在老師介紹或是帶領註冊後,上線練習的時間太少或是使用平台的基本能力並未建立,如果沒有再加把勁,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後續的配套作為與教師增能活動還有許多待解的習題,如何讓老師、主任、校長們深刻理解,學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有機會,讓學生由路過,變成long stay,才是改變的起點而已。

數學科有均一平台協助,但是還需要教學改變與活化教學設計結合才能持續走下去,其他領域更需多一點想像,如果可以讓任何一個把孩子由網路遊戲中搶回來一些時間的策略與方案,都值得推薦與行動支持,是不是要導入均一就不是唯一的答案!


[註1]作者所指的即是臺灣,臺灣在這次的PISA數學評量項目中,高低分組學生的得分差距高達300分,是65國當中差距最大的國家。
[註2]李明洋重點摘譯文章連結(文章中有原文連結) http://leespeedu.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8.html

[註3]黃敏雄 (2013年11月7日)。〈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前臺灣中小學生的數學表現:跨國、跨年級及跨屆比較〉,知識天地,《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442期,頁3-5。

[註4]均一教育平台學生學習以積分點數記錄學生練習與觀看影片情形,練習題目答對一題約70分,影片欣賞4分鐘,能積分約700分。導入初期以練習題目為主,能量點數達1000分以上學生,1000分表示學生已可以熟悉平台運作與進行一次以上的練習,2000以上表示有機會成為自主學習者。


其他有關於均一教育平台的分享文章與網路資源:

  1. 如果要利用均一教育平台,如何開始第一堂課?
  2. 其他均一教育平台個人分享文章。
  3. 均一教育平台
  4. 均一教育平台討論區Facebook網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