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綱爭議中提升教師專業,您真的有事!~由國小在地生活元素的社會課談起

DSC_3994

圖1 小四的社會課,對對碰活動與在地特色連結,教科書中的馬祖南竿距離宜蘭冬山太遠了,宜蘭南方澳漁港就容易理解多了!

本篇文章是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讀者投書開始加上之前的整理記錄,提供一些想法給同仁回應與工作反思的參考。

[@more@]

讀者投書

《自由開講》尊重教學專業,林聰賢縣長,你有事嗎?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89670

對於宜蘭縣政府與教育處有關本土化的相關作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雖然文末也說明『我們同意宜蘭縣的孩子必須學習帶得走的本土文化與家鄉的知識』,但是其中的說明也許有些誤解或是學校層級執行有一些需要協助的地方,由於我們是主要執行的單位,對於部分的作為就需要進一步說明,也提供更多現場老師參考。

如果由教學現場現況觀察,尤其是部分以教科書內容為主的講授教學的老師來看,文中的部分縣府作為,對於老師原來的教學模式會有一些影響,尤其是期望或是規定一些必要的實施時數(實施內容如何,仍由老師本學生需求專業自主),確實有一些引導作用。就個人工作的情形正面看來,老師的投書反應了教育處團隊這幾年的努力,對現場有發揮一點影響,以及縣府對於宜蘭價值的堅持。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補充說明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與配套措施等都有補充說明以利地方政府與學校推動配合,尤其在部分領域,例如社會、自然領域,課綱中有明確的的行動指導說明,例如社會領域有關的說明:

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交通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水域生態旅遊活動,體會地方人文風情,並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休閒活動平衡共存的解決方式。
……

•盡可能同時論述水域環境和居民生活、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不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古蹟、考古發掘及民俗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資料來源:教育部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綱要  補充說明)

縣市政府的責任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團隊,長久致力於協助老師將國中小教科書內容轉化成具地方元素的素材,二十多年前即著手進行相關補充教材蒐集、編撰、整合等重要工程,而課綱中部分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與宜蘭環保有機、永續文化的價值其實差異並不大。

老師投書所言,『宜蘭縣的各國中小學校增加了諸多「宜蘭縣特有的課程計畫」。如: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計畫、噶瑪蘭水路特色課程計畫、海洋教育縣本教材編輯計畫等』,皆是多年以來,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志工、耆老、基層老師通力合作下,提供現場教學教師教學設計所需的重要素材。

『要求』國小階段以地方為生活情境的課程中,透過替代、融入、轉化等過程,將教科書內容中有關其他縣市的教材內容,轉化成具有在地元素的教學活動設計,也是期望能夠由學童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學活動設計與在地結合,關懷生活中土地與環境進行真實的學習。

教學轉化才是重點

但無論計畫如何華麗,補充資料如何豐沛,重點仍在於授課教師如何由生活經驗開始,以生存的土地與環境結合的本土化教育,實踐於課堂中,這是活化教學的重要策略,也是地方教育局處的責任。

如何協助現場老師轉化原有教科書內容,進行在地特色的學習活動設計,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知識鷹架,進行有系統的領域學習,這應是所有授課老師的基本知能。教科書並非一無是處,透過原有教科書活動的設計,導入在地元素,如何設計課題,讓學生由生活經驗出發,透過思考、討論、分享表達等歷程,統整學習領域教學所欲達成的能力或素養,也是教師專業表現的極致。老師需要的是轉化能力的培育與行政支持,以讓課堂活化而非單純的記憶背誦。

991231縣本課程行動關係圖〈定稿〉

(圖2 宜蘭縣本畫課程行動架構圖)

當初在99年底擬定行動架構時,經過縣課程小組深入研討後決定,以課綱轉化的過程,進行替代、融入、轉化、延伸教科書版本或協助學校自編教材,以擬定學校行動方案,並落實於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中,後續需要協助教學資源、素材蒐集等發展性工作,以及提升學生體驗學習所需要的參訪學習活動經費專案,定位為本土化課程行動。後續發展出來的海洋教育課程、噶瑪蘭水路課程、環境教育中心成立與環教課程發展、蘭陽博物館參訪實查、武荖坑國中生節能減碳童軍體驗與環境教育、綠色博覽會參訪、戶外教育、山野教育、食農教育等計畫的實踐脈絡皆由此展開。

對照近日高中課綱微調爭議所引發的效應,再回頭看看過去處理的思維,宜蘭縣教育處並非強加訂定學生上課的內容,規定老師一定要實施的教學重點,也決定不再編一套宜蘭版的OOOO學習領域教科書,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觀點的單一化,爭議難以平息的情境。本土化課程的意涵在於與生活的結合,而非單一的教材,轉化的工作應配合區域差異、學生學習與未來公民素養培育的需求,這才是真正核心。

上述的想法與最近看到花亦芬教授所發表的『 別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 – 以「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台灣的教育 』(註1),與涂豐恩『 課綱要的不是微調,而是對話和思考──或,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歷史課』(註2) 概念是雷同之處。(參考延伸閱讀)

就如同花教授所言:在各個不同的時空背景、各種不同領域,台灣不斷與各種人、各種力量、各種語言文化相遇。我們應致力於透過具有開闊世界觀的教育,幫助台灣新生代更容易走進世界,與世界連結。(註1)

如同在宜蘭生活複雜的族群組合,因為時間空間的變遷而相遇。誰能想到一個出生在南投竹山,高中就讀台中一中,在台大教書的退休教授,會在退休後選擇來到宜蘭定居、寫書,在某天午後在礁溪新落成湯屋大樓中,與雲林出生大學畢業後在宜蘭定居的老師一起會談,討論兩個台大退休的數學教授可能在宜蘭,與國中小學生相遇一起探討數學的可能,如果這是社會課的議題,應該也可以探究出不錯的火花來。

統一版本教科書由誰來書寫?教科書的觀點要如何詮釋?

學校的老師的教學素材與教學策略的選擇,由生活環境出發,與在地環境連結,設定的教學課題能與土地、與世界對話才是關鍵(註2)。各地方政府很難幫學校決定教科書內容,尤其是越小年級的社會、自然、生活、藝文、綜合等課本內涵,因為需要與生活情境結合,只能協助老師轉化課綱的架構、精神,提供必要的教材資源或教學策略協助。就像國小小三、小四社會課要介紹宜蘭各地社區而言,南澳、大同原住民區域的社區課程內容,近山區域的客家人聚落,與平原區的閩南聚落,光以民間宗教信仰而言就有很大差距,遑論其他,統編一套適合全縣全年級使用課本(教科書)是艱難的任務,由誰來書寫教科書?書寫者的觀點如何?可能就會讓所許多老師與家長不舒服,回到課堂上,班上的學生又是多元組成,如何跳脫單一族群的價值,讓老師能夠因應各區域的差異,轉化綱要性的內涵為與生活結合的教學設計,才是期望老師真正培育學生全人教育的關鍵。

只用課本,不看課綱?

以六月初柯林國小何賢堯校長的社會科公開課為例,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家鄉的特色,學生如何認識家鄉的特色,在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環境變遷、產業發展、居民族群等條件(知識鷹架),家鄉(柯林、冬山、宜蘭)到底具備那些特色,或是與其他地區有什麼差異,課本舉的例子例如連江縣(馬祖)南竿等地區與宜蘭的實在太遠了,如果僅就教科書內容講授授課,考試考南竿有什麼特色,這一堂社會課將是一堂離課程目標很遠的課堂,如何導入課綱精神,回歸到學習能力教學,由課題設定、活動設計、學生引導等教學作為,與我的家鄉(生活)情境結合,一定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但可惜的是,還有一部分的老師奉課本為圭臬,以內容導向教學,只用課本不看課綱,根本與社會科的課程目標越來越遠,更容易導向社會科就是背好課文就好了錯誤印象。

除此之外,如果課綱的修訂、教科書編撰不是以較為中性的角度出發,編出來的課本對很多有意識老師而言更是難以接受,就像我們不希望教科書出現黑金政權的國民黨,民粹的台獨主義者或是腐敗的滿清政府等內容,同樣參與二次大戰的台籍老兵面對抗戰勝利的慶祝大會上受表揚的畫面一定有不同的解讀,因為這樣的內容,除了對於在台灣不同族群後代學習者的需求難以兼顧外,想要培育世界公民的終身學習者的課程目標而言,更是緣木求魚。

課堂上,老師詮釋與設定課題的角度與個人所受訓練有關。課綱有問題是一回事,只看課本內容完全講授式的課堂,當然擔心學生容易被洗腦,不改變教學的方式,單以課本內容由教師觀點詮釋,從不配合文本內容規劃探究、體驗式活動提供學生探究思考的機會,不管是由課綱開始,到課本內容、老師的教學詮釋、評量與考試的內涵,爭議將會不斷出現。

DSC_3997

(圖 3 運用社區地圖,指導學生學會看地圖,教科書上的地圖當然比不上柯林社區地圖容易與學生連結)

DSC_4003

(圖 4 授課教師所分享的任務,小四社會課,公開授課者  何賢堯校長)

DSC_3998

(圖5 學生討論後的分享,以梅花湖為例,小四社會課 公開授課者  何賢堯校長)

持續的努力

不管是現行課綱,或是即將公布使用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如何協助老師進行課綱與教材轉化,進行課堂活動設計,協助共同備課,對於部分老師,尤其是初任教師與來自外縣市的老師而言更顯重要。所謂的校本特色課程如果真的以校本出發,就會是以生活環境做連結,如何善用課本的知識架構,但是又不被內容所框架住,真正發揮與生活連結的教學活動,並且納入各學校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去擘劃每個學校的特色課程中,需要持續的努力。

當初訂定國小各年級每學期需有9小時本土化課程的『規定』,請各校提報老師在進行課程規劃時,進行本土化的課程設計各學習領域總和時數每學期應至少9小時。9小時是規定,但提醒的功能絕對與規定的實質意涵要高出很多,因為不限定教學內容與地點,對於實際授課的老師而言,可能一週各領域加起來就會超過需多,如果全校全年級的授課老師總加後無法達成,在教師專業上真的就需要協助了。

由投書看來,不單只有國小社會科需要協助,也表示我們需要更努力、更多的對話,更多的協助。回到學生學習的需求來看,我們需要的是培育終身學習者與世界公民,在國中小階段,透過對於課程綱要中能力指標的理解與轉化,結合在地資源與文化素材,以發展出學校校本課程與行動方案,並延伸轉化為課堂行動,以讓更多老師把教科書課本(尤其在國小)的內容轉化、結合在地元素與探究體驗,以活化課堂,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有效學習,點亮學生在知識與思想上的解放(註3),本是教師任務所在。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需要的素材與文本取材當然隨之加深加廣,回到各領域學習核心的專業判斷,也是教師專業提升的核心,是否與本土化運動、族群動員有關,在民主化的台灣而言,誰能洗誰的腦,就讓教師就專業去判斷了。

所以說,除了林縣長與教育行政同仁外,在教學現場的夥伴,對於正在修訂的十二年課綱,與目前爭議中的高中舊課綱微調事件,還真的有很多事需要細細思量!


再補充之前兩篇說明,讓想法說的更清楚一點。

跨文化理解 與 文化回應教學~教育大未來

培育自由人,讓天賦發光!

延伸閱讀:

註 1  花亦芬   別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 – 以「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台灣的教育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5/07/別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 –以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台灣的教育.html) –

註 2涂豐恩  課綱要的不是微調,而是對話和思考──或,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歷史課

註3 吳明益 被扭曲的OO https://www.facebook.com/utopiawu/posts/1011822418850713:0

共同備課,一起面對困難,解決教學問題~「祈願偏鄉,夢想起飛」側記

今年暑假前後參與三場研習,這三場都跟偏鄉教育(或是弱勢地區學生學習品質提升)有關,前兩場擔任分享者,一場是如何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協助弱勢學生學習(高雄市),一場是學習診斷與評量品質提升在學校的運作分享(澎湖);7/13~7/14 這兩天,中正大學這一場則是學習者,志願報名參加研習的老師超過1600名,如果將48場次的講師、助教、協助夥伴,中正大學的工作同仁等加進去就將近2000人參與,難得參與研習卻從頭到尾都只有寫筆記不用發言,就分享由不同角度的觀察紀錄。

DSC_4311

(圖1  祈願偏鄉 夢想起飛 工作坊  參與老師實作分享  國中國文小組 2015/7/13 )

[@more@]

觀察者的紀錄觀點

這個紀錄不代表主辦單位,也沒有實地訪問任何一個夥伴,個人紀錄是提供未來自己團隊的工作參考。部分文字影像參考主辦單位的紀錄,部分參考參與老師的分享回饋,隔天各媒體的報導讓大家印像深刻,參與者的感動不在話下,對於個人的熱情鼓舞與策略方法習得後的轉化運用,則有待時間消化,但此篇就是個人自我解讀而已。

這次的工作坊有一個特點是分享的教室場次高達48間小組教室,每一小組以輪替方式,由各小組協助講座群分享策略與進行共備研討。個人因為想要多看一點不同領域的分享,就無法單一領域全程參與,僅就一天半跑場6個小組教室的見聞,提供紀錄回饋,疏漏或誤解之處必定很多,更別說要完整轉譯分享者的原意,所以需請大家海涵,如有講座或參與者有看到本文,願意指正就更感謝了!

如何協助弱勢學生的學習,偏鄉定義分歧,以台灣的學校結構,除了像新竹、嘉義市比較集中的市區,或多或少都有偏鄉學校。以教學的型態而言,就算在台北市的市區也會有班級內弱勢學生的情形,如何找到切入點,提供老師可能的協助,就這群熱血老師而言,主題放在教學協助是很棒的選擇。協助這些學校的教學夥伴,盡快把教學能力武裝起來,透過號召而來的老師分享個人教學經驗與策略分享,透過實作、解決當前問題與困難、建構社群支持體系等立即性的協助措施,結合各地方老師原有的服務網絡社群,都是幫助這群老師及時與重要的策略。

開幕前,剛好坐在誠致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旁,小聊了一下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方向,個人也畫了紀張圖解說明個人想法,課程、教學、評量、師資是四個大面向,也都與這兩天的工作坊方向相關,對於偏鄉(其實是所有老師)老師的協助,是應該有不同的想法,這兩天的工作坊,也許也可以理出一些頭緒,不管是基本學力的確保(李家同教授所言)或是多元學習目標,整個教育大未來是有許多面向需要釐清,但如果談到理念或是哲學層次的問題,大概又要糾纏不清了。

先以教學技術面切入,如何協助老師把現有在教學現場的每一堂課,上的比上次更好,或是看看有那些策略或是問題需要釐清,真正把菜鳥老師或是孤獨無助的老師(先不管是不是偏鄉),透過共備的策略,提供一些專業的協助與人際的支持,個人覺得當然是非常理想的切入點了!

一、活動焦點

先談教學,再談教育。

以共同備課實作為核心,教學策略分享為輔,幫老師武裝教學能力。

20150714課表

(圖 2 工作坊課程表局部,分科課程共規劃6大場次,資料來源  祈願偏鄉 夢想飛揚 104年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計畫)

備課重點

(一)、學科知識分析(文本分析),理出學科教學重點,

在參與的不同場次中,都看到不同的講座談同一件事,課文教材分析(或是老師提供的文本分析)。進行領域教學核心重點的分析是首要的工作,就算是教科書的內容,教學前也應該進行文本分析,沈政傑老師、王政忠老師的課堂,自然科的吳月鈴老師課程設計前的工作準備等都是,在洪夢華老師國中小社會的小組討論中,文本分析也是核心焦點。

DSC_4394

(圖3  沈政傑老師的文本分析流程分享)

讓學生能夠把握一課一重點,將學科中心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透過不同的文本,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評量規劃,以確認教學方向是首要工作,備課用書可以提供參考,但是社群的討論更容易讓大家聚焦。

(二)、學生與老師間的社會互動

老師基本清晰的講授與引導外,如何在提問策略的運用與設計,師生、學生間班的級經營互動,學生差異化的分組策略(ABCD咖)與表現獎勵,學生間討論、分享的安排,動機增強策略的運用,都應該是備課歷程中,需要被關照的,而透過實踐分享的歷程,大家提供不同的因應之道,會讓身處多變教室的老師,更快的轉化成適合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

(三)、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策略的示範與實作分享

王政忠老師MAPS的示範,社會的共同備課研討,自然科的四格教案,數學科的中位數、四分位數、百分位數的分享等都是。

教學策略的分享針對各學科本位的教學實踐提供案例分享,在各場次講師的分享中,一定有提供現場實作的體驗,並針對細節部分,進行策略說明與注意事項的提醒,當然活動進行中,必要的班級經營策略當然不可少,也會連帶附送。

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必要的能力,也許無法每堂課都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書寫,但是在時間允許下,簡易的活動設計會讓教學者的教學流程更順暢,預先準備學生可能的反應,設計必要的活動、實作、分享,都會比全程按照教科書講解讓學生更融入投入課堂學習。

角色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文本主角的對話,透過朗讀表現出角色當時心情,由語氣轉折去理解文本角色的心理變化,朗讀不再只是讀課文,而是重要的閱讀理解策略。

DSC_4313DSC_4322

(圖4  王政忠老師的MAPS分享,角色扮演策略,老師分別扮演皇帝與張適之,學員(學生)精彩演出課文中的對話)

只會教數學課本而不是教數學?

這是國中組林玲誼老師在課堂中的分享一位數學老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回饋,為什麼許多學生會在數學課中掛掉,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許多老師只會(或是只有)教課本,對於數學教育本質理解有問題,課程設計就是把課本、習作講解完畢就算完成,如何活化教學,結合生活情境或是網路分享的素材重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在這次的分享中,透過小組講座的協力,由國中數學小組彭甫堅老師領軍的數學咖啡館團隊,所做的整體課程規劃可以看出大家的努力方向:

由講座"互助共好的教學實踐"開始,接續分站進行策略與教學活動分享研討,由學員回饋應可知道是場場精彩。 以下是國中數學組召集人彭甫堅老師的規劃分享:

國中數學組的課程在三個問題中開始
1.老師教的少?
2.學生學的多?
3.不會拖進度?
我們提出解決方法是
1.老師要教的精采精緻,小而美,要透過教師共同備課
我們提供
(1).活化課程設計實作(和順國中林玲誼
(2).非選題課程社設計(清水國中田曉芬
2.學生透過夥伴氛圍共學共好,指的是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們提供課堂程為
(1)課堂中學生的思考表達訓練(阿蓮國中何耿旭)
(2)數學咖啡館實作(國立善化高中謝宗霖老師,任教體育資優)
老師共備精緻課程,互補共好
我們也提出過去在數學教程中較少被注意的"學生表達能力如何訓練"
"教學地圖","互助教育"等想法

以轉化課綱進行微課程設計(可讓老師在小單元使用),透過小單元(一節課~一週四節)為主的實作分享,讓課堂的學生重新活過來。

DSC_4354

(圖5  國中數學組  林玲誼老師實作分享,四分位、百分位的課堂實踐策略,學員抽問搶答)

臉書:彭甫堅老師   FB社團: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共同備課的架構分享

在準備課(備課)的過程中,如何提供討論的基礎或是架構,自然團的吳月鈴老師(Bell Wu)提供了在宜蘭實作的案例,透過4格教案的分享,提供了很好的鷹架,我在沈政傑老師的課堂中,也看到類似的架構性分享,如何在各領域發展類似的共同備課鷹架,簡化教案書寫的內容,協助老師聚焦於課程重點,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學流程的組合,未來將是各輔導團團隊或協助教師專業發展夥伴必要的課題。

自然四格教案

(圖6 國中自然小組 吳月鈴老師分享的備課架構,參與老師的分享,已完成之分享可參考宜蘭縣輔導團國中自然小組)

臉書社團:宜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群(非公開社群,需申請後加入)

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不用怕出錯!

參與的現場有老師問到非選題目評量如何進行,學習標準與課程核心重點如何取捨,透過共備的過程的分享,教材重點掌握的分享,是有機會解決老師長期卡住的困難。

DSC_4375

(圖7  社會國中小組 帶領人 洪夢華老師與小組研討)

共同備課是協助老師快速成長的重要策略,未來的分享者可由此次不同領域高手的規劃中,理解與轉化未來可能的操作方向,不管是偏鄉或是市區學校的校本共備,應該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模式。

 

二、網路社群經營的成果展現

這兩天的研習,也是各地教師網路社群經營成功的典範。

資訊科技對於偏鄉小校是否是最終解決策略,還有許多待討論之處,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雖然隨著技術的進展與各種學習平台的建置(例如均一教育平台)日趨完整,老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的利器,由於軟硬體與教育行政對於教學協助的整合尚待努力,仍是一條充滿石頭的道路。

但是老師們在網路與專業社群的經營,對於教師專業提升的幫助,一定是偏鄉(甚至是所有老師)重要的解決方案。

老師參與專業社群的各項價值,尤其是學校中孤獨的個別老師(偏鄉地區的國中老師,單科單一老師比率更高),透過網路社群的跨校、跨縣市老師組織運作,網路社群平台的互動與實體研習的交會,對於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感,由分享互動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將會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在教師實踐行動中分享與創新,對於教師個人工作價值感的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協助,更不用多言。

本次是採自願參與非公文指派的研習活動,在學校單位或實體社群很難做到的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大規模講師群的號召就更困難了。但是透過幾個重要教師FB社團的運作,加上對於眾多分享者的期待,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網路社群的經營,尤其是如此大規模的研習活動,是不可能的任務,看看官方臉書社群大家的貼文互動,更可以感受到所傳達的訊息與價值。

由確認辦理開始,理念的傳達,訊息傳遞,報名、活動的細節分享,工作聯繫與講座們教學準備,人員揪集等,除了王政忠老師與重要核心夥伴的人際網絡外,網路社群的後端協助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講師與協作夥伴散居於台灣各地,參與學員更包含外島與台商學校,網路社群的影響不在話下,後續的成果分享,諸如當天的影音記錄,講座講義PPT,共備成果的分享等,無一不靠網路分享。

而活動結束後的分享與回饋,後續的發展想像,才是活動是否成功,未來回到學校是否能夠持續行動的關鍵。而這一部分官方與各小組個別臉書社團的運作,又是活動延續正向循環的開始。

相關訊息可以點閱官方臉書社團:祈願偏鄉、夢想起飛

臉書粉絲頁:祈願偏鄉、夢想飛揚

各區域的輔導團夥伴,或是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同仁,對於網路社群的運用,如何就由本次大規模的參與中,看到未來在學校或是縣市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能,有機會看一下臉書社群的運作,分享者如何書寫分享,如何引發後續的回饋,如何在參與者的互動過程中,找到各自持續努力的動力,參與者應該更能深刻體會其中滋味,如果學校或輔導團中有同仁參與此次活動,可以請本次參與的夥伴,由各方面提供更多的分享,相信可以提供未來在學校或輔導團隊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兩年因為分享機會變多,加上個人blog重新開張,個人FB或是社群分享一些想法,累積了一部分好友的回饋,研習不再只是單一場時間的交會而已,研習前,可能就已經被看到相關想法,研習中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對話,研習後的分享回饋更是深刻,對於每一位分享者而言,參與者的回饋是最好的報酬,也是持續下去的動力。

如果有機會參與,看看分享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更能夠延伸研習的CP值,研習就不只是心動、感動而已,行動的機會可能會隨之提高,這幾年參與輔導員三階培訓的講座分享,也有機會分享個人心得,如果輔導團各團都可以由經營實體社群加上網路社群,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支持的力量。

三、志工與雲端分享

大會的雲端分享除提供一般的研習活動訊息外,因為參與人數眾多,除了講師群的工作協調紀錄、講義、參考資料的分享外,活動歷程的紀錄與各場次的影音檔案,對於參與者講師、學員要回顧或是查閱,未參與者的參考運用,都相當重要,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方可成功,很多志願於背後協助的老師也是這兩天活動能夠順利,造成的漣漪可以持續外擴的重要功臣。

DSC_4251

(圖8 不計名分的超專業老師志工,每一間教室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身影,國中國語文小組)

各小組團隊如何協作,眾人如何集結與智慧累積,部分參與者是各縣市重要的輔導協作夥伴,未來將是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重要參考。

活動影音請參考相關連結:k12cc.tw

四、多元回饋

參與研習的老師主要焦點會放在講師如何分享,當天提供的講義、PPT簡報,分組研討時問題的研討,個地方老師不同觀點育策略的分享,個人的心得等,這些多元的回饋透過資訊網路科技的分享,對於參與者而言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回饋作業。

對於當日教學分享的現場而言,受限於時間、場地限制,分享者常常無法暢所欲言,透過後續成果分享的說明,網路的延伸討論、補充,更可以讓操作的細節更清楚,以國中數學組林玲誼老師分享的中位數、百分位數的教學分享為例,這個單元是許多學生學習卡關的單元,如何結合生活化的教學設計,透過小蚯蚓的故事引導活化教學為例,(國中數學組 MoMo Lin 林玲誼 老師 臉書),後續的說明分享,更能讓參與者理解教學活動的原由。

FB社群:數學咖啡館(不公開的社團,請先提出加入申請)

參與老師的完整回饋分享案例:張如婷老師(圖五 右2)

五、部門整合

如何避免大拜拜式的政策指導,老師最討厭,尤其是有想法願意在現場奮戰的老師,對於政策指導通常是嗤之以鼻,主辦的夥伴其實很尷尬,請長官發表官方宣言,又怕被摸頭、收買了,其實應該可以有平衡點,長官們除了理念支持,經費支援外,以行動踐行應該是基本支柱,長官的話往往不是信念改變的來源,行動才是,一方面是理念上的協作,更重要的是展現決心。

如何整合資源,協助有心的老師發揮影響力,是所有行政部門夥伴必要學習的功課,也許這次活動也可以提供一些思索的參考。

六、研習課程規劃與跨校共備的可能

實體的社群與網路社群的共同經營應該是重要策略,不再孤單,而是有伙伴可以協助,透過資訊科技讓大家的工作準備容易一些,專業與心情的支持一樣重要。

小校間的跨校共備是可能的模式,寒暑假的共備課程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團務運作機制可以進行必要的轉化與調整,平時的研習可以就是教學實踐的準備,公開課的實踐就在平時進行,共備就用寒暑假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模式。

專家能到校指導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小校,但是參加寒暑假的共備可以是老師優先選擇,也是協助偏鄉小校專業進修與支持的重要因應方案。

未來

關於偏鄉教育的困難是複雜難解的習題,少子化與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是核心關鍵之一,學生人數少了以後,可能是經濟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減班、裁併校的過程中,學生在多元學習條件不利下,願意留下來的學生,如果學習成效不佳,很快的有能力的家長通常就會選擇遷移,造成小校更弱勢、更不利,就算設備到位,在現有老師的生涯規劃,代理代課老師比率偏高下,又加劇師資品質不穩定,整體教學成效是需要更多的協助,部分有想法的同仁願意投入,也很難堅持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

不同的參與者對於本次的觀點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人由研習翻轉開始(翻轉的想法一直有不同的定義,暫時不再糾纏),有人認為小波瀾無法改變現狀,應由學校整體課程的翻轉開始(或是改變開始),但是個人一直認為實驗教育也好,體制內變革也好,只要有一定的堅持與時間的累積,就可以展現一定的成果,歷史的變革常常也不是線性發展的。因為參與,誠心感謝中正大學這兩天研習協助的夥伴,不管是發起人王政忠老師,各領域分組協助號召的召集人老師,出錢的教育部,行政支援的不知名英雄與中正大學,就算有人認為是大拜拜,僅就參與協助這麼多年的研習經驗來看,依照參與者(講師、協助者、學員)在臉書社群的回饋反應,加上個人的參與過程,真的是滿心感謝所有促成與參與的老師的共襄盛舉,研習只是開始,研習後的實踐與深化,才是更值得期待之處。

如何協助老師解決困難,尤其是教學的困難,中央、縣市政府與各地方的輔導團扮演一定的角色,這次協助的夥伴中,也有一定比率的老師本身就是各縣市(或是曾經或仍是中央團)的重要成員,也有許多校長帶隊參與活動,如果大家都是願意投入協助的共同夥伴,如何由此次眾人智慧累積,作為內部組織效能提升的參考,或是下一階段活動準備的開始,除了感謝大家的籌辦與參與外,真的值得好好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