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讀(做)、寫、說』,翻轉課堂教學(二)~(南山國小的公開課分享,多元評量篇)

前文:『聽、讀(做)、寫、說』,活化課堂教學(一)~(南山國小的公開課分享,含教學影片片段)參閱

上午的公開課結束後,下午就針對公開課,提供一些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以及教學歷程中主要的幾個點,提供參與老師分享。

因為部分老師早上有課,無法參加公開課,所以需要進一步說明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評估的方法,如何透過事先規劃的活動設計、比較完整的備課,並且在課後進行檢視『決定課』的過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下午的分享有兩個重點:

在課堂中如何評估學生是否學會了?

老師的課,是否有做到課堂活化?

如果兩者皆有,個人的觀課經驗是—距離有效教學就不遠了!

[@more@]

貳、老師在課堂中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

所有的教學改變,老師最怕也是常有的疑問是,這樣的教學到底學生學會了嗎?

您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老師希望學生學會的東西?

簡單講,我從影片的活動中去解釋,這堂課可以由下列各項知道:

  1. 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內容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暖身的複習提問,不斷的提問與等待回應)
  2. 由學生的工作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摺紙、剪紙)
  3. 由學生寫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看看是否學會了! (討論後、書寫、組內分享)
  4. 由學生的分享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組間分享對話、全班分享)
  5. 由學習平台的學習紀錄中,觀察學生是否學會了!(均一教育平台的學習監控)
  6. 由學生最後的任務中(出場券),確認學生是否學會了!(剪出成果,跟老師分享)

一堂課,一直在問問題,也一直在給任務,也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確認學生到底學會了沒有。

在很多的觀課中看到,很多同仁講太多了,也太少提問,更別說給學生課題、任務,去討論,共同找出解決之道。講完後,只能以測驗卷小考、複習考等協助老師確認學生有沒有學會,如果真的沒有學會,只能透過試卷講解稍稍彌補,作為補救教學,但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常常就在考試、解題的循環中流失,如果再加上過度乏味的考試復習單純講授過程,學生的胃口被打壞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尤其是中後段的學生,在長期受挫的學習氛圍中,不放棄學習真的難。

部分老師認為已經上完了課了、也有考試複習了(事實上大部分時間,並沒有辦法完全講解完錯誤概念或內容),其他的就是學生的責任,學生念不念書,無法由老師負責。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學會好像不是重點,所以課後不會,好像也不是老師的問題,需要進行補救教學通常也沒有時間,因為老師已經上完進度了。

如果想要減少課後的補救教學,唯有課中時時刻刻在進行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並彈性調整教學,適時進行補救教學。評估當然跟教學活動設計有關,只要是多元教學活動,一定是歷程性的多元評量,有人不會剪對稱圖形,如果不給學生剪剪看,怎麼知道要協助。很多學科的概念都很抽象,如何具象化與協助學生理解,重複的操作、展示、說明等去延長記憶時間,只有老師單一的講授很難完成。

要讓學生討論,設定議題,必要的學習評估一定需要,在教學設計時也一定需要連學習評量一起考慮,在課堂中,需要在什麼時間點,確認學生是否懂了,再透過精熟練習的策略(尤其是數學、自然科),讓學生大聲說出來理解的事情,統整所學更是必要的教學活動之一,而這些過程都有助於讓老師 知道學生是否學會了!

最近,很多學者或是現場老師對『學習』這件事做不一樣的定義,『學會』與『學力』也在重新定義中。分享最近閱讀的一本有關芬蘭教育改革的書摘:

探索知識與學習的理念已經明確的影響到大家在談學習與教學的方式,早期的特色(其實台灣現在還有許多老師是如此)是社會化的傳統價值、教導事實、以及機械化的精通理念;現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突破重圍),理解、批判性的思考、處理問題以及『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已經取代了原先的概念。(書摘:2013 芬蘭教育這樣改! 商周出版  P113)

學生可能學會了老師給的東西,但是學習動力、動機很差,是會影響未來的學習與學力,這樣的學習與教學,不太容易算是成功或是有效的學習。

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內涵需要根本性的重新思考,課堂中任務與問題的設計成了關鍵,沒有效率的討論當然很難達成有效教學,因為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沒有設定好的學習目標,反倒過來很怕變成學習成效不彰的原因,最後的結果,學生成績反而會大幅下降,因為傳統講授式加上大量的測驗,在短期的紙筆評量(尤其是以片段記憶考題為大宗的測驗)中還是有優勢,除非學校的評量內容一併進行調整,不然教學的改變,老師希望成績快速提升的期望也常常落空,沒多久就打回原形了,但是如果就此放棄,又將回到惡性輪迴。

配合老師傳統的講授的功力加上與學生互動過程的思辨、討論,可以讓學生一路維持高學習動機,並且提升學習成效,這樣的老師一定大受學生與家長歡迎。單純講授缺乏提問互動的教學型態,不太容易維持,所以要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動力,除了老師提問外,如何讓學生的互動增加,討論、協作、分享、展示等活動,如果有適用的資訊平台可供使用,也可以在適度運用下,將有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機與學習動力的維持。

參、檢視自己的課堂,學生有沒做到『聽、讀(做)、寫、說』?

老師想要翻轉自己的教學,可以透過參加研習活動開始,這一兩年縣內也辦了不少公開課(明年度應該會更多),或是到網路上查一下各個超優老師的教學分享(有許多公開課的教學實錄分享)。張輝誠的學思達,王振忠老師的MAPS教學,鍾昌宏等自然老師的翻轉教學,或是葉丙成教授在推廣的BTS翻轉教室等,也可以參加各種網路社群、備課社群,很多老師的分享都很棒也非常值得學習,想要做這幾年真的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但卻都很棒老師,google一下,應該有許多介紹的影片與分享教材,如果願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網路社團一起成長。

其實不用想太多,就勇敢、努力去做,可以找到校內外的夥伴最好(沒有的話,可以加入線團各領域的FB社群尋求協助),先在自己可以掌握的情境下劃出小範圍的試作空間,逐步去做,有夥伴比較有踏實感,討論過後的東西或是教學設計,比較不容易出狀況。一開始不可能做到爐火純青的功力,每一堂課都幫自己記錄一下(有時間就詳細記錄或錄影),簡單的檢視就是學生是否做到『聽、讀(做)、寫、說』等學習活動,不要只有聽老師說,可以由一個提問、小討論開始,再慢慢加上長一點的任務學習,如果可能逐步加上跨堂的任務,跨週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學習有更多可能,應該就能達到翻轉的精神,課堂活化就不是空談。

要簡單評估老師的課堂是否活化,不是死氣沉沉,讓學生一直在等待下課鐘聲,其實只要檢視一下教學歷程,是否有讓學生做到『聽、讀(做)、寫、說』等工作,大概就略知一二,而『聽、讀(做)、寫、說』等活動的綜合運用與教學時彈性調整,就可作為有效教學的基礎

每一堂課,對於公開課的分享者與參與老師,都是難得機會。感謝南山國小念峰校長的邀請,導師大千老師的協助與願意奉獻一堂課給我與課前的討論與協助,501班七位天使的協同學習,下午的老師的熱情參與,僅把大家給的專業回饋節錄在後面,提供下一個分享活動的參考,

  • 參與老師的回饋

             (三合一的表格,可以提供參與者的專業回饋,辦理公開課或研習時可做為參考)

一、請寫下今天你聽見(或覺察到) 3個值得反思、收藏的觀點。

二、請給今天的主講者2 個正向的回饋

三、對於今天的學習內容,未來學校可以持續探討的問題

1. 多讚美鼓勵學生

2. 利用基本學習內容將目標設定更明確

3. 善用提問技巧引導學生

1. 認真仔細

2. 很注意台下反應並適時互動

1. 對於學習動機及成就低落的學生該如何引導

1. 讓學生發現對稱的特點,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再請他們記起來

2. 請學生動手做,學生印象更深

3. 分組合作,同儕互相幫助

1. 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個輔助者及刺激的媒介

2. 給予學生較多的正增強,學生勇於發言

1.對稱軸的定義

1. 讓學生動手操作,別讓他們閒著,變成教室裡的”客人”。

2. 寫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表達,還要寫下來,更能讓學生思考。

3. 小組合作學習,更能達到學習效果。

1.教學對象各方面都不熟,也不是您的教學範圍,但和學生的互動感覺良好、自然流暢。

2.課程準備周全,不論是課程編排或是教具準備,細心完善,真是良好典範。

基本學習的教法、補救教學的方向、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應多討論分享。

1. 課程目標的訂定具體明確,這堂課裡學生都能辨認對稱軸、線對稱圖。

2. 活動設計裡,學生透過「聽、說、讀、寫」並且「動手做」,合作學習的方式讓課程變得很活潑,學生都顯得很有興趣。

3. 均一平台數學科的使用上很新穎實用,透過遊戲評量方式讓導師透過統計能知悉學生學習困難實施補救教學。

1. 數學科引進均一平台,對於導師們是個挑戰也是學習。

2. 希望能開個使用均一的使用心得相關研習,讓我們能熟練的使用。

1. 資訊融入教學應用在數學領域

2. 如何打造「小資」資訊教室探討。例如:投影機、液晶電視皆可利用電腦輸入播放,液晶電視便宜且畫質較好。

『聽、讀(做)、寫、說』,翻轉課堂教學(一)~(導入均一教育平台運用,備課與教學歷程)

這是一堂公開課紀錄與分享。

當初接受南山國小的念峰校長邀請時,特別希望我可以利用週三下午進修的時間,可以跟老師談談弱勢學生的補救教學、均一教育平台等地課堂運用,討論了一下學校的需求,想了一下可以跟大家分享的議題,就確定的研習內容,我加碼跟校長說,不要光說不練,就來一堂公開課吧!

要談弱勢學生的補救教學,要談均一教育平台的運用,都可以。

但如何讓課堂教學活化(也許也是一種翻轉教育),如何讓補救教學時時在進行,如何進行課中補救教學,如何運用實體教學與網路『均一教育平台』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課堂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除了聽老師講以外,可以讓學生都可以做到『聽、讀(做)、寫、說』,讓學生的補救教學需求降低,我更想跟老師們分享,就直接公開課驗證吧。

[@more@]

時間:2014/11/19

南山國小  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下的南山部落(宜蘭往梨山武陵農場台7甲線)  海拔1165公尺 。

公開課    五年級上學期  第六單元  線對稱圖形(第一堂課)    學生:7人   11:20~12:00。

觀課老師:六人(含詹校長)。 課後研討:下午 13:30~15:00。

一、準備『課』與決定『課』的過程:

對於初次任教者而言(本單元是初次授課),如何準備『課』與決定『課』是『備課』的重要關鍵,對於每一個授課者又何嘗不是。

個人認為國小夥伴與國中的老師最大的不同,就是上課教材的重複比較少,每一堂準備好的課,通常用一次(科任也許好一點)就結束了,很難透過一再授課的過程去修正教學,所以教材的熟悉度不容易累積,加上包班制,相同單元要再上課,可能都是兩年以後的事了。所以不去特別強調這堂課設計的細節,僅提供如何準備『課』與決定『課』的歷程給大家指教。

因為是數學課,單元是『線對稱圖形』,數學的概念分析與課文的文本分析是兩大重點,檢視一下課綱的說明、『國小數學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大概就知道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應該讓學生學會的能力是什麼?,再次檢視課本的內容編排(康軒出版社的電子書)與教育部補救教學基本教材後,也提供了必要的訊息,知道課程的編排與學生練習需求。

因為希望導入『均一教育平台』,作為學習監控與學生精熟練習的平台,因此也上網瀏覽『均一』的練習內容,選定必要的練習單元『對稱軸』的判斷,作為課程結束前的診斷評量平台。

材料都有了,如何決定『課』?

  1. 決定教學目標,決定學生應該學會什麼?

因為是大單元開始的第一堂課,加上之前沒有教授過本堂課,教學目標的設定就直接引用課綱與『國小數學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的單元初階概念,教學重點目標如下:

(1). 在具體操作下,能區辨圖形為線對稱圖形。

(2).在具體操作下,能找出圖形的對稱軸與指認一點之對稱點。

(3). 在具體操作下,能認識線對稱圖形的對應角、對稱邊相等且對稱軸兩側的圖形全等

因為是大單元開始的第一堂課(本大單元含評量,預定上6~8堂課),所以設定是所有學生能達成第一點,因應學生的進展能夠判斷圖形的對稱軸(配合均一平台的練習)。

但是因為不清楚學生程度,評估應該可以到對稱軸的判斷,判斷是不是對稱軸,以及稱軸兩側的圖形全等,所以本堂的教學目標,就設定在上述的部分。。

2.如何讓學生學會?

因為是在具體操作下學會,區辨、認識就變成重要的活動設計。

因為有許多操作、討論、分享,分組、合作是必要的學習過程。

很多老師的課堂只有講述沒有活動,有一部分是忽略了課程設計(綱要)的本意,或是急於交代完成課本的內容,忽略了課程綱要或是教科書編輯者據據課綱所擬定的教學策略。

既然需要操作、區辨、認識,那教學活動中,就必要有這三個主要活動,而且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操作到。

請教輔導團的夥伴,特別是兩位課督(尤其是數學專長的昱任課督)的建議,在共同討論的協助下,確定教學活動設計的方向。

因為課本上的編排是以較為熟悉的定義教學開始,先定義什麼是線對稱圖形,日常生活中哪裡可以看到線對稱圖形,並且『定義』對稱軸等相關名詞,但是因為學生地處偏遠山上,課本的舉例很難體會,而且是以建築為主,加上部分器物,大多為立體的形體,比較難以面的方式呈現說明。

所以就與課本倒過來設計,希望以概念教學的策略,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剪出對稱與不對稱圖形(原課本編排是本大單元的會後一個活動),並比較沒有摺就直接剪的圖形,兩者之間的差別,區辨哪一個圖形是對摺後才剪出來等的活動,去區辨哪一個圖形為線對稱圖形,建構學生『線對稱圖形』、『對稱軸』等概念。

本堂課,主要發展三個活動,並且配合分組學習(2、2、3人,共三組)及活動的進行,擬定提問問題與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課題,讓學生讓在學習過程中,務必要讓學生做到『聽、讀(做)、寫、說』,並且沒有一個是閒人。

教學活動簡要整理如下:

 活動討論議題或任務目的教學影片連結
1暖身複習前面關於學過的圖形(正方形、三角型等之介紹)教師提問,學生回應。暖身,認識學生。複習一下
2.起每一人發2張色紙,一張直接自由剪出圖形,一張對折後(摺1幾次或兩次都可以),再剪出圖形。兩人一組,一起來討論與分類所有圖形,哪一個是有對折剪出的圖形,哪一個是沒有對折所剪出的圖形?
為什麼?把原因寫在白板上,然後各小組分享?
讓學生具體操作,線對稱圖形與非對成圖形,只是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折法剪出的圖形會不一樣。(但此時尚未導入對線對稱圖形定義)讓隔壁的同學猜一猜
3.承活動2結束後,2個小組再將剪紙結果,互相討論,哪一個是有對折剪出的圖形?完成後,所有圖形集合到講桌‧
老師再將所有剪好的圖形,摺出其他摺線後,再問學生,剪出的圖形是否有摺過?
如果是有摺過再剪出的圖形,會怎麼樣?
把討論結果寫在白板上,然後各小組分享?
澄清圖形有摺線不一定是線對稱圖形,讓學生歸納有摺過再剪出來的圖形,可以完全疊合,就是線對稱圖形。
讓學生自己歸納後發現。
1.啊我知道了
2.有老師說寫的比六年級還厲害
3.講得太水(棒)了!
4.轉每人發一張正方性色紙,折出對稱軸。正方形如何找出對稱軸?
最多可以折出幾條對稱軸?
讓學生發現,一個線對成圖形,可能不是只有一條對承軸。
這是差異化的課題設計,基本的目標是可以至少找出一條對承軸,進階學生可以找出四條對承軸。
1.摺出不一樣的對稱軸  
2.原來有四條對稱軸
 承上,統整學生概念,確認學生對於線對稱圖形有基本認識,知道對稱軸可以讓圖形完全疊合。
以正三角形為例,畫出兩條線,讓學生判斷,哪一條可以讓分開兩邊的圖形完全疊合,找出對稱軸?
哪一條線是對稱軸?
均一平台的練習,找出『對稱軸』。
精熟練習如何找出圖形的對稱軸。 1.均一練習說明   
2.學生練習1
3.學生練習2
5.合利用正方形色紙,再剪出一個複雜且漂亮的線對稱圖形。
操作,並向老師說明。
學生的下課出場券,學生須完成任務才可以下課並領取獎勵。
學生剪完後,去老師說明,為什麼是線對稱圖形?下課前的概念統整。
下課前的學習成效評估。
1.最後任務
2.我會剪出複雜且漂亮的線對稱圖形說給老師聽

全部教學影片重要片段連結。(麻煩替代役鄭得勝先生,以數位相機軼事紀錄方式記錄重要活動片段,教學流程依數字排列,00104開始,00153結束,每一片段影片約10~30秒)。

概念教學參考文章

貳、老師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參考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