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讀(做)、寫、說』,翻轉課堂教學(二)~(南山國小的公開課分享,多元評量篇)

前文:『聽、讀(做)、寫、說』,活化課堂教學(一)~(南山國小的公開課分享,含教學影片片段)參閱

上午的公開課結束後,下午就針對公開課,提供一些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以及教學歷程中主要的幾個點,提供參與老師分享。

因為部分老師早上有課,無法參加公開課,所以需要進一步說明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評估的方法,如何透過事先規劃的活動設計、比較完整的備課,並且在課後進行檢視『決定課』的過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下午的分享有兩個重點:

在課堂中如何評估學生是否學會了?

老師的課,是否有做到課堂活化?

如果兩者皆有,個人的觀課經驗是—距離有效教學就不遠了!

[@more@]

貳、老師在課堂中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

所有的教學改變,老師最怕也是常有的疑問是,這樣的教學到底學生學會了嗎?

您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老師希望學生學會的東西?

簡單講,我從影片的活動中去解釋,這堂課可以由下列各項知道:

  1. 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內容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暖身的複習提問,不斷的提問與等待回應)
  2. 由學生的工作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摺紙、剪紙)
  3. 由學生寫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看看是否學會了! (討論後、書寫、組內分享)
  4. 由學生的分享中,察覺學生是否學會了! (組間分享對話、全班分享)
  5. 由學習平台的學習紀錄中,觀察學生是否學會了!(均一教育平台的學習監控)
  6. 由學生最後的任務中(出場券),確認學生是否學會了!(剪出成果,跟老師分享)

一堂課,一直在問問題,也一直在給任務,也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確認學生到底學會了沒有。

在很多的觀課中看到,很多同仁講太多了,也太少提問,更別說給學生課題、任務,去討論,共同找出解決之道。講完後,只能以測驗卷小考、複習考等協助老師確認學生有沒有學會,如果真的沒有學會,只能透過試卷講解稍稍彌補,作為補救教學,但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常常就在考試、解題的循環中流失,如果再加上過度乏味的考試復習單純講授過程,學生的胃口被打壞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尤其是中後段的學生,在長期受挫的學習氛圍中,不放棄學習真的難。

部分老師認為已經上完了課了、也有考試複習了(事實上大部分時間,並沒有辦法完全講解完錯誤概念或內容),其他的就是學生的責任,學生念不念書,無法由老師負責。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學會好像不是重點,所以課後不會,好像也不是老師的問題,需要進行補救教學通常也沒有時間,因為老師已經上完進度了。

如果想要減少課後的補救教學,唯有課中時時刻刻在進行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並彈性調整教學,適時進行補救教學。評估當然跟教學活動設計有關,只要是多元教學活動,一定是歷程性的多元評量,有人不會剪對稱圖形,如果不給學生剪剪看,怎麼知道要協助。很多學科的概念都很抽象,如何具象化與協助學生理解,重複的操作、展示、說明等去延長記憶時間,只有老師單一的講授很難完成。

要讓學生討論,設定議題,必要的學習評估一定需要,在教學設計時也一定需要連學習評量一起考慮,在課堂中,需要在什麼時間點,確認學生是否懂了,再透過精熟練習的策略(尤其是數學、自然科),讓學生大聲說出來理解的事情,統整所學更是必要的教學活動之一,而這些過程都有助於讓老師 知道學生是否學會了!

最近,很多學者或是現場老師對『學習』這件事做不一樣的定義,『學會』與『學力』也在重新定義中。分享最近閱讀的一本有關芬蘭教育改革的書摘:

探索知識與學習的理念已經明確的影響到大家在談學習與教學的方式,早期的特色(其實台灣現在還有許多老師是如此)是社會化的傳統價值、教導事實、以及機械化的精通理念;現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突破重圍),理解、批判性的思考、處理問題以及『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已經取代了原先的概念。(書摘:2013 芬蘭教育這樣改! 商周出版  P113)

學生可能學會了老師給的東西,但是學習動力、動機很差,是會影響未來的學習與學力,這樣的學習與教學,不太容易算是成功或是有效的學習。

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內涵需要根本性的重新思考,課堂中任務與問題的設計成了關鍵,沒有效率的討論當然很難達成有效教學,因為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沒有設定好的學習目標,反倒過來很怕變成學習成效不彰的原因,最後的結果,學生成績反而會大幅下降,因為傳統講授式加上大量的測驗,在短期的紙筆評量(尤其是以片段記憶考題為大宗的測驗)中還是有優勢,除非學校的評量內容一併進行調整,不然教學的改變,老師希望成績快速提升的期望也常常落空,沒多久就打回原形了,但是如果就此放棄,又將回到惡性輪迴。

配合老師傳統的講授的功力加上與學生互動過程的思辨、討論,可以讓學生一路維持高學習動機,並且提升學習成效,這樣的老師一定大受學生與家長歡迎。單純講授缺乏提問互動的教學型態,不太容易維持,所以要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動力,除了老師提問外,如何讓學生的互動增加,討論、協作、分享、展示等活動,如果有適用的資訊平台可供使用,也可以在適度運用下,將有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機與學習動力的維持。

參、檢視自己的課堂,學生有沒做到『聽、讀(做)、寫、說』?

老師想要翻轉自己的教學,可以透過參加研習活動開始,這一兩年縣內也辦了不少公開課(明年度應該會更多),或是到網路上查一下各個超優老師的教學分享(有許多公開課的教學實錄分享)。張輝誠的學思達,王振忠老師的MAPS教學,鍾昌宏等自然老師的翻轉教學,或是葉丙成教授在推廣的BTS翻轉教室等,也可以參加各種網路社群、備課社群,很多老師的分享都很棒也非常值得學習,想要做這幾年真的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但卻都很棒老師,google一下,應該有許多介紹的影片與分享教材,如果願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網路社團一起成長。

其實不用想太多,就勇敢、努力去做,可以找到校內外的夥伴最好(沒有的話,可以加入線團各領域的FB社群尋求協助),先在自己可以掌握的情境下劃出小範圍的試作空間,逐步去做,有夥伴比較有踏實感,討論過後的東西或是教學設計,比較不容易出狀況。一開始不可能做到爐火純青的功力,每一堂課都幫自己記錄一下(有時間就詳細記錄或錄影),簡單的檢視就是學生是否做到『聽、讀(做)、寫、說』等學習活動,不要只有聽老師說,可以由一個提問、小討論開始,再慢慢加上長一點的任務學習,如果可能逐步加上跨堂的任務,跨週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學習有更多可能,應該就能達到翻轉的精神,課堂活化就不是空談。

要簡單評估老師的課堂是否活化,不是死氣沉沉,讓學生一直在等待下課鐘聲,其實只要檢視一下教學歷程,是否有讓學生做到『聽、讀(做)、寫、說』等工作,大概就略知一二,而『聽、讀(做)、寫、說』等活動的綜合運用與教學時彈性調整,就可作為有效教學的基礎

每一堂課,對於公開課的分享者與參與老師,都是難得機會。感謝南山國小念峰校長的邀請,導師大千老師的協助與願意奉獻一堂課給我與課前的討論與協助,501班七位天使的協同學習,下午的老師的熱情參與,僅把大家給的專業回饋節錄在後面,提供下一個分享活動的參考,

  • 參與老師的回饋

             (三合一的表格,可以提供參與者的專業回饋,辦理公開課或研習時可做為參考)

一、請寫下今天你聽見(或覺察到) 3個值得反思、收藏的觀點。

二、請給今天的主講者2 個正向的回饋

三、對於今天的學習內容,未來學校可以持續探討的問題

1. 多讚美鼓勵學生

2. 利用基本學習內容將目標設定更明確

3. 善用提問技巧引導學生

1. 認真仔細

2. 很注意台下反應並適時互動

1. 對於學習動機及成就低落的學生該如何引導

1. 讓學生發現對稱的特點,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再請他們記起來

2. 請學生動手做,學生印象更深

3. 分組合作,同儕互相幫助

1. 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個輔助者及刺激的媒介

2. 給予學生較多的正增強,學生勇於發言

1.對稱軸的定義

1. 讓學生動手操作,別讓他們閒著,變成教室裡的”客人”。

2. 寫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表達,還要寫下來,更能讓學生思考。

3. 小組合作學習,更能達到學習效果。

1.教學對象各方面都不熟,也不是您的教學範圍,但和學生的互動感覺良好、自然流暢。

2.課程準備周全,不論是課程編排或是教具準備,細心完善,真是良好典範。

基本學習的教法、補救教學的方向、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應多討論分享。

1. 課程目標的訂定具體明確,這堂課裡學生都能辨認對稱軸、線對稱圖。

2. 活動設計裡,學生透過「聽、說、讀、寫」並且「動手做」,合作學習的方式讓課程變得很活潑,學生都顯得很有興趣。

3. 均一平台數學科的使用上很新穎實用,透過遊戲評量方式讓導師透過統計能知悉學生學習困難實施補救教學。

1. 數學科引進均一平台,對於導師們是個挑戰也是學習。

2. 希望能開個使用均一的使用心得相關研習,讓我們能熟練的使用。

1. 資訊融入教學應用在數學領域

2. 如何打造「小資」資訊教室探討。例如:投影機、液晶電視皆可利用電腦輸入播放,液晶電視便宜且畫質較好。

(Online to Offline,O2O)虛實整合的教學概念與『均一教育平台』~20141111政大附中英語教學參訪兼記

今天(2014/11/11)英語輔導小組安排到政大附中參訪英語教學的分享,針對每一次的參訪活動,如果時間允許我都會很高興能夠參加,因為每次都可以由分享者中獲得啟發,更多的是重新激發一些想法,今天分享兩個很好的收穫。[@more@]

行程中安排兩部分,二位三年級老師的教室觀課與學校英語教學推動的線上平台計畫分享。

一、英語科的公開課:

個人觀課的老師,課堂教學掌握得很好,師生互動也很熱烈,因為是當天連堂的第二堂英語課,學生有點沒力,但是老師顯然與學生的學習互動維持得很棒才能在外部觀課時,仍有如此展現。

今年國中會考的學生作答分析,輔導團團隊的建議中有一項,強化學生的字彙量是重要工作,這一直以來都是很多英語老師的難題,但是學生背單字的方法或是策略,很多老師可能沒有教,或是直接就是教孩子多讀多背就可以,但是直接背單字有時真的很無聊,很多孩子也不知道有好方法,這些都是基本課題,但是如果有大量識字的策略或是記單字的策略,或是在課堂上練習一些方法,也許就可協助那些不背單字或是記不起來的學生,今天的分享就是一個好策略。

英語課,個人因為不是專業英語老師,很難評論。課堂活動主要在幫學生複習部分單字與內容(含造句),前半段中規中矩,但是後半段老師借助資訊設備PPT(觀課老師的分享),以類似單字王測驗的方式,快速讓學生以中英、英中搶答的方式複習(或是評量),協助學生反覆快速瀏覽,也協助學生記下單字,是很成功的策略。

個人在課後分享時,也提出問題請教有關大量認字與單字記憶策略,老師也提供當初發展策略的分享,觀課的老師也覺得這個策略可以在課堂上取代字卡的功能,讓學生進行較快速的反覆練習,是一個很棒的分享。

二、關於線上學習平台與均一的回饋:

另外的一個收穫是有關英語線上平台(與多益合作計畫)分享,這一部分雖然沒有進行實質的細節分享,但是倒是引發一些想法。對於宜蘭縣與均一教育平台合作推動數學的翻轉教學,如何以(Online to OfflineO2O)虛實整合的教學概念協助學生成長,與政大附中的英語案子其實有共通的策略應用,對於目前運用行動學習的夥伴也許可以提供一些想法。

英語科我們沒有較完整的資源平台可以處理(因為政大是有付費的),目前資網是有一些免費平台可以運用,但是功能還有一些限制,對於學習紀錄與學習監控也無法達到政大附中與廠商合作的效果,但是現在進行的均一平台運用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同一個概念在進行中,老師可以用輔導課(補救教學課後)與學校課堂 online進行實體的教學演練,再配合資訊設施與平台進行學習監控,課後 offline 仍然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持續讓學生自學與複習。

透過每週(或是定期)老師至少帶學生上線一次,掌握學生使用情形。或是定期用一節課去綁線上練習的時間,虛實整合,讓學生精熟練習的效能提升,或是創造出自學的機會。

老師檢核學生學習成效,或是讓學生在學校定時上線的地點,電腦(資訊)教室應為優先選擇(螢幕夠大,系統穩定、容易操作),如果有其他行動載具也很好。

讓學生有機會每天15min~20min左右進行線上練習就好,配合親師座談,請家長在家裡配合,在學生練習時關掉電視,讓家長看得到學生的練習。(可以做一張check list 請家長簽名,或是聯絡簿也可以)

整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配合老師協助,才有拘束力,配合課堂獎勵措施(分數、點數換獎品等),讓更多學生能夠提高成功機會與受到獎勵,促進學習的動機才會被提升,而這一切任何平台都很難取代老師的角色,虛實整合才是重點。

如果能利用線上平台及老師虛實整合的教學策略,配合實體場域面對面的教學優勢,能以有效虛實整合 (O2OOnline to Offline) 的型態,可以好好利用(不管是英語的平台或是均一),應該都有助於學生學習。

政大附中英語O2O的成效很好,也希望未來推動均一的教學應用也可以一樣棒,也許未來均一也會推出『英語』應用平台,屆時對於弱勢學生就更好了!

三、英語適性分組的分享:

綜合座談結束前,志全校長有提到宜蘭縣目前推動的教育部專案計畫『國中英語適性分組』,請個人簡單分享,因為時間有限,加上試辦實驗時間才由9月新學期開始,所以就大略說明,目前有12校25班、37位老師參與試辦計畫,分組的策略與目前實施的狀況,會後教務主任溫主任還來詢問了一下,希望下次有具體成果。

 

感謝中華國中林志全校長的協助接洽,專輔黃素娟老師與輔導團夥伴的規劃聯繫,同時還有國小林機勝校長、陳銘俊校長一同參與,一天的參訪收穫良多,最感謝政大附中郭校長與團隊的協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