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工作坊紀錄對象在新課綱學校準備過程中,是老師動能非常強大的宜蘭幾所國中之一,參與對象則主要為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成員。
本來是學校的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時間,學校的邀約後,不想用簡報宣導,規劃成工作坊型態協助成員思考新課綱給大家的功課,紀錄內容很長,本應拆成兩篇,但期望有需要的夥伴也可以一次帶走,就一篇到底好了!
[@more@]
工作坊與共識會?
對於新課綱的推動在現場教學最困難的地方,與其他教育政策推廣初期常會面臨相同的問題,共識難尋或是難以形成共識。我們雖然期待新課綱的推動可以創造出不同價值,但是如何開始進行學校內變革,或是如何協助進行願景共創,由目前已經進行的工作中,再進一步或是重新盤點,組織內部的運作非常關鍵,課發會成員是正式組織運作的核心,但是基於一般學校文化氛圍差異,對於每一場次的工作坊帶領,其實都是挑戰,尤其是對於這群特別的夥伴。
這次參與成員中有熱切期望學校改變的夥伴,已經在不同場合參與我們許多場次工作坊,對於新課程變革過程中,有這樣一群學校伙伴是非常難得的情況;校長雖然是新到任不久,已是非常資深校長也是縣內非常棒的教育領導者,對於學校這幾年因為少子化所遭受到的競爭壓力,也用非常正面的態度尋求突破的策略。
這次的邀約也是源起於學校參與過縣府所辦理的課程工作坊,在團體動能帶領的良好經驗中,期待其他學校重要夥伴也可以一起來,所以就邀請我們一起進來,時間就是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時間,研討總時間約90分鐘。
我們不是從零開始
在中大型學校中期待取得共識,除了非正式的會議,正式的組織運作如何進行,如何讓各相關夥伴可以有對話空間,如何透過議題導引,認識我們所將面臨的挑戰,這一系列的問題在現場都是困難的挑戰!
新課綱的推動雖然是108學年度就要開始,但是對於教學的老師群而言,大家的準備差異很大可能是唯一的共識。
但是,現場老師決不是從零開始,有些老師長期在教學現場進行校室內的革命,所謂的素養教學早已落實,加上這所學校有許多夥伴是我們輔導團重要夥伴,也有許多同仁也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努力精進其教師專業,所以團體動能是非常強大的夥伴。如同大部分學校,仍有些同仁對於新課綱印象模糊,較少參與外部教師專業研習活動,當然這些夥伴中也有是課發會成員。
整體而言,如何讓全校更多同仁可以認識新課綱,透過課發會,一起思索學校在新課綱準備階段應該開始準備哪些重要工作,對於學生未來學習的期待與教學準備如何進行,回到領域小組中,再轉化成各領域所必要的未來想像與工作內涵,應該都是課程發展委員會所有同仁最核心的任務。
由評量的改變切入
對於新課綱的內涵如何在現場推動時,讓更多基層老師有感,如何切入老師關注的視野,整個學校推廣研習課程的布局如何開展,尤其是研討時間有限時,在新課綱推廣期間,是每一場工作坊帶領者很大的挑戰。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顯示一件事,對於市區學校(或是大部分學校)的學科(考科)領域而言,新課綱的改變是否能夠到位,考招聯動的影響是關鍵中的關鍵,如果素養導向的教學有助於學生未來的需求與挑戰,第一個可預見的需求就是面對升學考試(國中教育會考或大學升學考試)。
由於受邀學校位於市區,既然考試壓力難以迴避,就直球對決吧!
未來大考的改變?
(文字內容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大考中心劉孟奇主任訪談摘要 https://goo.gl/9ogXrx )
這是大考中心主動宣布配合新課綱,111年起(也就是針對適用新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將調整升大學考試命題的走向,而首群面對這樣的考試內涵轉變的學生,也就是所有國中教學現場目前的八年級生。
這是第一張投影片,我試著問問大家:
大家有什麼看法?
如果未來的考題中有更多情境式命題,我們課堂有無提供這樣教學或畫面?
有無準備讓孩子接受這樣挑戰?
什麼是生活情境?什麼是學術探究情境?
第二點或是第三點在國中的教育現場會不會發生?
未來的國中教育會考又如何變呢?
請大家發表看法!
國中教育會考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
由於時間關係,我舉兩個例子問問大家,題目就是今年的國中教育會考題目。
大家先看看下面這一題:
接著我問:這是哪一個科目的考題呢?
校長在現場,當然就先問校長了
校長:…….
再問其他老師
A老師:……
B老師:……
C老師:……
D E……….老師,
答案主要分布在三種考科(社會、數學、國語),也有老師表示很難回答。
這題出自國文科考題。
那我們如何幫助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素養)呢?
課堂的教學是否提供孩子文字轉換成圖形(或是圖形轉換成文字表述)的訓練,讓學生能精確理解於文章的內涵呢?
如果老師認為是跨科的考題,那有沒有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提供跨科整合的素材與學習活動呢?
這是目前國中教育會考會已出現的考題,不用等到新課綱108年推動開始,目前已經有許多老師的課堂就已經做好準備,但是有部分現場老師仍需要更多的協助。
我們的孩子為何會選擇放棄?
第二題是數學題:
這是很典型與生活情境連結的問題,尤其是在選舉活動很頻繁的台灣。
題幹文字的描述應該很淺顯,沒有深奧文字,提供的數字應該也很基本,我問了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因為是課發委員中有不少數學老師,當然直接問數學老師:
問題:評分規準中什麼狀況可以拿一分?
大部分數學老師只談到算對第一個問題,就拿一分。
印象中沒有老師談到如果第一題算錯,但是如果第二題能提出合理解釋,也可以拿一分。
這是很重要的教師專業,提醒老師並非全對才能拿到分數,數學科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如何解題的過程與思考的脈絡如果正確,可能與算出正確答案同等重,甚至這個願意或是嘗試解決問題的態度可能更重要。
老師的考驗?
我再問一個更傷腦筋的問題,
Q1老師們,你們覺得能夠算對第一小題的學生程度大概國小幾年級就可以?
A 老師們:國小三年級。第1題僅用到國小教過的3位數加減運算就可以作答,主要評量考生解讀表格、根據數量推理、溝通表達的能力。
Q2 大家認為,我們的學生具有這樣數學學力的比率應該有多少?
A老師們:90%以上。部分老師很有信心,我們的孩子應該都有這樣的能力。
Q3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這一大題至少可以拿到1分的比率學生應該有多少呢?
如果,學生的數學學力在這個地方至少可以拿到第一題算對就有一分的能力,到底是多少呢?
答案就在心測中心所提供的試題分析報表中:75%(約25%學生得0分)
這樣的答案讓很多老師很吃驚,當然後來知道此題全縣得0分比率約29.8%(全國空白約22%)後,大家心情稍有平復,其實學校整體而言表現相當好,只是與預期有一段差距,只是落差的原因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一則國小三年級就有能力做會的題目,為何經過國小階段,到國中後學力卻往下掉了?
如果這樣的結果顯現數學教學需要改善,
那到底是增加老師上數學課的時數變多比較重要?還是現場教學少了那些東西?
學生答對率和我們預期有不小落差,尤其是得1分的比率與預期比率低,顯然不是只有數學能力問題,如果是郊區學校,放棄比率更多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原因可能在其他方面。可能是閱讀能力(但是現場同仁都認同,在這題基本閱讀能力應該可以應付),大部分同仁都同意可能出現在態度問題,如果深切反省是否是連同其他根本的能力反而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流失,目前的教學系統反而是部分學生能力降低的推手,而這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出現在數學科,也不會只出現在一所學校而已,這所學校老師(尤其是數學科)的努力已經非常令人敬佩,但仍有一部分學校其實更令人擔憂!
課發會委員的功課?
為何要用這兩個會考案例切入,因為如果只從單一領域的視角看全校課程,可能就很難有升學以外的共識,當升學考試為唯一共識時,過去的經驗就是直接分領域或彈性課程時數,卻容易產生爭奪,各領域間撕裂就會產生。當升學考試的現在與未來已經有所調整,逐步往跨科統整,需要更多提升學習動機的活動以協助學生投入學習時,如何先處理共識,再逐步進行學生圖像描繪,更大的理想出現後,可能比較容易處理彈性課程分配的問題。
當學生的適性需求出現後,再去思考如何做到與實踐的歷程?
這需要大家一段時間去談共識,或是創造出可能對話的空間與提供互動的策略,提供課發會委員更多互動分享的機會,這時國中在彈性學習整合規劃上的需求比較容易起來,跨領域課程就有需求,而九年級的複習就可能以如何運用為主,整合領域學習,不是只有知識面的複習,導致更大比率重複無趣的課堂與不斷的考試,讓落後的學生更索然無味,進而思考就算單一領域搶時數多一堂(例如數學課),如果教學內涵不變,是否放棄的孩子會更多?
目前各科的教學真的符應未來的需求嗎?尤其除了考試以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面相嗎?
如果跨科整合,減少學生放棄、提升學習動機,提供不同能力學生學習的課程需求,是所有教育同仁的首要功課,我們如何利用這一次新課綱的機會來好好準備呢?課發委員在決定校訂課程發展的過程中,必要的功課又是什麼?
第二階段:認識核心素養
提供閱讀的文本資料:總綱與各領域領綱草案
https://goo.gl/PMNrWA
(參考藍偉瑩主任之任務設計上圖,改編如下圖)
我們請所有參與同仁閱讀總綱有關於核心素養的說明(P3~P6),由於時間有限(總時間只有90分鐘,比原定時間又少了30分),加上部分同仁已參加過類似的研討活動,這個段落只安排5分鐘閱讀時間。(我們有提供總綱紙本文件)
當然五分鐘時間非常短,很難深入閱讀,所以後面有補救措施,以協助同仁盡快認識核心素養相關說明。
說說看,您對於核心素養的看法?
為了提高同仁閱讀的效率與專注度,閱讀完後安排一個訪談活動,我們提供了一個訪談稿給參與同仁。因為部分同仁(約一半)可能是第一次看總綱,也第一次參與類似活動,所以先讓有經驗的老師擔任受訪者,一方面讓有經驗的老師先分享看法與相關準備的想法,讓第一次參與者有進一步學習機會,也讓第一次參與者,理解可能的進行模式。(註:有經驗的參與者只有閱讀或聽過素養的說明,應該沒有類似的受訪談經驗)
註:我們另外準備一張A4訪談稿,提供給老師書寫。
任務分工說明如下:
有經驗的老師先受訪,第一次參與的老師擔任採訪者,並協助擔任紀錄。
彙報與分享
兩輪訪談結束後,請參與同仁整理個人訪談紀錄,稍加整理成完整概念後,貼到公佈欄上,提供大家參考。
張貼結果時,可以請同仁先依據三個問題張貼在不同區位,以利後續整理歸納用。
但是由於訊息實在太多了,對於參與同仁而言有點困難,還好有部分老師有參與類似的活動經驗,整體而言還是能夠完成本任務。
當所有想法張貼出來後,就是一面非常有故事的文字牆。
這時,直接進行提問,
Q1看看大家看到什麼?有什麼想法?
A1老師的回答與互動就相當熱烈了:
集思廣義、不同的分享、共識、都有參與和產出,針對課程、思考、…………………
Q2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問不下去?為什麼?
A有些人提早停,有些組欲罷不能(理解不一樣、參與意願尚未被邀發出來)。
Q3 剛剛的設計誰先問?誰先答?為何要這樣設計?
A 先備知識、榜樣、示範思考流程、比較不會怕、比較容易進行…………
……………………..
本次任務的未來修正:
- 依問題分區張貼這個動作很重要,不然訊息過多,比較難整理,今天因為參與人數較多,就有部分成果未能被分類,有點可惜。
- 由於部分想法會有重複,因此張貼前,也可以先請4~6人一組,讓同組老師先進行整合分類一下,將有共識的部分優先排出來(可以用點點貼紙票選),選出一定數量共識部分(或是整合概念修正成新的概念),然後再將有共識部分全部張貼在一起。
研習活動期望就是素養導向的學習
如果期待老師逐步往素養導向的教學前進,我們在規劃研習活動時,盡量就用類似的規格進行研習,至少整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的思考活動與練習,至少讓大家有親身體驗。如何透過整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的思考活動與練習活動,讓更多參與研討的老師不再划手機、改作業或是分心做其他事,可以專注投入研習課程的學習,如果回到各自的課堂,也能轉化部分教學策略,以協助學生投入學習,當有機會進行素養導向的課程規劃時,除了思考素養教學有什麼好處外,另外也有實作的參與經驗,期望對於大家的教學也有所助益。
當有老師寫出,學生「能完整表達想法」這個期待時,後續的連結就是:
你的課堂要如何設計,才能讓學生有完整表達想法的機會?
這時候,學習活動的設計就會有可能有多元發展的機會,如同今天請學員反思,講師提供什麼策略讓大家有完整表達想法的機會,此時的課堂關照就會放在較高的位置去考慮。
當有老師寫出期待學生「能與人合作學習」時,是不是要創造更多的學習如何合作機會?要透過具體的策略,今天的講師有利用這些策略嗎?在何時使用過?
如此來回互動,協助老師理解策略運用,不然就會變成空談而被誤會為便利貼滿天飛,沒有實質幫助到學生或是參與的老師。
產生我們的洞見
任務:
- 將所有同仁隨機分成三群。
- 每一組同仁根據所分配的問題採訪的結果,進行概念分類。
- 分類完成後,將每一類的概念或是內容進行命名。
- 命名後的整合概念或是內涵討論出關鍵字,並將討論出的分類主題重新寫在A5貼上去,放到該類內涵最上位。
- 結束後每一組分享您們是如何分類?
結果出爐如下:
問題一的結果,加框的A5內容即為分類後產生的新主題。
第二組:對新政策做好準備
共備、分組、研習
第三組:
面對未來、溝通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圖像
分類完成與命名後,由於時間已經不足了,只能簡要分享後,隨即進行各主題內涵中,大家覺得最重要的內涵,進行票選工作,以協助大家快速擬具共識。
由於希望能夠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利用此次研習機會,除了凝聚共識外,亦可以習得不同的學習策略,因此僅就問題二、三進行票選活動,以協助同仁進行初選工作,提供下次課發會或領域小組持續工作的參考。
任務:
- 票選心目中,您覺得最需要或是最重的內容。
- 每位參與者都有9個點點貼紙,每一張只能貼一點。
- 完成後,請各組將點數較高者排在最上位,以便大家閱讀。
最後這個活動,期望大家可以聚焦成果、聚焦形成共識策略及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我們到底要如何做?那些是大家共識最高的部分?
當大家期待學生有學習動機,學生需要有解決問題能力列為最高, 如何協助老師執行教學設計? 當期待學生有合作能力,如何設計有合作活動?
校訂與領域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思考就可能不斷往前走,每次的課發會或是領域小組會議在研討時,就可以聚焦於此, 還有缺陋之處就 把不足放進來,當如果做不倒就勇敢拿掉,課程的循環就會呈現有機的方式成長。
黃金圈
今天的討論架構是利用「黃金圈」的策略協助同仁,三個問題由為何要改變開始(why)?,如何準備(how)?,未來的期待(what)?,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作為討論架構。TED上有Simon Sinek 關於黃金圈的短講,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參考:短講影片連結
圖片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29460514449735739/
最後簡要分享今天的工作坊分享知識、情意、技能如何展現?
再補充說明多數的課堂,老師缺少提供學生後設認知的學習 ,如何提問學生學到什麼?
或是如同今天的研習中,我不斷提問老師們過程中我運用哪些策略?在哪裡使用?
請利用提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教?
以協助學生理解自己的理解,協助學生會學習檢查與監控自我學習的狀態。如果可以不斷反覆應用多元策略,課堂學生參與比例一定會增加,則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比率,將是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基礎工程的第一目標,將有機會達成。
未來想像?
這張投影片是問題三的另一種問法。
今天已經有一些理想圖像出現了,未來可以結和學校目前的課程願景或是教育目標,再逐步修正,因為時間已經到了,就留給同仁繼續努力,沒有再繼續下去!
校長全程參與並於結束前的分享說到,這次研討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學校同仁動力非常高,在今天的研習過程中,雖然只有極短的90分鐘,卻產出相當多的結果,是我們規劃前沒有想到的。因為這個學校也是課綱前導學校,這樣的發展歷程,除了學校可以用今天的基礎往下延伸外,也是其他學校非常值得參考的範例,僅此感謝學校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團隊可以跟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學習,非常感謝!
帶領講師:吳明柱課督、王玲琬課督
紀錄與攝影:朱瑞珍課督、李俊緯課督
後記
會議研討結束後,驚覺忘了提醒主任要把成果整理出來,作為後續發展的基礎,順便把給主任的建議一併附上:
給主任的建議
要把昨天各組票選的前八名整理出來, 這是大家的共識。
後續可以用這個基礎再往下走,用系統思考方式做,
讓參與的老師有政策擁有感
是大家共同決定要做這些事。
研習現場很多同仁好像沒有意會到,我是用研習的方式包裝會議,在幫大家討論出共識。
可以請同仁整理出來後,重新張貼出來,變成這一年最重要的工作清單,尤其是第二個問題。
雖然不是正式會議,但是卻是大家表達意見與結果後的共識。
這不是主任或是校長交代要做這些!
這些張貼出來的東西,就是大家覺得應該要開始準備的事情!
有些有共識,有些還沒有(可能是時機未到,或是已經不是問題了),
大家共識高的就先做,領域再由共識高的部分先討論接下來要做什麼?如何做?
例如共備,就可以討論要共備什麼?找誰來?領域需要安排幾場次?
相關經費就可以由前導學校計畫支持。
下次會議就會比較能聚焦,也會比較有效率!
每一張表達的意見都很重要,可以請同仁用文字檔整理出來,後面可以加註同意先處理的人數(點點貼的結果)。
也讓其他沒有來開會的老師知道,我們這次會議討論出來的結果是什麼!
也可以將討論結果形成課發會議題
這個紀錄可以傳給校長或其他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