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在宜蘭

100年8月教育部公告十二年國教正式推動,後續配套方案與眾所矚目的升學配套方案,也在各方期待與角力的狀況下推行,第一年(103年)以免試升學為基調的升學變革措施真正實施後,宜蘭地區整體作業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大致平順,但是檢討改進是必然的過程,104年各項措施在經過小幅調整後,應該可以更順利,對於整個國教方案的改革,變革過程中的轉折與所要傳達的教育價值,希望透過本文提供大家參考。

一、升學制度的變革

十二年國教在規劃前期,因為各方價值選擇之不同,配合各地方條件的差異,由各招生區(依過去考基測時代,全台仍劃分十五個招生區,宜蘭區為單獨一區)制定各地區的招生入學辦法。但在各區條件大不同之下,以免試入學為基本之升學配套措施,以過去免試(真正免試,免考基測,以學生在國中成績為主)入學為經驗背景之免試入學方案,因為區域不同,而有多元採計的設計。

在宜蘭,相關辦法與後續配套研擬由宜蘭區免試入學作業推動小組,以委員會組織採合議制方式運作,委員會主席為教育處長,委員會成員由高中職學校代表(含私立高中)、國中學校代表(校長、教務主任,含公辦民營學校)、家長團體代表、教師會代表、縣府代表、教育部中央宣導團團員,進行宜蘭區相關政策與分發作業之研擬與執行。依就學區國中畢業生現況等相關因素,擬定免試入學辦法,依過去多元入學作業經驗,學生就學趨勢等研判,擬定的超額比序內涵與分發作業流程與包採計項目規準等作業細節。

不像國小生學國中採學區制,國中學生升學到高中、高職、五專,依其志願分發。但是對於較為熱門科系或是學校,當學生選填名額高過招生名額,分配就是問題。學生超額比序的依據,過去聯考或是基測的時代,以分數為依據的唯一標準(後來多元入學有加入比重低的加分),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之一,是希望降低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促進國中教學正常化,促進學生多元學習,以適性發展為目標。

二、超額比序與分發流程背後代表的教育價值

超額比序是必然發生的情形,如何研擬出引導國中教育正常化,又能適度反映國中教育經營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對於弱勢地區教育投資與學習機會的保障等更重要教育政策目標,超額比序的項目如何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分發作業流程訂定如何兼顧不同區域學校的經營、學校作業流程的公平等等重要因素,以過去發展脈絡為基礎,逐漸建構成現有的面貌。有些是過去多元入學經驗的累積與實際作業結果的延伸,有些是教育部基本作業規範的限制,有些是宜蘭地區特殊條件的結果,有些是不同教育理念衝撞的綜合,最後匯集而成。每一個人都可能找到不同的點,或是基於自身條件,個人權益的被限制或剝奪(因為可能以過去的標準,可能有較好的優勢),由學校老師端或家長端提出不同觀點的看法,但最後還是需要透過縣府各方代表組成的推動小組的議決,建立新的契約,而新契約的建立,必然影響到所有與學校相關的人,對於學校經營策略調整、教育願景與行動實踐的提出,等教育意涵的問題會有不同以往的思考,更需要的是全面的關照。

針對研議過程整理出一些想法提供給大家參考,目前個人歸納的有下列:

1. 誰能優先拿到升學入場券?成績好的定義,除了考試以外,還可以參照哪些條件?

2. .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學校,剩下來的才給成績差的學生(以往考試錄取的模式)?還是最有意願(把這個學校當第一志願)的學生優先分發?

3. 所有的比序條件,是否能夠促發學生更多元學習的機會?

4. 比序條件下,有沒有可能影響老師,對於弱勢學生(學習低成就)提供以往沒有的教育機會(例如幹部、志工、更多全班性的競賽參與)?

5. 升學制度的改變,是資源重分配,有沒有讓弱勢中小型學校與學生有機會在競爭中,還保有一線生機?

6. 升學制度的改變,是否也在促進學校老師在課程教學與評量、學生進路輔導、弱勢學生關照等面向的重新檢視?

7. 升學制度的改變,學校的經營策略,尤其是不同區位學校的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動搖,對於全縣各國中小的經營者(行政與老師)經營策略的調整?

8. 超額比序與三步驟分發作業,尤其是分發作業內含有高中職直接分配給各國中的校內名額,學校所有經營者,是否深刻理解,在兼顧校內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原則下,提供更多學生學習機會,讓校內的分發更具公平性,不只是特定學生獲益?

9. 更關鍵的的是,學校是否有把所有的孩子的基本能力都教好,讓學生不管選擇哪一所學校,都還有能力持續學習?還是只要照顧好前面30%的孩子就夠了?落後的學校與學生有沒有機會在這波的改革中,得到更多教育資源的機會?

10. 學校是否能提供適切的學習輔導,協助學生選擇能力與興趣相符的學校或科系,而非只在意學校的名校或科系的升學率?學校的進路輔導或是適性輔導工作有沒機會落實?

三、促進學生多元學習與公平性的問題

幹部、志工、小老師、體適能等項目分數會不會造假與必要性?這幾個項目,很多學生都有機會達成,是屬於低度競爭的項目,應該相信教師專業能力與倫理,也只能選擇學校老師,信任才是降低教育成本最有效的策略,如果不信任學校老師所評定出來的各種結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資源去規劃與進行更繁複的認證,更仔細的檢核,更複雜的作業模式,最後會把所有人都被搞得具有道德性危機與整個教育體系的人格危機,最終,我們可能只能選擇回到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考試。

畢業條件、多元學習三領域及格、幹部、志工、小老師、體適能等項目分數,都有相當的部分由學校老師決定,體適能採計在過去多元入學階段就有,老師評分時可能作假(或是放水)的疑慮一直都在,除非有具體檢舉案件,基於上述原因並沒有去檢驗任何一位體育老師的評量結果。其他的校內採計項目,思考的脈絡就是希望學校能創造出更多以往部分學生所無法參與的學習機會,讓學校的資源與老師的時間(都是教育資源)能夠關注到更多的學生。

當初在設計那些分數,有委員稱叫做倡導性分數。就是希望學校能做到教學正常化。這分數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做到,而不是用來區分學生,讓學生分流的分數關鍵分數,當然有一些學生可能還是無法全拿到。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做到這些基本的事情,而不是要用來區分學生的高下。學校應該提供這些多元服務的機會,甚至也能連帶影響到學校開社團的年級。學校開始大量的開社團,也讓學生更有多元學習的機會。

我們希望孩子在參與這些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即使不是出自於自願,但是有研究發現,只要學生多做幾次之後,學生在跟人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會將學生引導出服務的本質與人際互動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一班學科學不到的能力。如果我們都不做這些,而回歸到只有考試的部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會同意,所以我們的超額比序在全國裡面,我們把這教育性的東西放進去。雖然有人會覺得這是做假,但是我們當初就不是把它拿來當作區分學生用,卻可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這才是我們要的。唯有這樣才可以促進學校的教學正常化和多元學習的機會。

體適能更受到重視之後,體育老師的教學會更正常與多元。那個成果就出來了。

服膺考試成績最公平的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對於測驗成績的公平性深信不疑,升學考試的公平性,無論在命題選擇、評改與成績計算上,比起校內或以競賽成績(不同競賽競爭強度也有不同)為主的成績信度,當然有其優勢的地方。但是,如果過去升學考試屬於高風險測驗(作為受試者升遷、職業選擇標準、升學參考依據),考試成績使用就需要審慎運用,必然會影響到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實施,因為學校所處區位、家長教育資源、學生所能獲得的教育機會等綜合因素影響後,學生的表現可能不一定只有學生努力與否而已,最後決定學生成績的公平性,可能又是另外的課題。

由師大心測中心針對長期學生學測成績統計的結果也有明顯趨勢,學生的成績,不單單只是學生資質與努力與否而已。以整體基測成績學生成績(量尺分數)統計分析(圖1~圖4)而言,對於學習弱勢或是後段學生而言,學測成績的表現,亦符合社會學生家庭經濟兩極化的趨勢,學生因為家庭低收入、原住民地區、學校區位等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成效,對於學習落後學生在各種不良條件的總和下,不但平均分數較一般學生低落,而且學測成績也是逐年下降。

對於學校老師而言,如何降低學生因不利因素所導致的成績落差,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成果,降低升學考試的負面影響,破除考試最公平的迷思或是降低其絕對的影響力,讓學校行政、全體教師的教學資源(包含課程與教學設計、評量方式改變,教師教學時間與教學重點轉移)重新檢視與分配,而不只是把大部分資源放在前段學生的表現,這也正是這一波全球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當宜蘭區的高分群學生對於升學成果的影響日漸降低,各校因應升學的準備工作不一樣了(也許有人覺得差異不大),過去學校能彰顯辦學成績的工具可能不一樣了,無法以前面部分(也許是前40%)學生考試成績優良來打敗競爭對手,優先取得入場券,因為前40%學生,可能都已經在校內薦送機制下分配的名額中錄取了,不需要再與校外學生競爭,要去校外跟其他學校學生的競爭,主力已換成後面50%的學生。

面對校外挑戰更需要競爭力的學生,恐怕是在校內無法取得入場券的學生。這群學生的特徵,常常也是各方學習力與家庭能力較弱的一群(學科成績落在後面50%的學生),這一群學生卻也是讓所有學校老師最頭痛的一群,學習動機弱,老師的教育投資放在這群同學身上,卻沒有相對的報酬率(無論是學校聲望與期待,好像都不在這群學生身上)。未來,除了前面學習成不錯的學生外,後面這群學生的未來發展與學習成效評估的重要性,已經很難迴避且必須正面面對,對於現場老師與教學行政同仁而言,更是新的挑戰,如何在新的教育環境改造過程中,面對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如何在課程設計中,提高學生學生的動機,在教學與評量歷程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提高,以強化學習的動力,應是學校與老師的最大任務與挑戰。

四、引導中小學教學正常化,促進老師課程教學與評量的改變

教學改變與教育翻轉的課題在這二兩年風起雲湧,不論是官方推動的或是由民間與教師主動發起,與國際教育改革趨勢與對於現今國內教育現場惡化的情形,有一定的關聯。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不管是主動或是被動,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核心,還是在老師身上,教師教學理念與行動的改變,是影響政策目標的重要因素,升學制度與高中職選才方式的改變,對於現場老師的影響一定會發生質變,由調查結果分析中也發現(表六),過半數的老師體認或察覺自己會改變,對是對於學校內原來以紙筆考試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改變,仍待新的免試入學制度真正實施後,心態上或是實際行動才會真正落實教學與評量改變的老師,現在仍處於觀望的老師,其實還不少,如何促進更多的老師體認與行動,提升教學品質,除了在免試制度的建構歷程中納入,亦需要在實踐歷程中不斷反省修正。

五、103年第一次免試入學作業分發結果分析

103年宜蘭區免試分發作業正式於6月20日放榜,相關作業在作業委員會所有參與夥伴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宜蘭區共有5973位學生,扣除中道、慧燈兩所私校部分外縣市學生,已經由其他入學管道錄取學生,其他共有4631位學生登記報名(含縣外、非應屆學生),結果有4040位學生順利錄取分發,但也有591位學生未分發,經過錄取公告與報到後,因部分學生與藝才班、五專(最多人)重複錄取,要參與外縣市特招等因素,未報到或報到後放棄,高中職最終報到率約78%,各公私立高中職皆有餘額名額,各高中職留有889位招生名額,留到第二次免試(八月)。

就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名學生積分與所填志願與分發結果分析,可以提供一些統計數據做為日後老師協助學生進行適性輔導參考。

103年度分發作業統計:

1. 03第一次免試入學學生選填前三志願學校統計

高中職代號

第一志願

第二志願

第三志願

1

532

336

94

2

563

308

93

3

609

216

85

4

8

12

7

5

6

26

40

6

23

65

102

7

684

1163

1202

8

548

540

581

9

752

800

940

10

682

795

872

11

219

224

265

12(無效)

5

14

5

學生數總計

4631

4499

4287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指出,原本高中職及五專分開分發的制度下,學生可以重複錄取,擇一報到,部分學生在錄取高中職後,到五專撕榜,造成學生無法一次就定位。考量國中畢業生及家長最大利益,宜蘭縣政府多次在全國會議中提案建議後,教育部終於同意宜蘭縣從104學年度起試辦,縣內3所五專提撥982個名額,縣外五專提撥58個名額,總計1040個名額,合併於宜蘭區高中職免試作業進行同步分發。
宜蘭區104學年度共有。學生可以同時選填高中、高職或五專;由原本5個志願增加為6個志願,不用繳交兩次報名費為家長省錢,國中畢業生並享有更多的選擇,一次就定位,開心放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