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考成績不可以打折,學校該準備怎麼做?

教育部終於出手了,補考成績不可以打折!

新聞剪輯:

原本國中小的補考制度由各縣市自訂,新學期起全國統一,對於沒達標的學生,教育部要求國中小設立預警制度,每學期都監控學習狀況,適時補救教學和補考。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長許麗娟說,為幫助學生順利拿到畢業證書,每學期都要預警,因此新增國中小學生每學期四領域以上成績若不及格,就要接受補救教學,然後再補考,再從原始成績或補考成績「擇優採計」。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4/10/03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38762

 

 

當學校請老師針對學習落後學生,進行學習補救措施及補考時,期考成績的如何併入學期成績的比率,或是採計的方式,讓許多有心投入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的老師或是行政同仁,在溝通學生的學期成績時,常常會落入『這樣做,對其他學生不公平的啦,學校會很難跟家長說明、溝通啦,……..』等等意見,在領域學科會議中,也很難說服所有老師取得共識,希望老師有差異化教學的概念,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差異化評量,或是其他適當之處置,因為有部分老師都會以『這樣做很麻煩,這樣做不公平啦…….』,還是會以統一評量的標準測驗進行所有學生的評量,然後以同一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給分數。

這個問題才在最近一次的英語適性分組教學實驗方案的研討中,一樣困擾很多參與方案的老師,老師的疑問是,如果程度最低的C組學生有進步了,要不要參與學校的統一考試?如果參加了,考題內容與難度沒有降低,還是沒有辦法測出努力後提升程度,我們不是做白工?我們如何鼓勵學生努力學習?[@more@]

個人的回答是本來成績就是不應該公告排名,學校也可以不一定要統一考試,統一考試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力的水平,在過去升學掛帥的學校生態中,提供家長、學生、老師升學輔導重要參據,有些人覺得不排名,就不知道學生的學力位置,學生就沒有學習動力(也許還有很多複雜因素)。但是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就是想要進行差異化教學,並且希望於教學後進行差異化評量的老師而言,面對此一情境常常不知所措而難有施展的空間。

領域小組會議應該可以針對程度最低的學生,規劃不一樣的評量基準,讓學生的投入得到回饋,其實做法有很多,諸如應確認基本學習內容的比重,後續補考的施行,參與補救教學的學生增加學習成績的部分等等,但是回到學校,還是困難重重,因為學校老師既有的作業模式很難改,行政(校長、主任)溝通的說理又很難在領域會議中主導,想要有差異化評量想法(積極性的差別待遇,諸如特教學生的待遇),又會遇到學校行政、其他老師說,這些學生又沒有經過鑑定(聽到都快瘋了),怎麼可以差別化待遇的回應,如果這樣,成績好的學生都來考補考,成績都一百分怎麼辦?

聽到這裡真的會瘋掉,歸結到核心困難的問題,就是這樣做不公平(對其他人不公平,尤其是對成績好的學生與家長的感覺),主因就是很多老師還是以成績排名來促進學生努力(這個策略,只對於小部分學生有用,對於很多學生而言,都只是挫折與失敗經驗的來源),如果改變了作業模式,就不知道如何跟家長說明,如何促學生努力與投入(回頭想想,如果排名真的對大部分學生學習促進有用,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多學生在教室但是卻由學習中逃走)

首先是對於學生成績排名的問題,家長想要知道的是,也是學校有責任提供家長知道的是學生真實學力的位置(透過學校統一考試或會考的模擬考試結果,以區間提供就夠了,例如全校前5%PR95~PR90PR30以下),讓家長知道學生學習的真正成果,以利於未來升學的適性輔導與學習中的學習輔導是絕對必要的,也是學校的責任。成績高的學生會有人想要參加補考,以利於排名,是因為學校有排名。只要學校的學期(或是定期評量)成績通知單不以名次排名,現在在校成績又不在升學過程中採計(畢業條件只是基本門檻,對於成績高的學生而言,這一部分根本不是威脅),如果學生想要參加補考而拉高自己在校內的排名(這一部分一定會實現),只要讓家長或是學生想一想下面這幾個問題:

你要浪費時間去考本來你就是絕對會的考試嗎?

您成績已經達及格(甚至更高),這個補考考試對於你在未來升學有幫助嗎?(如果學校不排名補考後的總成績,甚至在校內也沒有任何意義)

你覺得要用後面同學的程度去衡量你的程度嗎?

你是希望用最低的學習標準,去準備未來高中職生涯嗎?

您所獲得的答案將會在您與家長與學生溝通時,更有說服力。

學習困難的學生,如果要提升學習動力,差別化(差異化)的待遇是必要的的工作,不管是學習內容的難度降與複雜度低,簡化教材與不一樣的教學策略是必要的,如果都做不到,那麼在老師進行學生評量時,必要的降低難度或是標準訂低一點就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如果在統一評量希望是知道學生學力的水準到哪裡,當然可以讓所有學生參與學校的定期考試,但是定期考試中,一定要佔一定比率的基本內容題目(校長、主任及很多老師都不知道基本學習內容長什麼樣子,另文說明,請先點連結看一下),越低年級比重應該越高(九年級建議至少應該佔70%以上,部分學校可能需要更高),讓學生的努力、老師的投入,在學生的定期評量成績中展現出來,這不僅是給學生成功機會的最好回饋,也是給努力投入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的老師,最大的鼓勵。

如果學生的定期評量成績未達及格標準,學校就應進行補救教學或是透過其他補救措施進行適性處置,學校老師如果提供了補考機制,其評量內容(包含難度)當然就應該與原統一評量內容有所區隔,這個補救教學的補考,是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動機,或是促進老師進行學習補救輔導之用,難度與內容降低的結果,學生成績就有提高機會,下一個選擇就是到底補考成績要不要打折的問題了?經過多方研商的結果,教育部終於出手幫大家承擔對外溝通的責任,也用本宣告(未來應該會直接函文各縣市政府)宣示推動學生差異化評量的概念,打破成績排名的魔咒(因為如此學生成績將大亂,有學生因為參加補考成績有機會提高甚至比班級未參與補考學生高),對於學校老師經營會有重大的影響,對於三申五令不要排名的政策宣導,搭配具體行動(補考成績不打折),讓學生的成績,除了學力水平的理解外,可以加入更多學習進展的因素(學生進步的情形),也把差異化教學的核心精神真正推展到課室中。

如果真的擔心參加補救教學與補考學生,經過補考後,結果學期成績遠高於同班級原始成績已經及格且認真的同學,導致未參加補考學生心理的不平衡時,對於補考評量的難度設定可能需要老師審慎思考,在降低難度與複雜度的基本考慮下,建議可以將通過率(補考學生最高通過率設定為70%~80%為宜,且不宜超過80%,一方面提供足夠的成功經驗與努力目標,最後再加總平時與定期的其他多元評量成績(一般而言應該不容易超過其他同學,可能總平均也在60~70分左右)後,可以達成60~70分左右即可,除了促進低學習成就學生學習外,另外也可以提供另外的學習目標,而不是全然或是提早放棄學習。 

如果簡化補考就是要放水,不去思考正面促進學習的價值,老師的教學模式也沒有改變,不提供一定的機會給學習掙扎的學生機會,全然歸因於學生的動機不足與家庭因素,就算沒有補考機制,照目前趨勢學生的學力品質也會持續下降。只有老師教學與評量的策略因應學生學習需求不斷調整,讓每一個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有提升,並且讓學生在評量中得到回饋而不只是失敗的經驗,以減少學生放棄的情形,讓每一個課室中實施的評量回歸到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目標逐步實現,才能讓提升每一位學生學習品質的願景不再是口號,屆時補考就不一定是需要傷腦筋的議題。

延伸閱讀:

學生學期成績有哪些意涵?部分老師的堅持可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