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北市KIST老梅國小提供,圍圈照片匯集)
這個記錄系列報導,KIST學校在協助新北市坪林國中進行公辦公營實驗教育轉型歷程中的工作紀錄整理,主要的對話內容由宏達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宏達)黃素雲執行長(Maggie)、坪林國中歐志華校長與我(柱督)兩次三方對話的實錄剪輯而成。
上一篇 分享完圍圈文化的建立與如何進行後(文章連結),新的方法論引入學校,並且想具體落實到日常的學校活動與課堂教學中,同仁必然要遭受種種挑戰,下一篇,我們將持續追蹤這個課題,在實踐中累積手感,並且與同仁一起解決過程中的挑戰。
上一篇 分享完圍圈文化的建立與如何進行後(文章連結),新的方法論引入學校,並且想具體落實到日常的學校活動與課堂教學中,同仁必然要遭受種種挑戰,下一篇,我們將持續追蹤這個課題,在實踐中累積手感,並且與同仁一起解決過程中的挑戰。
本文重點:
- 覺察新策略導入學校老師或孩子的困難
- 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 運用圍圈提升班級經營的成效
- 推動改變歷程,時間因素是關鍵
- Find it;Feel it ;Track it
> 志華校長:從去年(110年)開始學發處固定每週四會邀請老師圍圈,但這學期到現在還沒開始運作,今天忍不住問了OO處夥伴,因為校內目前氣壓有點低,從上學期進行圍圈到現在,大家的熟悉度應該蠻高,但這學期圍圈像剛剛 Maggie 所說有點尷尬,印證夥伴之間的關係氣壓比較低。
覺察老師或是孩子的困難
>> Maggie:傳遞說話工具(拿到小道具才可以說話)時,有一位老師表達當下覺得很無聊,有可能是當時真實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比較調皮,不過其他人都接得很好,沒有人給予會讓他尷尬的回應。這個情形也有可能在班級出現,如果孩子願意這樣真實表達,也代表他是自在的。當天沒有善用這個例子,有點遲疑要不要接住這個例子,不過就讓他這樣過去了,不知道在班上這樣的情形真的發生,老師會怎麼去接。
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 志華校長:今天有特別問大家是否有在課堂上嘗試圍圈,三位夥伴回饋因為研習剛結束、中間有連假,還沒有機會,有夥伴規劃在學期結束前會用圍圈帶回顧。
>> Maggie:當天最後有留時間,讓大家圍在一起討論怎麼把圍圈帶回去班級,(重要提醒如下):
- 如果要形成大家習以為常、班級經營裡可以動起來的儀式,不可能一學期只有 1-2 次就可以看到成效。
- 要思考是一天的某一個時間,可能 5-10 分鐘,去做其中一種圍圈,或是要很固定每週一天做 check-in。
- 最合適的是一天或一週開始的那個時間,養成習慣而不是在很長的段落只做一次。
- 當天D老師有成為很好的推動者,有老師反饋D老師會在課堂上做為圍圈,D老師回饋因為常做,孩子也很習慣,在適當的時機下由孩子主動提議作圍圈,可以感覺到孩子彼此的連結是比較強的。(找到先行者分享,可以產生擴大影響力)
運用圍圈提升班級經營的成效
>> Maggie:很希望老師到班級裡試試看,因為主題也是老師們挑出來的,用這種方式來做班級經營,當天因為時間不夠,大家對於用圍圈做問題解決有很高度的興趣,下次再規劃用更長的時間,普遍在班級裡會出現的問題或小衝突,怎麼透過圍圈的方式解決。
用圍圈解決問題歷程中老師的角色
>> Maggie分享:
- 用圍圈的方式解決問題,老師的角色很重要,能不能成為一個客觀的引導者,而非主導者,引導孩子去主動解決。(老師成為引導者)
- 有老師回饋,圍圈和分組合作學習做法相似。有沒有可能在學校內部,讓有在做的老師示範、在內部形成社群的方式,有一個推動的力量出來,而非單獨老師在班級裡要做或不要做。(連結其他專案)
- 有在樓梯牆上看到有一些學生體驗後,用畫圖的方式呈現出來。都有在做,有可能是層面不夠廣,沒有成為一種自然在環境、文化情境下都有操作方式。(全面性運用)
刻意練習和回饋的PDCA cycle
>> 柱督補充說明幾個刻意練習安排的建議:
- 導入新策略時,過去的經驗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處理認知面,告訴大家做這件事情很重要,但缺少的是刻意練習和回饋的 cycle。
- 圍圈文化在各校都是重要的方法,協助推進新策略,無論是學科的學習,或是非認知的發展。現在要怎麼讓老師把刻意練習的機會做出來,顯然這是關鍵;
- 有一些想做的夥伴因為沒有經驗,第一步跨不出去,如果又有新的議題注意力和焦點很容易離開。
- 建議下一次就來讓大家分享,不僅是由 Maggie 分享,請老師們分享這段時間內無論在學科、班級經營、活動等,怎麼運用圍圈,大概用了幾次、看到孩子的成果、碰到的困難或挑戰、議題設定上有不錯的地方,
- 提供幾個面向可以先提供框架給老師,下一次 Maggie 可以直接根據大家的分享做回饋,
- 做個幾次圍圈方法論就可以做收斂。如果有幾位老師做的很熟練,可以用觀課去做參考。要把機會創造出來,才有辦法真的做出這件事情來。
- 如果以後活動結束後都一定要作圍圈,如果時間沒有訂出來,很容易因為其他事情就忽略了。
推動改變時,時間因素是關鍵
> Maggie:上一次結束前,有讓老師討論回去班級要在什麼時間、什麼頻率和形式採取圍圈活動,下一次要讓老師做分享。時間很關鍵,有沒有一個特定、拉出來大家都可以做的時間。過往服務的一所學校中,合作前兩年沒有太多累積的成果,很多老師愛做不做,在一年半前校長發現關鍵點不是老師不願意做,而是時間,於是刻意規範綜合領域就是要做這件事情,只做品格&SEL,週三導師時間再做加強,在三月時有機會讓這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做分享,當一個學校很清楚把時間拉出來,可以有更廣泛的實施,從分享中可以看出付出的努力,也有老師回饋當時間被拉出來後,對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支持,因為過去是想做但沒有時間做。
Find it;Feel it ;Track it
>> 柱督:
- 坪林運用圍圈的情況與今年加入的仙草國小很類似,仙草目前是一週找約 20 分鐘週會的時間,全校一起來做,一開始要花一點時間的是設定議題,行政事務宣布事項就拿掉,到了第四、第五次,慢慢的大家的手感就出現了,老師可以更成為引導者的角色,這是需要練習,手感才會出來。(把練習時間找出來)
- 時間是關鍵因素,在思考品格非認知能力的方法論,要怎麼去協助老師,需要慢慢建構起來,未來比較好的工具包,內化和強化支持的系統需要長出來,不然現在很常都是口耳相傳,平常的練習可能是更重要的,品格力不像一般學科有課本。(刻意練習)
- 圍圈好像很簡單,但其實有很多細節要去考慮,透過一次次練習,讓機制運作起來,感受和正面影響會長出來。(Find it;Feel it ;Track it)
>> Maggie:當天的主題是班級經營,運用圍圈的機制,可化為老師班級經營重要的工具。
柱督:學校文化,特別是對於全校同仁共識的經營,圍圈也是一個很棒的工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