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為面對世界持續變動的孩子們建構理想的學習環境時,您會怎麼做?

IMG_7128 (1)

(KIPP 學校 進行個人化學習教室的一角,分站模式教學之一)

四月初,我們KIST學校團隊再去了一趟美國舊金山(團隊的第四次),目標是去看看個人化學習如何進行的現況,

行前的功課與旅程中的衝擊,真想好好記錄下來,

感謝夥伴們的紀錄留下非常完整的紀錄與回饋,

這一篇應該是前言階段,剛好把行前功課"如何進行個人化學習"的第一章(註一)讀書心得,彙整分享一下。

如同書中提出的大問題:

如果您能為面對持續變動世界的孩子們建構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時,您會怎麼做?

我們由問題思考開始這段旅程………

[@more@]

文明世界的變動通常由科技的改變開始!

科技改變的速度最快的區域,矽谷應該就是其中之一,大公司諸如FB 、 Google、Apple 都在舊金山灣區附近,

這些公司的員工如何被招募進去的?需要有哪些條件?

又如何在公司生存?

這些員工如何在創新與合作的環境中取得領先?

小的新創團隊如何出頭?

在灣區與矽谷周遭的學校應該更容易感受企業對未來人才需求的渴望,灣區的學校在回應在學校經營與課程與教學的方向變革力道與速度,應該也會不同於美國其他地方。

公立體系學校基礎教育崩壞的情形,槍枝問題導致的學校經營困難與壓迫感,貧富差距的兩極化導致教師招聘困難,師資來源不穩定等等問題下,

如何在多重挑戰中,在企業公益基金支持下,

如何協助學校的學生脫貧以外,提供可能的未來人才培育策略?

學校經營的文化環境如何塑造?

教師專業如何提升?

在國、高中階段 如何培育?

國小、幼兒園階段如何建立新的學校運作體系?

對於我們而言,每一項問題的回答都深具意義也值得仔細探究。

我們就是這樣開始問自己的,也開始規劃這樣的旅程

目標學校

以高比率低收入家庭需要更多就學補助的學生為主的公辦民營學校

幼兒園與國小階段:KIPP,Rocketship,New school,

國中:Summit

企業參訪

FB、 Google 、Plug & Play的內部訪問

我們組成的團隊,除了到美國,過去也到過香港、中國大陸,當然也在台灣找尋挖掘出可能的處方,我們跨國、跨校去參訪高度成功、有創意的學校,一些老師成功經營的教室,我們更會特別注意的是一些免學費、享有午餐補助比率較高的弱勢地區學校體系,他們的學習環境是如何經營的?

共同元素

總結這些觀察與心得,我們看到也找到與書中描繪的一些共同想法,想要看到這些想法如何被逐步且真實的發展開來:

  1. 品格力與創造力的學習

  2. 帶有行動科技的學習模式

  3. 個人化學習

  4. 具彈性的學習空間

  5. 教師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

  6. 在社區中真實學習

20180402_101633

(帶有行動科技的個人化學習環境設計,右上方教師正進行小組討論,Rocketship 幼兒園)

團隊夥伴透過與大學教授與現場專家對談,文獻閱讀與探討,深入調查不同模式的學校,發現這些能促發學生高效學習環境的伴隨著基本元素不斷在不同的校區出現:

  1. 真正直接的工具 real tools

  2. 真實的觀眾 authentic audiences

  3. 個人化的學習  perrsonalized learing

  4. 有意義的專案  projects with meaning

IMG_7093

IMG_7094

(教室中,無所不在的教學指引,明示化,協助學生的學習連結,KIPP)

由過去的經驗與親眼目睹,我們確信,只要學生有投入,學習成就就會伴隨而來,如何建構一個高度投入的學習環境,就變成大家心中最重要的課題了!

為了建構一個穩定而有效的學習系統,我們在不同空間中,不斷聽到夥伴分享自己的信念,逐步在團隊、社區中建構共通的語言,針對他們的學生、老師、學校的信念(Beliefs)是什麼,然後逐步往下探詢有哪些具體的價值值得追尋?

每一位成員都需要知道與理解對於孩子的教育,團隊想要的價值是什麼?

每一個校區當然有不同的人口結構與學生來源,不同的課題與關注的焦點,過去的歷程中我們學到的,最基礎的是關係(relationship)的建立,如何在過程中重建學校內的夥伴關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關係,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連結關係,然後在KIST老師的課堂,不同的校區中,建構屬於我們學校系統的個人化學習環境,將是我們心中最大的石頭。

在努力打造新的學習環境歷程中,中外皆需要面對共同的問題

  1. 學校領導文化與組織經營策略如何重新建構?

  2. 新的教學策略發展中,教師專業支持如何開展?

  3. 大量新進的老師如何協助?

  4. 整個基金會後台如何支持與引導?

這些大石頭,我們在三個校區中,有些已經看到一些具體的小成果,更多的是,需要團隊夥伴持續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努力。

在每一問題下面,我們還有更多可能的配套方案需要逐步處理,除了堅信每一位孩子都可以是學習者,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步調是不一樣的,所有的教與學的策略都應該被驗證為有效的信念以外,弱勢地區學生的高效識字與閱讀理解力提升,運用科技化平台導入個人化學習的深化與推廣,英語教學的困境突破,在原民部落學校與一般地區進行社區連結的文化回應教學,每一項都是不容易的挑戰。

更困難的是在兒童逆境經驗比率偏高的偏鄉部落,如何透過非認知能力的培育與卓越教學策略的推展下,協助學生建構穩定而能持續學習的學習力,這些都是下一年度,也是未來這幾年我們努力的大方向,這些可能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斷尋找的聖杯,不同的國家當然也不同需要面對的課題與阻礙,作為受各縣市委託經營的公辦民營學校的經營者,當然有責任與義務擔任先行者,我們不能只是救火者,如果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變,全方位的改變,需要更多願意擔任先行者的夥伴一同加入,我們也相信在高期待,願意選擇與承諾下,只要願意投入,就會看到成就!

這趟旅行的所見所聞與我們的大石頭如何開始運作,近期將努力一一分享出來,敬請稍待!



註一:文中主要整理的總結源自 Barbara Bray & Kathleen McClaskey   “How to Personaliz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