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久,行得遠!

前幾天在FB社團中看到一段寫得真好的留言。

DSCN8059

真實呈現各地輔導團工作夥伴們,以及協助進行各種翻轉教學推動的同仁,大家在現場遭遇的難處與挑戰。對於願意出來拋頭露面接受挑戰的夥伴,更表敬意。

[@more@]

成人學習者和學齡學習者最大的不同,是可以選擇要不要走進教室聽課,或是以中途離席來反應教學者的成效。而今,在全臺各地分享的老師,都面臨成人學習者的考驗,分享者無意也無法強迫所有老師接受自己教學法,每個老師一定有足夠的能力,去辨析和取捨,然而不論哪一種教學法,成功與否,都取決於學生(研習參與者)對於知識內化程度,以及活用的能力。
老師是搭建舞臺的技術師,是照亮主角燈光師,是構思教學設計師,更是引領學習領航師,然而這一切的作為,所為何人,不就是那些和我們僅有兩到三年師生緣的學生。我們不找舞臺,不搶鏡頭,只是不斷構思,不斷引領,因為我們的信念只有一個,讓每個學生充滿自信的站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舞臺上。
翻轉是外界的定義,老師只是協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罷了。關起門的教學,好壞只有老師和學生知道,打開教室,分享教學,只是提供其他夥伴另一種思考,課本的方法一定是正確的,但卻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內化的,從課本,到學習者,知識的轉移需要觸媒,觸媒是誰,觸媒是老師,是一次又一次改進修正的教學法。
老師不是相互取暖,而是相互扶持,因為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久,行得遠。現今檯面上在分享教學的老師,不是在炫耀,不是在推銷,而是在喚醒初衷,延續熱情。除了這些人,更有無數低調的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在各地傳遞教學溫情。教育圈不能再自我封閉,老師更不應該自我設限,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徬徨無助,不再虛擲浪費,是我們首要也是最終之務。各位老師,加油!

謝淯婷 老師 https://www.facebook.com/yuting.hsieh.39?fref=ufi

最困難的教室之一

我常常在受邀分享的場合請參與的老師們猜,最困難的課堂在什麼樣的教室?

我的回答是:老師的研習場合是其中之一。

因為除了主動學習者以外,對於分享議題熟悉程度差異巨大,導致分享主題與任務設定困難,可能還有更多被指定參加、動機薄弱的參與者冷眼旁觀的挑戰眼神,分享過程中不同理念與觀點的衝撞等,都讓很多師長對於教師的研習分享視為畏途。

尤其在最近教師研習型態的轉型,以課堂實踐為目標的教師增能活動,因為希望要能在課堂中實踐,動手做與分享的研習型態就越來越頻繁,不管是學習共同體、分組合作學習、翻轉教學理念推動,線上學習平台、MOOCS、各種行動學習策略轉介,還有越來越多老師與校長的公開課,公開課前的共同備課與議課過程。當有更多優秀或是低調的老師、校長被邀請分享時,台下會有很多感謝的眼光,但因為不是每一位參與的老師都同意這樣的觀點,質疑的眼神更常出現,尤其是觀點衝突時,現場更是尷尬,簽完名就走的情形更不陌生。

因此,如何在分享中吸引目光,讓參與者投入共同學習,除了分享者分享的內容以外,其實還有許多可學習之處,例如分享者如何鋪排分享內容,如何帶領參與者討論,如何準備教材與呈現教材與簡報,活動或是任務的設計與掌握,甚至提問問題如何設計等,其實都可以作為參與者學習參考,而這些有時候可能比分享主題還值得學習,因為這些內隱的能力與思維,才是分享者真正為何被邀請來分享的主要原因。

這其中很多的分享者都是不需要舞台表現的老師,只因為教學現場老師有需要,或是值得被推薦出來分享就被拜託出來分享,如同謝老師所言,這些低調的分享者大都不是在炫耀,不是在推銷,而是在喚醒初衷,延續分享者的教育熱情。

所以,如果下次有機會參加任何的研習,請提醒旁邊的好朋友,既然是利用上班時間來參加研習,不管同不同意講者的觀點,不論分享者承擔的壓力與準備的辛苦,請先給予這些來分享的講座或是同儕老師基本禮貌與尊重,就像是我們在班上跟學生上課時,在辛苦備課後的分享中,希望學生給我們的禮貌與尊重一般,如果可以由其中取一瓢飲,就開心享用,如果不合意,給個微笑就罷了。

教學現場變化難測,學生更是每年越來越陌生,沒有天生神人,如果願意一起走,教學路上將不再孤獨,教學的困難將有人傾聽,就算無法給真正的答案,至少可以讓心情好一點,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久,行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