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堂研究(Lesson study)為基礎,進行學習社群經營。(2014/11/05研習講座分享)

      學校或輔導團的夥伴對於如何讓老師願意在研習活動中,進行討論與分享,一直都是難題,甚至在學校的教師社群中,如何透過分享來達到促進參與的議題設定,也一直是研習活動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最近幾次的內部分享提供了一些想法,並具體在自己曾經參與過的社群中實踐,有不同組織的夥伴希望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限於研習時間,也提供較完整的想法,讓大家在未來的研習或參與學校設群運作時,可以參考一下。

[@more@]

時間:2014/11/5

講題:以課堂研究(Lesson study)為基礎,進行學習社群經營~學習社群經營與實務分享(國小生活課程召集人)

專業學習社群可以做什麼?如何切入專業學習?如何進行專業研討?

我就以如何準備這場分享講座的歷程,提供給大家參考。

這堂課看起來是老生常談,認識的人一定認為這個講題已經很有經驗了,應該駕輕就熟,其實不然,每一場講座,都是重新開始,課程架構也許相同,想要傳達的概念一樣,但是因應對象不同、時間不同,所用的素材也會有所差異,這堂跟國小生活課程老師的分享,一樣花了我不少時間準備。

輔導員惠美上場次聽了我在國小藝文領域召集人的分享,因為時間較長(2小時左右),除了讓老師們思考、討論、分享外,透過FB社團的分享平台,讓大家有機會看一下其他人的意見,我也設計了幾個議題,提供做為共同思考的議題,最後以如何經營與規劃社群研討議題結束。

惠美老師聽完後提供了一些想法,希望我可以多提供一下如何以課堂研究的概念,作為社群運作的主軸,提供給生活課程的老師參考。

因為時間只有一小時簡短的時間內,就精簡進行。

基本上設計兩個主要活動,讓大家一樣有機會討論、分享。

兩人一組,如果有落單,至多3人。不超過3人是因為避免有閒人。

每人發一張白紙,作為書寫的平台,有人負責寫、也有負責說。

先討論,再寫下來兩人的結論,過程中,講師一定要下來了解一下大家的進度,一方面促進大家的思考(不須大聲補充,只需控制時間即可),一方面也會讓想要做其他部相關事情的夥伴專注於討論。

分享時,盡量輪流(講過的人就把機會留給其他人),當然在分享時,我通常會先說,大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所以請大家就先嘗試看看,基本上絕大部分老師都很配合,到第二個議題,就有很多老師舉手要先分享發表,成效真的很好。

因為,今天的討論議題,希望以文本分析為始的課堂研究~學習社群運作的重點, 所以就安排了一小段課堂研究的實作,因為對象是生活課程老師,所以就希望在決定課的過程中,有共同討論分享的歷程經驗(共備),在後續發展出課程目標設定、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評量決定)、教學活動設計等後續歷程,而這些都可以是課堂研究的重點。

既然是以課堂研究為核心,就希望實際演練一下。因為一直認為以lesson study(課堂研究)為基礎進行教師專業成長,精進教學落實於課堂為核心進行教師社群運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策略。

由文本分析到課堂實踐的歷程,需要注意哪些,可以共同討論與發展的議題?

各領域課程文本分析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問與活動(討論議題)的設定?分層提問的設計?

技能練習的進展規劃與設計?

如何協助學生回應?

學習成效評估或評量如何進行?

最後整合起來就是教學活動的設計。

  因為是小研討活動,所以設定的目標是以發展15分鐘微型教學活動設計為目標,先幫老師發展議題並協助活動設計。產出型工作坊大家會怕的原因,通常在於作業量太大,產出的結果也不太合用,花了太多大家的時間,如果有是連續性的研習,真是會讓大部分的老師卻步,所以有連續性的工作坊,在現在氛圍下其實有很大的困難。

  但是如果是在2~3小時的研習活動中,有一小段10分鐘的微型教學分享(也許就是一堂課中的一小段的量,也可以2節課的量就好),在安排預先的主題設定,讓參與的老師分組實作特定單元的設計,以15分鐘(其實加上導入、總結)為基礎的微型教學,在30~40分的的討論後(可再分兩小段研討),應該可以設計出雛形出來,再透過30分鐘左右的分享,應該可以產出各組作品出來,下次就可以請老師們回去課堂實踐後,進行5分鐘的分享,如果可以將教學活動設計小修一下,就是共同備課、議課(不一定要觀課)的最佳實踐了,而教學活動設計經過堂實踐後,其分享的價值就會更高,假以時日,一定會在學習社群的協助下,豐富大家的教學資源庫。

  一張很平凡的廣告單,但是它卻隱藏了不少的生活資訊,如何讓童察覺在使用中的器物有哪些性質、功用,與自己的生活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進行『關於「生活器物的探究」』實作練習,並且發展一些生活課程的主題活動。

 

    老師們都很有創意,呈現的就是多元觀點的思考衝擊,經過共同小組研討的分享,一張簡單的廣告單卻可以發展出多元的學習活動與設定一些討論的議題,作為後續發展教學活動的參考。(老師的分組成果舉例一、二)

 

 其他組別老師的分享連結(生活團夥伴拍攝)

惠美老師研習後的回饋是,經過討論以後,老師對於設計的課程會比較有信心,因為有伙伴的加持,這一部分就是專業協作或是學習社群對於老師自我效能提升的直接證據。

就像有許多人會給我回饋說,也客氣的說為什麼每一場次的演講分享,我看起都很有把握,信心十足,殊不知每一次我都還是會緊張,但是透過不斷的累積與跟老師們的互動,慢慢也會知道如何掌握要領,更重要的是,在協助老師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也不斷的累積自我價值與自我效能的提升,所以每一次的講座,對於講師而言當然也在學習,而老師的學習社群(學習共同體)也就是這樣慢慢建構起來。

 本次研習簡報檔案分享

l   研習後老師的回饋(生活課程輔導員陳惠美老師整理的老師回饋紀錄)

(今天有兩個講師,除了個人外,另外一位是黎明國小 智情老師實務分享生活課程的教學成果)

一、請寫下今天你聽見(或覺察到) 3個值得反思、收藏的觀點

1.討論與分享很重要。參與社群、共同備課可提升教學。結合學習共同體教學翻轉。

2.共同備課集思廣益,可以讓大家共同分擔,收穫多。和隔壁老師討論很開心。「以終為始」是很棒的教學觀點,幫助我們教學備課。

3.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組成教學團隊,共同研討教學。加入fb、雲端社群。教學(教學策略)與學習(共同研討教學)

4.把所思寫下來。共同備課分享。

5.教學策略,提高每個孩子的學習力。時間管理不是多做事,而是做對的事。課堂實踐。

6.以廣告單為文本進行教學活動,能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植物在成長的同時,孩子的知識也在成長。低年級的孩子可以條列式來紀錄。

7如何從文本分析到學習歷程。給孩子「明確」的任務。如何發展議題?

8.時間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而不是只是去做很多事。孩子應可以做好分組學習。以終為始去審視所有的過程。

9.生活教學應該反轉。好的夥伴能事半功倍。結構很重要。

10.請學生把討論、觀察的記錄下來。引導學生從一個()小廣告…等,做延伸思考,並寫下來,分享之。

11.多參與課程的專業社群,透過社群夥伴的討論,解決教學遇到的困難。要轉化課本的課程要和家長、學生做好充分的溝通。幫低年級學生搭鷹架協助學習很重要。

12.學習型組織。社群的作用。時間管理是要我們做生命有意義的事。

13.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學習社群的重要。學習共同體的分享。教學者同時也應不斷精進自身「學力」。

14.參加學習型社群。學校內是否可以推行學習共同體?大學校?小學校?生活課程要如何發展主題和學生能力。

15.學習任務明確,給孩子明確的任務。如何發展議題讓孩子參與討論是很重要的。課程以終為始,如何幫孩子搭鷹架。

二、二、請給今天的主講者個正向的回饋:(看到大家給的回饋,可以讓我快樂加倍。)

1.很受用的一場研習,給教學帶進了許多心思考,thanks!提問策略讓研習更有對話,聽聽別人的想法,有更多的收穫。

2.課督帶著我們一起備課,可以帶回學校試試。老師的用心歷歷呈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3.支持與分享—社群。跨出教室王國,結合同伴的力量實行有效教學。主講者的能量與熱情的教學活動。

4.很讚!謝謝!

5.熱情與勇敢是主講者的特色。感謝分享。

6.謝謝老師傳遞教學社群的概念。謝謝老師分享教學活動的歷程。

7.「要指導孩子完成作品需要為孩子搬階梯」→這是老師所需的專業,更是最需的熱忱。「友善安全的組間默契」→學習有夥伴會更有趣,讓每個孩子都是當中的一份子很重要。

8.孩子分組學習的過程與報告非常難得,尤其低年級更是難得。從實際生活統整去看課程,而不是把生活切課來上課。

9.社群、學年、好友能「碰」出燦爛花火,真令人羨慕。一點星光,點燃教學熱忱。

10.智情老師的用心教學及細膩心思值得學習。生活課程部分除了動手做,應鼓勵學生思考、討論,感謝課督分享。

11.智情老師是個很有行動力的老師,能將研習學到的新知能帶回學校,並能主動分享,帶領夥伴一起成長。智情老師能提供課程教學的小技巧。

12.給予很多新的觀念。分享很棒,可帶回學校運用。

13.評量方式的改變可活化孩子甚至教師自身的思維。手工書在教學的運用。

14.課程的理論如何實踐在課堂上,受教了。實務分享值得參考或類化。 

15.實務內容豐富,可應用於教學上,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