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專業對話的組織運作?

社群運作與校內組織的結和

學校年級會議(領域會議的轉型)

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理論想法,google一下,有很多的paper可以查閱,youtubeTED上也有許多名人、大家認為的成功者的特別講座,但是學校的老師除了理論與理念的澄清、新知獲得外,更需要畫面,實際運作、課堂實踐的畫面、操作的細節、困難解決的對策與實戰成果,除了校本與跨校的分享外,最重要的是鼓勵也好、促進也好,親自參與學校內部專業組織之運作與經營是不二法門,慢慢把個人的角色,由倡導形式(告訴大家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價值與意義),轉換成一起來解決與提升教學困境的關懷者。

關懷者,不只是虛寒問暖,更重要的是一起奮戰與陪伴,才有機會提供專業的協助(協助找到盲點、分析困境、共同研擬對策、實踐與修正),這樣的陪伴與關懷,才有機會去調整學校的體質。

就像一直談的學習補救,如果沒有共同坐下來一起看看自己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狀況:

只有:

l   教師按課程標準與規定上課。不知道學生的學習成就現況,不知也沒有時間往下補救,無法理解老師的進度不等於學生的進度,甚至認為課本進度教完了就可以交代了。

l   教師不知道如何應用相關測驗或多元評量的資料,分析學生基本能力,再根據基本能力進行補救教學。

結果就是太容易歸咎於家庭因素導致學生低成就,而忽略了學校與老師的價值。

而這些陪伴與努力,如果沒有學校各層級關係人(校長、主任、老師)共同建構校本運作機制,一樣徒勞無功或是事倍功半。

領域研究會議(年級會議)或是學習社群,是學校比較如意切入的平台與機會。領域研究會議(年級會議)是是體制內的組織,學習社群則是老師自發性的社團,如果想要讓學校的教室教學發生良善的改變,除了部分老師的個人努力外,以學校為單位的努力才是大家應該去著力的地方,而促進領域研究會議(年級會議)或是學習社群的正常及有效的運作,是所有關心學校教學改變的夥伴,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如何促進領域研究會議(年級會議)或是學習社群的正常及有效的運作,可以由組織經營面開始,不外乎人、事、時、地、物。

一、人:

誰來參加?誰要參加?

年級與領域會議(學習社群聚會),當然有所有相關年級與領域老師都要參加,但是如果沒有規定,或是帶領人沒有意識,大家出席的意願與參與程度一定日漸低落,而變成會而不決、決而不做到困境,帶領人一定要有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帶領人應該是召集人或是年級代表(導師長或是級導師),但是其他參與者一定不考或缺,校長與教務主任(或是相關的主管)一定是重要關係人,因為行政業務繁忙無法場場出席,但是一定要有一定的出席率(或是重要事項的研討一定出席),才能有效掌握議題的發展與整體學校配合作業的規劃。

學校的帶領人大多是輪派()而來,如果是長期在學校中,當然知道學校的發展,但是基本的協助與培訓,也是學校教學發展的重心工作,這些工作長期被很多學校領導人忽略了,如何透過校內成長的初期機制,定期或是任職初期的工作研討與提醒一定是必要的工作,輔導團每年也都有針對召集人辦理基本的工作研討,除了年度工作重點分享外,也會提供大家經驗分享的機會。

如何把領域小組或年級會議的運作轉型為學習型組織,召集人的協助益形重要,

二、事

年級與領域會議(學習社群聚會),不能只是政策宣導或是任務分配,如何將討論的事項導入專業對話與發展校本解決模式,一定是整體學校教學改變的重心。

議題設定與掌握,可以由下而上(由老師決定),但也有可能是由上而下(不是學校領導人的主觀看法,而是配合整個大趨勢或是政策推動重點轉化後,如何在學校層級、老師教師層級實施由上而下轉化的策略)

(議題)的決定,會與人、時、地、物相互關聯。

基本議題的設定,可以粗分為幾大項

()年級或領域內工作(任務)分配:年級或領域專案計畫事務,配合辦理或融入教學的工作分配,命題、審題的工作,配合學校活動之工作分配。

()專業成長:年度校內專業成長重點研討,教學與評量分享(規劃前與實施結果分享),教學策略分享,學生學習成效分析與教學改進側施措施。

()工作檢討:學期或年度的工作檢討與分享。

 

配合學習社群的推廣,轉型領域小組或年級會議,讓組織變成學習社群的型態,如果可以再發展成網路社群的樣態(例如FB或其他),讓分享、交流教學經驗與班級經營甘苦等不同策略的專業對話機制日益活絡,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紓解與同僚性的增長,一定會有長足的進長(OECD 2013TALIS研究分析),關鍵仍在學校領導人的帶領與參與。

如果校長們過於關注學校硬體的改變,缺少關注教室教學的改變,學校教學品質提升的目標,在熱潮過後,硬體到校後,常常又是倉庫中,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昂貴裝飾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