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期成績的成分?畢業成績有哪些意涵?

今天到學校訪視,與學校資深主任有一個專業的對話,主要的內容是熱點,學生四領域及格才有畢業證書,部分老師的堅持很難改,又限於校務行政系統的設定,定期、平時的定義又有些許混淆,行政主任未來要肩負說明的壓力,真的難為啊!

學生的學期成績,有機會就一直在澄清應是學生總和學習的全部,所以本來就不應該只有紙筆測驗的成績。

過去,沒有這個問題,大家就這樣過了,如果因為制度的改變只是回歸到教學本質,不再受限於升學為主的思考,那就回歸教育本質(讓學生更好)吧。

[@more@]

學期成績是學習成果的總和

學生的學習成績,既然是學習成果的總和,就應該包含著學力(包含認知與技能)、態度(情意)、努力與進步(學習進展)三大面向,部分學科還加上實踐與習慣的話,那整體的成績表現就不單單只有學力部分。

今天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一個先天體能很好的同學跑100公尺成績很快,另外一個同學成績稍稍差一點,但是學期末其體育成績有可能高於跑的最快的同學,道理大家都懂,因為可能還有整體態度、運動習慣、團隊合作等多元考慮,所以如果定考成績只測一項跑步的能力,就做為定期總成績,看起來很公平,但是卻不是教師專業的表現,因為如果教學目標只有跑的快這件事,基本上就不是領域專業的表現了。

除了學力以外,態度與動機對未來的學習更重要

學科成績考試要及格,需要有需多的配合。到了國中,很多學生的基礎並不好,如果依照標準測驗成績,一定完蛋。國小學測的資料也顯示,這群低學期成就的學生(c等級),大概約有7成以上仍在待加強,國中要提升到基礎等級是何等困難,如果只看紙筆考試成績,而斷定學生學習不及格,那就忽略了學生可能有進展(但是仍未達到普遍認知的學力標準)的機會與努力。

深思一下,教學目標的達成應該因人而異(差異化教學的核心概念),基礎差的學生每一階段只要有提升,就算是學習成果的展現。進行補救教學時,學生程度可能國一時程度只有小四的程度,老師再努力只能讓學生提升到小六程度,但是國一的定考或是平時的紙筆測驗如果沒有差異化設計或特別考慮,學生雖然很努力,但是考試成績卻不一定能夠真實呈現他的進步,除非進行適性化測驗才有機會看到他努力後的進展。

總結性評量應包含多元內涵

學生學期總成績,一定還要包含其他項目,定期評量不應等於段考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等於該階段的學習成果,尤其針對學習掙扎學生,基礎如果太差(例如接近資源班),段考試題又沒有差別設計(差異化評量),完全不考慮學生努力與進步的情形(學習進展),又沒有多元教學與評量的機會,只憑一些考卷(定考與平時測驗)就評定不及格,就會完全抹殺學生的努力機會與老師教學的投入,定期考試不應是總結性評量(定期評量)的全部(還有其他教學目標,就是應該有多元評量的實施),給他不及格不僅是對於學生的打擊,更是對於老師教學投入的全盤否定,如果只憑學力(標準測驗成績),所有特殊教育的學生,用一般學生的考卷評斷國中應有的學力,那這群人的成績一定不是現在大家普遍已經接受的成績,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老師的角色在促進學生投入學習

老師們,可不可以不要再堅持學生考試一定達到您的標準才算及格,如果學生只要因為您的努力而有所進展,因為大家的投入而願意學習,就給他一個及格的成績吧(那怕定考還是黑壓壓),這個成績不只是對於學生願意學習的獎勵,也是對於您苦口婆心想方設法為學生學習的努力最好的回饋!

後記:

本文於FB發表後,有老師提供不同想法,覺得學生就是因為態度不好,所以才學不會,不是老師不願意給分,總覺得是熱臉貼冷屁股。

個人回應是,態度當然是決定學生學習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除了少數同學外,是需要老師透過教學設計經營,如何提升學生的態度與動機,讓學習逃走的狀況能夠改善,一直以來都是現場大家難解的課題,不管有沒有教改,都是我們需要持續奮戰的地方。

教學現場是,很多時候老師已經要給學生分數了,但總總覺得是拿熱臉貼冷屁股,回頭想一想,這樣是不是已經比以往更關照到那些學不好的學生,想要給學生學習的動力,這些當然也是老師投入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大家在學期成績中,能讓學生由分數的提升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老師的努力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