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區免試作業三步驟的分發作業發展的歷程?(十二年國教在宜蘭~1)

      最近又要開始進行國中十二年國教宣導,第二場次已經完成,陸續大家又會有一些宣導分享場次(家長或是學生),宣導時,尤其是分發作業流程,三步驟的設計是全國所有就學區中僅有,每一次的說明會,很多老師或是家長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清楚理解宜蘭區的發展脈絡,提供一些背景資料,給有興趣的同仁與家長參考。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宜蘭區的免試入學方案,就實質內容而言,其實是過去多元入學的延續發展而來,因此,在說明免試入學方案,超額比序與分發作業流程的內涵之前,應該重新檢視(理解)過去(其實是102年前)實施的多元入學方案的主要內容與精神,因為,這些內涵在103年的免試入學方案中,在不同的地方一再出現。

[@more@]

宜蘭區免試作業三步驟:

填一次志願、三步驟分發.pdfhttp://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3A%2F%2Fblog.ilc.edu.tw%2Fblog%2Fgallery%2F5798%2F5798-2674991.pdf&embedded=true

壹、過去(102年)以前的多元入學升學制度簡要說明

過去(近幾年)的方式已經與過去聯考以分數比較有明顯不同,過去在基測的最後這3年,高中職五專的入學,已經改成三階段招生。尤其是102年(基測時代最後一年),第一階段免試入學所占名額(高中約60%,高職約70%),第二階段申請入學(保留名額高中約30%,高職約20%,加上第一階段未錄取名額),第三階段登記分發(各高中0.2%~5%,高職10%,加上第二階段未錄取名額)。

第一階段免試學:

以102年度為例,高中為招生名額60 %,高職為招生名額70%。

(一)、高中免試入學部分

學校薦送作業採在校成績比序,每一位學生只能選一個高中(也就是第一志願)在校內登記,依據七大領域成績總平均百分等級(PR值)排序,同一志願的學生成績高者錄取,如有餘額時校內第二志願以後填選者,亦可錄取。與103年的分發步驟一機制類似,但是103年則配合高職納入名額分配,同步分發,不再以撕榜方式分發。

過去以考試成績為超額比序的時代,很多中小型學校能夠考上成績要求較高的國立高中與高職人數,一定比免試入學少,部分學校更出現很多年沒有同學的成績能夠考上者。在100年開始的免試入學,不需基測成績做為比較基礎下,平衡城鄉落差,鼓勵國中小越區就讀學生回原居住地學區就讀,減低弱勢地區家長因學生越區就讀,而需要透入更多教育資源等因素考量,薦送制度在多年運作下,已有一定成效,對於部分市區學校學生超額,導致外圍學校經營困難與縣府教育資源投入的分配等問題,也有一定正面成效;當然對於市區大型學校而言,學校經營的困難度當然提高,學校教師教學與學生進路輔導的困難度與耗費心力,比起以往也需更多的投入。

102年度免試入學高中招生名額如下(表一),高職其他學校類科則參考102年度高中職免試學簡章。

(表資料來源:102年度高中職免試學簡章 P7)

(二)、高職部分:

第一階段的高職免試入學,則學生仍依國中在校成績學校總排序,申請一所高職(可以填寫同校所有科),再依學生在校成績的百分等級排序,依序到現場揭榜。

高中、高職,可以同時申請,成績高者,可能同時錄取,但是只能選擇一所報到,另一個名額則留用到下一階段。對於有意願在第一階段就讀,但成績未達錄取者,公平性一直被質疑而有很多的討論。

另外的問題是,小型學校部分學生的基測成績可能較為落後,但是在校排名卻常常名列前茅,這時候如果全線高職申請同學一起比序,勝出者以往往是中小型學校學生,此一問題,也是舊制希望被改正的地方。

 薦送制度下保障各校基本名額分配可參考下表(表二):

(表二資料來源:102年度高中高職免試入學簡章 P10)

二、    第二階段的申請入學:

保留名額,高中約30%,高職約20%,加上階段未錄取名額。

每一位學生申請一所高中,一所高職、一所五專,基本上就是以第一志願申請、排序、錄取、報到的過程。與103年度的免試作業第二步驟分發類似,不同的是,高職部分只處理第一志願科別,未錄取者,直接進入第三步驟。

高中職可以同時間報名,如果同時錄取,則擇一報到。

超額比序的積分為基測成績(滿分412)加上多元表現加分(競賽成績與體適能分數)。加分條件與項目不一,有學校定加分高限30分,亦有學校沒有訂高限。競賽加分與體適能加分機制只有本階段使用。

詳細資料,請參考宜蘭區102年度聯合申請入學招生簡章。

 

三、    第三階段登記分發:

高中保留0.2~5%,高職10%,加上第二階段未錄取名額加總後為最後分發總名額。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所留餘額,與第三階段保留餘額,總名額已經不多,學生則以學測原始總分比序,高分者優先進行分發,高分者依其志願優先分發後,如有餘額再給成績落後者,再依學生的志願序分發。

第三階段登記分發作業,高中各校招生保留名額統計表如下表(表三),高職部分各科參考102年度高中高職職聯合登記分發入學簡章。

(表三資料來源:102年度高中高職職聯合登記分發入學簡章 P12)

由資料表中可知,各校原保留到第三階段的名額確實已不多,實際招生名額加上前面階段尚未招足之學生名額,成績分數排列後依學生志願陸續分發,第一志願如果未分發,再進行第二志願分發等過程,但第三階段,部分高中職已經很難搶到學生,幾乎所有的高中職,都把重點放在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招生(學生的第一志願),也希望學生就是以第一志願,就能夠選填該校,因為如果前兩階段,沒有招到足夠學生,加上五專的搶人大戰,高中職學校發生招生不足的狀況必然發生,也確實發生。

以基測分數排序,依學生成績高低排序後,成績高分者依其志願優先分發,如有餘額再由成績較低者依志願序分發。

(資料來源 宜蘭區102年度高中職登記分發入學招生簡章)

四、102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結果觀察:

1.          所有高中職的多元入學,都沒有門檻分數,所有學生都可以登記申請。

2.          三所國立高中最後錄取最低分數明顯下降,一國國立高中招生不足額。

3.          國立高中與私立高中,國立高中與高職部分學科錄取學生成績,有明顯重疊,顯示學生並非以成績排序為唯一因素而選擇高中職。

4.          同一高職內的學生,各科間錄取學生分數,也有明顯重疊之處。

5.          縣內三所五專約招收到800名縣籍國中畢業生,約佔全體報考學生的20%左右(扣除其他已入學管道)。

6.          高職與五專前三年的免學費(102年尚有排富條款,103年起全面免學費)政策,對於部分學生選擇高職與五專的影響,需要注意。

7.          大學與技職繁星升學計畫,對於部分學生是否進入私立高中、高職綜合高中與不同科組的志願選擇,對於是否一定要擠進國立高中的決定,有一定的影響。

8.          學生以未來升學機會、學習興趣、未來就業考慮等因素明顯影響到志願選擇,學生拿到成績後,是否就一定選擇某一個學校、科系的命題,結果越來越難預測。

貳、最終決定,一次填志願卡三步驟完成分發第一次免試作業:

為避免分發作業與過去大變革導致衝擊過大,以過去經驗為基礎,最後保留原有多元入學的精神,以學生填選一張志願卡,但由電腦分發作業三個步驟進行分發。

第一步驟為保留免試入學的精神。(高中職直接分配名額各國中,由國中直接以第一志願分發)

第二步驟為申請入學精神,以第一志願分發。

第三步驟為登記分發精神,以學生成績高低依其志願分發。

三步驟請參考最上頁),學生只需填選一張志願表。

 

如果申請學校為額滿,直接錄取,不用比序。

如果申請學生數大於招生名額,採計總分與加權分數後,依三步驟由高中職招生委員會依學生分數與志願序,統一分發。

三步驟之分發流程名額分配,詳見103年度宜蘭區免試入學招生簡章(第一步驟高中職分配國中各校名額 P37~)

http://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3A%2F%2Fblog.ilc.edu.tw%2Fblog%2Fgallery%2F5798%2F5798-2675454.pdf&embedded=true

 

參、訂定這些分發流程,是基於那些思考過程?

分發作業流程訂定與後續超額比序採計項目的歷程,經過一些辯證與過去發展脈絡為基礎,逐漸建構成大家看到的面貌,有些是過去多元入學經驗的累積與實際作業結果的延伸,有些是教育部基本作業規範的限制,有些是宜蘭地區特殊條件的結果,有些是不同教育理念衝撞的綜合,最後匯集而成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可能找到不同的點,或是基於自身條件,個人權益的被限制或剝奪(因為可能以過去的標準,可能有較好的優勢),由學校老師端或家長端提出不同觀點的看法,但最後還是需要透過縣府各方代表組成的推動小組的議決,建立新的契約,而新契約的建立,必然影響到所有與學校相關的人,對於學校經營策略調整、教育願景與行動實踐的提出,等教育意涵的問題會有不同以往的思考,但老師們與所有關心的人,需要的可能是更全面的關照。

針對研議過程整理出一些想法提供給大家參考,目前個人歸納的有下列:

1. 誰能優先拿到升學入場券?成績好的定義,除了考試以外,還可以參照哪些條件?

2. .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優先選學校,剩下來的才給成績差的學生(以往考試錄取的模式)?還是最有意願(把這個學校當第一志願)的學生優先分發?

3. 所有的比序條件,是否能夠促發學生更多元學習的機會?

4. 比序條件下,有沒有可能影響老師,對於弱勢學生(學習低成就)提供以往沒有的教育機會(例如幹部、志工、更多全班性的競賽參與)?

5. 升學制度的改變,是資源重分配,有沒有讓弱勢中小型學校與學生有機會在競爭中,還保有一線生機?

6. 升學制度的改變,是否也在促進學校老師在課程教學與評量、學生進路輔導、弱勢學生關照等面向的重新檢視?

7. 升學制度的改變,當宜蘭區榜首不易發現後,學校的經營策略,尤其是市區大型學校的優勢可能動搖後,對於全縣各國中小的經營者(行政與老師)經營策略的調整?

8. 超額比序與三步驟分發作業,尤其是第一步驟的校內分發,學校所有經營者,是否深刻理解,如何創造出校內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更多學生有機會,讓校內的薦送分發作業更具公平性,不只是特定學生獲益?

9. 更重要的是,我們到底有沒有把所有的孩子的基本能力都教好,讓學生不管選擇哪一所學校,都還有能力持續學習?還是只要照顧好前面30%的孩子就夠了?落後的學校與學生有沒有機會在這波的改革中,得到更多教育資源的機會?

10. 學生與家長錯認自己因為部分項目加分後賺到了,選擇一個與自己能力無法勝任的學校或科系,到底是否真正有幫助學生?學校的進路輔導或是適性輔導工作有沒機會落實?

也許,大家可以由這些角度,檢視超額比序內涵與三步驟分發作業,比較容易去理解,最後的版本為什麼會長成這樣,每一個問題都在理想與現實中拉鋸,在大校觀點與小校觀點中拔河,在現實學校執行面中接受考驗,最終的版本就是所有價值選擇衝撞後的最後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