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利用現有教材進行科普閱讀隨堂評量,主題為「外來種入侵植物介紹」示例如下:
請學生利用5分鐘閱讀文本內容,因有些學生閱讀速度較快,請已閱讀完之學生將文本重點進行畫線,接著進行線上評量。題目共五題,供各位夥伴參考。
一、實作評量目的:在指導學生操作砂糖溶解的實驗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精確的量出水量,將水量的變因控制好,因此想要藉由實作評量達到每位學生都能精確的量出實驗時指定的水量。
二、原由:因為學生從未使用過量筒測量水量,原訂10分鐘測量20ml的水量,結果花了近30分鐘才讓每一個學生測量出20ml的水量。
三、評量標準(如下圖):
四、過程:在各班進行實驗前,教師可先訓練種子學生(依組別決定人數,一組最少一人)進行實作評量訓練。訓練重點讓學生知道評量時要公平且應該具有客觀性,因此評量的步驟與標準要一致。
五、結果:
若學生未通過則給予機會再挑戰,直至所有學生通過為止。
經過以上實作結果,教學者發現學生往後在測量水量時,比以往進步許多,如:使用器材的方法及是否有達到正確水量等,學生皆有明顯進步。
以上為三上第四單元溶解實驗時,第一次嘗試進行實作評量的過程與結果,供夥伴們參考。
教學歷程說明
1.任務分配:教師指定各組員任務,組長負責管理平板使用,副組長負責發放圖卡,監察長負責檢察組長平板使用是否正確,組員是否有掃描圖卡後再分類。
2.使用平板操作Aurasma,將植物進行分類,完成學習單第二題。 |
3.教師協助小組解決問題,圖片一開始要放遠一點,再慢慢將圖片移動並靜止等待行動載具進行掃描,掃描成功則將植物分類。 4.使用行動載具掃描植物圖卡後,將植物根據掃描結果進行分類,並請學生將分類結果寫在學習單上。 |
省思與討論
1.運用行動載具Aurasma掃苗植物圖卡將植物進行分類,孩子都有很大的期待,孩子在上課期間專心度更佳。
2.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行動載具,對於行動載具操作尚不熟悉,因此在將植物分類前,須額外花時間訓練,讓學生先熟悉行動載具的使用。
3.若能將平板帶出戶外,可參考寶可夢抓寶的概念,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植物抓寶,讓行動載具不是只有在教室中進行,讓學生走出戶外觀察大自然,更能符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精神。
以上為行動載具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歷程與省思,供夥伴們參考!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班級: 座號: 姓名: 第____組
說明:一、第(1)題30分,第(2)~(8)題每一題10分,共100分。
二、第(3)~(8)題,最少要寫出兩個植物不同形態的例子,如果寫三個以上每題可以+5分。
我們這組討論的主題是植物的________ |
(2)補充資料或心得
(3)Q1:植物的「根」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根」?(請舉例說明,例如:白蘿蔔的貯存根,可以貯存養分和水分。) | (4)Q1:植物的「莖」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莖」?(請舉例說明,例如:槭葉牽牛的莖可以纏繞在其他物體上。) | (5)Q1:植物的「葉」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葉子」?(舉例說明,例如:捕蠅草像夾子的葉子,可以誘捕昆蟲。) |
(6)植物「花」的形態與功能 | (7)植物「果實」的形態與功能 | (8)植物「種子」的形態與功能 |
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從閱讀文本、兩兩討論、四人小組討論與聆聽其他組報告等方式,學習植物各部位不同的形態與功能。
以上為五上第二單元植物的形態與功能學習單,供大家參考。
–行動學習教案–
壹、基本資料
一、設計團隊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共備小組 |
二、服務學校 | 羅東國小 |
三、主要領域 | 自然 |
四、統整領域 | 無 |
五、單元名稱 | 植物的身體 |
六、適用年級 | 三年級 |
七、行動載具作業系統 | □Windows系統 ■Android系統 □iOS系統 |
八、行動學習教學策略 | ■圖形輔助策略 □測驗輔助策略 □同儕互評策略 □遊戲學習策略 □即時回饋策略 ■互動討論策略 □簡報發表策略 □動畫輔助策略 □資料蒐集策略 □影片教學策略 □心智繪圖策略 □歷程記錄策略 □其他________________(上述未選擇亦請填寫) |
九、行動學習教學方法 | □數位說故事學習法 □網路探究學習法 ■問題導向學習法 □探究式教學法 □專題導向學習法 □其他________________(上述未選擇亦請填寫) |
貳、設計理念
學生透過觀察植物葉子在枝條上不同的生長方式,經過小組討論後自行將植物分類,再利用行動載具Aurasma程式掃描圖卡將植物分類,並說明前、後差異或共同特徵,最後請學生歸納葉子在枝條上生長方式的分類依據。
透過桌遊競賽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學生對植物葉子在莖上生長方式的觀察與分類。
参、教學活動設計
種類 | 教學設計與流程 | 使用軟體、數位資源或APP內容 | 行動載具 使用情境 |
一、課前備課 | 將課本圖片拍照,建立植物葉子生長方式檔案庫,將葉子不同生長方式的植物進行分類、掃描。 | ||
二、引起動機 | 利用植物葉子在莖上的生長方式圖卡,先讓學生自行觀察、分類,再使用行動載具分類一次,讓學生比較使用行動載具前、後的分類差異,製造學生認知衝突,最後讓學生自行歸納植物葉子生長方式的分類。依據 | Aurasma | 運用平板掃描植物圖卡後將植物進行分類。 |
三、教學過程 | 1.任務分配:教師指定各組員任務,組長負責管理平板使用,副組長負責發放圖卡,監察長負責檢察組長平板使用是否正確,組員是否有掃描圖卡後再分類。 2.教師請學生利用平板將植物進行分類並寫出分類依據。 3.回憶舊經驗,回憶各組上次葉子生長分類結果。教師將各組葉子生長第一次分類結果展示在投影幕上。4.教師請學生討論使用平板前和使用平板後植物分類的差異性或共同性為何? 5.教師請學生分享植物分類的前、後差異。 6.教師請學生歸納植物葉子生長分類依據的共同特徵。 | ||
四、形成性評量 | 1.使用平板操作Aurasma,將植物進行分類,完成學習單第二題。 | ||
五、總結性評量 | 2.各組討論使用平板前、後將植物分類的差異性或共同性。完成學習單第三題。 | ||
六、其他 |
以上為三上第一單元「植物的身體」,將植物依照不同的葉序進行分類活動,首次使用行動載具Aurasma程式融入自然科教學,課堂上學生反應相當不錯,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謝謝!
使用plickers線上評量系統雖然容易操作又能節省紙張的使用,但相對於傳統紙筆測驗而言,學生在使用尚有限制,以下為使用plickers線上評量系統之心得與各位夥伴分享:
(1) Plickers雖然可即時作答,但已作答完畢的題目,學無法在測驗其間回頭思考甚至改答案。
(2)題目只出現在投影幕中,雖然教師再請學生作答前都會將題目念一遍,但是對於閱讀理解速度較慢學生不利,有些學生在老師念完題目後,尚不清楚題目的意思便進行作答。
(3) Plickers題目類型只能出現是非和選擇題,學生能接觸到的題目形式太少,若需要較長時間思考的問題,如:問答題,便不適合使用Plickers。
以上三點供大家參考。
1.透過Plickers線上即時評量進行小考,改變測驗形式,學生對於使用Plickers測驗反應良好,也讓學生不再害怕、討厭考試。
2.在學生作答過程中,可即時掌握學生作答狀況,每個學生都需要很專心回答問題,只要學生分心未完成作答,教師可立即發現,增加師生互動。
3.根據評量結果可以發現,第4題﹝我們只能用物品的影子來觀測太陽是因為?﹞答對率偏低,透過統計結果可以讓我在下次教學時加強此概念,利如:強調太陽的移動和只能用物品的影子來觀測太陽無關,因為月亮跟太陽一樣也會移動,可是為什麼我們觀測月亮時卻不用月亮的影子來觀測呢?請學生思考此問題,以釐清學生的迷思概念。
4.若教師可利用線上即時回饋,可立即得知學生作答狀況,針對學生易錯之題目進行討論,也可對全班答對率進行分析,進而調整教學重點。
plickers是個既省時又環保的線上評量系統,供參考。
資料來源:https://plick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