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PISA結果國際教育組織 EI發表回應

2012 PISA結果國際教育組織 EI發表回應

針對2012 PISA結果,國際教育組織(Education International , EI)發表的分析及回應如下:
OECD的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 ),涵蓋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國家,總計65國。此次評估的重點在於「數學成就」。OECD認為,此一用於評估15歲學生在算術運用、應用知識、閱讀和科學的能力測試,是有效且可靠的。OECD也認為,經過各國自己國內的測試進行評估比較之後,測試本身在文化上是中立的。
PISA的特點之一為國家排名系統。2012年的PISA,是將各國以較高與較低位置定位,以彌補因取樣方法而產生的不確定性。

PISA 2012的主要結論如下:
* 上海、香港、台灣/台北、韓國、中國澳門、列支敦士登、瑞士和荷蘭被認為數學表現最佳。

* 在2003年(上次PISA進行數學測試)到2012年間, 25個國家被認為已經提高數學表現,25個國家在表現上沒有變化,14個國家的表現惡化。

* 義大利、波蘭、葡萄牙,數學表現在頂端的學生人數增加了,同時,進步遲緩的學生數減少了。

* 依據PISA的統計,在數學科,男孩優於女孩的,有37個國家;而女孩勝過男孩的,有5個國家。

* 弱勢學校在吸引合格教師上,仍然有困難。

* 在學校系統區隔學生的地區,這些學生往往因為社會經濟地位和接觸數學的頻率而被區隔。

雖然辦學自主權是學校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必須具備:一個強而有力的教育體系,每個人都明白大家共同的期望; 教師必須能夠參與學校的管理,以及學校績效的資料必須公開。
* 若將學生的社會背景列入考量,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表現,差別不大。

* 表現好的國家,會努力把高效能的教師放在處於社會不利地位的學校。

* 「競爭」不是學校成果的預測指標。

* 父母的要求: 安全的學校環境、積極的學習氛圍、以及良好的校譽。

* 在較貧窮國家,「資源」是績效的有力預測指標。但在較富裕的國家,關鍵指標則是「資源如何花費」。

* 高表現國家,教師待遇良好。而且此一政策比「減少班級人數」的政策優先。

* 優質的幼兒教育是評估學生表現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指標。

* 「公平分配資源」和「導入更多資源到弱勢學校」是評估學生表現的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

在學校建築品質與學生表現之間,沒有任何關連。
PISA的主要政策方案如下:
* 應該運用早期檢測機制,例如芬蘭,以發現低成就之學生。

* 低成就應列為目標。

* 應將弱勢兒童列為額外資源或經濟援助的目標。

* 各國應以普及化的政策提高標準。

邊緣化的學生應該被納入主流教室和學校。
EI的初步評論
EI歡迎針對「如何透過PISA結果實現優質教育系統」進行政策辯論。由於PISA的方法是基於「最多可能數量的學生所得到的高成就」,因此,所提出的結論,也對如何促進高品質公共教育系統的政策論述,提供了支持性的證據。

然而PISA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它所使用的國家和主管部門的排名表。這通常具有誤導性,也並不公平。例如,持續改進中的教育系統往往佔據了排名表的下方。OECD自己也承認,因為採樣的關係,單一的排名表是不準確的。

第二,學生表現是由單獨的三項素養定義: 計算,閱讀和科學。儘管它們很重要的,卻不能以此做為描述學校各類教學品質的通則。藝術、現代外語、人文科學等,就是未被納入PISA研究的學科。

PISA 2012的數學、閱讀和科學,排名的前幾名的,大多數在遠東地區。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在對較小的地理區域(如上海、香港和澳門)與其他各洲較大的各個不同國家進行比較時,要如何確保有效性和公平性?

令人欣慰的是,OECD首次在區域層面上,提供了一些相對表現差異的分析。然而,大多數媒體和輿論普遍關注自己國家在整體排名表中的位置。因此,我們要注意,由於PISA每一個週期的分析越來越複雜,若將區域的表現因素加入考量,國家排名的效度將越來越低。此外,許多高表現的體制雖然可能在相對排名上失去優勢,但實際上卻一直保持,甚至提昇學生的平均成績。

實際上,PISA在這一段時間所進行的各國進步/退步的趨勢分析,是較有趣且重要的。 我們現在正以PISA 2012的結果與PISA 2003的結果進行比較。雖然PISA不能做為對教育系統素質的最終評比,但應特別注意學生的整體表現以及各單一國家內,學生在頂部與底部表現的移動比例變化。最重要的關注焦點,應該是仔細審視各單一國家的PISA週期趨勢,而非與其他國家相比。

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仍然是學生表現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指標。在各OECD國家,具社會經濟優勢的學生,數學分數較弱勢學生高39分 – 這等同於將近一年的學校教育。

OECD 的PISA 2012結果顯示,國內學校之間更平等的資源分配、學生之間不因社經地位而被區隔、學校在課程和教學法的自主獨立、以及(最重要的)合格教師的普及,是正向學習環境和學生的學習成果重要預測指標。

OECD發現,老師的高薪資與學生的整體表現具有正相關,這很重要且值得肯定。但是對於OECD認為「要達到高薪資必須提高班級人數」的結論,EI不認同。

小班和高薪教師是建構優質教育系統的兩個基本要素。

EI同意OECD的強力結論,即學校的素質不可能超過其教師的素質。過去十年學生表現顯著提昇的國家,都已經制定政策,透過提昇專業水準、提高薪資以吸引新進人員從事教職、提供激勵教師進行在職進修等,提昇教學人員的素質。

(資料引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564)

【PISA2012】數學落差大 教師須多鼓勵

【PISA2012】數學落差大 教師須多鼓勵

台灣立報 (2013-12-03 21:43)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國科會與教育部3日共同發布「台灣PISA2012結果報告」,與2009年對照,數學素養能力的整體表現上進步1名,排名第4。不過,在國家內部個別差異上,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學生出現了高達300分的落差,相當於7年的程度。教育部表示將持續推動補救和差異化教學,結合民間資源,縮短嚴重的雙峰現象。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每3年進行一次調查,目的是為了解15歲學生在參與社會所具備的關鍵知能,評量科目為閱讀、數學和科學。台灣自2006年至今是第3次參加。

2012年的PISA評量共65國參與,以數學素養為主,科學、閱讀素養為輔。報告指出,台灣數學素養表現從2009年的第5名進步到第4名,分數進步17分,僅次上海新加坡香港

補救教學個別化

數學素養的優劣代表該地學生判斷和決策能力,此次報告中,台灣整體表現雖上升,不過個別差異卻呈現極端擴大趨勢。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洪碧霞指出,PISA2012的國家間數學素養的差異為245分,但台灣內部個別差異卻超過300分,相當於7年的教育程度,顯見數學素養後段班的學生嚴重落後。

洪碧霞進一步分析發現,台灣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受情意變項影響,透過教師的鼓勵,學生會相信自己有進步空間。她建議老師,補救教學必須更精緻、個別化,補救教學的資源最好能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國教署署長吳清山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推動「數學亮點基地學校計畫」,該計畫以中央輔導團進入學校1學期6次的方式,改變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教育部持續辦理補救教學,透過6到10人小班教學,選擇符合學生程度的教材,經過2個學期評估,6成學生數學能力確有提升。

在閱讀素養的表現上,台灣學生表現大躍進,與2009年相比,進步7名,2012年排名第8;科學素養成績雖進步3分,但國際排名退後了1名,可見台灣學生的科學素養進步幅度較慢。 

養成學生主動學習

面對數學素養的個別差異擴大,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與全教總副秘書長羅德水一致指出,教育部必須透過政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

謝國清說,台灣在2011年國際閱讀素養評比(PIRLS)的表現上也同樣出現個別差異大的現象。他認為,這一切根源在於台灣長期只注重成績優劣,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首要步驟就是去除升學主義,再來就是改變老師教學的方式,弭平城鄉和貧富的教育資源差距。他坦言,要立即全面改變教師教法不太可能,教育部可先從偏鄉教師著手實驗,偏鄉先受益,成為典範再擴大。

羅德水強調,PISA是國際間掌握政經優勢國家所建構的一套主流教育思維,其成績結果具有代表性,但不能成為教育政策的一切根據,他認為,除了擴大補救教學經費,全面輔導後段班學生外,教育工作者應回頭檢視,了解低成就孩子放棄學習的根本原因。

詳全文 【PISA2012】數學落差大 教師須多鼓勵-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203/11267732.html

PISA數學 台學生差異拉大

PISA數學 台學生差異拉大

國科會與教育部今天共同公布PISA 2012年各國學生表現結果,台灣「數學素養」排名第4,但個別差異的幅度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學生評量,目的是瞭解15歲學生參與社會所需的關鍵知能,自2000年起每3年進行一次調查。

在「數學素養」方面,台灣學生平均分數560分,排名第4,比2009年分數進步17分。其中台灣學生最擅長的是「空間與形狀」,拿到592高分,居世界第2。

但在優秀的分數表現下,PISA結果也呈現隱憂。台灣學生數學的個別差異幅度越來越明顯,2006標準差103,2009年標準差成長為105,已高居世界第一,2012標準差更成長為116,比差距第二大的國家(105)高出許多。

以性別分析,台灣男、女學生PISA數學素養沒有顯著差異,但男學生的個別差異現象比女學生明顯。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台灣學生整體數學表現優異,但對於明顯落後的學生,介入已是「刻不容緩」。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適性、精緻的補救教學是施政重點,其中關鍵是激起學習動機,避免任何學生放棄數學,而是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1021203

(資料引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203004648-260413)

教育模範 芬蘭PISA退步

時間:2013/12/4   新聞引據: 中央社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照片)

  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出爐,2009年曾高居第三的芬蘭,被視為全球教育模範,但在3日公布的報告中雖仍處歐洲領先地位,但排名降到第12,讓芬蘭十分失望。

  這份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報告,是總部設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根據針對65國50多萬名15歲學生所作的調查結果。

  「費加洛報」(Le Figaro)報導,雖然很多歐洲國家都羨慕芬蘭,但芬蘭對PISA總排名退步卻很失望。2009年,排名高居全球第三,芬蘭贏得世界關注。3年來,外國的政治人物、記者和教授都到芬蘭的學校取經,了解他們的成功經驗。

  他們發現芬蘭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品質,教師甄選難度不下於醫生。另一特點是在小學時期多是充分自主的團體活動,跟不上的學生會受到特別重視,但有時會減緩班上成績好的學生進步速度。

  僅僅3年,意想不到的成功竟擱淺了,芬蘭教育失去了它的光環。更糟的是,一些東部學校的成績,甚至低於OECD公布的平均值。

  看到OECD公布的數字,芬蘭自問:為什麼沒能保持水準?芬蘭教育暨文化部官員薩赫堡(Pasi Sahlberg)表示,有些人認為,芬蘭花太多時間向外國人解釋為什麼芬蘭模式是很好的,「卻忘記改進我們自己的學校」。其他國家因芬蘭模式的啟發而大幅改進,芬蘭卻在不知不覺中給競爭對手提供武器。

  芬蘭媒體、一些專家質疑,芬蘭是否應該就學生參加PISA大賽而有更多準備?畢竟亞洲國家做到了。薩赫堡表示,這不是解決辦法。他認為,芬蘭應該在國家層面制訂為青少年的教育政策,而不是由PISA來決定學校的運作。

(資料引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68742)

教育部昨天公布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

PISA調查 我15歲學生閱讀素養大進步

2013/12/03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沈育如/台北報導】

 

國科會及教育部昨天公布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在65個國家或經濟體當中,上海蟬聯數學、科學、閱讀素養項目三冠王;台灣數學第4,進步1名;科學第13,退步1名。閱讀第8,比上次大幅進步15名。

PISA2012台灣計畫主持人洪碧霞指出,這次PISA閱讀調查,閱讀水準高的台灣學生比上次增加、低水準的人變少,且女生表現明顯比男生好。教師認同PISA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評量精神,從原本排斥,到最後願意改變教學與出題方式,是學生表現進步主因。

台灣的數學素養全球第4,但學生好壞差異懸殊,程度最大相差7個年級,等於有些國三、高一生,數學程度只到小二、小三,洪碧霞建議教育部要重視補救教學。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未來會加強數學師資、降低班級人數、關注個別化教學,讓學習低成就的學生不要太早放棄數學。

上海連續兩次調查都三冠王,洪碧霞分析,上海是高度競爭、充滿機會的地區,很多有企圖心的大陸人都跑到上海,老師上課精彩,學生學習動機也很強烈,PISA調查表現優異是預料中。

陳德華表示,PISA是檢視15歲國民(相當於國三、高一)基本素養的指標,台灣這次達「中上水準」,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則說,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動閱讀,補助學校採購圖書,每年培訓300多名國中小圖書教師;同時把書箱送到偏鄉學校各班級,從PISA閱讀成績大幅進步。

2012年PISA全球抽測學生超過51萬人,包括台灣在內的32國還加考數位化的數學及閱讀評量,台灣抽測163所國中、五專或高中職6037名學生,數位數學、閱讀評量分別排第7、第10名。

這次亞洲國家表現最佳,上海、新加坡、香港囊括三項調查前三名;日本在科學、閱讀都第4、數學第7;韓國的數學、閱讀第5、科學第7名。

新聞辭典/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委託的跨國調查計畫。2000年起,定期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素養進行國際性比較研究,檢驗學生從學校學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ISA每3年舉行一次跨國抽測,台灣2006年第一次參加,數學居冠,科學第4,閱讀第16;2009年台灣明顯退步,數學第5、科學第12、閱讀23名;2012年,台灣數學、科學各進退一名,閱讀大幅進步15名。

明年12年國教基北區特色招生,原本想採用類PISA考題,但因學生從未考過類似題目,國中師生及家長強烈反彈,認為會增加學生壓力、助長補習風氣,最後取消。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