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二單元熱對物質的影響共備–議課討論與分享(2018-10-24南澳國小)

10月24日討論主題係接續10月3日自然領域的共備主題,如下圖。

 

中年級為四年級的「水中生物」單元,高年級為六年級的「熱對物質的影響」單元,如下二圖。

10月24日討論內容以教學前的感覺、教學中的實況、困難,教學後的未來改變等進行分享,如下圖。

下圖為夥伴們不吝地分享共備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時遇到的問題,

透過彼此分享與交流,大家對於教學的想法又更多了!

下圖為夥伴們共同檢視當初共備時設計的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中是否有達到學習目標?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

上圖為夥伴們討論九年一貫和十二年國教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何差別?十二年國教主要是將九年一貫中我們所忽略的部分再次強調,例如:以往的教學偏重知識面為主,而忽略了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態度等部分,十二年國教將其提出並列為核心素養,主要是希望教學者再重視這部分。因此教學上便無法再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應以學生如何學習為中心。

因此,經過這次共備、教學後議課討論與分享,夥伴們更清楚知道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上是引導者,學習的主體是學生。

以下分享經過該次共備後,教學前思考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更完整,如何將課堂中的學習與生活連結,並根據觀察或紀錄的資料發現差異性,所設計的學習單內容說明與發現,供夥伴們參考。

內容說明如下,第一題為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第二題的1.2項為課堂中觀察、操作與記錄,第二題的3.4項則是請學生課後觀察生活中物質受熱的變化,第三題是學生須根據第二題所得到資料寫出物質受熱前後的差異性。(該學習單約花1節課時間完成)

發現:多數學生第三題一開始只寫出物質的外形、溫度有變化,但是卻無法清楚寫出差異性為何,經(課後)引導後,逐漸可寫出其差異性。

六上第二單元熱對物質的影響共備(2018-10-03南澳國小)

能和素未謀面的自然領域同好們一起共備,

激起許多未有的火花。

聽著伙伴們分享以往的教學經驗,

也不斷問自己,

為什麼我以前沒這樣做?

他人分享的教學經驗,有哪些是我可以用的呢?

要如何做對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果呢?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腦力激盪,

共同備一堂好課!

以下為在南澳國小共備的成果,

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能精確的提問,是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成功的關鍵。

從物質受熱前與受熱中的觀察,到受熱後的比較歸納,

夥伴們精確的提問,能將學生引導至學習目標,實屬不易!

六上模擬水蒸氣凝結實驗共備

107上南一版六年級第一個實驗為「水蒸氣凝結實驗」,如下圖。

和同儕共備時發現,該版本有提到凝結核的概念,

因此實驗時使用線香產生的煙製造凝結核,

而以往使用的版本,並無使用線香,

便思考如果沒有使用線香效果如何?

因此設計了實驗組(有線香)與對照組(無線香)作比較,

結果發現,確實有線香看到煙的效果較明顯,

此時同儕便提出問題,

製造雲霧前有放入線香產生煙,

學生如何判斷量筒上方、冰塊下緣產生的煙是水蒸氣凝結而成的還是線香的煙呢?

因此在做該實驗前,

可讓學生先觀察沒有線香的煙產生的雲霧

引導學生討論,此時的雲霧並不明顯,該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可利用凝結核產生小水滴來試試看。

接著再使用線香製造雲霧完成實驗,如此能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以上共備經驗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摩擦力」共備1070522

教科書中力的單元,「摩擦力的大小」活動中是以生活情境,用力踢地面上的足球,足球會往前移動,如果不對球施力,讓學生思考足球最後會自己停下來嗎?

此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要從中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實際上有困難。

大家便思考,有沒有更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甚至讓學生實際操作體驗摩擦力的存在呢?

夥伴們經討論後想到以下方法讓學生實際操作體驗:

1.準備一個大紙箱,紙箱中放滿書本,其重量使得一人無法推動,以此為情境,請學生思考如何解決「裝滿書本的紙箱無法推動的問題」。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摩擦力大小和物體的重量有關。也可以試著將橫放的箱子直立起來,改變接觸面的大小,探討改變物體接觸面是否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

2.請學生體驗將兩本書的內頁交錯後分開的方法,探討為什麼書本交錯的頁數越多,則越難將兩本書分開呢?

3.利用紙盒、曬衣夾、繩子和水瓶等物品製作懸崖勒馬實驗,從該實驗引起學生興趣,從中探討摩擦力和馬匹移動距離的關係。

透過領域共備,夥伴們一起跳脫教科書的框架,教學情境化,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