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訪視-教學Q&A(九)-對於素養導向評量的設計,能力上稍嫌不足。

評量的基本思維「教什麼考什麼」,要先有素養導向教學的想法,才能引發出素養導向評量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從教學過程中構思評量」。
一、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
(一)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二)營造脈絡化的情境學習
(三)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
(四)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
詳細內容可見:教育部,總綱共播版第六版,108年4月12日。

二、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
(二)強調學生參與和主動學習,得以運用與強化相關能力。
(三)兼顧學習的內容(學習內容)與歷程(學習表現),以彰顯素養乃包含知識、技能、情意的統整能力。
(四)針對不同核心素養項目,應有不同設計重點。
詳細內容可見: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期,頁4-17

三、總綱中的素養導向評量
(一)素養導向評量的方式
(二)實施素養導向評量的參考原則
1.利用多元的評量標準,讓多數的學生能夠從中探索興趣與找到自信。
2.明確地讓學生了解評量標準
3.保留歷程紀錄
4.引導學生透過學習目標建立自我評量
(三)素養導向評量中的紙筆測驗
1.佈題強調真實的情境與真實的問題
2.評量的能力強調跨領域(學科)核心素養或是學科素養:
(1)跨領域(學科)核心素養:總綱所定義三面九項中所指出之符號運用、多元表徵、資訊媒體識讀與運用,以及系統性思考等跨學科甚至跨領域的共同核心能力,並非專指跨學科的題材。
(2)學科素養強調結合「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應用於真實情境的 問題解決,引導課室脈絡化的教學與學習。
詳細內容可見: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資料連結: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site/11/WebContent/35939/RFile/35939/96179.pdf

六、素養導向評量的參考資料-標準本位評量示例彙編
資料連結: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File/112569/638022983680751670.pdf

七、素養導向評量分享-紙筆評量
(一)從素養評量的認識
(二)標準本位評量的運用
(三)自然學測題目的形成歷程
(四)校內評量
資料連結:https://reurl.cc/X5AmY0

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有效教學巡迴服務」國小自然科學領域-頭城鎮礁溪鄉第二場次-己於112年4月26日辦理完畢

第二場巡迴目標:從現場實務Q&A談自然科學領域教學活動

面對多變的教學情境。。
從現場的問題出發。。
(教學QA連結:https://reurl.cc/qkRxnq)
藉助伙伴的經驗分享來教學活動更順暢。。

教學現場的問題彙整。。
    -科學探究的進行方式
    -科學探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進行
    -自然教室的設置與規劃
    -實驗設備與器材的添購
    -校園生態環境的教學需求
現場教學經驗分享與建議。。
    -科學探究能力需要慢慢培養(從觀察開始)
    -科學探究可以從三年級「問題-假設-驗證」開始
    -科學探究的解釋可以從「定型文」下手
    -實驗器材需要盤點後再提出需求(開學前)
    -掌握教學重點才能從校園環境中發現學習素材

謝謝共同參與的頭城鎮及礁溪鄉的伙伴。。
更感謝梗枋國小曾家寶主任的寶貴分享。。
站在伙伴現場經驗的基礎上。。
一定可以找到最合適的教學作法。。

課程訪視-教學Q&A(八)-當教師操作實驗,而實驗的結果不是很理想時,該如何應對?

  • 實驗課程的準備

1.增加實驗課程的熟練度自己做過才能掌握實驗課程的關鍵。
2.提供充足器材提供多次嘗試的機會。
舉例來說:實驗操作需要多次才能掌握關鍵,有時間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機會。

  • 重新檢視設定的教學目標

1.建立科學概念利用影片或其他方法來補充說明。
2.學習科學方法回顧實驗設計、操作及紀錄的歷程。
3.培養科學態度找出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
4.體驗科學探究利用POE或其他教學策略來規劃與執行。
舉例來說:國小的槓桿原理只是討論省力和費力,只要實驗數據能支持即可。

  • 找出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

1.實驗器材材料量不足、器具不合適或有污染
2.實驗流程操作流程不熟悉、流程規劃不合適
3.實驗數據測量或記錄不正確、結果呈現不合適
舉例來說:在酸鹼實驗中,若滴管受到污染的話,就會影響到實驗結果。

課程訪視-教學Q&A(七)-教室內空間因受限於安置,較為狹小,教師使用實驗器具上有所限制,學生也因為空間活動不足,操作器材上有所影響。

  • 教室空間規劃

考量教室空間限制,可以朝向三個方向進行:
1.規劃教師示範空間;
2.調整學生分組座位;
3.善用教室外空間。

  • 實驗器材操作

教師可依照課程內容,依照上述的教師空間規劃來引導孩子進行實驗器材操作:
1.若實驗所需空間較小,可讓孩子於分組座位中進行。
2.若實驗所需空間較大,無法讓孩子於分組座位中進行,可調整成
(1)由教師於示範空間中演示;
(2)讓孩子在示範空間中輪流操作;
(3)視情況調整至教室外空間進行。

只是無論選擇哪一個方式,都需要教師先行準備實驗器材,模擬實驗流程,就可以更貼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111學年度第1學期「有效教學巡迴服務」國小自然科學領域-三星鄉大同鄉第二場次-己於111年11月23日辦理完畢

第二場巡迴目標:從現場實務Q&A談自然科學領域教學活動

主題一:九貫課綱與108課綱的「月亮」教學
  1.九貫課綱教學-週期性(月相)
    (1)思考適合觀察的時間-白天可觀察到
    (2)選擇適合個別或適合團體觀測活動
    (3)搭配軟體來認識月亮盈虧的週期性
    (4)透由連續觀察3小時來瞭解月亮的東昇西落           
  2.108課綱教學
    (1)學習內容提到認識的東昇西落
    (2)認識高度角
    (3)觀察月亮時同時會看到太陽和星星也是東昇西落
    (4)規律性變化(含圓缺)也還是要教
  3.有什麼方法知道上下弦月?
    (1)盈缺變化由右邊逐漸變大-但有時看起來是下邊亮-不容易分辨
    (2)藉由太陽位置
  4.月亮教學的實務分享
    (1)教師先了解什麼時間可觀察到-白天也看得到月亮
    (2)適合的觀察時間是晚上6時到9時 
    (3)新月殘月看運氣
    (4)以兩個人面對面模擬-東昇西落及月球面向地球永遠同一個面向  
主題二:108課綱的跨科概念
  1.課程應思考跨科概念-而非以單元的方式去規劃
  2.部份課程由第三階段調整至第二階段
    (1)溫度對物質的影響-
    (2)水的性質-酸鹼
主題三:108課綱的水中生物
  1.九貫課綱與108課綱的教學內容差異不大
  2.水中生物的教學
    (1)上水生植物先複習植物的身體
    (2)水生植物的四大類
    (3)水生動物的生活方式
  3.108課綱的水中生物
    (1)引入跨科概念-構造與功能
    (2)從水域環境中談起-不同構造適應不同環境
主題四:現場教學分享
  1.三上第一次上自然課-先進行校園觀察-再聚焦在植物的構造
  2.低年級生活課程種蔬菜(當季蔬菜)
  3.實驗器材備置-整理舊器材或提早規劃請學校協助
  4.電流是抽象的概念-可思考從具體操作來引導

謝謝一起共學的三星鄉及大同鄉的伙伴。。。
提供多元的現場教學實務分享。。



課程訪視-教學Q&A(六)-學生在學昆蟲的單元時,在戶外拍到很多昆蟲,但也有遇過老師不認識的昆蟲時,怎麼辦?

1.從課綱的教學目標來看
  (1)九貫能力指標
    –觀察-1-2-1-1  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認識動物、植物生長-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2)108課綱中年級的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計劃與執行-pe-Ⅱ-2  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並能觀察和記錄。
    –學習內容:構造與功能INb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2.從生物科的教學(學習)特性來看
  (1)生物科的知識是逐漸累積的
  (2)對動植物的分類需要基本認識盡可能到”“等級
  (3)觀察是生物科教學中基本且重要的技能
  (4)生物觀察需要長時間,並需要大量數據才能去推論生物在大自然的生活。
  (5)查詢物種需要有基本分類、環境、生物外在特徵等條件。
3.探索昆蟲的教學流程
  (1)教師引導孩子討論記錄昆蟲的名稱、特徵、生活環境、運動或其他生活方式。
  (2)孩子實地觀察昆蟲,並透由觀察輔助工具留下昆蟲照片或影片。
  (3)教師協助孩子整理觀察記錄資料,並請孩子分享觀察記錄內容。
  (4)師生記錄各組分享時所提出的問題,並透由師生討論來解答,必要時可善用相關資源協助解答。
4.昆蟲名稱的協助工具
  (1)上網查資料
    –昆蟲圖鑑網址:http://gaga.biodiv.tw/new23/cp021.htm
    –昆蟲圖庫網址:http://icontent.nkps.tp.edu.tw/insectinfo/OrderShow.aspx?orderID=13
  (2)APP查詢系統-Seek by iNaturalist
  (3)圖書館的昆蟲紙本圖鑑

課程訪視-教學Q&A(五)-學校地處山區偏僻,實驗課程上器材較不足,其次在植物種植上學生較不易取得資源

1.實驗課程上器材較不足-實驗器材需要長期累積整慢慢的
(1) 盤點現有器材
共同性器材(燒杯)
依科目分類(物理、化學、生物、地科)
依年級或單元分類(三年級第一單元)
挑戰:要花一些時間慢慢整理或規劃教室空間 

(2) 開學前整理各單元所需器材(思考可否有取代性)
列出需添購的器材-開學前提出申請
需準備的耗材(教師準備?還是孩子自備?)
挑戰:思考課程計畫就要列出“教學器材清單”

(3) 開學中臨時所需器材
找較便宜的替代用品(玻璃燒杯改用塑膠燒杯)
找其他單元的替代用品(觀察熱對流用鍋子可以代替燒杯)
挑戰: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實驗器材的功能”,從功能去思索替代品。

(4) 透由申請計畫來購置實驗器材
教育部-科學教育專案計畫
教育部-提升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能力計畫
精進教學計畫-學習社群活動
挑戰:要花心力規劃時間完成這些計畫

2.植物種植上學生較不易取得資源
(1) 確認“植物種植”的教學重點
認識植物的生長歷程
-108課綱學習內容
-INa-Ⅱ-7 生物需要能量(養分)、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維持生命、生長與活動。
-INe-Ⅱ-11-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植物生長。
挑戰:若加上學習表現就更多樣化了

(2) 分析”學校周邊“的植物生長環境
校園內常見的植物
孩子家中常見的植物(尤其是菜園)
挑戰:要選用合適的常見植物來進行觀察植物的生長

(3) 思考用常見植物種植取代課本案例的可行性
家中常見植物(例如:地瓜、長豆豌豆、金棗、馬鈴薯等)
學校配合食農教育課程(例如:王米、番茄、萵苣等)
當地特色植物(例如:小米、紅藜、桑葚、苧麻、枇杷等)
挑戰:教師需具備這些植物的基本知識

課程訪視-教學Q&A(四)-自然實驗與教學耗材的經費來源?

  • 依據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陸、實施要點-四、教學資源-第(四)(五)點的內容

(四)學校相關人員於學期開始前,根據設備標準、學校課程計畫、教師教學計畫等,準備所需之實驗教室與戶外探索調查所需之器材/器具。

(五)學校應依據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內容,妥適充實教學必需之相關設備、器材、藥品及標本,並需購置教學所需之模型、掛圖、書籍、報章雜誌及光碟等教學媒體,亦應提供相關設備和材料,鼓勵教師自製教學媒體,並善用數位教學平臺資源。

教學者可於學期開始前,向學校相關人員提出教學資源上的需求,通常經費來源是由預算內的經費來支應。

  • 因學校預算有限,可考慮申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推動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能力計畫」,計畫經費除了講師鐘點費之外,可以搭配實驗課程內容來購買相關的教學材料(補助經費最高可達25,000元至37,000元整)計畫於每年十二月送申請,可向學校相關人員詢問計畫相關內容。

課程訪視-教學Q&A(三)自然課實驗需要使用火源的時候,能否用影片欣賞替代?擔憂學生實驗會有危險。

在國小自然科學領域課程中,目前會使用火的活動可分成三類-線香的使用、蠟燭的使用、酒精燈(本生燈)的使用:
1.線香的使用
(1)配合實驗:雲與霧的製造、時間的測量、光的直射、氧氣的檢驗
(2)建議教學流程:
-由教師點燃線香
-教師提醒孩子使用時”拿線香時要注意勿碰觸他人,若不慎碰觸需立即用水沖,並告知老師處理“
-使用後直接用線香碰觸水讓線香熄滅
(3)回應:本實驗無需用影片替代,但需提醒孩子注意拿線香的安全。

2.蠟燭的使用
(1)配合實驗:(紙杯)燃燒的觀察、固體(銅球)受熱膨脹、二氧化碳的
(2)建議教學流程:
-教師提醒孩子”使用前需於桌子備妥溼抹布,若不慎著火,立即用溼抹布蓋上”
-請孩子將器材備妥於實驗桌,再由教師點燃蠟燭。
-實驗過程中需提醒孩子”禁止推擠“,實驗結束後,應立即將蠟燭吹熄。
(3)回應:本實驗可以藉由影片中的教學流程來說明實驗安全注意事項,提升孩子對實驗操作的熟悉性,同時兼顧實驗的安全性。

3.酒精燈(本生燈)的使用
(1)配合實驗:(紙杯)燃燒的觀察、固體(銅球)受熱膨脹
(2)建議教學流程:
-教師說明”酒精燈(本生燈)的使用需知”
-教師提醒孩子”使用前需於桌子備妥溼抹布,若不慎著火,立即用溼抹布蓋上”
-請孩子將器材備妥於實驗桌,再由教師點燃酒精燈(縣府先前提供的電子式本生燈不需用火點燈)。
-實驗過程中需提醒孩子”禁止推擠“,實驗結束後,應立即將酒精燈(本生燈)熄滅。
(3)回應:
-”酒精燈(本生燈)的使用需知可由教師說明,亦可以藉由影片來說明。
-”酒精燈使用需知的說明重點-“準備溼抹布禁止用酒精燈點酒精燈本生燈的開關著火的緊急處理流程
-”本生燈使用需知的說明重點-“準備溼抹布著火的緊急處理流程
-”電子式本生燈“是縣府先前配發的自然實驗器材之一,提高了實驗的安全性。若教師對電子式本生燈的使用有初步的認識,像”本生燈的開關“、”添加燃燒氣體“等,將有助於帶領孩子安全的進行實驗。

課程訪視-教學Q&A(二)月亮的升降和月相的觀察,需要學生回家長時間觀察,因為時間的限制和學生安全的考量,不容易達成,有什麼其他替代的方法?

回顧課綱的能力指標-2-2-4-2觀察月亮東昇西落的情形,以及長期持續觀察月相,發現月相盈虧,具有週期性。“
以及內容細目-(1)察覺月亮東昇西落;(2)觀察並知道月亮有盈虧現象(月相變化)

我們可以發現本活動的重點在於:
(1)讓學生應用測試方位和高度的方法來觀察月相變化(科學過程技能);
(2)從活動中瞭解”東昇西落”及“月相變化”的規律性(科學知識);
(3)希望建立孩子「大自然現象是可重覆性及可預測性」(科學本質)的基本認識;
(4)透過長期觀察月相活動培養孩子學習科學的態度(科學態度)。

而在本單元課程中,由於月亮每天出現的時間都不一樣,以及有些月相是不容易觀察到的,再搭配孩子適合觀察月亮的時間點是白天及晚上九點前
在此提供以下的作法供老師參考

1.老師的課前準備:要先瞭解月亮每天出現時間當天可觀察到月相當老師掌握月亮每天出現時間後,才能規劃讓孩子在適合時間去觀察。

2.若以察覺月亮東昇西落的學習目標來看:建議老師的作法-在農曆初八九(上弦月)當天,提醒孩子可以從中午過後開始觀察,此時孩子若從中午開始,每一小時觀察乙次,直到晚上九點前,就可以建立孩子月亮東昇西落的概念。(在如果老師覺得九點太晚了,其實到七點就可以就可以了;如果當天下雨,選擇農曆六日至十一日之間都會有相同的效果)

3.若以月相變化的學習目標來看:建議老師的作法-在農曆初三至農曆十八日之間,提醒孩子月亮出現在時間,以方便孩子觀察到當天的月相。至於農曆十八日到隔月農曆二日之間的月相,我利用中央氣象局網站、紙本模型或是軟體(例如:好用的月亮與星空模擬軟體 Stellarium)來補充,就可以建立孩子月相變化的規律性。

4.國小自然領域中有許多需要長時間觀察的自然現象,才有助於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月相、太陽、星星…等:目前,為了配合中秋節的日期,教科書都把月相這個單元安排在上學期實施,在可行的範圍底下,建議自然老師可以一年為期來規畫這個課程,例如:不同月份的農曆初八九(上弦月)當天,提醒孩子可以從中午過後在學校觀察月亮,觀察農曆同一天的月相是否相同,透過這樣的操作活動,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喜歡學習科學心,具有正向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