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國教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自然科學領域「科學探究教學公開授課」己於112年5月2日辦理完畢

科學探究教學公開授課-羅東國小劉德惠老師
主題:天氣變變變-氣溫的測量。。
教學設計連結:https://reurl.cc/qklnlR

從生活情境的疑惑-手機的氣溫是怎麼來的?-開啟了一連串的解謎活動。。
氣溫資料的來源:中央氣象局?手機感測?有人測量的?其他…
情境提問:如果中央氣象局人員想在學校設立一個氣溫測量站,你會選哪裡呢?
小組討論:每組選擇兩個地點,在學校地圖上標示,在實驗結果表格中寫上名稱。
測量任務:到選定的地點,用氣溫計持續測量4分鐘後,記錄測量結果。
記錄結果:各組回到教室後,將測量數據(溫度)記錄於實驗結果的表格中。
分析與討論:利用學習單來提供思考方向,透由實驗結果來回應學習單內容。
    問題1-2:哪些地點的溫度比較高?為什麼?
    問題3-4:哪些地點的溫度比較準?為什麼?
培養三年級解釋的工具-定型文-我發現(  )地點溫度比較高,因為(          )。
未完成的任務-讓孩子從實驗討論中思考「百葉箱」的設置規準。。
教學者反思
    -學習目標除使用工具測量之外,還加入太陽直射的影響。
    -今日上課太陽不明顯,但孩子仍有一些發現。
    -外出測量時間不易掌握,壓到討論時間,活動適合兩堂課,只能第二堂再討論。
    -共備時,伙伴提到「開放式討論」,但取捨後仍選擇「結構式討論」。
    -共備時,伙伴提到「孩子能不能瞭解問題?」,重新調整「問題的內容」。
    -先前上課的班級,因天氣狀況佳,太陽有出來,氣溫差距明顯,比較容易討論。
討論與回饋
    -探究前端有趣,有按照備課過程,反應不錯。
    -內觀的組別離老師較遠,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
    -外出觀察時,容易受到其他班級課程的影響,也忽略氣溫計的放置位置-地上。
    -孩子對學習單中的「4度C」感到疑惑,教學者有提孩子忽略不看。
討論與回饋
    -備課未參與,看了教學設計後,比較能掌握上課的學習重點。
    -孩子有分工,女生負責討論,男生負責測量,各司其職。
    -如果器材足夠,可以改成兩人一組,孩子比較有事做。
    -三年級的探究歷程,讓孩子先去做,再來進行後續的引導與討論。-
討論與回饋
    -同樣位置的測量數據有落差,可以進一步探討影響的原因(草地和水泥地)。
討論與回饋
    -教學準備完整,像學校地圖與實驗結果表格,可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的探究歷程,可以從孩子的資料來提問,像地點相同測量結果卻不相同。
    -孩子思緒並不完整,從「問題-觀察-問題-觀察」下手,讓想法愈來愈完整。
    -用中央氣象局設置的百葉箱(太陽直射、通風,高度110公分),讓討論聚焦。
    -從手機顯示的氣溫切入討論,會比從中央氣象局的資料,更貼近孩子的經驗。
討論與回饋
    -可以利用簡單示範,讓孩子更容易操作教學。
討論與回饋
    -測量結果表格可以一組一張A3的內容,可以省掉分割列印的麻煩。
討論與回饋
    -可以將孩子的測量結果拍下來,由教學者整理孩子的數據,比較容易進行討論。
    -從測量結果來討論,需要更有結構式的引導,孩子比較容易習得「學習內容」。
討論與回饋
    -引導討論過程-數據討論(發散)-學習單(聚焦)-連結學習內容(結構性)
    -學習單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如果先討論後再完成學習單,就有點可惜。
    -討論時,增加孩子的參與感答,不同層次的題目,選擇不同程度的孩子回答。
討論與回饋
    -連結學習內容時,可以讓孩子依數據資料來分類,進而連結到學習內容。

謝謝各位伙伴的參與。。。
今天的公開課真的很有「探究」的味道。。

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有效教學巡迴服務」國小自然科學領域-頭城鎮礁溪鄉第二場次-己於112年4月26日辦理完畢

第二場巡迴目標:從現場實務Q&A談自然科學領域教學活動

面對多變的教學情境。。
從現場的問題出發。。
(教學QA連結:https://reurl.cc/qkRxnq)
藉助伙伴的經驗分享來教學活動更順暢。。

教學現場的問題彙整。。
    -科學探究的進行方式
    -科學探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進行
    -自然教室的設置與規劃
    -實驗設備與器材的添購
    -校園生態環境的教學需求
現場教學經驗分享與建議。。
    -科學探究能力需要慢慢培養(從觀察開始)
    -科學探究可以從三年級「問題-假設-驗證」開始
    -科學探究的解釋可以從「定型文」下手
    -實驗器材需要盤點後再提出需求(開學前)
    -掌握教學重點才能從校園環境中發現學習素材

謝謝共同參與的頭城鎮及礁溪鄉的伙伴。。
更感謝梗枋國小曾家寶主任的寶貴分享。。
站在伙伴現場經驗的基礎上。。
一定可以找到最合適的教學作法。。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工作坊-探究教學與評量案例」研習己於112年4月24日辦理完畢

感謝羅東國小劉德惠老師的分享。。。
從生活經驗的核心問題-「手機顯示的氣溫是怎麼來的呢?」為起點。。
透由「起承轉合」的教學規劃來提供孩子探究的學習歷程。。

起:教師展示手機氣象資訊,提問引導學生發現日常氣象報告的氣溫數據,可以透過操作溫度計得到。教師提問-在手機裡看到現在氣溫,怎麼來的?中央氣象局怎麼知道?如果你是氣象局人員,在羅東國小,你要在羅東國小哪裡測量氣溫?

承:教師讓每個學生自己選擇測量地點,在便利貼上寫上組別名字,貼到學校地圖上。教師讓每組在自己的地點裡面挑選兩個地點,填寫在黑板上的表格裡。各組到指定地點測量,回教室後,教師將各組數據填入表格中。

轉:學生討論-哪些地點的溫度跟其他地點的溫度差異較大?在大家測得的數據中,有什麼發現?哪些地點和氣象局測得的溫度比較符合?為什麼?

合:教師呈現百葉箱照片,說明拍攝地點為宜蘭氣象站,百葉箱裡面有哪些儀器(乾溼球溫度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教師提問-看到什麼構造?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氣象局用百葉箱和你們剛才的測量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伙伴回饋想法
-說明孩子的先備經驗-教學活動前先瞭解溫度計和氣溫計的差異及使用方法
-手機顯示的「氣溫」-資料來源與中央氣象局不同,需再確認。
-孩子測量地點的討論與選擇可以併行,而且需要考量「選擇地點的代表性」。
-教師可以在討論時,適時提供孩子沒有想到的地點。
-原設定是討論「太陽有沒有直射對測量的影響」,如果沒有太陽該如何處理?
-百葉箱的設計有考慮到「通風」,選擇地點也可以往這個方向思考。
-在「轉」階段討論實驗數據時,教師可以用「定型文」來提供孩子思考的方向。
-從「轉」到「合」的階段,教師需提供孩子從實驗討論到百葉箱的連結。
透由伙伴間的腦力激盪來提供更完整的教學思維。。

謝謝各位伙伴的參與。。。
下一場,小自團將於5/29邀請林政琦老師分享學習科技運用於自然科教學。。
再請各位伙伴踴躍參加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自然科學領域主題研究社群-科學展覽(四)研習己於112年4月21日辦理完畢

感謝新生國小林詠森主任的分享。。。
廣達游於藝-藝術與自然的結合-蟲蟲大樂園、見微知美。。
    學校準備過程-選才、培訓、展覽、解說。。
科學研究社團的推廣過程。。
    以孩子「自願參與」為起點
    配合「這樣教我就懂」的科學探究競賽
    由孩子尋找主題-食品
    紮根科學知識-科技大觀園、全國科展作品、這樣教我就懂網站
班級探究競賽的實施歷程
    從課程內容尋找主題-動物
    提供學習鷹架-從問題出發
    增廣科學知識-科技大觀園、全國科展作品、這樣教我就懂網站
    融入課程活動-期中報告及期末報告
讓大家瞭解到推動科學探究競賽的參考作法。。

謝謝光復國小何佩穎老師的規劃與協助。。
國中小任教自然科伙伴的參與。。
讓我們一起為科學展覽而努力。。

宜蘭縣科學探究教學教師專業社群暨科學教育成果交流論壇研究計畫-子團自主揪團主題研習-國小溪北團-己於112年4月19日辦理完畢

感謝國立東華大學李暉教授的分享。。。
資料連結:https://reurl.cc/1eapbG
從PISA測驗結果來點出孩子在「knowledge about science」的問題。。
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生活面向-食、衣、住、行、育、樂
    實作中發現-做家事(清潔、烹飪)、考量因素(省時、省力、省錢、自我滿足)
    以煮蛋為例—糖心蛋應煮多久?
探究(inquiry) vs. 試誤(try & error)的比較。。
    探究-發現問題、查找資料(文獻探討)、評估可行性、擬定方法、執行(實作)、
                分析、 評鑑、精緻化
    試誤-發現問題、執行(實作)、發現問題、執行(實作)、發現問題、執行(實作)…
STEM教學中「Engineering」的重要性-做了才能發現問題(實作)。。
如何燒麻婆豆腐?―美食中的科學。。
    美國實驗廚房《料理的科學》
    廚房中的科學《廚藝解構聖經》
    烹飪的要素
          -食材處理―生物學(構造、解剖、生化原理)
          -加熱―物理(熱傳)、化學(化學變化)
          -調味―化學(反應)
     麻婆豆腐講究-麻、辣、鮮、燙、嫩、捆、酥
     烹飪中的化學反應
         四個基本原理(章致綱—《廚房裡的美味科學》)
         梅納反應、焦糖化反應、殺青、熟成
最後以科學角度來討論「肉的結構和品質」及「煮飯」。。

謝謝黎明國小林義涵校長。。全程陪伴
黎明國小林智情老師。。協助記錄
更感謝各位願意撥空參加的伙伴

 

宜蘭縣科學探究教學教師專業社群暨科學教育成果交流論壇研究計畫-科學探究教學共備工作坊-國小溪北團-己於112年4月14日辦理完畢

感謝黎明國小游榮魁老師的分享。。。
嘗試「LOILONOTE」進行公開課-說觀議課的可行模式
步驟一:登入「LOILONOTE」-選擇「登入學校」
步驟二:選擇「課程」-選擇「已建立的筆記」或「建立新筆記」
步驟三:選定「共享筆記成員」
步驟四:將教學資料(先前的共備資料)放置於共享筆記中-先前的共備資料
步驟五:說課-點選「說課資料」-點選「畫面發布」
步驟六:觀課-用魚骨圖規劃「起承轉合」觀課記錄單
步驟七:觀課後記錄-先記錄在紙上再記錄在觀課記錄單內
步驟八:議課-利用觀課記錄單進行議課
透由伙伴們的集思廣義。。
尋找規劃說觀議課的合適流程。。

謝謝黎明國小林義涵校長。。全程陪伴
黎明國小林智情老師。。協助記錄
更感謝各位願意撥空參加的伙伴

下次。。。5/5在黎明國小進行公開課活動
敬請各位伙伴踴躍參加

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111學年度第2學期「有效教學巡迴服務」國小自然科學領域-南澳鄉第一場次-己於112年4月12日辦理完畢

感謝新生國小王聖喤主任的帶領。。
從童軍活動「營火」來提供科學探究的教學啟發。。
-自製火種-凡士林+化妝棉-毛細現象、燃燒三要素
-打火石-磨擦產生火花-溫度、燃燒三要素
-生火-利用打火石來點燃火-燃燒三要素
-營火搭設-排列營火的技巧-燃燒三要素
從簡單有趣的實作活動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是提升孩子學習自然科學的動機與興趣。。

「觀察-問題-假設-驗證」是實驗的重要歷程。。
透由一連串的探索過程。。
可陪伴孩子尋找更佳的「解釋」。。

謝謝一起共學的南澳鄉的伙伴。。。
期待未來(第二場)能更深入討論現場教學實務。。

宜蘭縣科學探究教學教師專業社群暨科學教育成果交流論壇研究計畫-社群領導增能工作坊-己於112年3月31日辦理完畢

第二年論壇計畫-專家教師-第三次增能工作坊

感謝台師大化學系林如章教授的帶領。。。
以「LOILONOTE」來進行「共備說觀議課」的過程。。
    第一步:建立帳號-學校層級、參與伙伴
    第二步:建立共享筆記成員-參與伙伴
    第三步:備課討論與說課準備
    第四步:公開課互動與記錄-說觀議課流程
最後以「防鏽與防腐」單元來介紹「LOILONOTE-共備說觀議課」的歷程。。

謝謝國中小領召副召校長及吳月鈴視導。。蒞臨指導
國中專輔林宛青老師及國小專輔陳健忠老師。。行政事務協助
中華國中林修毓老師。。場地提供
更感謝一同參與的子團專家教師。。
期待6/16增能工作坊的到來。。。

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111學年度第2學期「有效教學巡迴服務」國小自然科學領域-羅東鎮五結鄉第一場次-己於112年3月29日辦理完畢

感謝岳明國中小盧俊良老師的帶領。。
從一連串「毛細現象」實驗來提供科學探究的教學思維。。
    -有趣的引起動機-加水的吸管套-毛毛蟲
    -可觀察的實驗過程-將墨水滴入濾紙-色散
    -新奇的實驗結果-將火柴棒緊連排列加水後-星形的火柴棒
    -擴散思考的實驗應用-泡過蠟的粉筆-粉筆蠟燭  
透由提問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是踏入科學探究教學的關鍵。。

「觀察-問題-假設-驗證」是實驗的重要歷程。。
透由一連串的探索過程。。
可陪伴孩子尋找更佳的「解釋」。。

謝謝一起共學的羅東鎮及五結鄉的伙伴。。。
期待未來(第二場)能更深入討論現場教學實務。。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工作坊-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研習己於112年3月27日辦理完畢

感謝國立國家教育研究院蕭儒棠助理研究員的分享。。。
透由一連串提問來引導參與伙伴對「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教學」的看法。。
    你上課時最常問學生什麼問題?
    什麼是素養試題?
    什麼是科學素養?
    什麼是科學?
用影片提供參與伙伴對學生學習的反思-學生的特質。。
以「韓愈-傳道、授業、解惑」來引出「知識、技能、態度」的想法。。
並帶領大家討論「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教學」的看法。。
從「動物糞便」的形狀來引發一連串的科學探究歷程。。
    這個圖片是什麼東西?-糞便
    如何描述糞便外型?參考資料-不同含水量的形狀-用植物外型來形容
    糞便的形狀(長方體)是怎麼產生的?-提出假設-肛門形狀
    如何驗證「假設-肛門形狀」?-觀察肛門形狀-不是長方形
    那和什麼原因有關?-提出假設-腸子形狀
    如何驗證「假設-腸子形狀」?-觀察腸子形狀-不是長方形
    有沒有其他發現?糞便在腸子後半段會變成長方體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參考資料-管壁的壓力的壓迫
藉由學習表現-探究能力-思考智能與問題解決。。
以「情境是為了引出問題」來引導大家思考「學習表現」評量內容的適切性。。

接下來。。。
小自團下一場素養導向工作坊的課程。。4/24下午羅東國小劉德惠老師-公開課共備活動
再請各位伙伴踴躍參加

資料連結:https://reurl.cc/jlV5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