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國教輔導團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自然科學領域「科學探究教學公開授課」己於112年5月2日辦理完畢

科學探究教學公開授課-羅東國小劉德惠老師
主題:天氣變變變-氣溫的測量。。
教學設計連結:https://reurl.cc/qklnlR

從生活情境的疑惑-手機的氣溫是怎麼來的?-開啟了一連串的解謎活動。。
氣溫資料的來源:中央氣象局?手機感測?有人測量的?其他…
情境提問:如果中央氣象局人員想在學校設立一個氣溫測量站,你會選哪裡呢?
小組討論:每組選擇兩個地點,在學校地圖上標示,在實驗結果表格中寫上名稱。
測量任務:到選定的地點,用氣溫計持續測量4分鐘後,記錄測量結果。
記錄結果:各組回到教室後,將測量數據(溫度)記錄於實驗結果的表格中。
分析與討論:利用學習單來提供思考方向,透由實驗結果來回應學習單內容。
    問題1-2:哪些地點的溫度比較高?為什麼?
    問題3-4:哪些地點的溫度比較準?為什麼?
培養三年級解釋的工具-定型文-我發現(  )地點溫度比較高,因為(          )。
未完成的任務-讓孩子從實驗討論中思考「百葉箱」的設置規準。。
教學者反思
    -學習目標除使用工具測量之外,還加入太陽直射的影響。
    -今日上課太陽不明顯,但孩子仍有一些發現。
    -外出測量時間不易掌握,壓到討論時間,活動適合兩堂課,只能第二堂再討論。
    -共備時,伙伴提到「開放式討論」,但取捨後仍選擇「結構式討論」。
    -共備時,伙伴提到「孩子能不能瞭解問題?」,重新調整「問題的內容」。
    -先前上課的班級,因天氣狀況佳,太陽有出來,氣溫差距明顯,比較容易討論。
討論與回饋
    -探究前端有趣,有按照備課過程,反應不錯。
    -內觀的組別離老師較遠,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
    -外出觀察時,容易受到其他班級課程的影響,也忽略氣溫計的放置位置-地上。
    -孩子對學習單中的「4度C」感到疑惑,教學者有提孩子忽略不看。
討論與回饋
    -備課未參與,看了教學設計後,比較能掌握上課的學習重點。
    -孩子有分工,女生負責討論,男生負責測量,各司其職。
    -如果器材足夠,可以改成兩人一組,孩子比較有事做。
    -三年級的探究歷程,讓孩子先去做,再來進行後續的引導與討論。-
討論與回饋
    -同樣位置的測量數據有落差,可以進一步探討影響的原因(草地和水泥地)。
討論與回饋
    -教學準備完整,像學校地圖與實驗結果表格,可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的探究歷程,可以從孩子的資料來提問,像地點相同測量結果卻不相同。
    -孩子思緒並不完整,從「問題-觀察-問題-觀察」下手,讓想法愈來愈完整。
    -用中央氣象局設置的百葉箱(太陽直射、通風,高度110公分),讓討論聚焦。
    -從手機顯示的氣溫切入討論,會比從中央氣象局的資料,更貼近孩子的經驗。
討論與回饋
    -可以利用簡單示範,讓孩子更容易操作教學。
討論與回饋
    -測量結果表格可以一組一張A3的內容,可以省掉分割列印的麻煩。
討論與回饋
    -可以將孩子的測量結果拍下來,由教學者整理孩子的數據,比較容易進行討論。
    -從測量結果來討論,需要更有結構式的引導,孩子比較容易習得「學習內容」。
討論與回饋
    -引導討論過程-數據討論(發散)-學習單(聚焦)-連結學習內容(結構性)
    -學習單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如果先討論後再完成學習單,就有點可惜。
    -討論時,增加孩子的參與感答,不同層次的題目,選擇不同程度的孩子回答。
討論與回饋
    -連結學習內容時,可以讓孩子依數據資料來分類,進而連結到學習內容。

謝謝各位伙伴的參與。。。
今天的公開課真的很有「探究」的味道。。